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發展進程波瀾壯闊、成就舉世矚目,蘊藏著理論創新的巨大動力、活力、潛力。近日,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承辦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話語權探討」研討會在上海召開。與會專家學者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話語體系建設展開深入探討。
提煉經濟新現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有兩個堅實的支撐」,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侯為民表示,一個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理論體系,另一個是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現實經濟生活的具體材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我們要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經驗,挖掘具有規律性的理論要素,根據新的實踐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提供源頭活水,對經濟新現象和新現實進行高度提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何自力表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話語體系建設應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經驗上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話語體系具有鮮明特點,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基本方法論,以人民為中心作為主線,以社會主義所有製作為邏輯起點,並以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作為根本任務。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顏鵬飛認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應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總體及其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而「商品—變形商品—公共品」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邏輯體系的起點及其演繹。
形成新的理論成果
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為了更好指導我國經濟發展實踐,既要堅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更要同我國經濟發展實際相結合,不斷形成新的理論成果。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暉明表示,我們應緊密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新中國經濟改革發展實踐,將之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話語之中,從而推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斷豐富發展。比如「小康」概念源於中華傳統文化,政治經濟學意義上的「全面小康」,既要回答經濟增長要素的貢獻作用,也要回答經濟增長的根本目的指向。「全面小康」中的「全面」則體現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將其納入中國話語體系之中,轉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現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根本原則和最終目標。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蔣永穆認為,人類發展的歷史是與貧困鬥爭的歷史,而我國的貧困治理實踐是追求共同富裕的生動寫照。脫貧攻堅戰取得偉大勝利,將使中國徹底告別絕對貧困,我國的貧困治理將從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向解決相對貧困問題轉變。為進一步建立解決我國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我們應從更多依靠行政性脫貧轉向更多利用市場化脫貧,從福利性脫貧轉向更具效率的脫貧。
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部署,為未來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孟捷提出,馬克思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理論包含了解釋市場經濟何以能發展生產力、解放生產力的參照系理論,這個理論同時界定了現代市場經濟中的內循環。內循環的實現依賴於一系列經濟條件、制度條件和科學—技術條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藉助各種經濟政策,包括宏觀政策、產業政策、創新政策與社會政策,構建新發展格局。
研究鮮活發展成就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沈開豔認為,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分野在於二者研究的聚焦點不同,西方經濟學聚焦資源配置效率問題,而政治經濟學則研究資源配置關係問題。因此,從研究社會形態和經濟運行邏輯層面來看,政治經濟學比西方經濟學更為深刻。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在當今時代仍具有偉大意義,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現實解釋力。展望未來,如何在人工智慧時代創新和發展勞動價值論是當前學術界應當關注的重要問題。
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丁堡駿表示,我國的偉大實踐使之能夠成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典型地點」,在本質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中國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理論形態。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楊志認為,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話語權,要回答什麼是話語權,為什麼當下特別強調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如何才能構建「入耳、入腦、入心」的話語體系這三個問題。這是理論問題也是實踐問題,只有不斷深入地「讀原著」「悟原理」,不斷深入地去感知和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鮮活的創新活動和發展成就,才能解決上述問題。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馬豔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創新,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話語體系創新。因此,這一研究應具有獨特性,要區別於其他經濟學,具有獨特的範式,即遵循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範式;應基於我國國情,有更強的原創性、獨特性以及系統性,不應局限在零散的觀點和思想;還要具有一般性,立足全球視野進行拓展。
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