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公民」馬克思的奮鬥之路:痛並快樂著

2020-12-08 人民網

流亡倫敦掀開了馬克思苦難生活的序幕,

窮困、病痛、夭折、謠言充斥著每個角落,

在人生最黑暗的時刻馬克思選擇如何堅持?

從書房奔赴戰場,馬克思怎樣建設戰鬥堡壘?

一襲睡衣,一根雪茄,一把手槍,

馬克思的戰鬥力強大到你不敢想像。

人民網北京6月20日電 (沈王一)自5月5日播出第一集以來,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策劃指導,內蒙古廣播電視臺、人民網聯合出品的讀書節目《馬克思靠譜》,受到廣大觀眾的關注和好評。6月17日晚22:00,《馬克思靠譜》第七集《痛並快樂著》再次與觀眾見面。

《馬克思靠譜》是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策劃指導,內蒙古廣播電視臺、人民網聯合出品的全國第一檔「三好」讀書節目,秉承「好有趣,好營養,好品位」的理念,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以接地氣的方式,達到「武裝頭腦更充實心靈」的目的,力圖通過不同風格、不同定位的80後主講人,以略帶「治癒系」的語言風格,為年輕人解讀什麼是馬克思思想。

在第七集《痛並快樂著》當中,四位主講人通過互動對話的形式向觀眾講述:被剝奪國籍的馬克思,為何還被稱為「世界公民」;艱苦的流亡之路上,是什麼最讓馬克思感到自己完全支持不住;面對入不敷出的生活,馬克思又為什麼放棄了兩次做官的機會。在此,我們摘選節目中部分精彩對話,以饗讀者:

「1845年的11月,普魯士政府剝奪了馬克思的國籍。老馬就是從那一刻開始了近四十年的沒有國籍的生活,一直到去世。馬克思選擇了一條人生道路當中荊棘最多、波折最多的路。四十年的艱難困苦,四十年的辛苦付出,四十年的貧窮和磨難。」「當時的統治階級都是資本主義,資產階級,還有一些封建統治者,情況比較複雜。」

「但是不管是封建的還是資本主義的,都是馬克思的公敵。他們把馬克思看成是眼中釘,肉中刺。所以馬克思一家人只能是無數次的輾轉、無數次的顛沛流離,那種困難的程度到達了一種難以想像的地步。在反動政府的這種迫害下,馬克思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一生都在外邊漂流都沒有再回去過,所以他被人們稱為『世界公民』。」

「馬克思的流亡之路是從1843年開始的,那個時候他在《萊茵報》被迫主動辭職,在德國是很難立足就輾轉去了巴黎,又從巴黎去了布魯塞爾,中間有段時間又回到了科隆,又從科隆又去了倫敦。幾經輾轉,到一個地方,當地的政府就驅逐他,看見他來了就派人跟蹤他,然後找一些理由下驅逐令把他趕走。」

「當時馬克思知名度也是很高:走到哪兒被人趕到哪,走到哪兒哪裡的人趕他。各國政府驅趕馬克思的手段也是花樣百出,有的手段還真的是非常的殘忍。有一次馬克思從布魯塞爾被趕走的時候,當地的警察就先把他給帶走了,家裡就剩下了燕妮和孩子們,然後又來了一夥警察,進來之後就以燕妮的身份證件有問題把燕妮也給帶走了,好像還把她跟瘋子關在一個牢房裡面。」

「馬克思他們一家人生活條件特別差,又沒有固定的收入,所以一度債臺高築,能欠的錢都欠了。我們說窮到一個什麼樣的地步?就是窮的沒有衣服穿,而且這個時候還有另外一種痛苦,就是身體上的痛苦。」

「馬克思當時身體也是疾病纏身,因為馬克思家族有肝病,有肺結核遺傳病。他因為長期寫作,伏案工作又讓他患上了流膿性的皮膚病,這導致他沒有辦法坐著寫作,只能長期保持直立的姿態去完成他的書稿的寫作。」「馬克思後來又得了兩種病:化膿性的汗腺炎、胸膜硬化。胸膜硬化更糟糕,讓他咳嗽不止。恩格斯看到都心疼不已,說馬克思咳嗽起來整個胸腔聽著就要爆炸掉了。」

