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天然的馬克思主義者 ——《萊茵報》與青年馬克思世界觀的...

2020-12-06 激流2018

激流按

馬克思並不是天然的馬克思主義者,他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過程值得每一位探索中的青年了解與學習;馬克思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偶像,他是每個試圖接近真理的人們學習的楷模。今天是馬克思逝世135周年的日子。為紀念這位偉大的導師,激流網特整理這篇為紀念馬克思逝世100周年而作的舊作《〈萊茵報〉與青年馬克思世界觀的轉變》,以示崇敬與懷念。

年輕的卡爾·馬克思劇照

馬克思並不是天生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的觀點的形成,有一個發展和轉變的過程。

青年時代的馬克思,就表現出超眾的智慧和敏銳而頑強的探索精神。在他的父親和具有進步思想的老師的教育薰陶下,早年就有了追求真理和自由的意向。在中學畢業的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中,十七歲的馬克思,就已經開始探索社會關係在人類生活中的意義,明確表示了為人類的幸福而獻身的崇高志願。

馬克思在大學是學法律的,但是他卻把對歷史和哲學的研究放在首位。1841年3月,他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與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在這篇論文中他選擇了古代希臘唯物主義者作為研究對象,推崇伊壁鳩魯的無神論思想和哲學的能動性質,開始探討哲學和現實的相互關係。這時馬克思的哲學思想,雖然還受著黑格爾唯心主義的影響,屬於青年黑格爾派,但他已經懷疑這種哲學,在有的問題上超出了青年黑格爾派的觀點。另外,從1841年起,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對馬克思也有重大的影響。

但是,從根本上來看,這時馬克思的哲學觀點,基本上是屬於唯心主義的,政治觀點是民主主義的。在以後的時期,他開始了明顯地向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轉變過程。轉變的原因,除去當時的客觀歷史條件外,就是他對理論不懈地探索和鑽研,尤其是他參加革命的實踐活動,其中,他在《萊茵報》工作期間,遇到的重大現實問題,是促使他開始轉變的最初動因。

《萊茵報》的全名是《萊茵政治、商業和工業日報》,於1842年元旦在科倫創刊。股東們原意想把這份報紙辦成溫和的、主要論述經濟問題的報紙,後來這個報紙實際上成為青年黑格爾派革命思想的喉舌。青年馬克思1842年4月開始為該報撰稿,同年10月,二十四歲的馬克思成為該報的主編。反動的普魯士書報檢查官聖·保爾曾在給他上司的報告中,稱馬克思是《萊茵報》「整個事業單位的精神首腦」「馬克思博士在這裡是理論的核心,是這家報紙活生生的理論源泉」(見《馬列主義發展史參考資料》(二)36-37頁)這是馬克思思想發展的積極結果。他改變了德國哲學界專門研究理論問題的傳統習慣,參加到火熱的鬥爭中去,特別是到體現了各種矛盾焦點的、極其敏感的報刊部門去工作,這對他思想的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哲學和現實相結合的渴望,在馬克思的博士論文裡就已經有了生動的體現,他認為人類歷史的發展是哲學同現實世界相互作用的結果。在《萊茵報》工作期間,他遇到許多現實的政治問題、經濟利益問題,促使他表明自己的態度。當時的德國處在封建專制制度的統治下,官僚、貴族、地主對勞動人民百般重壓,具有強烈的民主主義思想的馬克思,面對這種嚴酷的現實,更加強了他用哲學理論去闡述許多複雜的現實間題的決心。

當時,反動的《科倫日報》主編海爾梅斯,在他的報紙上指責《萊茵報》攻擊作為國家墓礎的基督教,呼籲政府禁止在報刊上討論宗教和哲學問題,實際上妄圖把哲學束之高閣,使其一與現實完全脫解。對此,馬克思在《萊茵報》上發表了《第179號〈科倫日報〉社論》一文,猛烈地抨擊了他的謬論。文章闡述了哲學與現實相結合的必要性,以及哲學與實踐的辯證關係。他批評了德國哲學界那種壞習氣「喜歡幽靜孤寂、閉關自守並醉心於淡漠的自我直觀」這種壞習氣同「經常的戰鬥準備」對「當前問題的熱情關心對立起來。」(奧佔斯特·科爾紐《馬克思恩格斯傳》第1卷第335頁),他還諷刺性地指出,德國人習慣於把思想當作崇拜的對象,但不去培育它,由於過分地敬重思想,所以就不去實現這些思想。馬克思認為,哲學是符合時代的需要和願望而產生的,反過來指導現實的發展,他指出:「哲學家的成長並不象雨後的春筍,他們是自己的時代、自己的人民的產物,入民最精緻、最珍貴和看不見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學思想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0頁)。

