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盧格的三封書信與馬克思的「兩個轉變」

2020-12-08 人民論壇網

【摘要】致盧格的三封書信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初創時期的孕育過程和具體發展。馬克思成為一名唯物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有其歷史必然性,這是馬克思本身所具備的一以貫之的批判的革命精神和始終立足於具體的現實的革命實踐所決定的。也正是馬克思的「兩個轉變」為後來其創建唯物史觀,指導無產階級的革命鬥爭,反抗資本主義的剝削和壓迫,擺脫人們被奴役的命運,實現全人類自由解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盧格 唯物主義 共產主義 人的解放 無產階級【中圖分類號】D10 【文獻標識碼】A

在1843年《德法年鑑》籌備期間,馬克思給他的合伙人阿爾諾德·盧格寫過三封重要書信,這組文獻最早發表於1844年2月出版的《德法年鑑》創刊號上,除了馬克思致盧格的三封外,還包括盧格致馬克思的兩封,盧格致巴枯寧的一封,巴枯寧致盧格的一封以及盧格致費爾巴哈的一封。我們從書信中可以了解到,馬克思曾多次向盧格尋求建議和幫助,盧格也成了馬克思的良師益友,但是信件的內容也暗含了馬克思與盧格的思想分歧,揭示了馬克思從一個唯心主義者轉向唯物主義者,從一個民主主義者轉向共產主義者的心路歷程。

第一個「轉變」:從唯心主義者轉變為唯物主義者

年輕時候的馬克思是青年黑格爾派一份子,他強調哲學與現實的聯繫,強調思維與實踐的統一。馬克思以普羅米修斯自喻,希望能以批判的哲學實現人的啟蒙而不惜與反對勢力鬥爭。1842年2月,馬克思第一次寄信給當時《德意志年鑑》編輯阿爾諾德·盧格。1842年10月,馬克思被任命為《萊茵報》的總編,而《萊茵報》在隨後的幾個月也因其激進的觀點和極具「反動性」的思想蜚聲全國。之後,青年黑格爾派內部出現分裂。期間,盧格非常欽佩馬克思,並希望和馬克思合作。這樣,在1843年10月底,馬克思來到巴黎,同盧格合辦《德法年鑑》,以批判舊制度,制定新的世界觀。如果說《萊茵報》時期的馬克思還是唯心主義的青年黑格爾派的話,那麼普魯士政府黑暗的專制統治和小資產階級的懦弱和妥協則讓馬克思意識到了理論批判與實際鬥爭相結合的必要性,並直接導致了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轉變。這種轉變在馬克思的信中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先進資產階級國家的社會現實讓馬克思更加確證了理論與實際鬥爭相結合的必要性。1843年3月,正在荷蘭旅行的馬克思寫信給盧格,這封信也是在《德法年鑑》上發表的三封信的第一封。通過在荷蘭的親身體會,馬克思更深刻地了解到德國的黑暗處境。荷蘭在十六世紀就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注重工商業發展,是歐洲先進的資產階級國家,而德國還是普魯士政府統治下的半封建國家,「自由民主」只不過是封建政府的一種虛假宣傳。馬克思稱其為「民族恥辱」,認為「一個最平凡的荷蘭人與一個最偉大的德國人相比,仍然是一個公民」①。威廉四世1841年12月頒布的新書報檢查令表面上支持新聞自由,但是卻以「理性」為名給這種自由諸多限制,沒有觸動德國的專制制度,小資產階級的青年黑格爾派所希望的自由寬大的言論環境只是一種空想。雖然馬克思這時所指的革命還停留在理論批判領域,但這種批判的最終目的是指向現實的,與現實情況相結合的理論批判是一個唯物主義者最基本的素質。而盧格作為青年黑格爾派的代表人物,將黑格爾哲學應用於社會政治領域,認為德國不合理的社會現實根源於全部政治權力和一切法律被國家掌控,人完全屈從於國家的管轄。他認為只有依靠理論進步和理性批判才能改變德國不合理的現狀,人雖然在生活中處處受限,但可以在思想上實現自由,人在理論上和倫理上是獨立自主的。這一點和馬克思有根本不同,也是導致二人分裂的原因之一。