「馬克思一家一度是走到了絕境,在這種狀況下恩格斯給予了這一家人最大的支持和幫助。因為恩格斯知道,如果他不再給予馬克思最直接的幫助的話,馬克思根本無法完成自己夢想。我們知道恩格斯是一個富二代,他父親想讓自己的兒子走自己的這樣一條路,但是恩格斯一直認為資本家做的這些事,他管這些東西叫做鬼商業,他很討厭商業,討厭做買賣。」

「其實馬克思要是活在今天一定是個有錢人,他出了那麼多書,版稅就拿到手軟了。我們剛才講了那麼多說馬克思好像窮的連衣服都穿不上了,絕對不是說馬克思是一個無能之人。而且馬克思以前炒股,而且也賺的是盆滿缽滿,但是他炒股僅僅是為了賺到更多的錢再投身到自己的事業當中。」

「馬克思一輩子有很多發財的機會,但是他把這些錢都無償的捐給了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了。比方說1848年革命的時候馬克思和恩格斯辦了《新萊茵報》,《新萊茵報》剛創刊不久就遭遇了財政危機了,馬克思這個時候把擁有的七千塔勒無償的捐給了這個報紙辦刊了。」

「七千塔勒是什麼概念?咱們想一下,在第一集的時候講到馬克思那個時候一年花七百塔勒他老爹老馬勃然大怒,說你花這麼多錢,我們再後來講到馬克思到《德法年鑑》工作一年的年薪是五百塔勒,所以七千塔勒相當於14年的工資。馬克思直接把14年的工資就這樣無償的捐獻給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了。這不是一筆小數目,換成人民幣的話有140萬。」

「馬克思沒有把錢當回事,原因就在於他心中藏著的抱負,不在於只是過一個小生活。其實馬克思有好多富親戚,馬克思的姨夫就是赫赫有名的大公司飛利浦的老闆,燕妮的親戚都是貴族。但是燕妮因為和馬克思在一起,不但是精神的伴侶,而且是革命的伴侶,為了他們的事業等於說背叛了整個的貴族。當然用背叛這個詞可能不太準確,但是確實在貴族看來的確就是一種背叛。」

「馬克思當時的生活很拮据,而且自己生活上的拮据伴隨著身邊很多人的不理解。很多人看不起他,說你馬克思就是一個無能之輩,你哪能掙得了錢,你就該過這種生活。這種情緒多多少少也會影響到馬克思,他在給恩格斯的一封信裡說,恩格斯你也知道,我不是一個看中名譽的人,但是世人把你看成一無是處的樣子多少會讓你覺得這個世界太冷漠無情了。」

「根據現有的記載馬克思一生當中至少兩次當官的機會,這兩次並且非常有戲劇性。一次是馬克思在從《萊茵報》被動主動辭職以後在他和燕妮的婚禮上,當時普魯士政府派出特使來做馬克思的工作,但是馬克思拒絕了。第二次是在1867年馬克思在倫敦流亡最艱苦的時候,有一個更大的人物,首相俾斯麥派了特使來讓他回到祖國給祖國效力,又被馬克思拒絕了。」

「馬克思曾經就這個事給恩格斯寫過一封信,大概的意思就是說,我不會去替他們效力的,因為我不想成為資產階級賺錢的工具。所以這個看起來可能就是馬克思作為大丈夫的一種氣魄,也就是貧賤不能移,在馬克思面前真的可以說是富貴與我如浮雲。」

「馬克思其實還有他威武不能屈的一面,在馬克思的身上有這樣幾個標籤是同時存在的:一個筆耕不輟的學者,一個不畏強權的勇士,一個堅持鬥爭的鬥士,還有一位是給無產階級革命指明道路的智者。」

在1848年年初在馬克思把《共產黨宣言》剛剛運到倫敦的時候,歐洲爆發了大範圍的革命。馬克思和恩格斯迅速的加入到了戰鬥當中,也就是這個時候馬克思拿了一本法國頒給他的護照,一個為期一年的護照,以一個外國人的身份回到了自己闊別六年的祖國。」

「回到科隆之後,馬克思的目標非常的明確。首先第一件事要辦起一張報紙,第二件事要有自己的組織辦報紙。他為了表明自己以前在《萊茵報》工作過這件事情,所以給這個報紙取名為《新萊茵報》。那個時候在這個報社工作,這些記者們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筆者,他們每天去上班的時候跟去戰場是一模一樣的。因為那個時候正是處在針鋒相對的時候,他們除了寫作以外放下筆拿起槍的時候就要變成一個鬥士。」

