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拜物教批判與資本語義學

2020-11-30 中國社會科學網
馬克思拜物教批判與資本語義學

2020年03月31日 08:0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姚滿林

字號

內容摘要:根據一些學者的考證,「拜物教」(fetishism)一語源自葡萄牙文「feitico」,其基本含義是「巫術」。這說明,拜物教的觀念或形式在人類早期就開始出現,它屬於原始宗教的一種表現形式,大致反映了遠古部族把某些特定物作為超自然能力的對象來崇拜的原始現象。進入18世紀,人們才開始在學術層面關注拜物教問題。按照通常的看法,法國歷史學家德布羅斯在《論物神崇拜》中以比較宗教學的研究視野首先使用了這一概念。隨後,孔德、馬克思、泰勒等從不同維度對拜物教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馬克思;拜物教批判;資本語義學

作者簡介:

  根據一些學者的考證,「拜物教」(fetishism)一語源自葡萄牙文「feitico」,其基本含義是「巫術」。這說明,拜物教的觀念或形式在人類早期就開始出現,它屬於原始宗教的一種表現形式,大致反映了遠古部族把某些特定物作為超自然能力的對象來崇拜的原始現象。進入18世紀,人們才開始在學術層面關注拜物教問題。按照通常的看法,法國歷史學家德布羅斯在《論物神崇拜》中以比較宗教學的研究視野首先使用了這一概念。隨後,孔德、馬克思、泰勒等從不同維度對拜物教問題進行了探討。

  值得一提的是,在拜物教問題上,馬克思一開始就受到了德布羅斯觀點的某些影響,如在1841年的「波恩筆記」中,馬克思就摘錄了《論物神崇拜》的有關觀點,甚至包括對拜物教概念的摘錄。當然,馬克思的研究並不囿於宗教層面,相反,他更多是在現實生活視域下(尤其是經濟領域中)關注拜物教問題。客觀地講,馬克思雖然沒有寫下探討拜物教問題的專著,但對拜物教批判的那些真知灼見卻多見於一些論文、手稿和著作中。其中,《資本論》無疑是極為重要的文本,也正是在這裡,馬克思較為集中地對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資本拜物教展開了批判。總體上看,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就是要揭開各類崇拜對象身上的神秘外衣,當這些所謂的神秘性褪去虛幻的色彩或幻覺的形式後,真實的情況也就顯露出來了。

  在商品拜物教批判方面,馬克思以商品的自身形式作為突破點來進行闡釋和揭秘。馬克思指出,商品這一外表看起來簡單而平凡的東西卻很古怪,它充滿了形上學的微妙和神學的怪誕,因而擁有神秘性。於是,我們就要追問,這種神秘性是如何產生的呢?馬克思認為,商品的神秘性既不能歸結於商品的使用價值,也不能歸結於價值規定的內容。恰恰相反,要從人們所忽視的商品形式本身來考究,因為在勞動產品取得商品形式的同時,內藏著三重轉化或掩蓋,我們可以將其簡單表述為:勞動產品等同的價值對象性掩蓋了人類勞動的等同性;勞動產品的價值量掩蓋了人類勞動耗費的時間計量;勞動產品的物的社會關係掩蓋了勞動者自身的人的社會關係。憑藉這些轉化或掩蓋,勞動產品就好像擁有了魔法,演變為了商品,成為了馬克思稱之為「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或社會的物」。可見,一旦勞動產品披上了「商品」這件神秘的外衣,崇拜就應運而生,商品拜物教也就出現了。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質來源於生產商品的勞動所特有的社會性質。顯然,這是商品拜物教揭秘的關鍵。於是,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二重性成為商品拜物教揭秘的「坐標」。通過把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使用價值與價值看作矛盾統一體,馬克思進行了回溯性分析,逐漸破除了商品形式所具有的神秘性,籠罩在商品身上的一切魔法妖術也就煙消雲散了。

