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與文學--文化--人民網

2020-11-22 人民網

  德國社會主義先驅莫澤斯·赫斯對卡爾·馬克思有過這樣的評價:「設想一下,盧梭、伏爾泰、霍爾巴赫、萊辛、海涅和黑格爾這些人融合成為一個人——我說的是融合,不是簡單堆湊——那麼,你就有了馬克思博士。」作為馬克思的「同路人」,赫斯給出的評價道出了革命導師馬克思不僅是思想家和哲學家,還有著如萊辛和海涅這樣「文學」的一面。

  文學創作始於詩歌

  對於閱讀,馬克思有一種近似「飢餓」的熱情,他的傳記作者弗蘭茨·梅林認為,馬克思「有時候甚至對於一個相當於中學程度的美學愛好者所再三加以迴避的那種精神食糧都不加以忽視。」這樣的閱讀習慣使他接觸到了從古希臘神話到同時代作家作品的大量書籍,「實際上包括了19世紀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歐洲人所能接觸到的全部典籍」。

  馬克思自小便顯露出文學創作天賦。「他是一個獨一無二的講故事能手」,他的小女兒艾琳娜的回憶可以佐證:馬克思小時候對待自己的妹妹們有些蠻橫,會把她們像馬一樣從山坡上驅趕下來,但是妹妹們卻一聲不吭,只為聽他給她們講故事以作嘉獎。馬克思的中學成績單也證明了這一點,文學課程「成績優秀、翻譯能力非凡」。

  馬克思的文學創作始於詩歌,其中不少是他獻給愛人燕妮的作品。他的詩風受到德國浪漫派和詩人席勒的影響。這些詩作燕妮閱讀並終身保存。

  正如牛津大學教授柏拉威爾所說,馬克思在寫作中逐漸形成了對於文學的批判原則:「文學應當接近真實和實際領域,而不應漫無邊際地飛馳遐想;文學應具有形式、尺度和凝練;人們可以從偉大的文學作品裡覺出一種真正的詩意……」

  筆尖下的文學武器

  雖未能成為詩人,文學卻以另一種方式成為馬克思筆下的武器。在他的博士論文中,馬克思就已經顯示出喜歡用文學術語來論證和釐清與文學並無關聯的問題,並通過引證他所喜愛的作家詞句,來表達自己想說的話,或達到論辯和敘述的目的。

  他的博士論文第一句便是如此:「希臘哲學看起來似乎遇到了一個好的悲劇所不應遇到的結局,即暗淡的結局。」作為文學形式的戲劇在這裡提供了某種結構上的類比。在綱領性文獻之一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使用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常用詞彙來表明他對當時德國「缺乏革命的大無畏精神」的看法:「德國社會各個領域之間的關係就不是戲劇性的,而是史詩式的」。

  在文章中,馬克思經常流露出一種學院派讀書人的風格。他藉助於古典文學同讀者進行知識上的交流,向他的論辯對手提出挑戰,他引證一些文學作品來論述自己所見到的「人類各種活動之間的錯綜複雜的關係以及相互之間的聯繫」。

  同時,馬克思使用文學引語的方法也不拘一格,他常常在論證中插入引語,期望有足夠知識的讀者在閱讀中自動補充引語的上下文,從而達到出人意料的論證力量。在《第六屆萊茵省議會的辯論(第一篇論文)》中,馬克思寫道:「不過,讀者會打斷我們說:我們本來打算談談『萊茵省議會的辯論』,而現在卻給我們抱出一個『無罪的天使』」。在這裡,「無罪的天使」化用自歌德在《浮士德》第一部中對甘淚卿的兩種描繪:墨菲斯託菲勒斯的「無罪的小東西」和浮士德的「不祥的天使」。

  又如,馬克思與恩格斯合寫的《共產黨宣言》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資產階級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資產階級的所有制關係,這個曾經仿佛用法術創造了如此龐大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現在像一個魔法師一樣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術呼喚出來的魔鬼了。」這裡的「魔法師」典故出自歌德的詩作《魔法師的學徒》,在原詩中,學徒召喚出了他無法控制的精靈,最後依靠師父即「魔法師」的幫助才最終挽救危局。熟悉德國古典文學的讀者如果能夠讀出這裡面的對比,自然便可對作者想要表達的嚴峻狀況有更深入的體味。