「《新萊茵報》當時非常火的,當時大概有六千戶的訂閱量。六千戶現在看不是什麼大數字,但是那個時候除了《泰晤士報》以外最多的報紙也不超過五千份,所以影響很大。雖然同事和老馬都在維護《新萊茵報》,他們為了最快的最直接的把當時的這個戰事報導出去經常要做加刊,有了新的消息還要馬上發號外,一天要發好幾次這樣的報紙。儘管如此,一年之後《新萊茵報》也難逃被查封的命運。」

「《新萊茵報》被查封的這一年馬克思31歲,在《新萊茵報》的最後一期上他用醒目的紅字印了弗萊裡格拉特的詩:別了,但不是永別,他們消滅不了我們的精神,弟兄們!當鐘聲一響,生命復臨,我將立即披甲返程!」「幹革命,辦報紙,最後傾家蕩產。家裡的孩子們也都是跟著遭罪,光吃苦受窮還不要緊,可憐幾個幼小的孩子經不住這種苦日子的煎熬,七個孩子有四個都相繼夭折掉了。」

「馬克思在恩格斯的另外一封信中又談到這次孩子的夭折,他說,親愛的孩子曾使家中充滿生氣,是家中的靈魂。他死後家中自然完全空虛了、冷清了,簡直無法形容。我們怎能沒有這個孩子呢?我已經遭受過各種不幸,但是只有現在我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不幸,我感到自己完全支持不住了,幸而從埋葬他那天起我的頭疼的不得了,讓我不能想、不能聽、也不能看。」

「其實馬克思在作為世界公民的時候,在流亡的四十年裡沒有錢、沒有衣服、沒有住的地方、沒有吃的、孩子夭折了四個,這一切的痛讓馬克思其實變得更加堅,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可能就是我們說的大丈夫吧。但是馬克思我相信他是幸福的,並且也是快樂的,因為他有自己的事業,因為有自己的夢想,因為在追逐夢想和理想的道路上一路的狂奔、一路戰鬥。」

「馬克思可能有很多的敵人但沒有一個私敵,都是公敵。他的這些公敵使盡了所有的招數去詆毀馬克思,去詆毀馬克思的行為和他的思想。我們舉兩個最典型的例子,一個就是說馬克思是教徒,實際上我們前面已經解釋過了,馬克思遇到的新的神絕對不是魔鬼撒旦而是黑格爾。」

「其實還有一個更勁爆的,也是現在流傳比較廣的,就是說馬克思跟自己的女僕琳衡有一腿,然後生了一個私生子。這個一直沒有定論。」「有很多人有這樣的觀點:馬克思有沒有私生子我一點也不關心,就算他有,他也是偉人,也不影響他在我心裡這樣的位置。」

「我們評價一個偉人從來不去評價他的私生活,因為這個黑格爾有一句話叫『僕人眼裡無英雄』,僕人哪怕跟一個天大的英雄在一起,僕人眼裡永遠看到的是他那些吃喝拉撒這點芝麻大的小事,所以僕人眼裡無英雄。這個事儘管老盧後來考證的是子虛烏有的,但是在我心中哪怕這個事情是真實的我覺得絲毫不影響。我們不以私德去評價一個人物,一個人物他對歷史的作用是他對歷史進程是否有影響。」

「縱觀一下馬克思的一生可以用這樣幾個字來概括:痛並快樂著。在這我就想問一個問題,馬克思幸福嗎?也許有的人會說老馬這一生苦難不盡,沒錢沒房沒車子這能叫幸福嗎?的確是這樣的呀,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幸福它的答案一定是不一樣的。」

「我覺得對於幸福的解釋裡邊有一個是一定和各位有共識的,那就是我們能把自己喜愛的事情做成事業,而且做一輩子,這絕對是一種幸福。那要這樣說的話,我認為馬克思作為我們的革命導師,他用思想在指引著我們,在教導著我們,而且在他去世以後又有那麼多的人在堅持著他的路,在力挺著他往前走,這不是一種幸福還是什麼呢?」

【往期回顧】

第一集:《飛揚吧!青春》 

第二集:《再見吧!黑格爾》

第三集:《馬克思的朋友圈》

第四集:《歷史的正確打開方式》

第五集:《破土啦!天才世界觀》

第六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相關連結


《馬克思靠譜》主創做客人民網 暢談主流思想如何"接地氣"

深度解密:青年馬克思如何"從叛逆少年變成超級學霸"

解密:大學畢業後馬克思從事的第一份工作是什麼?

