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您,估計指導馬克思這樣一句名言「在其現實性上,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有人把其解讀為人的社會屬性,不能算錯。小編以為理解還不到位,這樣說,是因為我們不能孤立的去理解這句話。從文本閱讀角度來說,這句話是《關於費爾巴哈提綱》之中的一句而已,理解它還要聯繫《1844年經濟學哲學收稿》和《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
理解這句話可以為分為如下幾個層次:
1.人的自然存在和社會存在之間的關係。自然存在是人的社會存在的前提,自然存在本身也有一個發展過程,它是以社會存在方式展開的。解釋一下,就是人的自然存在狀態的呈現方式,也有一個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比如,古人茹毛飲血,我們通過烹調飲食來滿足生存需要。古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同今人沒有區別,社會性存在為我們提供了學習現代科學技術,讓人類的能力得到極大擴展。
2.人與自然的關係。通行的唯物主義始終認為,存在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物質和自然界,這沒有錯,但這種觀點仍然是人類抽象思維的產物。從現實發展的基礎看,從來不存在離開人類的自然界。自然是以人類生存對象的方式,被深深嵌入了社會之中。換而言之,自然或者說物質的呈現方式,始終隨著人類需要以及在此基礎上實踐活動的方式而變化,比如煤礦開採,也是人類實踐需要的結果,不是人主觀意志的結果。
3.人與社會關係。任何人都明白一個基本常識,即社會不是單個人機械集合的結果,它毫無疑問具有實體性的存在。讓人感到困惑的是,人怎麼樣相結合成為社會的。馬克思在人社會關係總和的論斷之中,已經揭示了答案。那就是單獨個體不可能面對自然,人們為了處理與自然的關係結成了各種社會關係,而生產關係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它是人類其他社會關係的基礎。
4人與人的關係。回答這個問題,馬克思採用費爾巴哈的觀點,把人定義為一種對象性存在。這就揭示了人與人的關係。人不是孤立性的存在,在哲學意義上說,人始終處於一種與對象共在的模式之中,活著就是處理與對象的關係。簡而言之,人是在人創造的對象之中,是在與他人的關係之中確認自己的存在。比方說,讓一個人做自我介紹,除了自己的名字,不讓說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工作單位或學校,不讓說自己的愛好,那他的自己還能剩下什麼呢。
5.人與自身的關係。人和動物的區別之處,有人說是製造工具,有人說是人有意識。都沒錯。馬克思的認識更高一層,他認為人是把自己的活動當做自己意識的對象,人對自身的關係,從這個角度說就是人把自己當做了思考對象,從而不斷改進和矯正自己的行為與目標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