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平:馬克思論民主的普遍性

2021-01-17 搜狐網

    馬克思曾經說過:「民主制才是普遍與特殊的真正統一」。論及馬克思的民主理論,人們一般都會想到馬克思強調民主的階級性,強調民主與專政的不可分割,強調民主的經濟基礎和歷史範疇,強調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民主的批判,等等。這無疑抓住了馬克思民主觀的特點和要害。這些特點將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與歷史上其他一切民主理論明顯地區分開來,成為馬克思民主理論的標識。但是,馬克思關於民主普遍性的論述,卻常常被人忽視。

考察馬克思對民主的一般概念、普遍價值和共同形式的論述,將有利於人們更加完整地理解馬克思的民主理論。

  一、作為一般概念的民主

    民主最基本的意義始終是「人民的統治」,或「主權在民」、「人民當家作主」。儘管馬克思反對抽象地談論民主,但他同樣不否認一般的民主概念。馬克思認為,「民主是一個類概念」,其一般意義就是「人民的自我規定」。馬克思對民主一般概念在以下三個方面都做出了明確論述:其一,至少在法律形式或制度規定上,民主制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普遍的人,即全體人民;其二,在制度與人的關係上,人是制度的目的,制度不是人的目的;即國家的法律制度為人民而設立,而不是反過來,人民為國家的法律制度而存在。其三,在政治過程或程序中,人民是決定性的環節。

    馬克思指出,在非民主的政治體制中,國家的基礎不是現實的人;而在民主制中,國家的基礎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人民大眾。他說:「在民主制中,國家制度本身就是一個規定,即人民的自我規定。在君主制中是國家制度的人民;在民主制中則是人民的國家制度。民主制是國家制度一切形式的猜破了的啞迷」。

    民主政治的意義還體現在其功能上。在民主政治條件下,國家的意志上升為普遍意志的人民意志,國家的規則由人民制定,並服務於人民。換句話說,在民主制中,國家本身並不是目的,組成國家的活生生的人才是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目的。馬克思甚至把民主制的這一規定提升到「民主制基本特點」的高度。

    從過程或程序的角度看,民主政治必須有一整套確保公民權利得以實現的有效機制,政治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體現人民的意志,受人民的控制。換言之,在民主政治條件下,人民不是被動地等待著享受政府給予自己的民主權利,而是應當主動積極地參與政治生活的過程,自己就應當是政治過程的決定性環節。馬克思深刻地指出了這一點:「在民主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不具有與它本身的意義不同的意義。每一個環節實際上都只是整體人民的環節」。

    二、作為普遍價值的民主

    無論是按照事物本來的性質,還是按照馬克思分析事物的一貫邏輯和馬克思自己對民主普遍性的明確論斷,馬克思的民主觀都承認民主的普遍性。

    馬克思認為,民主政治是一切國家形式的最終歸宿。人類社會自從產生國家後,就有過不同的國家制度,在所有這些國家形式中,只有民主制才是國家的最完整形式,從而也是國家的最終形式。民主制具有一切國家形式的最典型的意義,對其他所有國家形式來說它有著最大的普遍性。進而言之,民主制也是國家制度的最高形式,是國家制度的頂點。在民主制中,全部政治權力回歸社會,國家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就開始消亡了。要實現無國家的共產主義理想社會,民主制是必經的最後環節,只有在民主政治的條件下,國家才會消亡。

    馬克思指出,只有實現真正的民主,人類才能獲得徹底的解放。馬克思把他所要實現的共產主義理想社會界定為一種「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以 「每個人自由發展」來界定「人的解放」,而人的「自由發展」則是最為重要的民主價值。按照馬克思的理解,只有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政治條件下,自由的價值才可能實現。

    因此,爭取民主權利,便成為無產階級的奮鬥目標。在馬克思眼中,民主是目的與手段的統一。從根本上講,民主是一種國家制度,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上層建築,最終服務於經濟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民主是實現人類解放的手段。另一方面,由於民主是一種價值,因而,它又是人們所要爭取達到的目標。馬克思在以下兩種意義上將民主看作是無產階級追求的目標。其一,在無產階級還沒有取得政權時,勞動人民要努力爭取各種在法律形式上規定的民主權利。其二,在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後,真正實現民主,更是廣大勞動人民的政治價值所在。民主對於奪取政權後的無產階級來說甚至比它在奪取政權前更加重要,因為工人階級自己的政權和社會主義的制度,為民主的真正實現奠定了現實的政治經濟基礎。

  三、作為共同形式的民主

    雖然馬克思肯定民主有著不同的具體內容,但這也並不意味著馬克思因此而否認民主有著共同的實現形式。馬克思一生並沒有經歷過他所努力奮鬥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從而也沒有專門就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做過系統的論述。然而,馬克思卻親眼目睹了一個與資本主義國家有著本質區別的特殊政權形式,即巴黎公社,他對巴黎公社的系統論述,在相當程度上代表著他關於未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設想。從他的論述中,我們會看到,馬克思並未完全拒斥人類在歷史上創造的許多共同的民主形式。