  在貨幣拜物教批判方面,馬克思以貨幣的本質屬性作為切入點來進行探討和解蔽。在邏輯上,馬克思把簡單的商品形式看作貨幣形式的胚胎,反過來,則把貨幣形式看作商品世界的完成形式,恰恰在後者這裡,物的形式把私人勞動的社會性質、私人勞動者的社會關係掩蓋得更加隱蔽。在從簡單價值形式到貨幣形式的歷史回顧及其邏輯分析中,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出,貨幣在本質上是商品,而且是用來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被神化並受到崇拜,既在於它從商品世界中取得了一般等價形式,從而能夠將其他商品的價值演繹為價格形式,又在於作為貴金屬的金銀取得了貨幣商品的獨特優勢,並有著符號化的傾向。對於這一點,馬克思一針見血地指出,當一般等價形式同一種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結合在一起,即結晶為貨幣形式的時候,假象也就形成。更不必說,當貨幣在流通中執行其系列職能時,貨幣本身的神秘色彩得到了重染,其魔術般的誘惑力得到了增強。因此,無論是在執行價值尺度職能上,貨幣是想像或觀念的貨幣,甚至在貨幣名稱上有著許多幻想,還是在執行流通手段職能上,貨幣作為一切商品可普遍讓渡的轉化形式,從而能不斷像汗一樣滲出來;也無論是在執行貯藏手段職能上,貨幣催生人們的求金欲,從而執著於「鍊金術」,還是在執行支付手段職能上,貨幣能將賣與買在時間上實現分離,甚或引發某種「貨幣荒」……所有這一切都映射出了貨幣的諸重神秘性。然而,貨幣所有的神秘外觀都可以在貨幣的本質和作為一般等價形式的回溯性分析中得以揭秘。一句話,貨幣拜物教之謎乃是更為耀眼的商品拜物教之謎。

  在資本拜物教批判方面,馬克思以資本的增殖現象作為關鍵點來進行分析和澄明。與商品拜物教和貨幣拜物教紛繁複雜的外在表現形式有所不同,資本拜物教神秘的外觀在於它能增殖。馬克思認為,商品流通過程的最後產物是貨幣,同時,作為最後的產物,它又是資本最初的表現形式。如果我們撇開作為貨幣的貨幣與作為資本的貨幣的相同點,而將目光聚焦於它們的差異,就不難發現,二者本質的區別在於:作為資本的貨幣在流通中出現了一個增殖額,馬克思把它叫作「剩餘價值」。然而,更令人感嘆的是,增殖就是資本流通的目的,並且資本的運動永無休止、永無限度。正是在這一點上,我們說,資本的本性滋生並左右了資本家對利潤追逐的狂熱、對金錢渴求的欲望。必須指出的是,資本流通導致增殖的結果又使人們容易產生這種錯覺,即把流通過程視為剩餘價值的「誕生地」。在對這一錯覺的分析上,馬克思的基本主張是,一方面,如果我們著眼於整體的社會生產,那麼,剩餘價值的形成就不能靠賤買貴賣或欺詐的方式來實現和普遍化;另一方面,資本雖然不從流通中產生,因為流通秉持等價原則,但又離不開流通,因為離開了流通,增殖將無法現實化。既然如此,貨幣羽化資本,換句話說,剩餘價值產生的秘密在哪裡呢?馬克思的答案就是,貨幣要化繭成蝶,關鍵在於能在市場上找到一種獨特的商品,其使用價值本身具有成為價值源泉的獨特屬性,這一獨特的商品就是勞動力。通過把勞動與勞動力區分開來,馬克思不僅探討了勞動力的獨特性及其價值問題,還揭開了剩餘價值誕生的秘密,從而實現了對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們的超越。

  基於上述梳理和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馬克思從商品拜物教到貨幣拜物教,再到資本拜物教,經過逐層批判揭開了它們的神秘性。毫無疑問,他在深化拜物教問題研究的同時,提出了一種拜物教揭秘術。更準確地說,在商品、貨幣、資本的本質和矛盾運動分析中,馬克思提出了一種資本語義學,商品、貨幣、資本、勞動、勞動力、使用價值、價值、剩餘價值,等等,構成了這一語義學的基本單位。正是在這個獨特的資本語義學框架內,馬克思質疑了人們(特別是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們)對商品、貨幣以及資本的認知或偏見,並通過回溯性分析破除了它們身上的諸重神秘性,從而還原商品、貨幣和資本的本相。從方法論角度看,馬克思的資本語義學與破除神秘的詮釋學密切關聯著,當批判從紛繁複雜的崇拜現象回溯到簡單的商品分析時,分析本身就是一種解釋。更為重要的是,一旦資本身上的雲霧被穿透了,馬克思也就發現了剩餘價值的形成同僱傭勞動,乃至工人階級的命運是如何交織在一起的。進一步說,人的解放作為本真存在的顯現,與這個階級的階級意識之覺醒密不可分。唯有破除種種意識形態上的虛假和經濟生活中的錯覺,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這個澄明之境方可開啟。毋庸置疑,這就是馬克思資本語義學的詮釋學意蘊。