馬克思還從實際行動中反對了屬於青年黑格爾派的「自由人」這個組織的脫離社會實踐,只強調抽象理論批判的錯誤傾向,把他們給《萊茵報》撰寫的空談高調的文章,毫不客氣地淘汰掉,並給他們提出了「三少三多」的要求:「少發些不著邊際的空論,少唱些高調,少來些自我欣賞,多說些明確的意見,多注意一些具體的現實,多提供一些實際的知識」(《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36頁)。馬克思這一要求,對我們今天從事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如何解決理論聯繫實際的問題,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使哲學從單純地論述理論問題進步到和當前的政治現實相結合,這是馬克思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轉變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由人民性向階級性的轉變。馬克思給《萊茵報》寫的第一篇文章是《第六屆萊茵省議會的辯論(第一篇論文),關於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級會議記錄的辯論》。面對反動的普魯士書報檢查制度,馬克思在他過去寫過的《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的基礎上,繼續對人民出版不自由這一尖銳問題,進行評論。他站在民主主義立場上,堅決捍衛出版自由。他認為,出版物是人民精神的英勇喉舌,每個國家的人民都在各自的出版物中表現自己的精神。他指出:「自由出版物是人民精神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體現,是把個人同國家和整個世界聯繫起來的有聲紐帶;自由的出版物是變物質鬥爭為精神鬥爭,而且是把鬥爭的粗糙物質形式理想化的獲得體現的文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4頁),從這些論述,可見他已經堅定地代表著人民的利益,成為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了。更為可貴的是,在關於出版自由的文章裡,馬克思闡明了社會等級地位對思想觀念的影響,分析了萊茵省議會辯論中諸侯等級、貴族等級、市民等級和農民等級的代表對待出版自由的不同態度。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這時不僅具有強烈的人民性,而且具有了階級性的思想,這裡明顯地表現了他的哲學是為勞動階級的根本利益服務的。證明了馬克思已開始由民主主義者向共產主義者的轉變。

作為《萊茵報》的主編,馬克思經常遇到關切到勞動人民根本利益的經濟問題,面對反動當局在經濟上對底層人民的殘酷壓榨,促使馬克思去辯論、探討、分析、鬥爭。這集中反映在關於林木盜竊法的問題以及對摩塞爾河地區農民的貧困狀況同官方的論戰中。當時,因為窮苦農民買不起柴燒,揀枯枝當柴燒,成了例來慣例,但是貪婪的林木佔有者卻向官方誣告揀枯枝的行為是盜竊林木。1836年在普魯士因這類行動(包括所謂違犯牧場法)而受到懲罰的有十五萬人,佔全部刑事案件的77%。普魯士政府提出法案規定,未經林木佔有者許可,不得揀枯枝,否則以盜竊論處,這是一個典型的代表林木佔有者利益、壓迫貧困農民的法律,省議會通過了這一法律,並認為應加重對這類行為的懲罰。為此,馬克思在《萊茵報》上發表了《第六屆菜茵省議會的辯論(第三篇論文)。關於林木盜竊法的辯論》,這是馬克思第一次探討尖銳的社會經濟問題。馬克思痛斥了這一反動法案,指出揀枯枝和盜竊林木根本不是一回事,法律把這兩種行為相提並論本身就是撒謊,而窮苦人民則成為謊言的犧牲品。法律剝奪窮人的這種習慣,這就是明顯地保護林木所有者的特權。關於林木盜竊法這場辯論,使馬克思更注意了對經濟問題的研究。

