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研究

2020-11-28 中國社會科學網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研究 ——重新理解《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真實意蘊

2015年11月25日 10:05 來源:《改革與戰略》(南寧)2015年第6期 作者:鮑金

字號

內容摘要:馬克思對實證主義的批判將作為古典經濟學之哲學基礎的實證主義標識出來,是為了凸顯下述一點:馬克思正是在古典經濟學停留於事實和現象的地方繼續向前推進,實現了對實證主義的批判性超越,認識這一點,對於理解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獨特的語境和路徑極為關鍵。三、作為批判的政治經濟學:《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真實意蘊「批判」是《資本論》一書的重要關鍵詞,如何理解這裡的「批判」關係到能否正確地把握《資本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作為批判的政治經濟學側重於從政治經濟學本質的意義上來理解批判,政治經濟學以批判作為自己得以可能的根本規定而體現於對古典經濟學的分析,這表明批判已經成為《資本論》政治經濟學的內在結構和本體基礎,政治經濟學與批判是內在結合的,如果失去了批判。

關鍵詞:批判;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哲學;實證主義;理解;生產方式;研究方法;人民出版社;辯證法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鮑金(1980- ),男,山東濰坊人,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哲學基礎理論、《資本論》,上海 200240

  內容提要: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不是純粹的經濟學,而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意義上才成立的政治經濟學。作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對象,古典經濟學用實證主義的眼光去觀察對象,高度重視事物的現象和事實,但是它從不去探究現象的歷史來歷和事實的內在根據,這就會走向對經濟事實的非歷史性理解。就此而言,馬克思批評了古典經濟學的實證主義哲學基礎,以歷史性研究克服了古典經濟學的實證主義視野,並且將「批判」在政治經濟學理論本質的意義上加以實現。具體來說,馬克思的《資本論》通過批判的價值立場、批判的研究方法和批判的觀點結論等方面,實現自身作為批判的政治經濟學,而不是運用批判的政治經濟學。如此一來,《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真實意蘊才能彰顯出來。

  關 鍵 詞:政治經濟學批判;《資本論》;實證主義

  標題注釋:本文系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資本論》哲學的新解讀」(批准號:14FZX015)的階段性成果。

 

  眾所周知,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資本論》的副標題是「政治經濟學批判」,而對於在1859年發表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第1分冊)》一書,馬克思曾經這樣評價:自己從1843年直至1858年的經濟學研究,「是我15年的即我一生中的黃金時代的研究成果。」①在這裡,一個問題也就提出來了:馬克思為什麼將「政治經濟學批判」作為他一生當中極為重要的兩本書的標題?在筆者看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絕不是純粹的經濟學,而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意義上才成立的政治經濟學。由於馬克思時代的政治經濟學指的就是古典經濟學,因此只有聯繫馬克思對古典經濟學的批判——而這些批判又完全是在理論本質的意義上實現的,才能夠理解他自己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於是本文的任務便是透過《資本論》對古典經濟學的批判,來把握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理論語境和出場路徑,從而對《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真實意蘊做出深入解讀。

  一、實證主義:古典經濟學的哲學基礎

  就歷史背景和時代使命來看,古典經濟學產生於西歐資產階級還是作為一個革命階級、正在與封建土地所有者階級爭奪統治權的時代,因此它必然要在為資產階級革命服務的範圍內做出理論闡釋。一方面,古典經濟學肯定了勞動作為主體活動的創造能力,把財富的源泉從對象轉移到主體身上,提出了勞動價值論,並且深入研究了資產階級生產關係的內部關係,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和對立狀況,揭示出各階級對立的經濟根源。正如馬克思所說:「古典經濟學把利息歸結為利潤的一部分,把地租歸結為超過平均利潤的餘額,使這二者以剩餘價值的形式一致起來;此外,把流通過程當做單純的形態變化來說明;最後,在直接生產過程中把商品的價值和剩餘價值歸結為勞動;這樣,它就把上面那些虛偽的假象和錯覺,把財富的不同社會要素互相間的這種獨立化和硬化,把這種物的人格化和生產關係的物化,把日常生活中的這個宗教揭穿了。這是古典經濟學的偉大功績。」②另一方面,古典經濟學只要還是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它就總是把工資、利潤和地租的對立當成自然而然的事情,並以之為研究的出發點。「這樣,資產階級的經濟科學也就達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③上述兩方面體現在古典經濟學的研究基礎上,便是以經驗性、直觀性、描述性為特徵的實證主義。實證主義通過感官接受和經驗直觀來確定研究對象,認為事物的現象是怎樣的,事物的規律就以怎樣的方式體現出來。這樣,當古典經濟學帶著實證主義的眼鏡來看待當時的階級結構和社會結構時,就一定是誠實的。它看到了工資、利潤和地租這三種收入形式的對立,看到了商品形式向社會生活的滲透,看到了社會生活中的物化現象,但同時,它還把看到的東西當做天經地義的自然規律,不加批判地接受人們所觀察到的直接事實,而不問資產階級生產關係是如何歷史地產生的,在什麼限度內才具有歷史的合理性,如此一來,它必然把資產階級生產關係看成古已有之、一成不變的東西。

