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喜歡拿名人名言、格言箴言教育人們、啟迪後昆。比如在珍惜時間的問題上就有: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增廣賢文)。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朱熹)
時間就是生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無異於圖財謀命的。(魯迅)
任何節約歸根到底是時間的節約。(馬克思)
但是,在引用上,由於目的不同,動機有異,場合差別,特別是個人理解的不同,也會出現斷間取義甚至偷梁換柱的情況,給人們產生極大的誤導。比如無度不丈夫變成為了無毒不丈夫,兩者含義完全相反。比如「知識就是力量」只是半句話,原話是「知識就是力量,但更重要的是運用知識的技能」,前者指稱知識本體,後者則是指知識的運用能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1、「科學無國界」?
「科學無國界」這句名言流傳極廣,幾乎人人皆知,使用頻率極高,成為許多人解釋個人選擇和人生取向的「理論依據」。
幾十年,中國名校畢業學生出國留學者紛紛,歸來者卻是廖廖,廣大民眾對此雖然有所不解,認為這是在免費為國外輸送人才,「為他人做嫁衣裳」,可是卻被「科學無國界」「說服」了。因為言必此語者都是社會名流,氣場很大,不由得別人另有想法、提出異議。
在這種語境之下,留學不歸被解釋為國際大視野,是與國際接軌、是國際趨勢的正常現象。人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改變自己的命運有錯了嗎,面對國外更為優厚的薪資條件而應聘就不對嗎?你有本事你也去啊!他們既未出賣國家機密,也未做對祖國不利的事情,有什麼不正常嗎?
在這個基礎之上,如果再加上「科學無國界」這句言,那就更加理直氣壯了。幾十年來,這種輿論環境對一代又一代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既然「科學無國界」,那麼只要是做科學研究,在哪裡工作都是一樣的,都是在為人類謀福利。如果你對此有不同想法,只能說明你胸襟狹隘,不夠「大愛無疆」,未與國家接軌,總之是不對的。
2、名言的後一半?
幾十年來,「科學無國界」這句名言一直被廣泛流傳,影響極大。即使許多人覺得這句話不合邏輯,既與歷史不符,也與現實對不上號,但這句話還是輿論中形成了強大氣勢,名家名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一些聽者雖有疑惑,但又覺得既然是名家所言,又是權威在說,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於是,一些人被解除了思考能力,「科學無國界」就當成了真理,影響了人們幾十年。
那麼,名言真的是這麼說的嗎?然而卻不是這麼回事。這句話出自法國著名的微生物學家、愛國化學家路易斯·巴斯德。他研究了微生物的類型、習性、營養、繁殖、作用等,把微生物的研究從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態轉移到研究微生物的生理途徑上來,從而奠定了工業微生物學和醫學微生物學的基礎,成為微生物學的奠基人。他還發明了傳染病預防接種法,為人類和人類飼養的家畜、家禽防治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鑑於巴斯德對科學的巨大貢獻,當時的德國波恩大學鄭重地把名譽學位證書授予了這位赫赫有名的學者,但卻被巴斯德毅然決然地拒絕了,他把名譽學位證書退給了波恩大學。原因是,在普法戰爭爆發之後,德國強佔了法國的領土,出於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對侵略者的極大憎恨,他拒絕了。他說:「科學雖沒有國界,但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這句擲地有聲的話語因此而成為一句不朽的愛國名言。
不知何因,一句不朽的愛國名言卻被斷章之後變成了解釋個人取向的「理論依據」,這與「知識就是力量」一樣,性質發生了反轉。本來是一句不朽的愛國名言,最後成為一些人自私行為的「擋箭牌」,不由得人們感嘆語言的無窮變化和語言的不確定性。此事也告訴人們,當別人引用名言說明某個道理時,你還得查證一下,否則真的有可能被人「忽悠」了。
3、科學真的無國界?
