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眼中人是什麼?

2020-12-03 文化遊天下

學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您,估計指導馬克思這樣一句名言「在其現實性上,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有人把其解讀為人的社會屬性,不能算錯。小編以為理解還不到位,這樣說,是因為我們不能孤立的去理解這句話。從文本閱讀角度來說,這句話是《關於費爾巴哈提綱》之中的一句而已,理解它還要聯繫《1844年經濟學哲學收稿》和《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

理解這句話可以為分為如下幾個層次:

1.人的自然存在和社會存在之間的關係。自然存在是人的社會存在的前提,自然存在本身也有一個發展過程,它是以社會存在方式展開的。解釋一下,就是人的自然存在狀態的呈現方式,也有一個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比如,古人茹毛飲血,我們通過烹調飲食來滿足生存需要。古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同今人沒有區別,社會性存在為我們提供了學習現代科學技術,讓人類的能力得到極大擴展。

2.人與自然的關係。通行的唯物主義始終認為,存在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物質和自然界,這沒有錯,但這種觀點仍然是人類抽象思維的產物。從現實發展的基礎看,從來不存在離開人類的自然界。自然是以人類生存對象的方式,被深深嵌入了社會之中。換而言之,自然或者說物質的呈現方式,始終隨著人類需要以及在此基礎上實踐活動的方式而變化,比如煤礦開採,也是人類實踐需要的結果,不是人主觀意志的結果。

3.人與社會關係。任何人都明白一個基本常識,即社會不是單個人機械集合的結果,它毫無疑問具有實體性的存在。讓人感到困惑的是,人怎麼樣相結合成為社會的。馬克思在人社會關係總和的論斷之中,已經揭示了答案。那就是單獨個體不可能面對自然,人們為了處理與自然的關係結成了各種社會關係,而生產關係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它是人類其他社會關係的基礎。

4人與人的關係。回答這個問題,馬克思採用費爾巴哈的觀點,把人定義為一種對象性存在。這就揭示了人與人的關係。人不是孤立性的存在,在哲學意義上說,人始終處於一種與對象共在的模式之中,活著就是處理與對象的關係。簡而言之,人是在人創造的對象之中,是在與他人的關係之中確認自己的存在。比方說,讓一個人做自我介紹,除了自己的名字,不讓說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工作單位或學校,不讓說自己的愛好,那他的自己還能剩下什麼呢。

5.人與自身的關係。人和動物的區別之處,有人說是製造工具,有人說是人有意識。都沒錯。馬克思的認識更高一層,他認為人是把自己的活動當做自己意識的對象,人對自身的關係,從這個角度說就是人把自己當做了思考對象,從而不斷改進和矯正自己的行為與目標之間的關係。