  為了進一步闡述古典經濟學的哲學基礎,我們接下來以阿爾都塞的理論工作作為參照,因為正是在《讀〈資本論〉》一書中,阿爾都塞對古典經濟學做出了深刻批判,而這些批判正是對準其實證主義基礎的。阿爾都塞認為:「政治經濟學首先包含著一定領域內的『經濟的』事實和現象,這一領域具有同質領域的屬性。領域以及充滿這一領域從而構成這一領域的現象,是既定的,也就是說,是可以直接看到並觀察到的,因此,要理解它們並不取決於先於它們的概念的理論構成。」④古典經濟學用實證主義的眼睛去觀察對象,會高度重視事物的現象和事實,但是問題在於,實證主義的眼睛總是停留於日常事實中,對於現象和事實的解釋總是從現象到現象、從事實到事實,而不是去探究現象的歷史來歷和事實的內在根據,這樣,古典經濟學必然把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看成同質的、既定的東西,而同質既定的東西的突出特徵便是可以在數量的規定性上獲得理解。「由於它們的存在領域的同質性,是可以比較的,是可以很精確地計量的,因而是可以表現為量的東西。因此,一切經濟事實就本質來說是可以計量的。這就是古典經濟學的最大的原則。」⑤我們發現,濫觴於古典經濟學的可計量性原則已經成為當今西方經濟學研究方法的主流,可計量性原則是從量的唯一的視角去理解所有對象,它本能地排斥對事物的質的思考方式,把所有不能量化的事物當作不真實、不科學的東西而打發掉,這恐怕是今天的經濟學偏愛於數學工具的原因,也是今天的西方主流經濟學從不把馬克思所使用的「抽象勞動」、「價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等當作科學概念的原因。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隋萌萌)

