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5日 10:05 來源:《改革與戰略》(南寧)2015年第6期 作者:鮑金
字號內容摘要:馬克思對實證主義的批判將作為古典經濟學之哲學基礎的實證主義標識出來,是為了凸顯下述一點:馬克思正是在古典經濟學停留於事實和現象的地方繼續向前推進,實現了對實證主義的批判性超越,認識這一點,對於理解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獨特的語境和路徑極為關鍵。三、作為批判的政治經濟學:《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真實意蘊「批判」是《資本論》一書的重要關鍵詞,如何理解這裡的「批判」關係到能否正確地把握《資本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作為批判的政治經濟學側重於從政治經濟學本質的意義上來理解批判,政治經濟學以批判作為自己得以可能的根本規定而體現於對古典經濟學的分析,這表明批判已經成為《資本論》政治經濟學的內在結構和本體基礎,政治經濟學與批判是內在結合的,如果失去了批判。
關鍵詞:批判;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哲學;實證主義;理解;生產方式;研究方法;人民出版社;辯證法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鮑金(1980- ),男,山東濰坊人,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哲學基礎理論、《資本論》,上海 200240
內容提要: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不是純粹的經濟學,而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意義上才成立的政治經濟學。作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對象,古典經濟學用實證主義的眼光去觀察對象,高度重視事物的現象和事實,但是它從不去探究現象的歷史來歷和事實的內在根據,這就會走向對經濟事實的非歷史性理解。就此而言,馬克思批評了古典經濟學的實證主義哲學基礎,以歷史性研究克服了古典經濟學的實證主義視野,並且將「批判」在政治經濟學理論本質的意義上加以實現。具體來說,馬克思的《資本論》通過批判的價值立場、批判的研究方法和批判的觀點結論等方面,實現自身作為批判的政治經濟學,而不是運用批判的政治經濟學。如此一來,《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真實意蘊才能彰顯出來。
關 鍵 詞:政治經濟學批判;《資本論》;實證主義
標題注釋:本文系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資本論》哲學的新解讀」(批准號:14FZX015)的階段性成果。
眾所周知,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資本論》的副標題是「政治經濟學批判」,而對於在1859年發表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第1分冊)》一書,馬克思曾經這樣評價:自己從1843年直至1858年的經濟學研究,「是我15年的即我一生中的黃金時代的研究成果。」①在這裡,一個問題也就提出來了:馬克思為什麼將「政治經濟學批判」作為他一生當中極為重要的兩本書的標題?在筆者看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絕不是純粹的經濟學,而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意義上才成立的政治經濟學。由於馬克思時代的政治經濟學指的就是古典經濟學,因此只有聯繫馬克思對古典經濟學的批判——而這些批判又完全是在理論本質的意義上實現的,才能夠理解他自己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於是本文的任務便是透過《資本論》對古典經濟學的批判,來把握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理論語境和出場路徑,從而對《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真實意蘊做出深入解讀。
一、實證主義:古典經濟學的哲學基礎
就歷史背景和時代使命來看,古典經濟學產生於西歐資產階級還是作為一個革命階級、正在與封建土地所有者階級爭奪統治權的時代,因此它必然要在為資產階級革命服務的範圍內做出理論闡釋。一方面,古典經濟學肯定了勞動作為主體活動的創造能力,把財富的源泉從對象轉移到主體身上,提出了勞動價值論,並且深入研究了資產階級生產關係的內部關係,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和對立狀況,揭示出各階級對立的經濟根源。正如馬克思所說:「古典經濟學把利息歸結為利潤的一部分,把地租歸結為超過平均利潤的餘額,使這二者以剩餘價值的形式一致起來;此外,把流通過程當做單純的形態變化來說明;最後,在直接生產過程中把商品的價值和剩餘價值歸結為勞動;這樣,它就把上面那些虛偽的假象和錯覺,把財富的不同社會要素互相間的這種獨立化和硬化,把這種物的人格化和生產關係的物化,把日常生活中的這個宗教揭穿了。這是古典經濟學的偉大功績。」②另一方面,古典經濟學只要還是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它就總是把工資、利潤和地租的對立當成自然而然的事情,並以之為研究的出發點。「這樣,資產階級的經濟科學也就達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③上述兩方面體現在古典經濟學的研究基礎上,便是以經驗性、直觀性、描述性為特徵的實證主義。實證主義通過感官接受和經驗直觀來確定研究對象,認為事物的現象是怎樣的,事物的規律就以怎樣的方式體現出來。這樣,當古典經濟學帶著實證主義的眼鏡來看待當時的階級結構和社會結構時,就一定是誠實的。它看到了工資、利潤和地租這三種收入形式的對立,看到了商品形式向社會生活的滲透,看到了社會生活中的物化現象,但同時,它還把看到的東西當做天經地義的自然規律,不加批判地接受人們所觀察到的直接事實,而不問資產階級生產關係是如何歷史地產生的,在什麼限度內才具有歷史的合理性,如此一來,它必然把資產階級生產關係看成古已有之、一成不變的東西。
為了進一步闡述古典經濟學的哲學基礎,我們接下來以阿爾都塞的理論工作作為參照,因為正是在《讀〈資本論〉》一書中,阿爾都塞對古典經濟學做出了深刻批判,而這些批判正是對準其實證主義基礎的。阿爾都塞認為:「政治經濟學首先包含著一定領域內的『經濟的』事實和現象,這一領域具有同質領域的屬性。領域以及充滿這一領域從而構成這一領域的現象,是既定的,也就是說,是可以直接看到並觀察到的,因此,要理解它們並不取決於先於它們的概念的理論構成。」④古典經濟學用實證主義的眼睛去觀察對象,會高度重視事物的現象和事實,但是問題在於,實證主義的眼睛總是停留於日常事實中,對於現象和事實的解釋總是從現象到現象、從事實到事實,而不是去探究現象的歷史來歷和事實的內在根據,這樣,古典經濟學必然把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看成同質的、既定的東西,而同質既定的東西的突出特徵便是可以在數量的規定性上獲得理解。「由於它們的存在領域的同質性,是可以比較的,是可以很精確地計量的,因而是可以表現為量的東西。因此,一切經濟事實就本質來說是可以計量的。這就是古典經濟學的最大的原則。」⑤我們發現,濫觴於古典經濟學的可計量性原則已經成為當今西方經濟學研究方法的主流,可計量性原則是從量的唯一的視角去理解所有對象,它本能地排斥對事物的質的思考方式,把所有不能量化的事物當作不真實、不科學的東西而打發掉,這恐怕是今天的經濟學偏愛於數學工具的原因,也是今天的西方主流經濟學從不把馬克思所使用的「抽象勞動」、「價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等當作科學概念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