任何社會的生產都有一定的目的,生產目的體現了社會生產關係的本質。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理論問題,也是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的根本體現。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雖然獲得巨大發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為生產而生產,為追求經濟增長而發展經濟的片面傾向,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難以得到全面滿足。因此,重新正視與明確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12年,習近平同志在擔任總書記伊始就十分明確地宣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把實現人民幸福作為生產的目的和歸宿。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政治經濟學角度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這一系列論述賦予了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新內涵,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這一重要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第一,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生產是以人民為中心。在市場經濟實踐中,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容易與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產生矛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並強調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要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體現了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觀。以人民為中心是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最基本的內在規定,解決了生產為什麼人、由誰享有生產成果這個根本問題,集中體現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新認識,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生產目的論的新境界。
第二,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生產要滿足人民具體的、現實的需要。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生產實踐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目的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於思想環節,而是體現為社會全體成員每個個體現實的、具體的需要。首先,社會主義生產要更好地滿足人民不斷升級的物質文化需要。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我國告別了供給不足的短缺經濟,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能力和消費結構日益升級。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因此,社會主義生產要日益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日趨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益,才能更好滿足廣大人民不斷升級的物質文化需要。其次,社會主義生產要更好地滿足人民個性化的物質文化需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模仿型排浪式消費基本結束,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消費漸成主流,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和體現個性化特徵的商品和服務成為人們的追求。為此,現階段我國的社會主義生產要積極實現數位化與智能化,推動與消費者體驗、個性化設計、柔性製造等相關的產業加速發展,以滿足不同消費者個性的物質文化需求。再次,社會主義生產要更好地滿足人民的生態環境需要。隨著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工業化進程不斷向前推進,我國的環境問題也開始凸顯並日益受到人民群眾的關注。討論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必須要從人的生存與身心健康出發,重視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的期盼,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社會主義生產要積極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乾淨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環境效益。」
第三,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生產要實現共享發展、共同富裕。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由於生產力水平還相對不發達,勞動還是人們謀生的手段,分配領域還難以實現按需分配。因此,對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定位不能超越生產力的發展基礎。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國在實現共同富裕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目標方面就無所作為。共享發展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的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只有真正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才能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的獲得感,最大限度地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生動局面,從而為生產力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第四,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生產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特別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這是一個新課題。傳統的資源高能耗和資本高投入的發展方式已經導致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因此,未來要在更高層次上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需要新思路新理念的指導。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其中,創新發展增強了生產的動力性,協調發展保證了生產的平衡性,綠色發展保障了生產的可持續性,開放發展促進了生產的內外聯動性,共享發展明確了生產的目標性。顯然,具有內在邏輯聯繫的新發展理念超越了傳統理論提出的「高度技術」這一實現生產目的的單一手段,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認識的深化與發展。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體現了新時期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新要求。針對人民群眾現實和潛在的需求,從生產端入手,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擴大有效供給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側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不僅有利於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不斷升級、日益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作者:黃瑾,系福建師範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