馬克思的哲學思想,進一步與經濟問題相結合的又一集中體現,是他在《萊茵報》上發表的《摩塞爾記者的辯護》一文中。摩塞爾盆地,位於萊茵省,它以出產優種葡萄及釀造葡萄酒而聞名,但是由於普魯士政府的反動政策,使摩塞爾地區的種植葡萄的農民陷入極度貧困之中。當《萊茵報》刊登了駐摩塞爾記者揭露葡萄酒釀造者的赤貧狀況是由於吸血鬼和上層人物造成的這一事實之後,反動總督妄圖抹殺事實,要求辯論。馬克思根據他收集到的大量材料,親自寫了《摩塞爾記者的辯護》一文。文中明確指出,葡萄農的悲慘處境,是與普魯士政府的反動政策密切相聯的。他深刻地指出:「在研究國家生活現象時,很容易走入歧途,即忽視各種關係的客觀本性,而用當事人的意志來解釋一切。但是存在著這樣一些關係,這些關係決定私人和個別政權代表者的行動,而且就象呼吸一樣地不以他們為轉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16頁)。這些論述,表明馬克思的世界觀進一步向唯物主義轉變,已經對社會關係的客觀本性進行研究。

對經濟問題的探討,是馬克思理論上、思想上巨大飛躍的時期,同時他也感到經濟學知識之不足。馬克思在1859年回顧當時的情況時寫道:「1842-1843年間,我作為《萊茵報》的主編,第一次遇到要對所謂物質利益發表意見的難事,萊茵省議會關於林木盜竊和地產分析的討論,當時的萊茵省總督馮·沙培爾先生就摩塞爾農民狀況同《萊茵報》展開的官方論戰,最後,關於自由貿易和保護關稅的辯論,是促使我去研究經濟問題的最初動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7-8頁)。1895年4月,恩格斯指出:「我曾不止一次地聽到馬克思說,正是他對林木盜竊法和摩塞爾河地區農民處境的研究,推動他由純政治轉向研究經濟關係,並從而走向社會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446頁)。馬克思從研究哲學進而研究經濟學,是他思想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轉折點,為他以後建立統一的馬克思主義學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可以說,馬克思如果不把哲學理論與現實經濟相結合,便不能徹底突破黑格爾思辨哲學的束縛,也不能超越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也就不可能成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

如前所述,馬克思原來屬於青年黑格爾派,儘管他在許多問題上超出了青年黑格爾派的圈子,但在一些主要問題上,仍然受著它的影響。在《萊茵報》工作期間,馬克思既未完全擺脫黑格爾哲學的影響,又發現黑格爾哲學的思辨性質與現實不可解決的矛盾,對這種矛盾,馬克思感到非常苦惱,於是開始打破思辨哲學的空談惡習,把哲學與現實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結合起來,而且在實踐上和他原來所屬的派別——青年黑格爾派徹底決裂,促使馬克思去清算自己過去的哲學信仰,逐步轉向唯物主義。

年輕的卡爾·馬克思劇照

馬克思主編的《萊茵報》,由於政治上是站在激進的民主主義立場上,其鬥爭鋒芒,直指普魯士專制制度,反動當局於1843年3月31日最後查封了《萊茵報》。通過這件事情更堅定了馬克思的政治立場,促使他更自覺地運用哲學這一武器,為現實鬥爭服務。他帶著《萊菌報》時期尚未徹底弄清的問題,於1843年夏天,寫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手稿。在這篇論著中,他分析了黑格爾哲學關於國家和它的基礎之間的唯心主義觀點,已經具有了經濟基礎決定國家的思想。到1844年2月《德法年鑑》時期,馬克思在該刊物發表了他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和《論猶太人問題》這兩篇極其重要的文章。這些文章表明,在《萊茵報》時期轉變的基礎上,他的哲學觀點與現實更緊密地結合為一體,從深切地同情勞動人民和堅決地捍衛勞動人民的利益,轉變到提出了無產階級的偉大歷史使命是:消滅私有制,解放全人類,從而從革命民主主義徹底轉變為共產主義。在這兩篇文章裡馬克思還進一步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吸取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對思維和存在這個哲學基本問題,作了既唯物又辯證的解決。他提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的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又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60頁)。這些觀點表明,馬克思的世界觀已經轉變為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在以後的實踐中,馬克思的思想逐漸充實、成熟,與恩格斯一起創立了完整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在這種哲學理論指導下,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可見,在馬克思思想發展的整個過程中,青年馬克思對社會對哲學頑強地探索精神,經過《萊茵報》接觸到現實的社會政治問題、經濟問題,促使他轉向共產主義和唯物主義。正是由於有了青年馬克思的思想轉變,才有以後成熟的馬克思主義,青年馬克思是馬克思思想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階段。現在有些西方「馬克思學」的研究者,肆意歪曲馬克思主義的形成過程,把青年馬克思和成熟的馬克思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是違反事物發展客觀規律的。任何事物都有其萌芽、生長、成熟的過程,作為馬克思主義這個偉大的學說,也不例外。為此,我們研究青年馬克思在《萊菌報》時期的思想轉變過程有其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相關焦點