馬克思認識到政治解放不是目的,人的解放才是根本。馬克思認為,先進的理論不僅是推翻落後制度的武器,更是能改造人頭腦的物質力量。馬克思在信中把德國的境況諷刺為「滿載愚人的船隻」,指出德國人不僅在專制制度下缺乏爭取權利的意識,缺少解放自我的意識,相反卻成為了「愛國者」。這是與先進資產階級國家根本不同的,即人的解放程度不同。馬克思在第二封信中諷刺德國是「庸人的世界」,國王是「庸人之主」。馬克思詳細分析了當代德國的「庸人」本性,痛訴了封建專制制度下人的生存現狀;責備了盧格對未來革命的悲觀看法,雖然是庸人的社會,但也沒有必要「躲避」它,而是要「注視」它,分析它存在的本質。雖然此時的馬克思並未得出關於社會的本質和人的本質的相關理論,但馬克思認識到比政治解放更為重要的人的解放,而人的解放就要從人的社會生活入手,在回歸社會現實、反觀自身中尋求。

馬克思主張「批判現存的一切」,並把批判和實際鬥爭看做同一件事情。馬克思給盧格的第三封信寫於1843年9月,是馬克思「從社會舞臺退回到書房的日子」。馬克思在信中提到了德國的黑暗現狀,提倡「要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指出要解決德國的問題,就要從德國的現實出發,立足德國的具體實踐,批判德國現時代的落後思想觀點,通過弘揚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來剝去宗教的神秘性和對人的蠱惑性。馬克思注重實際鬥爭與理論相結合,這與盧格是截然不同的,盧格認為在德國任何革命都是不可能的,只能進行理論批判。馬克思堅決駁斥把理論和實踐、哲學和革命割裂開來的思想。

第二個「轉變」:從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

致盧格的三封書信主要內容是在與盧格商談《德法年鑑》的性質與任務,但事實上表達了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的思想傾向,成為馬克思轉向共產主義的開端。這一轉向在信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馬克思對當下的共產主義持批判態度。雖然對「共產主義」概念持肯定態度,但馬克思反對當時流行的卡貝、德薩米和魏特林等人的空想共產主義以及傅立葉、蒲魯東的社會主義學說,並把其斥之為一種教條的抽象概念。馬克思關注的是人的本質的現實性,即任何形式的社會制度都必須把實現人的本質作為目標,把屬於人的權利還給人,人的解放也是發生在人的活生生的現實中。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強調從人的現實的實踐活動來理解人和人的本質,在1848年《共產黨宣言》裡對各種類型的共產主義作了比較詳細的批判。馬克思此時的思想與拒絕轉向共產主義的盧格有著根本的不同。盧格認為共產主義剝奪了單個人的權利,將個人溶於普遍性中,從而使人失去了自我實現的可能。是否轉向共產主義也是馬克思與盧格的主要分歧之一。

馬克思意識到革命的事業必須依靠「聯合起來的力量」。《萊茵報》被查封一事讓馬克思認識到封建專制政府的偽善和資產階級新貴的懦弱,未來的革命事業不能寄希望於普魯士政府和資產階級。但是馬克思並沒有對現實感到絕望,他開始設想革命的可能性存在於「思想者」和「受苦者」的聯合中。馬克思強調社會的發展不是斷裂的,而是連續性的,人類對社會進行改造的工作只能建立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對前人的思想進行批判用以找到新的思想,對舊的體制進行抨擊用以創造出合理的體制。這不是一項新的工作,而是一個連續不斷的人類的事業,這項事業在馬克思看來只能是「聯合起來的力量的事業」。在馬克思後來的著作中,他明確提到了這一聯合起來的力量就是無產階級。馬克思認識到推翻德國的封建專制統治不是革命的最終任務,只有讓最底層的受剝削者、被壓迫者實現自身的解放,人類才能實現比政治解放更為徹底的人類解放。當然,盧格是否認這一點的,他認為這些「意識低下的無產者」是沒有領導革命的能力的。所以盧格一生都只致力於民主主義,而與最後轉向無產階級和信仰共產主義的馬克思分道揚鑣。