揭秘馬克思的"朋友圈":何時與恩格斯組成"黃金搭檔"?

接過馬克思的兩把「手術刀」:教你如何解剖歷史

圍觀馬克思的天才世界觀:如何用理論真氣打通任督二脈

揭秘馬克思的「英雄帖」:全世界的無產者,聯合起來

相關焦點

  • 俞可平:馬克思論民主的普遍性
    馬克思甚至把民主制的這一規定提升到「民主制基本特點」的高度。     從過程或程序的角度看,民主政治必須有一整套確保公民權利得以實現的有效機制,政治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體現人民的意志,受人民的控制。換言之,在民主政治條件下,人民不是被動地等待著享受政府給予自己的民主權利,而是應當主動積極地參與政治生活的過程,自己就應當是政治過程的決定性環節。
  • 馬克思的意義世界理論探析
    馬克思的意義世界以人的「生命本體」為理論前提,將生命理解為具有自然屬性的具體的人、具有精神屬性的主體的人、具有社會屬性的對象的人;「內聖外王」是馬克思意義世界的生成方式,具體包括:在自我批判中修煉德性的向內求索、在變革現實中實現本質豐盈的向外開拓、改造自我與世界統一的內外和合;馬克思的意義世界指向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使人成為「大寫的人」。
  • 習近平談今天應該怎樣紀念馬克思
    1  馬克思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是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創始人,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和國際共產主義的開創者,是近代以來最偉大的思想家。  2  兩個世紀過去了,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們的尊敬,馬克思的學說依然閃爍著耀眼的真理光芒!
  • 馬克思的幸福觀及對物質主義的批判
    本期組織的三篇文章,從不同維度就如何擺脫物化邏輯,超越物質主義,在進一步實現物質豐裕的奮鬥中實現精神的富足進行闡述,希望能引發學界進一步探討。與近代政治哲學家對幸福的理解不同,馬克思認為一定時代的幸福觀念是由生產方式所決定的。資本主義現代生產方式雖然為人們的物質生活提供了豐裕的基礎,但卻使人們在生產過程中遭遇勞動異化,進而在日常生活中陷入物質主義泥淖。
  • 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理論意涵
    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既是我們科學審視當今世界發展重大問題的理論武器,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方法論基礎。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出場邏輯。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誕生於近代歐洲大變革的時代。新興資產階級在巨大物質利益的驅動下奔走於全球,通過殖民擴張與商品貿易到處建立交往聯繫,使得各民族相對封閉自守的生存狀態日益成為過去的歷史。
  • 訪談| 公民之路:從臣民、國民、群眾、人民到公民
    憲法作為國家根本大法,也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但當前,整個社會對憲法知之不詳,對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也不熟悉。對此,新華社評論認為,不妨從憲法中最貼近生活的公民基本權利入手,憲法意識覺醒,維護公民基本權利也就邁出了重要一步。       那麼,什麼是公民?何謂公民權利?公民身份概念在中國有怎樣的發展歷史?
  • 蘇格拉底: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
    蘇格拉底: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蘇格拉底認為一切知識,均從疑難中產生,越多進步疑難越多,疑難愈多進步愈大。蘇格拉底承認他自己本來沒有知識,而他又要去教授別人知識。有些知識並不是由他灌輸給人的,而是人們原來已經具有的,人們已在心上懷了「胎」,不過自己還不知道,蘇格拉底就像一個「助產婆」,幫助別人產生已有的知識。
  • 致盧格的三封書信與馬克思的「兩個轉變」
    馬克思稱其為「民族恥辱」,認為「一個最平凡的荷蘭人與一個最偉大的德國人相比,仍然是一個公民」①。威廉四世1841年12月頒布的新書報檢查令表面上支持新聞自由,但是卻以「理性」為名給這種自由諸多限制,沒有觸動德國的專制制度,小資產階級的青年黑格爾派所希望的自由寬大的言論環境只是一種空想。
  • 新時代公民培養的五維空間
    關鍵詞:新時代;公民培養;五維空間人的根本屬性莫過於公民性。今日中國,作為東方文明古國,她正以和平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將為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大同世界作出更大的中國貢獻。而美麗中國的建設,是智慧的洗露,也是文明的行走,更是厚德的載物,體現在一個國家、一個地方全體公民自覺的行動當中。
  • 謠言止於智者——擊碎污衊馬克思的三大謠言
    ,來論證馬克思在大學時加入過撒旦教。中文網絡界根據這些書,虛構出一篇所謂的《馬克思的成魔之路》,也大肆鼓吹這一點。但其實,除了漫無邊際的聯想之外,這些人唯一能憑藉的「證據」,只不過是馬克思在大學時期寫給父親的一封信。根據《馬克思的成魔之路》記述,馬克思在給父親的信中這樣寫道:「一層外殼脫落了,我的眾聖之聖已被迫離開,新的靈必須進駐進來。」作者一口咬定,這裡所謂的「新的靈」就是指的魔鬼撒旦。