即使從「科學無國界」這五個字看,也是可以有多種解釋的。從自然和社會發展規律看,科學是真實存在於客觀世界當中的,在此國是規律,在彼國也是規律,確實沒有國界。比如空氣的流動、時間的流逝、日月的更替,既不分東方還是西方,也不分南半球還是北半球,都是知識即真理。
從發現自然和社會規律看,任何國家的任何人都可以或可能發現,同樣沒有國界和地域之分。比如此次新冠病毒的研究和新冠病毒引發的疾病的治療,此國可以研究,彼國也可以研究,各國都在研究,還合作進行研究,沒有國界之分。
人類是自私的,一切活動都是以獲取利益為目的。所以從科學知識的發現和使用看,科學知識以及技術的掌握和使用不僅有國界,而且還有業界、企界等各種各樣的界,界線還十分分明,這就是智慧財產權的由來。
以科技開發取得生產優勢以獲取巨大利潤,早就是企業的最大動力,所有企業尤其是一些高科技企業對自己的發現、發明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產品,是絕對保密和不允許他人共享的。如果你對他說「科學無國界」,要求共享他的先進技術,八成把你當成瘋子。
4、科技應用從來有界。
再來看一看原話:「科學雖沒有國界,但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說的什麼意思?科學雖然無國界,但是掌握科學知識和技術的人,在使用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方面,首先應該為自己的祖國服務。這是一種愛國情懷,也是一種國家利益。
如果你是某國的科學家,掌握著某種先進技術,不是為本國服務,卻去為別的國家服務,無論如何談不上愛國,在某種情況下甚至可以說是資助敵國,這與科學家所掌握的科學知識類別和當時的歷史條件有關。每個國家都有科技秘密,如果科學無國界,那麼這些秘密就不應存在,然而卻是一直存在。一些國家在高科技方面封鎖了我們幾十年,至今還在封鎖,這就證明「科學無國界」與事實不符。
錢學森當年回國遇到重重困難和各種刁難就是例證。這些年,美國調查了不少的本國科技人員和華裔科技人員,原因都與「科學」相關。可見,科學不僅有國界,而且界線極其分明和嚴格。只有在既不談並不久遠的歷史也對現實當中的技術封鎖視而不見的情況下,才是「科學無國界」,然而這不是事實。
5、鄭教授的話。
就現實而言,5G與華為事件很有說服力。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一個企業進行技術封鎖,毫不留情地揭穿了「科學無國界」的虛假性。浙江大學鄭強教授對留學生學成不歸現象以及「科學無國界」的片面解釋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說:
「什麼叫科學無國界,錢學森要回國被關了三年,你跟我說無國界。」「美國讓你去的時候跟你說無國界,等你進去了就給你來國界!中國人稍微帶點技術回來了他們就在那噴。」「是中國的老百姓把你培養了,培養完了你們都出國了,那中國誰建設呢?」「我都不知道我該不該教你們,值不值得給你們上課,教完你們都跑到外國去了!萬一哪天打仗了,飛過來的飛彈上就有你造的一個橡膠圈,biu的一下把你教授我給炸死了。」「誰說科學無國界,可笑!」「中國人不知道怎麼回事兒,哪一個人說了這麼第一句話,後面的人就跟著瞎扯什麼無國界。」「我現在明確跟你們講,科學,當它為誰服務的時候,它是有很深的民族烙印!」
鄭教授快人快語,毫無掩飾,一鍾見血,淺顯易懂的幾句話,就把科學是否有國界講得很是透徹,極具說服力。
6、結束語:
科學作為知識或是自然界和社會運行中的規律,確實沒有國界,誰都可以去發現去掌握,但是最先發現和掌握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的人如何運用則是有明確的國界。「科學無國界」針對科學知識本體而言是正確的,針對科學知識的發現、掌握、應用而言則是與事實不符的。知識本身和知識運用(即人的活動)是兩個不同層面的概念,或是兩個不同的問題。將兩者混為一談,顯然犯了邏輯錯誤。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是一句不朽的愛國名言,而不是在本國學習高科技知識去為別國服務或是將在本國的最新技術用於別國的理論依據。前者是愛國舉動,後者至少則是自私行為,這也是兩個不同的問題。所以,前者極為高尚,受人尊敬,後者則被質疑或是阻止。
我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也是國家投資。國家投入海量人力物力財力好不容易培養出一批又一批人才,如果去為他國服務,真的是「為他人做嫁衣裳」,導致國家教育投資打了水漂也是事實。一些人的個人利益是建立在國家損失基礎之上的,這個也不應否認。
對於海外留學不歸人員,既不要予以道德批判,也不能拿「科學無國界」這半句話去開脫,情況確實過於複雜,並不是非此即彼的二選一。其中,有先回後回的問題,有個人特殊情況的問題,有所學知識類別的問題,也有留學時間長短的問題……但是,有一點是需要考慮的,當你的科研成果某一天被人用於對付你的祖國時,如果你尚有愛國之心的話,那是非常後悔的。
鄭強教授的這句話值得所有人好好領會:「我都不知道我該不該教你們,值不值得給你們上課,教完你們都跑到外國去了!萬一哪天打仗了,飛過來的飛彈上就有你造的一個橡膠圈,biu的一下把你教授我給炸死了。」
一個人活著,怕就怕解除思考的武裝,別人怎麼說,自己就怎麼信,從來不假思索地跟著別人走,完全變成了木偶。
網友們,你對「科學無國界」又是如何理解的,歡迎討論。
(本文為原創,百家號首發;文中資料與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