馬克思主張在批判舊世界中建立一個新世界。普魯士政府的《新書報檢查令》造成了改革家中的普遍混亂,言論自由受到限制,更糟糕的是,改革家們關於未來該往何處去沒有達成一致的看法,這也直接導致了後來馬克思與盧格關係的破裂。《德法年鑑》究竟要給處在政治混亂狀態下的人們以何種指引?從信件的內容中可以了解到,馬克思對空想共產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持批判態度,但馬克思在此時還未提出合理的社會制度的構想,不過馬克思又指出:要「通過批判舊世界發現新世界」。這也說明馬克思在辦刊方針上反對思想上的先入為主,而是更加強調通過辦刊服務於現實革命實踐,並將革命的批判的哲學思想傳遞給還在蒙昧中的大眾。

馬克思與盧格的「最後決裂」及啟示

馬克思在《德法年鑑》一共發表了兩篇文章,一篇是《論猶太人問題》,中心論題是當代國家從市民社會的分離以及隨之而來自由主義政治解決社會問題的失敗;另一篇是《<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馬克思進一步分析了無產階級的具體情況,並把無產階級作為未來社會的解放者加以強調。不幸的是,《德法年鑑》在法國沒有獲得成功,而馬克思與盧格日益加大的思想分歧也從根本上決定了雜誌的短命。雜誌被普魯士政府以「禁止宣傳共產主義思想」的名義在邊境查封。當局下發了對馬克思、海涅、盧格的逮捕令,於是在馬克思的一生中,他首次成為一個政治避難者。

1844年7月,馬克思在《前進報》上公開批判了盧格將西裡西亞紡織工人起義失敗的原因歸於工人階級意識低下、政府辦事不力等,認為西裡西亞工人起義的重要性遠遠超過英國和法國工人的起義,因為它顯示了更為發達的無產階級階級意識。這場爭論也宣告馬克思和盧格的徹底決裂。此後,馬克思在巴黎一直生活到1845年2月2日被驅逐。而在這一段時間,馬克思寫作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遇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與弗裡德裡希·恩格斯的友誼。而盧格在1848年成為了法蘭克福國民議會左翼領袖和理論家,但不久因被指控參加1848年革命,逃亡到英國至死。

雖然馬克思在致盧格的這三封書信裡仍沿用「理性」「自覺的人類意識」等精神性的東西來說明現實,對宗教、國家和法進行的批判還未超越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唯物主義,但卻表現出鮮明而徹底的批判精神,這既是同懦弱的小資產階級民主派的決裂,也是對黑格爾哲學體系的反叛。儘管馬克思在信中闡述的思想還很難稱之為唯物主義的歷史觀,但卻在整個唯物史觀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我們從書信中能夠清晰地感受到馬克思早年的思想歷程,深刻地體會到馬克思為尋求實現人類自由解放之路而進行的積極探索。這既是由當時普魯士乃至整個歐洲的黑暗現實所決定的,更是由馬克思自身所具有的批判的革命精神以及對生活於水深火熱中的無產階級的深切同情所決定的。馬克思始終關注對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掘,並希望通過具體革命實踐使人自身擺脫異化狀態,真正實現人的自由解放,這是馬克思終其一生不變的人道主義關懷。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創立時就堅持從現實的人的感性活動出發,關注無產階級的生存境況,反對資本主義的剝削和壓迫,力圖以實踐的哲學指導無產階級的革命,使其擺脫被奴役的命運,認為「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於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②是人的價值所在。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馬克思主義哲學真正實現了哲學的實踐轉向、價值轉向,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豐富發展,是我們必當學習和運用的兼具科學性和理想性的思想武器。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5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頁。

