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電子通訊設備的年代,書信是人們使用最頻繁的通信方式,一張張承載著筆者意願的紙張,經過物理空間的傳遞到達收信人手中,啟封展信,那富有個人特色的字跡連接著兩個不同空間的人,一時間,這封信所承載的意願、情感、訴求就都傳達到位了。
後來,伴隨著科技的發展,書信漸漸淡出人們的社交圈,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即時的電子通訊方式。有人說,在數據時代,人們之間的交流變得迅速但也廉價,更加便捷但也缺少了儀式感。於是,書信再一次成為了人們懷念的話題。
在甘肅天慶博物館,一大批名人信札靜靜的"躺"在玻璃展櫃裡。泛黃的紙張、模糊的字跡、久遠的日期都證明著它們來自遙遠的過去;明亮的燈光、恆溫的展櫃、現代化的解讀又是它們穿越時空來到我們面前的證據。
蘭州日報社西遊記工作室聯合甘肅天慶博物館合作策劃推出《名人信札》短視頻系列,本期,我們在眾多的名人信札中,精選出了三封極具"反差感"的信件,讓我們通過它們去了解教科書之外的他們。
第二封
"天才是 1% 的靈感加上 99% 的汗水"這句名言相信你並不陌生,它出自世界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愛迪生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之一,他的一生有兩千多項發明,一千多項專利,其中就包括了對人類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電燈、留聲機、有聲電影等等,愛迪生的發明紀錄至今無人打破,而他的發明給人類社會帶來的貢獻更是令後世的發明家感到可望而不可及。
那麼問題來了,愛迪生的發明事業為什麼能如此高產?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今天,讓我們通過一封他寫給助手的信來揭開這個謎底吧!
愛迪生並不符合在我們印象中為了發明事業而窮困潦倒的人物形象,他除了是一個發明家,還同時擁有著另一個身份——企業家。當我們在聽愛迪生的發明故事時,因為忽略了他企業家的身份而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愛迪生並非一個人在"戰鬥",他的背後是一個擁有工程師、機械師和物理學家等人組成的團隊,即位於美國新澤西州門羅公園中的"門羅公園實驗室"(Menlo Park Lab)。
門羅公園實驗室擁有許多頂尖人才,其中團隊核心成員就有 14 人,他們的主要工作是負責研究和實驗,而愛迪生的主要工作是負責想發明點子,以及與客戶和投資商溝通,跟媒體打交道等等。因此從客觀上來說,愛迪生其實是他的發明團隊的領頭人和團隊的品牌。
這封信就是他寫給助手愛伍德 · 穆爾的,愛迪生在信中囑咐助手將廢棄了的實驗模具要重新利用起來。他親切地稱呼助手 Moor,並且把這件回收利用的小事用兩頁多的篇幅來詳細說明,這讓人不得不產生另一個疑問:如此成功的發明家和企業家,為何還對這些小事親力親為?
後來經過考證,對於這個問題,有兩種說法比較靠譜。第一種是愛迪生是一個注重節儉的人,作為一個成謎於發明創造不能自拔的人,他深知在發明過程中會產生非常多的耗損,而這些耗損當中有很多是可以收起來再次被利用的,注重節儉的他就把這些可利用的耗損重新又利用了起來。第二種說法是從經濟學角度出發的,我們前面說過,愛迪生還是一個企業家,在實驗室發明創造的過程中,他是統領者,有點像現在的項目負責人,他必須考慮到投入產出比,要節約成本,要降低耗損,因此他囑咐助手將可利用的模具進行回收。
不管是哪種說法,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與印象中不一樣的愛迪生,這樣具有反差感的愛迪生,你了解了嗎?
《名人信札 · 反差感》短視頻系列將在蘭州日報新媒體平臺 ZAKER 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社群、"雲西遊"官方抖音帳號同步發布,歡迎關注。
蘭州日報社西遊記工作室出品
策劃製作丨安娜 孟夏 包學楓
海報丨包學楓
配音丨孟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