  (作者單位:中共江西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

 

相關焦點

  • 鮑德裡亞對馬克思拜物教理論的誤識及其方法論根源(2)
    三鮑德裡亞對馬克思拜物教理論的誤識有其深層的方法論根源。此時,真正支撐鮑德裡亞對馬克思拜物教理論及其政治經濟學進行顛覆性批判的方法論基礎,不僅包括索緒爾和巴特的符號學方法,更根本的是莫斯和巴塔耶的象徵交換與非生產性耗費理論。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是奠基在「對象性活動」基礎上的存在論,是一場深刻的哲學革命。關鍵詞:馬克思;現代性批判;歷史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批判今年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作重要講話,這為我們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馬克思哲學的真理性和時代性提供了科學指南。
  • 馬克思的幸福觀及對物質主義的批判
    馬克思用畢生的努力踐行了自己年少時的理想,矢志不渝地追求這種高尚的幸福。在馬克思的女兒問父親的20個問題中,有一個涉及如何理解幸福,馬克思的回答非常明確:「對幸福的理解——鬥爭;對不幸的理解——屈服。」為了使大多數人過上幸福的生活,馬克思以努力實現人的解放的方式鬥爭,這種鬥爭具有深遠的本體論意義。
  • 從異化到物化:馬克思的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
    [內容提要]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一規定,奠定了社會關係在馬克思現代性批判中的本體論地位。正是把現實性的社會關係理解為人的本質規定性,以之取代了抽象的類本質,馬克思才實現了從異化到物化的邏輯轉換。馬克思把現代性理解為一種社會關係,他的物化批判也就主要圍繞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展開。
  • .| 周嘉昕:從唯物辯證法到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批判——政治經濟學...
    這並未超出馬克思價值規律和剩餘價值理論的分析框架。柯爾施借用列寧的話說,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直接目的」在於「揭露在現今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一切對抗和剝削的形式,以便幫助無產階級擺脫它們」。[2](P98)在柯爾施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理論闡釋中,最為引人矚目的一點是他對商品拜物教批判的分析和運用。
  • 南哲思享 | 周嘉昕:從唯物辯證法到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批判——政治...
    [2](P98)在柯爾施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理論闡釋中,最為引人矚目的一點是他對商品拜物教批判的分析和運用。就柯爾施對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以及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闡發而言,值得我們注意的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與盧卡奇借用商品拜物教問題引出物化批判相類似,柯爾施將商品拜物教批判看作是政治經濟學批判最為核心的內容。
  •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研究
    內容摘要:馬克思對實證主義的批判將作為古典經濟學之哲學基礎的實證主義標識出來,是為了凸顯下述一點:馬克思正是在古典經濟學停留於事實和現象的地方繼續向前推進,實現了對實證主義的批判性超越,認識這一點,對於理解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獨特的語境和路徑極為關鍵。
  • 馬克思物化理論研究範式簡評
    馬克思物化理論研究範式簡評 2016年04月25日 08:1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孫樂強 字號 內容摘要:物化批判理論是馬克思後期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界主要有三種物化批判範式
  • 吳曉明:現代形上學的本體論批判:馬克思與海德格爾
    吳曉明:現代形上學的本體論批判:馬克思與海德格爾 2017年03月02日 09:51 來源:《現代哲學》 作者:吳曉明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李彬彬:馬克思與猶太人問題的解答
    第三種是中庸策略,即國家通過立法規定猶太人和基督徒平等,這是法國、美國已經採取的措施,也是馬克思後來提出來的政治解放。鮑威爾認為這種做法也存在問題,因為政治領域的平等無法確保社會生活領域的平等。第三步,鮑威爾提出了自己解決猶太人問題的路徑,即通過宗教批判消滅宗教,從而解決猶太人問題。