  • 【大咖談馬克思】他用一生踐行「為人類而工作」的偉大理想
    馬克思的一生又是怎樣啟程的?本期《大咖談馬克思》將帶領大家以全新的視角認識馬克思,回顧馬克思如何用他一生的奮鬥踐行17歲時確立的「為人類而工作」的志向。在優渥的家庭環境下,馬克思和兄弟姐妹們一起度過了歡暢的童年時光。1830年,12歲的馬克思進入當地最好的中學——威廉中學。在這裡,聰明而又熱情的馬克思進行著廣泛的閱讀和思考。1835年,17歲的馬克思從中學畢業了。
  • 重溫偉大思想家馬克思十句名言,句句經典,受益匪淺
    從我們讀小學開始,馬克思、恩格斯的畫像便被懸掛在課堂、校園四處,那時還不了解他們的偉大。長大後,伴隨閱歷的增長,才知道了馬克思為什麼被那麼多人推崇。今天是馬克思137年忌辰,我們就用他說過最為經典的十句話來紀念這位偉人。
  • ——寫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
    兩個世紀過去了,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們的尊敬,馬克思的學說依然閃爍著耀眼的真理光芒!這是一座思想的豐碑。在人類思想史上,就科學性、真理性、影響力、傳播面而言,沒有一種思想理論能達到馬克思主義的高度,也沒有一種學說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世界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時間回溯到19世紀40年代。
  • 江暉日記:往曲朗多多的路上 我們痛並快樂著
    江暉日記 往曲朗多多的路上,我們痛並快樂著  信息時報「溫暖曲朗多多」系列報導自7月18日起開始刊登,每周二至周五A20~A21版,周一、周六A12~A13版,周日A20版,讀者可登陸大洋網信息時報電子版(網址: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查閱所有報導
  • 自古英雄出少年——給90後講講馬克思(二)
    我非常願意把下面這段話和大家分享,這是這篇文章的結尾,這是馬克思最終的結論,這段話曾經鼓舞了無數人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奮鬥:「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揮作用
  • 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在馬克思的著作中蘊含著深刻的生態倫理思想,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指引,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的理論內涵馬克思的生態倫理思想肯定了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內在關聯,將倫理關懷的對象延伸到自然界,使人在尊重自然界價值的基礎上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責任目標。人與自然界具有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
  • 公元182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的壯麗人生起點
    今年是馬克思誕辰202周年、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他們所創立的馬克思主義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發展,閃爍著真理的光芒,堪稱人類歷史上最博大精深的學問。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言:「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我們的事業經歷偉大鬥爭,凝聚一代又一代人同心同德的奮鬥,最終必將抵達光輝的頂點。
  • 科技為民 奮鬥有我——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公民科學素質競賽年度總...
    科技為民 奮鬥有我——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公民科學素質競賽年度總決賽成功舉辦 2020-11-24 16: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馬克思曾經給出過答案
    現代世界的人們,被拋向了一個難以固定描述的世界,我們該如何應對?現代人的目標:我們在努力將世界改造為自己的家沿著馬克思的描述,美國著名的現代主義社會學家-馬歇爾·伯曼將這種堅固的東西不斷煙消雲散的過程描述為「現代主義」——現代的男男女女試圖成為現代化的客體與主體、試圖掌握現代世界並把它改造為自己的家的一切嘗試。
  • 讓科學家精神 成為愛國奮鬥底色
    科學家精神,是我們現在所處時期最需要大力倡導的,它不僅關係當下的發展,更能指引未來,是創新之路的引領者。人們常說,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在祖國和人民面前,「科學家精神」就意味著無怨無悔地為之付出。古往今來,,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懷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憑藉深厚的學術造詣、寬廣的科學視角,為祖國和人民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