相關焦點

  • 馬克思的眼中人與自然的關係時怎麼樣的呢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自誕生以來就始終要處理的一個重要問題。但這不是一個抽象的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它在不同的社會生產條件下有不同的表現。在農業社會時代,它表現為人受外在自然界的奴役,人類始終在生存物資貧乏狀態下艱難度日。
  • 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這些基本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的重要構成,也是馬克思恩格斯破解人與自然關係「密碼」的認識論前提。  1.人與自然是客觀現實的存在,而且自然是優先於人的客觀存在  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界都是客觀現實的存在。他指出:「人和自然界的實在性,即人對人來說作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對人來說作為人的存在,已經成為實際的、可以通過感覺直觀的。」
  • 馬克思是如何談論「人的異化」的?看古思今!
    在1844年手稿中,馬克思曾經說過一段飽含宗教意味的話。其中說到:人以一種完整的方式佔據自己完整的本質。這種方式不僅包括視覺、嗅覺、聽覺等各種感官的方式,也包括願望、活動和愛等一切能與客體聯繫和發生作用的方式。
  • 俞可平:馬克思論民主的普遍性
    論及馬克思的民主理論,人們一般都會想到馬克思強調民主的階級性,強調民主與專政的不可分割,強調民主的經濟基礎和歷史範疇,強調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民主的批判,等等。這無疑抓住了馬克思民主觀的特點和要害。這些特點將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與歷史上其他一切民主理論明顯地區分開來,成為馬克思民主理論的標識。但是,馬克思關於民主普遍性的論述,卻常常被人忽視。
  • 馬克思視野中的共產主義是什麼樣的共同體?
    鑑於共同體的價值及其影響在我們時代的凸顯,本文將探討馬克思視野中的共產主義是什麼意義上的共同體,以資豐富關於共同體的思考。(26)這種論斷在《馬克思的哲學與神話》一書的作者羅伯特·塔克那裡得到了更為系統的論述:歷史唯物主義同基督教一樣,不僅具有對歷史現實的某種總體性視野,而且也以救世為主題;它通過把人從備受奴役的狀態中救贖出來,進而完成對人性的根本重塑,使人完全獲得重生。
  • 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到底說了什麼?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手稿在《提綱》第三條中,馬克思從人與教育的關係出發,批判了以羅伯特·歐文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者在環境、教育與人的發展關係問題上的錯誤。他們認為,認識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把人的精神面貌歸結為是環境和教育的結果,因而要改變人,就要改變不合理的環境和教育。這種唯物主義的環境決定論對於批判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有著積極意義,馬克思給予肯定。
  • 同樣反思現代社會,韋伯與馬克思之間有什麼不同?
    如果想要理解韋伯和馬克思的「社會學」研究中原則性的和根本的意義,那麼我們就必須像回到最後的機制那樣回到對這種理念的探究。「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因此,馬克思和韋伯一樣都將對人的根本此岸的看法作為前提。
  • 馬克思的意義世界理論探析
    馬克思的意義世界以人的「生命本體」為理論前提,將生命理解為具有自然屬性的具體的人、具有精神屬性的主體的人、具有社會屬性的對象的人;「內聖外王」是馬克思意義世界的生成方式,具體包括:在自我批判中修煉德性的向內求索、在變革現實中實現本質豐盈的向外開拓、改造自我與世界統一的內外和合;馬克思的意義世界指向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使人成為「大寫的人」。
  • 「世界公民」馬克思的奮鬥之路:痛並快樂著
    《馬克思靠譜》是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策劃指導,內蒙古廣播電視臺、人民網聯合出品的全國第一檔「三好」讀書節目,秉承「好有趣,好營養,好品位」的理念,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以接地氣的方式,達到「武裝頭腦更充實心靈」的目的,力圖通過不同風格、不同定位的80後主講人,以略帶「治癒系」的語言風格,為年輕人解讀什麼是馬克思思想。
  • 馬克思數學手稿:寶貴的歷史文獻
    馬克思數學手稿(部分)在我國翻譯出後,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是過分抬高,認為馬克思運用辯證法為微積分奠定了理論基礎;另一相反的看法,認為馬克思不懂微積分,其數學手稿沒有什麼學術價值。本文說明這兩種看法都太極端,馬克思把數學當作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工具和辯證法的重要源泉,研讀數學又是馬克思的獨特精神休養方式。馬克思數學手稿是一份有特殊價值的歷史文獻。
  • 一周書單丨韋伯與馬克思:自我異化還是理性化的人?
    撰文丨書評周刊編輯部《韋伯與馬克思》,(德)卡爾·洛維特著,劉心舟譯,三輝·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9年9月「為了人本身」是人類打開現代之門後的基礎命題。究竟什麼是「人」?黑格爾是這扇門打開者之一,「人」在他的《法哲學》裡作為塵世「需要」的主體而登場。
  • [提問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為什麼如此重要?
    馬克思有一個身份標籤是不容忽視的,他是一位哲學家,他大學的時候就很痴迷哲學,拿的也是哲學博士學位。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到底什麼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的「愛豆」是誰?
  • 馬克思與文學--文化--人民網
    德國社會主義先驅莫澤斯·赫斯對卡爾·馬克思有過這樣的評價:「設想一下,盧梭、伏爾泰、霍爾巴赫、萊辛、海涅和黑格爾這些人融合成為一個人——我說的是融合,不是簡單堆湊——那麼,你就有了馬克思博士。」
  •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辯證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真理觀,強調真理的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特點,在實踐中,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真理觀便具有了兩點十分明顯的缺陷,這樣的缺陷,在某種意義上講,可以說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最致命和根本的缺陷,這些缺陷,足以把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真理觀推向荒謬的邏輯境地。
  • 想起了馬克思的那句名言:為人類而工作
    學生聽完我的介紹, 同樣很認真地感嘆道:這麼長時間了,馬克思沒有白辛苦,一百多年後,他終於得到承認了。  由這位大學生的感嘆,卻讓我想起了馬克思青年時代的那段名言——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我們就不會為它的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作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萬人。
  • 社會現實的發現:黑格爾與馬克思
    在這裡,我們不必去談論馬克思的《博士論文》為何對「抽象個別的自我意識」作出嚴重的保留,不必去探討《萊茵報》時期馬克思與「自由人」決裂的哲學緣由,也不必去斟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何以會如阿爾都塞所說成為一個「奇蹟般的」理論「逆反應」,而只需指出這樣一點:早在1837年,當馬克思開始鑽研「法的形上學」並嘗試「按費希特的那一套」來進行構造時,他已經意識到主觀思想之不可避免的根本困境了。
  • 《德意志意識形態》「費爾巴哈章」思想的邏輯結構與馬克思恩格斯...
    但是如果使用上面所說的方法,對它的研究可以基本上不受這種情況的影響,因為對我們而言,重要的是馬克思、恩格斯闡述了什麼思想,與相關段落的前後順序沒有太大關係;那麼對「費爾巴哈章」文獻學研究所揭示的困難是可以繞過的。  下面我們就按照這個方法對「費爾巴哈章」作一番考察。因宗旨所限,本文僅涉及與唯物史觀關係密切的思想。
  • 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學說
    支持他理論的人被視為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最廣為人知的哲學理論是他對於人類歷史進程中階級鬥爭的分析。他認為幾千年以來,人類發展史上最大的矛盾與問題就在於不同階級之間的利益掠奪。依據歷史唯物論,馬克思曾大膽地假設,資本主義終將被共產主義所取代。馬克思1818年公曆5月5日生於德意志聯邦普魯士王國萊茵省(現屬於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特裡爾城一個律師家庭。
  • 馬克思的中國預言與21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構建
    ……現在是共產黨人向全世界公開說明自己的觀點、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圖並且拿黨自己的宣言來反駁關於共產主義幽靈的神話的時候了。」[1]馬克思的這段文字既是共產黨人主張的明確表達,也是他不屈服於歐洲反動勢力壓迫,勇敢闡發自己理論創見的真實寫照。
  • 馬克思哲學中的異化概念
    馬克思是人人皆知的革命導師。特別是在20世紀給世界1/3的人提供了官方學術觀點。他的觀點在世界上影響了好幾代人。卡爾-亨利希-馬克思1818年出生在德國的特裡爾。他在1841年23歲的時候獲得耶拿大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