  在引證文學作品時,馬克思常會使用顛倒的手法,故意將引文處理得與原典相反,從而令讀者思索過後,印象更加深刻。柏拉威爾認為,這與馬克思的歷史觀有關:「馬克思有這樣一個黑格爾式概念,即『悲劇』經過一定的時間會變成『喜劇』,又如他認為德國人所設想的歷史圖景是顛倒的,而他的責任就是把這一圖景再顛倒過來。」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一段引文來自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創作的《堂吉訶德》,馬克思故意將堂吉訶德與桑喬交換了角色。

  同樣,在充滿信手拈來的文學典故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裡,也有這位哲學家常見的變換手法:「金不是像彼得·施萊米爾那樣出賣自己的影子,而是用自己的影子購買。」彼得·施萊米爾是夏米索的小說《彼得·施萊米爾奇遇記》中的主人公,他為了金錢出賣自己的影子,但並不願意出賣自己的靈魂。馬克思在這裡有意反向而行之:金子是沒有靈魂的東西,它用自己的影子(即作為價值符號的貨幣)去購買物品。

  生活裡的文學意趣

  馬克思關於文學的評論散見於各處,即便難以形成完整的文學理論體系,卻依舊不乏連貫性。文學理論家勒內·韋勒克認為:「這些評論是由一種總的歷史哲學(它本身也是逐漸形成的)連結在一起的,可以看出發展的過程。」

  除了公開發表的文章和著作,馬克思的私人信件裡充滿文學作品引語,常常帶有戲謔和遊戲的意味。在給恩格斯的信中,他寫道「親愛的恩格斯:Iterum Crispinus」。「Iterum Crispinus」引自古羅馬諷刺詩人尤維納利斯《諷刺詩集》第4篇的開頭,此處轉義為「又是這個傢伙」。在家信中,馬克思也常借文學吐露心聲,將嚴肅的意義隱藏在戲謔的話語背後。在寫給表妹南尼達·菲力浦斯的信中,他引用了席勒的戲劇《威廉·退爾》裡的一句話,來解釋自己為何決定留在英國而不返回德國。

  1865年,女兒燕妮曾給馬克思做過一份調查表,也就是後來為人熟知的《自白》。在這份調查表中有兩個問題:「您喜歡做的事」和「您喜愛的詩人」,馬克思的答案分別是:「啃書本」和「埃斯庫羅斯、莎士比亞、歌德」。這樣的答案並不讓人意外,從馬克思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莎士比亞和歌德的名字被提及約150次,雖然埃斯庫羅斯的名字只被提到15次,但是這位希臘劇作家筆下的普羅米修斯在馬克思心中所具有的分量在他的一篇論文裡可見一斑:「普羅米修斯是哲學日曆中最高尚的聖者和殉道者。」

  或許,對於馬克思這位偉大的哲學家而言,古希臘是他的「精神搖籃」,德國是他「成長的故鄉」,英國則是他的「安身立命之地」。

  製圖: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8年05月06日 07 版)

(責編:白宇)