責編/張忠華 美編/陳琳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誌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謠言止於智者——擊碎污衊馬克思的三大謠言
    但凡對馬克思青年時期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馬克思大學時期有一個思想轉折,從康德和費希特的追隨者,轉變為黑格爾的追隨者。也正是在這個時期,馬克思給他的父親寫了信,詳細介紹了自己思想轉變的過程。通觀信件的上下文,完全可以明白馬克思說的「新的神」到底指的是什麼。而且,馬克思大學時期是個著名的青年黑格爾派,馬克思在這個學術派別的夥伴們個頂個的激進無神論者。
  • 網售「屠呦呦題詞」為假悄然下架 書信賣家擬撤拍
    昨天下午,賣家已將假題詞下架  網售「屠呦呦題詞」為假 昨日悄然下架  另外三封「屠呦呦書信  據了解,9日晚11點30分左右,「屠呦呦書信」網上拍賣結束,三封被拍賣的信件,最高成交價格高達41500元一封。對此,屠呦呦夫妻回應稱,不同意在網上售賣「屠呦呦書信」。同時,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康凱律師也強調,售賣假題詞涉及侵犯屠呦呦署名權,對消費者也是欺詐行為,屠呦呦可以依法追究其責任。
  • 張義修:馬克思對"對象化"與"異化"關係的三次建構
    張義修:馬克思對"對象化"與"異化"關係的三次建構 ——概念史視域中的方法論變革 2017年09月08日 09:35 來源:《求是學刊》 作者:張義修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偉大衛國戰爭期間史達林與羅斯福和邱吉爾往來書信:文獻研究...
    建立聯盟初期遇到的問題在後續的書信中始終與後來新出現的議題相生相伴。(二)關於戰時對蘇援助、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以及戰後邊界劃分有關上述三個議題的討論三方領導人共通信53封,時間跨度為1941年12月14日至1942年7月22日。通過書信談判,三方在對蘇援助問題上達成共識,即美國國會通過的租借法案適用於蘇聯,英國負責北方海上物資運輸和為運輸船隊提供護航。
  • 手寫書信有什麼用
    那時部隊正整裝備戰,按規定,我們不能對外通信,家父的信足足寫了三頁紙,這是以前沒有過的,信中道盡了一個父親對兒子複雜矛盾的心態。他希望我一旦開赴前線,要一往無前,不當怕死鬼,不當逃兵,爭當英雄;另一方面,誰都知道,子彈是不長眼睛的,一旦進入戰場,誰也難料結局如何。軍情緊急,讀罷父親的信,不由想起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名句。天下父母,當兒女將赴湯蹈火時,在自豪的背後會有難以釋懷的擔憂。
  • 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學說
    在這七年中,她除了曾與未婚夫馬克思有過少數的幾次相聚之外,就只能從遠處用自己的思念和書信陪伴他了。她在給馬克思的一封信中寫道:「你的形象在我面前是多麼光輝燦爛,多麼威武堂皇啊!我從內心裡多麼渴望著你能常在我的身旁。我的心啊,是如何滿懷喜悅的歡欣為你跳動,我的心啊,是何等焦慮地在你走過的道路上跟隨著你。……處處有我在陪伴著你,走在你的前頭,也跟在你的後面。
  • 馬克思倫理思想的三個維度
    原標題:馬克思倫理思想的三個維度   實現社會的共同富裕、促進社會的權利平等、保護人們的精神自由,是馬克思倫理思想的三個重要維度。從這三個維度把握馬克思倫理思想的精髓、要義及其當代價值,對於構建中國倫理思想體系,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 第二封:勤儉節約的愛迪生
    在沒有電子通訊設備的年代,書信是人們使用最頻繁的通信方式,一張張承載著筆者意願的紙張,經過物理空間的傳遞到達收信人手中,啟封展信,那富有個人特色的字跡連接著兩個不同空間的人,一時間,這封信所承載的意願、情感、訴求就都傳達到位了。
  • ...不是天然的馬克思主義者 ——《萊茵報》與青年馬克思世界觀的...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導師,激流網特整理這篇為紀念馬克思逝世100周年而作的舊作《〈萊茵報〉與青年馬克思世界觀的轉變》,以示崇敬與懷念。年輕的卡爾·馬克思劇照馬克思並不是天生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的觀點的形成,有一個發展和轉變的過程。
  • 《山茶文具店》:閃閃發光的書信,渡人也渡己
    每一封書信,鳩子從提筆到寄出,每一個細節都要反覆斟酌與打磨,讓我能感受到的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匠人精神。書中,鳩子寫了16封書信,而最讓我難於忘懷的是這三封書信。第二封:離婚公告信——婚姻的盡頭,我們為彼此的第二人生加油鳩子沒有想到還會接到這麼特別的委託,寫一封向親朋好友公告離婚的信。委託的前夫說他和妻子結婚已有十五年,離婚的原因並不是沒有孩子,而是前妻愛上了別人,但她不想前妻在後面的生活中受到指責,於是前夫想主動和大家說清離婚的原因。
  • 每日一詞:書信的形容詞,表達書面