  • 青年馬克思如何走近「三大理論來源」
    這是導致我們對馬克思學說理論來源及其理論組成的「邊界」認識過分硬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從「三大理論來源」進入青年馬克思研究視野的時間順序看,聖西門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最早,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哲學略晚,而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則要更晚。當然,這種時間順序並不能充分反映青年馬克思的思想發展脈絡。
  • 「世界公民」馬克思的奮鬥之路:痛並快樂著
    比方說1848年革命的時候馬克思和恩格斯辦了《新萊茵報》,《新萊茵報》剛創刊不久就遭遇了財政危機了,馬克思這個時候把擁有的七千塔勒無償的捐給了這個報紙辦刊了。」 「七千塔勒是什麼概念?咱們想一下,在第一集的時候講到馬克思那個時候一年花七百塔勒他老爹老馬勃然大怒,說你花這麼多錢,我們再後來講到馬克思到《德法年鑑》工作一年的年薪是五百塔勒,所以七千塔勒相當於14年的工資。
  • 馬克思主義者的「人類情懷」
    核心閱讀  「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與馬克思的「人類情懷」一脈相承,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為使世界朝著增進人類福祉的正確方向演進而貢獻的「中國智慧」,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人類情懷」的最新表達。200年來共產黨人沒有忘記馬克思,不止因為在過去的200年裡,人類社會的發展沒有偏離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揭示,還因為這樣一種為他人而工作的「人類情懷」已經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追求。  200年前,馬克思誕生在當時還屬於法國的特利爾,小時候他和所有同齡人一樣都是「沒有名氣的」。註定他將是不平凡的,是他17歲中學畢業時寫的一篇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
  • 朱維群:不堅持無神論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具有無神論思想,未必就是馬克思主義者,但是不具有或者不堅持無神論思想,肯定不是馬克思主義者。當然,馬克思主義無神論不等同於馬克思之前的各種無神論學說。正如辯證唯物主義是對一切舊唯物主義的超越一樣,馬克思主義無神論也是對以往各種無神論的超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使無神論在馬克思那裡最終成為科學無神論,達到以往無神論學說不可能達到的成就。
  • 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學說
    支持他理論的人被視為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最廣為人知的哲學理論是他對於人類歷史進程中階級鬥爭的分析。他認為幾千年以來,人類發展史上最大的矛盾與問題就在於不同階級之間的利益掠奪。依據歷史唯物論,馬克思曾大膽地假設,資本主義終將被共產主義所取代。馬克思1818年公曆5月5日生於德意志聯邦普魯士王國萊茵省(現屬於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特裡爾城一個律師家庭。
  • 致盧格的三封書信與馬克思的「兩個轉變」
    第一個「轉變」:從唯心主義者轉變為唯物主義者年輕時候的馬克思是青年黑格爾派一份子,他強調哲學與現實的聯繫,強調思維與實踐的統一。馬克思以普羅米修斯自喻,希望能以批判的哲學實現人的啟蒙而不惜與反對勢力鬥爭。1842年2月,馬克思第一次寄信給當時《德意志年鑑》編輯阿爾諾德·盧格。
  • 公元182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的壯麗人生起點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做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揮作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這是馬克思《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所寫的,從中我們仿佛可以預見他們要選擇的道路。
  • 革命導師馬克思:你真的了解這個「完美主義者」嗎? | 青年的力量
    和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團中央推出的《青年的力量》系列視頻中團中央青年講師團成員廣西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靳書君教授為我們講述他所感悟的「馬克思的初心」靳書君:馬克思的初心我碩士、博士>選擇最能為人類幸福而工作的職業,獲得的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而是自我的完美!單從個人天性看,馬克思酷愛紅酒、咖啡和美女。他們家過去有自己的葡萄莊園,是全世界緯度最高的葡萄園,從小在園裡長大的馬克思不僅愛喝紅酒,還是個業餘品酒大師,《資本論》裡面經常以葡萄酒為例說明勞動價值論。
  • 【大咖談馬克思】他用一生踐行「為人類而工作」的偉大理想