相關焦點

  • 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像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學習、宣傳、研究、發展馬克思主義永遠是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中國外文局、新星出版社在第一時間引進、翻譯、出版《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為我們以世界眼光多種視角研究馬克思主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成果。」  特裡·伊格爾頓認為金融危機讓整個世界重新認識、反思馬克思主義的契機正在顯現。
  • 公元182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的壯麗人生起點
    這種自由啟發式教育使得馬克思視野開闊、知識廣博,富有正義感並同情人間疾苦。度過了愉快自由的幼年和童年之後,馬克思進入中學學習,他所讀的特裡爾中學,至今仍是德國著名精英學校。那裡的老師思想活躍進步,學習氛圍濃厚,馬克思接受了系統教育,不僅學習和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臘文,還對古代文學、歷史、哲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尤其是文學,他房間裡的桌子上和椅子上都堆滿了書。
  • 【給90後講講馬克思】第13講:唯物史觀講了啥——1859年,唯物史觀
    主講「社會思潮與意識形態建設」「傳統文化的政治智慧」「馬恩經典著作導讀」等課程。 【給90後講講馬克思】欄目簡介: 為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激發青年人的學習興趣,使年輕一代更加全面的了解馬克思,人民網上海頻道聯合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市黨建服務中心、SMG東方廣播中心、阿基米德FM五家單位,採用更符合新媒體收聽和傳播特點的短音頻,為聽眾奉獻上全新打造的「給90後講講馬克思」系列黨課。
  • 「世界公民」馬克思的奮鬥之路:痛並快樂著
    人民網北京6月20日電 (沈王一)自5月5日播出第一集以來,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策劃指導,內蒙古廣播電視臺、人民網聯合出品的讀書節目《馬克思靠譜》,受到廣大觀眾的關注和好評。6月17日晚22:00,《馬克思靠譜》第七集《痛並快樂著》再次與觀眾見面。
  • 文化發展與歐洲中世紀文學
    這項成果是一部系統論述歐洲中世紀文學風貌以及其與文化關係的著作。作者針對國內歐洲中世紀文學研究比較薄弱的狀況,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所導致的思維方式的變化、維繫方式的變更以及文學自身發展的傳承規律為學理根據,從來源論、演進論和成就論三個維度對歐洲中世紀文學現象進行了重新審視,全面探索了中世紀西南歐、拜佔庭、北歐文學產生、發展的文化淵源、演進機制、基本成就和藝術特色。
  • 生態文學的文化建構意義
    在這一點上,生態文學勢必會對人的言行方式、價值觀念產生一定的影響。會對目前愈演愈烈的生態危機提供一種可能性的出路。換句話說,只有人類把一些嚴重危害自然生態的行為放棄,不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中心,才有可能逐漸遠離生態危機。其次,生態文學研究已經顯現出跨文化的趨勢,這為我們全球化語境中進行一種新的和諧文化建構提供了新思路。
  • 馬克思是對的,但二次元馬克思主義有沒有不對的地方?
    今天餘大釗想跟大家聊聊以前的人都是怎麼造謠的,特別是對馬克思的造謠。這些謠言傳播之廣、聲勢之大,導致了著名的英國學者伊格爾頓還專門寫了這麼一本書來反駁這些謠言。資本家很精明,他們都偷偷把馬克思的話拿小本本記了下來,然後再說馬克思是不對的。
  • 南哲思享|張亮:馬克思的理論創新道路及其當代效應
    70年代初,霍爾積極推動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的英譯和研究,完成並發表《馬克思論方法:讀1857年〈導言〉》一文,對《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的《導言》進行創造性的解讀,他的這種解讀為伯明罕學派「文化研究」隨後的理論井噴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方法論支撐。
  • 一周書單丨韋伯與馬克思:自我異化還是理性化的人?
    撰文丨書評周刊編輯部《韋伯與馬克思》,(德)卡爾·洛維特著,劉心舟譯,三輝·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9年9月「為了人本身」是人類打開現代之門後的基礎命題。究竟什麼是「人」?黑格爾是這扇門打開者之一,「人」在他的《法哲學》裡作為塵世「需要」的主體而登場。
  • 中外文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
    二、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的發生  深入研究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的發生,關鍵問題是:中外文化與清末明初文學變革;《青年雜誌》的誕生與《新青年》發動批孔和文學革命;蔡元培的中西文化觀及其對北京大學學術化氛圍的開創;章門弟子,主要是魯迅、周作人對章太炎學術思想的承續與發展;中外文化與五四新文學的發生及源流;五四新文化運動倡導中心在道德主義、世界主義、科學主義
  • 與中國文學相比,日本文化的獨特特徵
    日本文學和中國文學關係密切,尤其在古代,日本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其思想價值和審美特質都深深打上了漢文化的烙印。近現代以來,日本全面西化,明治維新改革的成功,促使日本對西方文化進一步推崇,表現在文學上,就是許多西方流派及理論在日本的繁榮。日本文學善於借鑑外來文化,融合性強,但又不失其獨立特質。
