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理論創新

2021-01-13 光明日報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努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中國經濟建設實際相結合,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一系列獨創性理論觀點,創立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時代和實踐的要求,圍繞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戰略思想和重要理論觀點,不斷豐富和發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有力地指導了我國經濟發展實踐,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既切中當下,又謀劃長遠,為新時代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世界發展現實相結合的產物,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民經濟循環理論、經濟發展理論以及經濟全球化理論,是對當前我國改革發展中諸多領域理論和實踐的總括性、綱領性指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理論創新。

「新發展格局」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循環的基本要求,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民經濟循環理論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社會經濟過程是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個環節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只有經濟循環暢通,再生產和經濟運行才能正常進行,經濟發展才能進入不斷提高發展質量的正向螺旋。經濟循環暢通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揭示了經濟循環的基本條件,包括:各種資本在空間上並存、時間上繼起,資本在物質上和價值形態上都得到及時補償,貨幣流通與商品流通的協調等。一旦經濟循環條件被破壞,循環鏈條出現斷裂,就有引起經濟危機的風險。把經濟運行理解為物質再生產和生產關係再生產不斷循環往復的動態過程,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方法,克服了西方經濟學靜態均衡的方法論缺點,是分析現實經濟運動的科學方法。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為一個經濟大國,2019年GDP佔全球總量超過16%,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是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生產力水平快速提升,需求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但與此同時,生產體系內部循環不暢、供求脫節現象日益凸顯,技術領域「卡脖子」問題突出,經濟結構轉換的複雜性上升。加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和貿易復甦乏力,全球市場收縮,當前又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西方保護主義抬頭等因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市場不確定性陡增。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重大衝擊,出口導向、依賴外需、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模式已無法持續。在當前條件下如何實現國內經濟循環的暢通?「新發展格局」明確回答了這個問題,即「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實現國內循環的暢通,重點在於打通堵點,預防斷點。一方面,著力提升供給體系的創新力和關聯性,重點在「暢通」上做文章,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高供給質量和水平,使供給側與需求側相適應、相協調,提高流通效率,使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各個環節連接更緊密;另一方面,以實現國民經濟完整性為目標,堅持擴大內需,加快消費升級,加大自主創新,解決各類「卡脖子」技術問題,補齊經濟發展短板,提升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可持續性和韌性,焊牢經濟循環的易斷點。這既是在大國經濟發展關口,適應經濟發展階段變化的主動選擇,也是應對錯綜複雜國際環境的順勢而為,是深入思考當前國內國際發展形勢,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國民經濟循環理論提出的科學結論。

「新發展格局」深刻闡明了自主創新與擴大內需互相促進的高質量發展道路,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發展理論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發展是生產力進步和人的發展的統一。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要素,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生產力進步,是不斷滿足人的需要、推動人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因素。同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需要是生產力和科技進步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動力。具體到一國經濟發展而言,科技發展與內需擴大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一方面,如果科學技術水平落後,國內需求就無法真正全面得到滿足,生產—消費的國內循環就存在缺口,完整的內需體系就無法構建起來;另一方面,如果沒有一個繁榮、壯大的內需市場,那麼科技自主創新也就失去了動力、應用場景和市場,就不得不處在國際分工低端,依賴於低附加值產品出口,難以持續提升本國收入,使本國經濟不得不長期依賴於國際循環。

如何突破這一發展困境?新發展格局提出了一條正確的道路,即推動自主創新與擴大內需互相促進,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方面,堅定不移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託國內市場,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形成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擴大內需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完整的內需體系,不僅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穩定器」,增加了在面對外部衝擊時的迴旋餘地和穩定性,而且,完整內需體系的不斷擴容、升級,也將為國內企業提供廣闊市場空間,促進新技術的產業化規模化應用,推進國內企業提升創新能力、改進技術工藝,提供技術更先進、性能更優良、質量更過硬的產品和服務,從而引領產業進步;另一方面,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宏大順暢的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前提,是國內的供給結構能夠適應需求結構的提升,特別是供給體系的創新力能得到切實提升,從而解決各類「卡脖子」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儘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並明確指出「這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也是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關鍵」。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雖然在技術上仍然相對落後,但我們具有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顯著制度優勢,過去我們依靠這一優勢曾經創造過諸如「兩彈一星」等技術創新史上的奇蹟,未來我們還要依靠這一優勢,加強統籌協調,促進協同創新,繼續在自主創新方面邁出更大步伐。

「新發展格局」深刻闡明了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的辯證關係,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全球化理論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人類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依賴具有不斷擴大的趨勢,經濟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的必然結果,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利益分配在各國和各階級之間是不平均的,這對一國發展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經濟全球化會因各種因素遭遇挫折和逆流,各國只有正視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主動參與到國際經濟體系中,同時保持本國經濟安全可控,才能實現經濟的健康發展。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新世紀以來,一大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世界多極化加速發展,國際格局日趨均衡。同時,逆全球化浪潮導致孤立主義、保護主義興起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蔓延,對全球產業鏈造成衝擊,限制了經濟全球化對全球發展的促進作用,將損害全球經濟發展和整體福利。如何應對經濟逆全球化帶來的一系列挑戰?新發展格局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即,深刻把握國內國際循環的辯證關係,立足宏大順暢的國內大循環,讓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