    民主政治需要代表制。「人民的統治」通常是間接的,即由「人民的代理人」與「代表機構」代表人民的「公意」管理國家的政治事務。在民主政治下,這樣的「代理人」通常是政府官員,而「代議機構」或「代表機構」則是議會。通過這樣一種「代表機構」和「政府機構」的形式,實現人民的民主統治,馬克思是肯定的。19世紀50年代,英國工人在曼徹斯特成立了自己的工人議會,作為人民自己參與管理的政治機構,馬克思就親自寫信表示熱烈祝賀,並指出:「這樣一個議會的召開本身就標誌著世界歷史上的一個新時代」。

    民主政治需要選舉制。在間接民主條件下,直接管理國家的「代議機構」、「政府機構」及政府官員是否真正代表人民的意志,便成為判斷民主真假的關鍵所在。要使政府及政府官員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人類至今發明的最有效方法,便是自由的、公正的選舉,即由人民自由選擇管理自己國家的官員。馬克思非常清楚這一民主政治的常識,也同樣把普選看作是民主政治的最重要形式。他在《法蘭西內戰》等著作中對巴黎公社的普選制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說:「公社是由巴黎各區普選選出的市政委員會組成的。這些委員是負責任的,隨時可以罷免。其中大多數自然都是工人或公認的工人階級代表」。

    民主政治需要社會自治。民主是人民自己的統治,人民的自我管理是民主的應有之義。而且隨著民主政治的發展,社會自治的程度應當日益提高。按照馬克思的邏輯,當人民完全地、徹底地自治時,民主也就開始消亡了。社會自治有兩種基本方式,即職業自治和地方自治。從馬克思對巴黎公社的相關論述中我們看到,他對社會自治是採取鼓勵態度的。馬克思認為,巴黎公社的存在「自然而然會帶來地方自治,但這種地方自治已經不是用來對抗現在已被廢棄的國家政權的東西了」。換言之,在馬克思所設想的民主形式中,地方自治就是人民自我管理的實現形式。

    民主政治要求人民大眾的政治參與。民主是「人民的統治」,沒有公民的政治參與,就沒有民主政治。馬克思十分清楚公民參與對民主政治的實質性意義,因而一直鼓勵勞動群眾的政治參與。後來,他欣喜地看到,在巴黎公社中,普通的勞動大眾不僅參與政治選舉,而且可以擔任公務員,直接參與政治生活的管理和對公社權力的監督。馬克思讚賞它說:「這是社會把國家政權重新收回,把它從統治社會、壓制社會的力量變成社會本身的生命力;這是人民群眾把國家政權重新收回,他們組成自己的力量去代替壓迫他們的有組織的力量;這是人民群眾獲得社會解放的政治形式」。

    民主政治要求人民對國家權力進行監督。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權力的監督至多是統治階級內部的事務,人民群眾根本就沒有現實的條件去監督國家政權。但在巴黎公社中,馬克思看到政治權力真正受到了人民群眾的有效監督。事實上,馬克思是將人民的選舉權與監督權當作一個不可分割的人民民主權利的整體看待的,在先後三稿對巴黎公社的論述中,只要談及由全體人民選舉公社的代表及其管理者時,他緊接著就總是強調,這些民選的代表和成員必須嚴格遵守人民群眾的意願,人民有權罷免和撤換他們。公民有權罷免不稱職的政府官員,這是公民民主監督權的真諦所在。

    民主政治要求「廉潔政府」。真正的民主,意味著國家官員只是人民的公僕,而不是人民的主人,他們不能成為一個社會的特權階層,更不能貪汙腐敗。馬克思特別痛恨官僚特權階層的存在,認為這是完全與民主政治的精神背道而馳的。只有徹底打碎這樣的官僚特權機器,消除政府官員的各種特權,才能實現還政於民。他十分嚮往一個廉潔政府,對巴黎公社建立廉潔政府的根本舉措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從公社委員起,自上至下一切公職人員,都只應領取相當於工人工資的報酬。從前國家的高官顯宦所享有的一切特權以及辦公津貼,都隨著這些人物本身的消失而消失了」。

    民主政治要求「廉價政府」。「廉價政府」,意味著政府以較低的行政成本取得較高的行政效率,它要求儘量減少政府機構的數量和規模,同時儘可能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馬克思十分重視「廉價政府」對於人民民主的意義,把它視為「真正民主制」的一個重要內容。他認為,資產階級在推翻封建王朝時就提出了「廉價政府」的口號,但從來沒有實現過也不可能實現這一目標。只有將政府機關由社會的主人變成人民的公僕,徹底改變政府機關和政府官員的性質,才能真正實現「廉價政府」。馬克思認為,巴黎公社的實踐使得人們夢寐以求的「廉價政府」成為現實。