    Word of the Day:July 26, 2020epistolary書信的;用書信表達的;書信體的adjective | ih-PIST-uh-lair-eeMax, Every Love Story is a Ghost Story: A Life of David Foster Wallace, 2012他與喬納森·弗蘭岑建立了書信友誼。那年4月,他在波士頓時,他提出要和喬納森見面。
  • 晚年馬克思交往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21)馬克思以編年記敘的方式對比評論了不同的伊斯蘭教君主的不同宗教政策所帶來的不同結果。  (三)遷徙和移民  遷徙和移民也是晚年馬克思關注的一種交往形式。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馬克思分析指出,由於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的不同,東半球與西半球最初的生產方式也是不同的,東半球從馴養動物開始,西半球則從種植玉蜀黍等植物開始。馬克思摘錄了雅利安人和閃米特人的例子,說明了穀物的種植一方面是由於飼養家畜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與向西方遷移有關的」,(23)這就推動了畜牧業向農業這一生產方式的轉變。
  • 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理論意涵
    馬克思關於「歷史成為世界歷史」的科學預言正在被日益生成的人類普遍交往所證實,這充分顯示出馬克思思想的前瞻性與洞見性。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既是我們科學審視當今世界發展重大問題的理論武器,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方法論基礎。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出場邏輯。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誕生於近代歐洲大變革的時代。
  • 青年馬克思如何走近「三大理論來源」
    可以看出,馬克思對德國古典哲學幾位代表人物的思想界分是相當深刻的。在1837年底寫給父親的一封信中,馬克思已經開始用非常黑格爾的方式,拿世界歷史的精神行為實現了自我意識這種描述來比喻自己。在這封長信中,他詳細講述了自己在柏林大學的學習經歷以及對黑格爾哲學的態度轉變。
  • 辯證法的本體論基礎:黑格爾與馬克思
    這不僅與思想史主題上重建對馬克思學說的基本理解有關,而且尤其與闡說馬克思整個思想方法的時代意義有關。對於馬克思來說,政治經濟學批判或《資本論》的方法也就是辯證法。但是長期以來,辯證法——首先是馬克思的辯證法——卻很少得到真正的理解,它的根本性質、特徵和意義似乎是不由自主地陷入晦暗中去了。
  • 從異化到物化:馬克思的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
    一馬克思將現代性的本質視為一種物化,這一對現代性本質的「透視」卻經歷了一個艱難的理論轉變過程,即實現了從異化論到物化論的邏輯轉換。實現這一轉變的關鍵環節在於現實性的社會關係取代了抽象的類本質,成為人的本質規定性。
  • 名人信札·反差感丨第二封:勤儉節約的愛迪生
    在沒有電子通訊設備的年代,書信是人們使用最頻繁的通信方式,一張張承載著筆者意願的紙張
  • 鮮為人知的話題:藏在毛澤東書信裡的「詩情」
    而藏在毛澤東書信裡的「詩情」,就是一個鮮為人知的話題。  有意思的是,從毛澤東書信的「詩情」當中,不僅能真實地讀到兼偉人與詩人於一身的毛澤東之偉大,而且還能真實地讀到偉人毛澤東私人交往過程中的真實思想和情感。  「詩情」之一,「贈詩」  1957年5月11日,毛澤東在致李淑一的信中寫到,「已指出『巫峽』,讀者已知所指何處,似不必再出現『三峽』字面。
  • 馬克思哲學革命的邏輯進程及其思想內涵
    摘 要: 馬克思哲學革命的中心要務是克服舊哲學「解釋世界」的局限, 馬克思由此終結「解釋世界」的舊哲學建立起一門「改變世界」的新哲學。新哲學從三個方面超越了舊哲學:克服了其觀念本體論, 打通了哲學通往現實的道路;祛除了其唯心史觀迷誤, 唯物主義地解答了「歷史之謎」;揚棄了其先驗的價值觀立場, 將哲學改造成為人類社會解放的思想武器。  作者簡介:呂世榮, 河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
  • 馬克思哲學中的異化概念
    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以各種方式來解釋世界,但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因而馬克思把他的思想置於兩種觀點之上,黑格爾的辯證的歷史觀和費爾巴哈對物質秩序第一性的強教。25歲的馬克思離開了柏林來到巴黎,在巴黎出版期刊《德法年鑑》在這個過程當中認識了他一生的好朋友弗裡德裡希-恩格斯,在做期刊的過程當中,他深入了解社會,馬克思開始思考法國大革命為什麼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