  • 馬爾庫什對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解讀
    馬爾庫什則從馬克思的革命實踐出發,強調意識形態批判離不開現實的社會批判,這就將觀念的批判轉向了現實的批判,將目光從解釋世界轉向了改造世界。當盧卡奇和法蘭克福學派理論家轉向審美救贖論,認為藝術是個體性、幸福和批判意識的根源,人們可以自由地在藝術作品中實現自己時,馬爾庫什清醒地意識到高雅文化的自律性不過是一種幻覺,並指出這恰恰是馬克思批判的—哲學的意識形態概念所要著力批判的對象。
  • 【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主題展覽①】壯麗人生
    展覽分為「偉大革命導師馬克思的壯麗人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光輝歷程」「新創作馬克思主義題材美術作品」3個部分,全景式展示了馬克思的生平、革命實踐、理論貢獻和精神境界,展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運用和豐富發展的光輝歷程。根據展覽,本網推出系列圖文報導,敬請關注。
  • 晚年馬克思交往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晚年馬克思探討了交往形式從簡單到複雜的歷史過程,對包括經濟、政治、文化、戰爭、宗教等多種交往形式進行了闡釋,尤其關注了戰爭這種特殊的交往形式的地位和作用。我們僅就晚年馬克思重點關注的交往形式做一番較為整體的考察。
  • 馬克思的中國預言與21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構建
    馬克思的中國預言強調了中國文化的獨特性,突出了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的文化選擇問題,啟示我們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國文化的創新機制,從而更好地推動實現中國現代化。馬克思認為,有著悠久歷史、繁榮文化和高度文明的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在變革中重新崛起。在相關論述中,中華文明成為馬克思中國預言的文化依據:馬克思高度讚揚中國古代文明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切同情中華文明在近代遭受的嚴重衝擊,熱情期盼中華文明在未來重現輝煌,堅定相信中華文明將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在馬克思看來,中華文明為推動人類歷史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在現代性批判的視野下,馬克思力圖實現對現代社會的總體性把握,注重考察物質生產因素和精神文化因素在現代性生成過程和現代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歷史唯物主義的一般性原則是揭示現代性存在論基礎之前提,這種存在論基礎的澄清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來實現。藉助對現代性「資本」原則的透視,馬克思為我們完整地呈現出現代社會生活的面貌,最終完成現代性批判的理論建構。
  • 論馬克思與弗洛姆異化思想的價值
    一、弗洛姆與馬克思的異化思想 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是馬克思哲學的重要思想,既是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的起點,也是研究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狀態和發展規律的重要途徑。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將異化現象與工人的勞動結合起來,提出異化勞動的思想。馬克思對此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其一,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相異化。
  • 青年馬克思如何走近「三大理論來源」
    事實上,青年馬克思走近「三大理論來源」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認識過程,而是一段交錯進行的複雜思想歷程,這與青年馬克思的成長經歷密切交織在一起,其中每一個轉換環節帶給馬克思的絕非是機械的「物理反應」,而是思想上的「化學反應」。
  • 4分鐘get馬克思主義哲學要點:《馬克思是對的》第2集網絡版
    為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中宣部理論局、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製作了5集通俗理論對話節目《馬克思是對的》。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解答了關於唯物史觀的問題。  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它們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  【郝立新】恩格斯對唯物史觀給出這樣的一個評價,他認為就像達爾文發現了自然界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
  • 馬克思哲學中的異化概念
    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以各種方式來解釋世界,但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因而馬克思把他的思想置於兩種觀點之上,黑格爾的辯證的歷史觀和費爾巴哈對物質秩序第一性的強教。25歲的馬克思離開了柏林來到巴黎,在巴黎出版期刊《德法年鑑》在這個過程當中認識了他一生的好朋友弗裡德裡希-恩格斯,在做期刊的過程當中,他深入了解社會,馬克思開始思考法國大革命為什麼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