(來源:學習時報)

(責任編輯:liujing)

相關焦點

  • 把握社會主義的共性和普遍性加深對社會主義本質論的認識
    社會主義本質論,是對社會主義社會區別於其他任何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質的規定性迄今為止的最深刻概述。在以往一個長時間內,我們通常是從制度層面,從生產關係(外加經濟體制)和上層建築方面,即生產資料公有制、按勞分配、計劃經濟、人民民主專政和共產黨的領導、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等來界定社會主義的性質的。
  • ...主權形態」的批判性反思——試談政治範疇對普遍性概念的挑戰(上)
    如果我們用「抗戰」來比喻今天論述中國歷史正當性和現實可能性的思想努力的艱巨性和複雜性,那麼上面兩種立場就相當於曾被毛澤東深入批駁的「亡國論」和「速勝論」。 先來看「亡國論」,它認為今天的中國乃是逆歷史潮流而動,只有改弦易幟才能融入「普世文明」。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歷史唯物主義的一般性原則是揭示現代性存在論基礎之前提,這種存在論基礎的澄清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來實現。藉助對現代性「資本」原則的透視,馬克思為我們完整地呈現出現代社會生活的面貌,最終完成現代性批判的理論建構。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是奠基在「對象性活動」基礎上的存在論,是一場深刻的哲學革命。
  • 為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聲
    ,他認為,馬克思倡導的正是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客觀唯心主義的批判,亦即對本體論的批判,同時本體論問題只屬於舊哲學形態的一個領域,任何將馬克思學說與本體論學說相聯繫的做法均不可取。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否定派」的主要理由包括:馬克思著作中出現本體論的次數較少,而且馬克思本人一貫對西方哲學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中唯心主義本體論思想採取批判態度,反對這種用概念進行邏輯推導的純粹思辨哲學。在《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路歷程》一文中,俞吾金將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展歷程劃分為自我意識本體論、情慾本體論、實踐本體論、生產勞動本體論和社會存在本體論五個階段。
  • 為馬克思早期本體論思想發聲
    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研究在學界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相關學者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已就馬克思是否存在本體論思想以及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的具體含意等問題,展開了一系列學術論爭,可謂眾說紛紜。筆者的觀點是,馬克思本體論思想是一個動態形成的過程,具體包括馬克思博士論文的自我意識本體論、《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感性存在本體論、《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社會實踐本體論、《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社會生產本體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的社會存在本體論以及《資本論》勞動本體論立場的最終確立。
  • 辯證法的本體論基礎:黑格爾與馬克思
    擺脫這種境況,需要從根本上對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辯證法開展出本體論基礎的研討。本文試圖就此闡明以下要點:(1)辯證法不是任何一種形式方法;形式方法只能滯留於「外部反思」的運用及其主觀主義的實質之中,從而表明其自身乃是形式主義的和反辯證法的。(2)黑格爾哲學立足於絕對者主體的自我活動,這一本體論立場在復活希臘辯證法的同時,決定性地重構了方法概念,並使方法成為實體性內容的自我展開過程。
  • 論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思想
    但同時,馬克思也不否定無產階級爭取民主共和國的意義,認為無產階級必須「把民主共和機構保存起來」作為無產階級「改造社會」的工具,建立「社會共和國」,以實現對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超越。這表明,社會共和國就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實現形態。晚年馬克思又從巴黎公社的實踐中看到了社會共和國的雛形,認為這就是1848年革命以來工人階級長期憧憬但只有模糊意向的「社會共和國」的「毫不含糊的形式」。
  • 吳曉明:現代形上學的本體論批判:馬克思與海德格爾
    為了從這種粗疏混亂中擺脫出來,有必要思及馬克思在同一方向上(亦即對現代形上學的本體論批判上)有決定性開展的「同時代人」,而這樣的同時代人將特別包括海德格爾。現代形上學的本質性在於「意識」的存在特性,這種存在特性是通過主體性被規定的,從而現代形上學作為「我思」哲學或主體性哲學是以意識的內在性(Immanenz)來作為基本建制的。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馬克思與德國古典哲學觀念論的關係馬克思在論蒲魯東時指出:「他對科學辯證法的秘密了解得多麼膚淺,另一方面他又是多麼贊同思辨哲學的幻想,因為他不是把經濟範疇看做歷史的、與物質生產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的理論表現,而是荒謬地把它看做預先存在的、永恆的觀念。」可以說,馬克思說的這種預先存在的、永恆的觀念的「哲學觀念論」始終會纏繞著我們的頭腦。
