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上課時,有位同學很認真地問我:馬克思曾被評為「千年思想家」和「千年風雲人物」嗎?我回答他,確有其事。那還是在上個世紀末,在千年交替之際,西方媒體紛紛推出自己評選的千年偉人。在英國廣播公司進行的網上民意測驗中,馬克思高居榜首,被評為「千年思想家」;在路透社評選千年風雲人物的活動中,馬克思僅以一分之差名列第二。
學生聽完我的介紹, 同樣很認真地感嘆道:這麼長時間了,馬克思沒有白辛苦,一百多年後,他終於得到承認了。
由這位大學生的感嘆,卻讓我想起了馬克思青年時代的那段名言——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我們就不會為它的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作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萬人。我們的事業並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為人類而工作」——這是馬克思最喜歡說的一句話。無論是靠家庭條件,還是憑個人才華,馬克思都完全可以選擇一份高薪的職業,過上舒適的個人生活。然而,他最終選擇了一條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卻時刻承受著種種巨大壓力的職業。馬克思幾十年如一日,耗盡心血,著就了被稱作工人階級之「聖經」的《資本論》,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規律。而如此巨大勞動所得到的稿酬,還不夠支付他在寫作時抽掉的雪茄錢。
馬克思一生目標堅定而執著,「不管遇到什麼障礙,我都要朝著我的目標前進」。
馬克思一生治學嚴謹,他強調觀察和理解事物,不僅要看到其表面,而且要深入到事物的深處,在相互作用中和相互反作用中來考察一切組成部分。馬克思從不滿足於自己的著作,不滿足於間接得來的材料,總要找原著尋根問底,不管這樣做有多麻煩。譬如,為了寫《資本論》中關於英國勞工法的20多頁文字,他曾把整個圖書館裡所有英國與蘇格蘭調查委員會和工廠調查員報告的藍皮書都研究了一遍;
馬克思一生正直,他曾說:除了崇拜真理,我不知道還應該崇拜什麼。為此,馬克思可以毫不猶豫地拋棄他辛苦得到而倍加珍愛的理論,只要他確認這些理論是錯誤的;
馬克思一生對勞動人民懷有深厚感情,他認為傾聽工人的意見對他來說非常重要,在任何時候他都願意同工人們討論政治經濟問題,他為爭取工人階級和勞動者的利益而不知疲倦地工作。
……
一種偉大理論的旺盛生命力,必定有著它的創立者的鮮明立場和偉大人格作為重要支撐。馬克思被西方傳媒評為「千年思想家」、「千年風雲人物」,一方面在於他所創立的理論體系的偉大而恆久的影響力,這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另一方面也在於馬克思精神境界的崇高和人格的偉大。馬克思的精神和品格,也是他留給後人的一筆寶貴財富。
其實,是不是有什麼機構對馬克思加以何種「命名」,這並不重要;因為,在一切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心中,馬克思早已是最可敬重的思想家。(姜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