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5月5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中國之聲推出特別節目《提問馬克思》,邀請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哲學院院長、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郝立新,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艾四林,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吳曉明,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佘雙好,共同聚首,深刻作答。
王嫻:今天的精華部分是關於辯證唯物主義以及哲學命題的一些思考。馬克思有一個身份標籤是不容忽視的,他是一位哲學家,他大學的時候就很痴迷哲學,拿的也是哲學博士學位。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到底什麼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的「愛豆」是誰?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吳曉明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吳曉明:是黑格爾——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德國古典哲學發展起來的最主要的原則一是實體的原則,二是自我意識的原則,黑格爾哲學把社會和歷史這兩個方面裝進了哲學的武庫中。馬克思寫資本論的時候,他說有很多人把黑格爾當「死狗」來打。黑格爾有兩個非常重要的觀點:一是真理是在發展過程當中的,二是真理是具體的。馬克思雖然糾正了黑格爾的現實概念中的唯心主義、神秘主義的內容,但是他把這樣一種方法繼承下來,社會和歷史的維度終於進入了哲學。
王嫻:《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思考》是馬克思17歲時寫過的一篇文章,裡面寫道「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夠成為著名的學者、偉大的哲人、卓越的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的、真正偉大的人物。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作出的犧牲;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揮作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他在那時候也面臨著他的職業選擇。17歲的時候,年輕的馬克思是怎麼想這個問題的?這段文字這背後折射出什麼樣的哲學光輝?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哲學院院長、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郝立新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哲學院院長、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郝立新:從這裡可以看出兩點:第一,人生要選擇正確的理想,這個理想從哪來?哲學上有一個觀點:人是社會的人,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從人生的角度看來,人生應該有一個羅盤,這個羅盤就要同人類的進步事業、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及人民群眾的利益相結合。第二,人生的理想是在變化的,是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升華的。在馬克思的生涯裡,他把個人的選擇,最後同無產階級的選擇以及社會進步事業緊密結合起來,寫出了共產黨宣言以及後面一系列的著作,並且親身參加革命實踐。
王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算不算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一個新發展?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吳曉明:我是1978年2月進的大學,碰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在改革開放之初,如果沒有這樣一次思想解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就無法開展,所以這篇文章在那個時候起到了巨大的解放作用。我們要檢討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我們不能僅僅屈從於那樣的教條,而是要深入到中國的社會中去,研究中國問題,把握中國道路,並且切中中國的社會現實。
王嫻:大家現在最熟悉的一個關鍵詞是中國夢。中國夢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又有什麼關聯?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艾四林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艾四林:中國夢的提出也是一個實踐的產物。因為它是一個夢想,還不是一個現實。如果不了解中國的現實,不把它付諸於中國的實踐,我們無法了解中國夢的真正含義。第二,它抓住了當前我國發展的主要矛盾,它是一個真切的表達。中國夢裡談到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它從三個層面把我們的奮鬥目標和主要矛盾展現得非常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