  • 展現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邏輯
    上篇是關於《資本論》研究的一般理論前提的討論,提出了《資本論》研究的一般理論構架和理論方法,特別是著重討論了歷史唯物主義的雙重邏輯、資本邏輯結構化的思想,強調馬克思哲學的批判性,展現政治經濟學批判在馬克思哲學建構中的意義。
  • 南哲思享|周嘉昕:經濟學與辯證法之間——政治經濟學批判視角下...
    只有在馬克思的分析所具有的那種廣度和深度時,才能在商品關係的結構中發現資本主義社會一切對象性形式和與此相適應的一切主體性形式的原形」2 。對商品形式或者說拜物教的批判性分析,與盧卡奇寫作《歷史與階級意識》的時期所能接觸到的馬克思文獻直接相關。
  • 馬克思的意義世界理論探析
    (一)向內求索:在自我批判中修煉德性  如何建構意義世界,是依靠理性的批判還是訴諸非理性的宗教信仰,是基於自由和個性解放之上的全面發展還是藉助於大一統的意識形態的強制措施,馬克思的解答方案無疑是前者。作為內聖之義的修齊之道,馬克思主張在自我批判中修煉高卓德性,體驗、覺解和領悟人的生命機能、生存張力和生活意蘊,使人走向本真存在,實現意義澄明。
  • 在西方哲學史上,馬克思哲學排斥形上學,實現哲學主題的轉換
    形上學就是柏拉圖主義」,而馬克思哲學從一開始就批判柏拉圖主義並拒斥「形上學」。在馬克思看來,「對一種更高的本質的深切追求」是柏拉圖哲學的根本特點,在這個「追求」的過程中,柏拉圖哲學使「善、目的的這一抽象規定轉化為囊括世界的、全面展開的哲學」;這種對抽象普遍性的崇拜必然導致神秘主義,從而為後來的基督教精神創造了思想前提。
  • 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如何可能?——論實踐哲學的構成和限度
    在《資本論》的拜物教批判章,馬克思特別考察了唯心主義對商品的解釋,指出物化在商品中的關係獲得了一種「幽靈般的對象性」(馬克思,1991年,第51頁),人與人的關係被物與物的關係掩蓋起來,成為實踐哲學的一個特別困難的問題。
  • 鮑德裡亞:《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無限的能指、不定的象徵交換
    正是這兩種拜物化的重新整合,構成了商品的拜物教。鮑德裡亞有和馬克思叫板的馬克思主義後精,主題還是:消費社會,象徵交換與死亡符號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通過操持符碼來主導社會關係和駕馭意識形態的政治經濟學。結合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和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來讀。鮑把使用價值剝離,抬高符號/價值交換,將意識形態和政治經濟學結合放在消費文化語境來解讀。傳播理論編碼解碼的不均等,包浩斯建築的符號體系化。奢侈品和拍賣象徵交換的等級意義。
  • 致盧格的三封書信與馬克思的「兩個轉變」
    雖然馬克思這時所指的革命還停留在理論批判領域,但這種批判的最終目的是指向現實的,與現實情況相結合的理論批判是一個唯物主義者最基本的素質。而盧格作為青年黑格爾派的代表人物,將黑格爾哲學應用於社會政治領域,認為德國不合理的社會現實根源於全部政治權力和一切法律被國家掌控,人完全屈從於國家的管轄。
  • 從政治經濟學批判哲學方法到當代空間化社會批判哲學
    一、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與再生產理論的社會空間哲學方法   從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哲學方法到當代空間化社會批判哲學如何可能?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理論與再生產理論中蘊涵著社會空間哲學的方法,這是歷史唯物主義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理論所固有的、因而是內生的理論資源。
  • 思想中的批判
    偉大的思想家必然同時是偉大的批判家,唯有敢於批判並善於批判、勇於質疑併科學檢視,方有偉大思想、偉大思想家的誕生。被譽為「批判先哲」的康德是這樣,以「批判精神」而成就不朽的馬克思更是如此。當我們歷數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神聖家族,或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政治經濟學批判》等一系列以「批判」為標題的論著之際,殊不知,在其批判的名義與標示下,在其批判的姿態與過程中,數不勝數的顛覆性論斷已經躍然紙上,不勝枚舉的精闢見解撼動著思想界的平靜。從檢索梳理、考據分析,到鑑識反思、創新開拓,批判伴隨著思想的孕育形成、完善發展的整個歷程,充盈於思想的軀體,貫通於思想的血脈。
  • 馬爾庫什對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解讀
    馬爾庫什則從馬克思的革命實踐出發,強調意識形態批判離不開現實的社會批判,這就將觀念的批判轉向了現實的批判,將目光從解釋世界轉向了改造世界。當盧卡奇和法蘭克福學派理論家轉向審美救贖論,認為藝術是個體性、幸福和批判意識的根源,人們可以自由地在藝術作品中實現自己時,馬爾庫什清醒地意識到高雅文化的自律性不過是一種幻覺,並指出這恰恰是馬克思批判的—哲學的意識形態概念所要著力批判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