從歷史規律看,經濟全球化仍是歷史潮流,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是長期趨勢,國際經濟聯通和交往仍是發展的客觀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因此,我們要順應歷史大勢,堅定維護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通過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升級版,進一步擴大開放,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更好發揮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的樞紐作用,用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應對經濟全球化的逆流,用繁榮暢通的中國國內大循環帶動世界經濟大循環,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健康發展。與此同時,處理好開放、發展和安全的辯證關係,增強風險意識,樹立底線思維,未雨綢繆,做好應對。

(作者:張晨,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相關焦點

  • 新發展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升華
    原標題:新發展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升華 在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歷史節點上,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以辯證思維看待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從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 問政人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九大理論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論述和在實踐中形成的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基本遵循
  •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特徵
    原標題: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特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觀大勢、謀全局、幹實事,成功駕馭了我國經濟發展大局,在實踐中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譜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篇章。
  • 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話語權
    提煉經濟新現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有兩個堅實的支撐」,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侯為民表示,一個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理論體系,另一個是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現實經濟生活的具體材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 論經濟學的發展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建設
    通過對經濟學發展歷史的回顧,證明經濟學是在解決問題中發展的。已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也是在解決中國經濟發展問題的過程中發展的。並以探討經濟學發展所需要的條件為基礎,提出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需要進一步解決的深層次問題。進而指出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科學而深入的研究,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豐富和發展。
  •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來源
    的合理內容對我們的影響,重點強調「國民經濟學」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建設的意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成果」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進行了提煉。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破題 毛澤東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上的探索必然帶有那個時代的局限性,不可能突破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界限,而這個突破,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創立的核心,真正的破題是由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完成的。鄧小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貢獻表現在三個重大突破上。第一,突破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理論創新的三個維度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我們黨推動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這一理論的創新性,我們可以從理論範疇創新、理論板塊創新和方法論創新三個維度來把握。  理論範疇創新  範疇,是反映事物本質和普遍聯繫、學科理論邏輯藉以推演的基本術語。
  • 趙月枝|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理論與現實
    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和跨文化傳播雙重視野中探索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路徑和問題意識,能夠為開拓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貢獻中國智慧以及信息、傳播與文化領域的思考。由此,我們需要對國外傳播政治經濟學進行有全球視野和中國立場的批判分析,進而在融通中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跨文化創新,發展出21世紀的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
  • 趙月枝 | 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理論與現實
    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和跨文化傳播雙重視野中探索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路徑和問題意識,能夠為開拓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貢獻中國智慧以及信息、傳播與文化領域的思考。由此,我們需要對國外傳播政治經濟學進行有全球視野和中國立場的批判分析,進而在融通中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跨文化創新,發展出21世紀的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
  • 讀創讀書|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標誌性成果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探索》劉偉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劉偉教授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領域長期深耕厚植,近年來圍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做了大量富有學理性、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思維的研究。《探索》是這些研究成果的系統性總結,是一部思想敏銳、理論厚實、內容豐富的力作。
  • 建設適應當代國情和時代特點的政治經濟學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在新的歷史方位上,如何深化對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提高領導我國經濟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是十分重要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2020年第16期《求是》雜誌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11月23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 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內涵
    黨的十七大的一個重大理論貢獻,就是明確提出並系統闡發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內涵豐富而深刻,意義重大而深遠。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必須深入學習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 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原標題: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黨的十九大報告鮮明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們黨準確把握我國發展新特點新要求作出的一個重大政治判斷,對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是十九大報告立論的重要依據,也是貫穿報告全篇、具有統領性作用的重大理論創新亮點。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世界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我們黨的理論創新成果。黨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概念,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兩次理論飛躍的概念,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創立者是鄧小平,黨的十六大深入闡述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十七大在對改革開放以來偉大歷史進程回溯的基礎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深刻內涵和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一重大政治論斷,是黨的十九大報告的一大亮點,宣告了我們黨正在邁向新時代、開啟新徵程、續寫新篇章。 這個新時代,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 深入理解新發展格局的科學內涵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國際大循環必然與各國經濟循環相對接,各國經濟也需要在開放中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才能實現更好發展。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並不意味著不重視對外開放,也不意味著要擠壓或放棄國際大循環,而是在更高水平融入國際經濟循環體系的同時,從我國國情出發,遵循大國經濟發展規律,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分工和技術創新的發展推動國際分工和國際技術創新的發展。
  • 從基本方略中透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要旨
    同時,基於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經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又始終堅持把全面的發展與全方位、深層次的改革緊密聯繫在一起。通過改革消除既得利益的阻礙,通過改革為發展注入新動力,是從強調速度、注重數量的發展方式向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發展新常態過渡的必然要求。
  • 秦宣: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的幾個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這些理論成果都是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開的。這些理論成果既相互貫通又層層遞進,體現了新時期以來我們黨理論創新成果的科學體系、階段性成果和發展性要求的統一。
  • 專家談丨如何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
    深刻感悟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強大生命力和時代意義馬克思主義儘管誕生在一個半多世紀之前,但歷史和現實都證明它是科學的理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求我們創造性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危機和實際問題,用鮮活生動的當代中國實踐來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 大綱解讀: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上述兩個方面的「實際」,都可成為理論聯繫實際的對象,尤其是近年來黨和政府反覆強調的重大社會問題,比如發展的不平衡問題(具體內容詳見《201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思想政治理論考試大綱配套強化指導》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第八章知識點四)、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與低碳經濟問題(具體內容詳見《201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思想政治理論考試大綱配套強化指導》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第八章知識點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