  • 朱立元:馬克思為現代存在論奠定了思想基礎
    一提到存在論(ontology),有的學者斷定是海德格爾的專利。這至少是極大的誤解。是的,海德格爾的「此在在世」的現象學存在論的確在存在論上超越了傳統形上學的主客二分認識論。
  • 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如何可能?——論實踐哲學的構成和限度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6頁)但馬克思似乎很快就意識到創造一種「新唯物主義」是一個多麼艱巨的哲學任務,因為這意味著用它來取代唯心主義的文化領導權。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表達了這種新認識:「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佔統治地位的思想」,「他們調節著自己時代的思想的生產和分配」,並「賦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
  • 類哲學的思想史考察——從黑格爾、費爾巴哈到馬克思
    他在《邏輯學》中指出,「普遍性畢竟是客觀的普遍性,即類」,進而認為類作為一種自由的「自為的存在」,是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類屬的自由乃是一個普遍的自由,它與這個形態或它的現實是各不相干的。」顯然,黑格爾把類作了與自由、絕對精神、上帝等一樣神秘的存在理解。此外,黑格爾還從精神本質主義出發,把類看成「簡單的規定性」。
  • 鮑德裡亞對馬克思拜物教理論的誤識及其方法論根源(2)
    在莫斯和巴塔耶象徵交換思想的影響下,鮑德裡亞構築了他理解當代資本主義、批判馬克思的方法論視域,然而這種方法論視域卻存在著明顯的局限。1. 鮑德裡亞拘泥於非歷史性的社會學方法,陷入了抽象歷史決定論鮑德裡亞在《生產之鏡》中,專門針對性地列出了四個「認識論」,將矛頭直接指向了馬克思的「歷史之鏡」,即他所謂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病根。
  • 致盧格的三封書信與馬克思的「兩個轉變」
    我們從書信中可以了解到,馬克思曾多次向盧格尋求建議和幫助,盧格也成了馬克思的良師益友,但是信件的內容也暗含了馬克思與盧格的思想分歧,揭示了馬克思從一個唯心主義者轉向唯物主義者,從一個民主主義者轉向共產主義者的心路歷程。
  • 馬克思勞動概念的兩重維度及其辯證關係
    另一種是國內學者對馬克思勞動概念的不同解釋和評價,這些方法論包括:勞動思想成熟與否、一般與個別的關係、社會歷史發展和人的發展維度等。①勞動解放是否可能?自由勞動真的只存在於現實的彼岸?馬克思的勞動學說仍然只是烏託邦的幻境?「勞動」作為馬克思全部哲學的核心概念,這些關乎馬克思主義生死存亡的問題說明了對勞動概念本真內涵的揭示十分緊迫和必要。
  • 論法理的普遍性:法之「公理」、「通理」與「殊理」
    按照法的普遍性數軸,基於法理普遍性範圍和程度的不同,可將法理劃分成不同的層次和類型來加以考察:普世性法理(法之「公理」)、共同性法理(法之「通理」)和差異性法理(法之「殊理」)。(11)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認為,鑑於世界結構的「中心—邊緣」格局,即使人權、民主和市場是普世的,在當前不平等的現代世界體系結構中也無法實現。更為極端的相對主義者們則乾脆否定普遍性的存在,認為普遍性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只是一個實踐的問題。
  • 2020北京事業單位公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係
    在1937年,毛澤東在《矛盾論》這部著作中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係原理是矛盾問題的精髓。再次,提到辯證關係,就要從二者的區別和聯繫來詳細說起。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區別提到二者的區別,其實就是二者概念上的不同。普遍性是指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也就是說,世界萬物都有矛盾,所以普遍性是共性的、一般的。
  • 偶然性與思維和存在關係馬克思博士論文中唯物主義思想的起源
    就此問題學界有四種不同的認識:有人認為馬克思和黑格爾一樣,主張思維決定存在;也有人認為馬克思主張存在決定思維,但這還只是機械的決定;還有人認為馬克思像謝林一樣主張思維與存在絕對分離;更有人將《博士論文》中思維和存在關係界定為"相互作用"。
  • 在西方哲學史上,馬克思哲學排斥形上學,實現哲學主題的轉換
    儘管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們對馬克思哲學的理解各異,取捨不同,但從總體上看,在後現代語境中,馬克思哲學的拒斥「形上學」性、實踐的存在論意義以及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這些被忽略、被抑制乃至被遺忘的部分得以彰顯。馬克思哲學與「形上學」的關係直接關涉到馬克思哲學的主題以及馬克思哲學與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哲學傳統的關係。
  • 論馬克思與弗洛姆異化思想的價值
    【關鍵詞】 弗洛姆、馬克思、異化思想、價值 異化思想是西方歷史哲學家分析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思想。馬克思和弗洛姆的異化思想的具體內容既有基於歷史繼承和人性問題的一致性,又有基於主體理解的差異性。對此進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