相關焦點

  • 《〈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經典價值歷久彌新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以下稱《導言》)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列出的領導幹部必讀的經典篇目之一。《導言》是馬克思緊扣時代課題、回答時代之問的理論結晶。人類歷史進入19世紀後,隨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和階級鬥爭形勢的變化,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弊端日益顯現。用一種嶄新、科學的政治經濟學指導工人運動顯得更加迫切。
  • 從政治經濟學批判哲學方法到當代空間化社會批判哲學
    一、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與再生產理論的社會空間哲學方法   從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哲學方法到當代空間化社會批判哲學如何可能?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理論與再生產理論中蘊涵著社會空間哲學的方法,這是歷史唯物主義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理論所固有的、因而是內生的理論資源。
  • 南哲思享|周嘉昕:經濟學與辯證法之間——政治經濟學批判視角下...
    依託盧卡奇對物化的批判、對馬克思黑格爾關係的考察、對青年黑格爾的研究、對社會存在本體論的思考,我們嘗試證明:政治經濟學批判構成了盧卡奇理解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資源,其核心是在對象化理論基礎上闡發針對物化和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批判。盧卡奇對《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過度關注,折射了其自身的理論困境。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是奠基在「對象性活動」基礎上的存在論,是一場深刻的哲學革命。關鍵詞:馬克思;現代性批判;歷史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批判今年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作重要講話,這為我們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馬克思哲學的真理性和時代性提供了科學指南。
  • 從異化到物化:馬克思的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
    正是把現實性的社會關係理解為人的本質規定性,以之取代了抽象的類本質,馬克思才實現了從異化到物化的邏輯轉換。從社會關係本體論出發,馬克思把現代性理解為一種社會關係,他的物化批判也就主要圍繞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展開。這樣,社會批判理論在馬克思那裡就表現為一種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他將現代性這一「時代問題」歸結為經濟問題,因而這一問題的解決最終只能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批判,也就是政治經濟學批判來完成。
  • 仰海峰:《資本論》與《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的邏輯差異
    仰海峰:《資本論》與《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的邏輯差異 2017年06月30日 23:34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仰海峰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馬克思物化理論研究範式簡評
    馬克思物化理論研究範式簡評 2016年04月25日 08:1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孫樂強 字號 內容摘要:物化批判理論是馬克思後期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界主要有三種物化批判範式
  •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來源
    (一)「以人為本」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立足點和出發點 在1844年的《巴黎手稿》中,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制度「人性的異化」進行了哲學批判。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完成了從哲學批判向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轉變(郭冠清,2015a),並藉助這一轉變,在《資本論》中通過「剩餘價值理論」論證了資本主義制度的「人性異化」必然性。
  • .| 周嘉昕:從唯物辯證法到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批判——政治經濟學...
    [1](P45)對於這一問題的理解,不僅有助於恢復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充分的革命意義,而且有助于澄清其在馬克思的社會批判體系中的地位,說明政治經濟學批判同意識形態批判之間的內在關聯。近年來,隨著馬克思《資本論》和政治經濟學方法研究的推進,柯爾施有關辯證的、歷史的唯物主義同政治經濟學批判之間關係問題的思考開始得到學界的關注。
  • 南哲思享 | 周嘉昕:從唯物辯證法到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批判——政治...
    ,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歷程、《資本論》特別是商品拜物教批判的理論變革、政治經濟學批判與「現代經濟學」的關係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在第二部分的開頭,柯爾施就結合《〈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指出,青年馬克思「賦予政治經濟學研究對於研究資產階級社會來說首要的意義」。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他通過使價值理論進一步發展成價值和剩餘價值的學說,在形式上只不過把在古典資產階級經濟學中內容上幾乎已完成的現有概念統一地綜合起來」。
  • 鮑德裡亞:《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無限的能指、不定的象徵交換
    操持符碼符號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通過操持符碼來主導社會關係和駕馭意識形態的政治經濟學。這一」政治經濟學「有幾重意指邏輯組成:使用價值的功能邏輯、交換價值的經濟邏輯、符號/價值的差異性邏輯。鮑德裡亞有和馬克思叫板的馬克思主義後精,主題還是:消費社會,象徵交換與死亡符號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通過操持符碼來主導社會關係和駕馭意識形態的政治經濟學。
  • 馬克思拜物教批判與資本語義學
    按照通常的看法,法國歷史學家德布羅斯在《論物神崇拜》中以比較宗教學的研究視野首先使用了這一概念。隨後,孔德、馬克思、泰勒等從不同維度對拜物教問題進行了探討。按照通常的看法,法國歷史學家德布羅斯在《論物神崇拜》中以比較宗教學的研究視野首先使用了這一概念。隨後,孔德、馬克思、泰勒等從不同維度對拜物教問題進行了探討。
  • 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話語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何自力表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話語體系建設應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經驗上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 青年馬克思如何走近「三大理論來源」
    二、馬克思如何走近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在寫作《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過程中,馬克思日益清晰地認識到,「法的關係」和「國家的形式」皆根源於被黑格爾稱之為「市民社會」的「物質的生活關係」,而黑格爾哲學卻只能對「市民社會」做抽象的描述,只有藉助「政治經濟學」才能實現對「市民社會」徹底的批判。根據馬克思本人的說法,他的經濟學研究正式起步於巴黎時期。
  • 張義修:馬克思對"對象化"與"異化"關係的三次建構
    ,德國左翼思潮研究。青年馬克思在費爾巴哈影響下,用應然狀態的「對象化」批判實然狀態的「異化」,是一種價值性的、人本學的批判;《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對象化勞動」和「異化勞動」則是在對經濟學理論加以哲學透視的基礎上,將理論與現實相對照,是一種經驗性的批判;在晚期政治經濟學批判語境中,馬克思通過對「對象化勞動」和「活勞動」的辯證分析,內在地解析了「異化」的生產關係本質與現實歷史基礎,實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
  • 鮑德裡亞對馬克思拜物教理論的誤識及其方法論根源(2)
    通過將生產概念和生方式激進化,馬克思實現了同交換價值的社會神秘化的斷裂。自從歷史概念自我放大後,這個概念就獲得了全部戰略性力量,也正是通過這個概念,馬克思打破了政治經濟學虛幻的普遍性。」可見,鮑德裡亞還是肯定了馬克思對於資本主義生產體系的歷史階段性的說明和對於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普遍性的證偽。
  • 為馬克思早期本體論思想發聲
    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研究在學界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相關學者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已就馬克思是否存在本體論思想以及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的具體含意等問題,展開了一系列學術論爭,可謂眾說紛紜。筆者的觀點是,馬克思本體論思想是一個動態形成的過程,具體包括馬克思博士論文的自我意識本體論、《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感性存在本體論、《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社會實踐本體論、《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社會生產本體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的社會存在本體論以及《資本論》勞動本體論立場的最終確立。
  • 展現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邏輯
    原標題:展現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邏輯 150年來,如何理解《資本論》的哲學思想一直是馬克思哲學研究中的重大課題。除此之外,有些學者從創作史的角度對《資本論》的形成過程及其文獻出版情況進行過較為細緻的梳理,使學界對《資本論》這一文本有著更為全面的理解。這些不同的探討表明:《資本論》仍是一座豐富的思想寶庫,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學者,都能從中獲得深刻的思想和理論構架,任何對馬克思哲學思想的深入討論,也都離不開對《資本論》的深入研究。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學者們普遍認為,《資本論》不僅僅是馬克思的經濟學著作,也是哲學著作。因而,從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視角重新審視辯證法,有了別樣的收穫。在這種視角下,前一階段的研究大多認為,對於馬克思辯證法思想的理解,從其政治經濟學批判入手,我們或許可以窺見其辯證法的本體論基礎,進而通過確定這一本體論基礎,為我們真實把握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提供思想的源泉。
  • 馬克思勞動概念的兩重維度及其辯證關係
    原發信息:《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第20192期  內容提要:在馬克思哲學中,勞動概念具有兩重維度:一是作為哲學存在論的隱性維度,指向人的感性的對象性活動;二是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顯性維度,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統治下創造價值的僱傭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