    馬克思的一生又是怎樣啟程的?本期《大咖談馬克思》將帶領大家以全新的視角認識馬克思,回顧馬克思如何用他一生的奮鬥踐行17歲時確立的「為人類而工作」的志向。一般而言,對一個17歲的青年來說,能把個人理想想明白也就不錯了。但是青年馬克思,他的理想卻是「為人類而工作」。時勢造英雄。從宏觀上說,馬克思出生的時代是一個風雲變幻、一個大變革的時代。18至19世紀的歐洲,在政治上,法國大革命的衝擊波,依然激蕩著整個歐洲社會。而在經濟上,英國的工業革命正處在高歌猛進時期。
  • 馬克思歷史決定論及其歷史命運
    基於此,該成果從邏輯與歷史統一的角度,系統地闡發了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決定論演化的內在規律;在思維具體中構建了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決定論的理論體系,展示了這一歷史理論的豐富內涵和辯證本性,闡明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決定論是徹底超越機械歷史決定論和唯心主義歷史決定論兩極對立的科學歷史理論;同時運用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決定論的理論和方法,概括了當代科學和歷史哲學的最新成果,顯示了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決定論的當代價值
  • 【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主題展覽①】壯麗人生
    展覽分為「偉大革命導師馬克思的壯麗人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光輝歷程」「新創作馬克思主義題材美術作品」3個部分,全景式展示了馬克思的生平、革命實踐、理論貢獻和精神境界,展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運用和豐富發展的光輝歷程。根據展覽,本網推出系列圖文報導,敬請關注。
  • 想起了馬克思的那句名言:為人類而工作
    一次上課時,有位同學很認真地問我:馬克思曾被評為「千年思想家」和「千年風雲人物」嗎?我回答他,確有其事。那還是在上個世紀末,在千年交替之際,西方媒體紛紛推出自己評選的千年偉人。在英國廣播公司進行的網上民意測驗中,馬克思高居榜首,被評為「千年思想家」;在路透社評選千年風雲人物的活動中,馬克思僅以一分之差名列第二。
  • 中國青年致敬青年馬克思:選擇「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
    青年馬克思「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摘自馬克思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今天是2018年5月4日,中國青年節,中國青年致敬青年的馬克思:選擇"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
  • 南哲思享|張亮:馬克思的理論創新道路及其當代效應
    一方面,這是因為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以及「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776頁)使我們對整個人類歷史特別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科學理解成為可能;另一方面,這是因為在20世紀西方,許多理論家———既有馬克思主義者也有非馬克思主義者———以不同的方式「拜」馬克思為「師」,像馬克思那樣進行理論創新,在各自領域內取得了巨大成功,
  • 馬克思是對的,但二次元馬克思主義有沒有不對的地方?
    他說由於知識分子不需要像泥瓦匠那樣勞作,他們就可以認為他們自身以及他們的思想是獨立於社會其他部分而存在的,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者所說的意識形態的一部分。這話的意思就是說那些喜歡宣稱自己擁有獨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人,往往就是意識形態分子。伊格爾頓完全支持對自由的追求,但是他要提醒思想與實踐,都不能脫離現實基礎,輕浮任性的自由不值得追求。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思考這些問題,源自德國古典哲學的馬克思哲學所實現的哲學革命,給了我們深刻啟示。近來,關於馬克思哲學闡釋中的康德、黑格爾兩種傾向之爭,使得德國古典哲學傳統再次復歸馬克思哲學研究的視野。我們面對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面對其與馬克思哲學的思想史淵源,無疑要以批判繼承的態度去釐清或探尋馬克思哲學的哲學之基和根本性質,因為馬克思哲學在哲學史中的超越性不是橫空出世抑或懸置的。
  • 馬克思的中國預言與21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構建
    [1]馬克思的這段文字既是共產黨人主張的明確表達,也是他不屈服於歐洲反動勢力壓迫,勇敢闡發自己理論創見的真實寫照。百年來,在東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共同努力下,馬克思的思想衝決了各種反動勢力編織的羅網,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從歐洲一隅傳播到世界各地,從19世紀推進到21世紀,深刻影響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