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學的文化建構意義

2021-01-08 光明網

今天,所有的人都無法逃開整個人類面對越來越嚴重的生態困境這一事實。在工業文明產生後,人類對自然資源瘋狂地佔有、使用與一味地徵服,釀造了吞食自己的惡果:各種各樣的生態危機。人類不反思,不做出新的改變,那麼,等待我們的只能是和自然共同走向毀滅的災難性結局。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之間關係空前緊張這

樣一種特殊的背景之下,生態文學的出現便成為一種必然。

1962年,美國作家蕾切爾・卡遜的生態文學作品《寂靜的春天》的問世,標誌著世界生態文學時代的來臨,開始了一個自覺地表達生態意識、深入地思考人與自然關係的新的階段。此後,美、英、法等世界各國出現了各種體裁的生態文學,生態文學批評也相應地興盛起來。國外生態文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個範疇:生態文學的思潮、思想內涵的宏觀性研究;對於古代、近代生態思想的清理與研究;有關生態文學發展歷程的研究;對於各國各地區具體作家、具體文本的研究。

大致看來,中國生態思潮的真正興起要比西方晚20年到30年。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中國文學界才開始有了較為清醒的、自覺的生態意識和生態主義及其文學。代表性標誌是沙青、徐剛等人的生態報告文學、于堅具有鮮明生態文學風格的詩歌。20世紀90年代中期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因為這一時期西方生態哲學、生態倫理思想和生態文學作品已經由最初零散的翻譯變為有體系、有系統的譯介,中國生態文學作家的生態意識逐漸變得自覺,他們紛紛從西方、中國古代、現代尋找著生態精神資源,創作出了一些有明確生態意識的文學作品。作家馬麗華、方敏、張煒、葦岸、杜光輝、溫亞軍,詩人于堅,報告文學作家李青松、王治安、徐剛等人創作出版了大量的生態文學作品,一時間引起了國內文學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中國的生態文學研究幾乎是與國外同步產生的,但發展不及國外迅速。1994年前後,我國學者提出了生態文學研究之命題(如佘正榮先生的《關於生態美的哲學思考》與李欣復先生的《論生態美學》,應是最早以生態美學為題發表的文章)。此後十餘年來,生態文學研究得到了一定發展,出現了魯樞元的《生態文藝學》(2000)、曾永成的《文藝的綠色之思:文藝生態學引論》(2000)、徐恆醇的《生態美學》(2000)、皇甫積慶的《20世紀中國文學生態意識透視》(2002)、王諾的《歐美生態文學》(2003)等優秀的生態文學研究論著。綜觀之,它們以國外生態文學研究、生態文學宏觀理論研究、生態文學文本研究等範疇為主。到21世紀初,國人對「生態」一詞已經不再陌生,這一詞語頻繁地出現在學術刊物和各種媒體上,成為大家共同關注的話題。

然而,依然有學者對生態文學這一文學形式和生態文學研究抱著懷疑甚至輕視的態度。在某些學者看來,被界定為生態文學的作品幾乎沒有真正的文學價值,生態文學研究也沒有什麼必要和意義。

在我看來,生態文學是文學領域中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在全球「世界公民」共同面對生態危機之時,它的出現是必然的,不可阻擋的,也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不閱讀生態文學作品,就想當然地認為它不過是些反映自然生態危機的報告的觀點是有失偏頗的。確實,生態文學有揭示自然生態惡化的責任,許多生態文學作品就以此為己任,然而,不能因此就否定生態文學作品的文學價值。衡量一部文學作品的價值會有不同的標尺,有的文學作品以其深切的宗教關懷、道德關懷獲得恆久的價值,有的文學作品以其藝術形式上極端先鋒性而顯現出自己的價值,更有的文學作品以其對社會問題人生問題的揭示而留名於文學史,由此可見,任何一種文學形式的價值不應因其偏重的題材而受影響。尤其是在全球演變成「地球村」的過程中,生態文學就更加清晰地顯現出了特殊的意義。

生態文學具有鮮明的跨學科性質,它是生態學思潮影響下產生的一種文學形式,具有強烈的生態預警特點,同時,它的生態整體觀立場給當下的生態危機提供了可能性的出路。

生態文學(Ecoliterature,或Ecological literature)是一個合成詞,很明顯,儘管它仍然是文學之一種,但是其中滲透了許多生態學的思想。生態文學的意義之一就是用文學的形式發出未來世界因素的生態預警。卡遜《寂靜的春天》一問世,就引發了強烈的爭議,書中有關農藥危害人類的預警在當時看來是驚世駭俗的,這不僅受到與之利害攸關的生產與經濟部門的猛烈抨擊,而且強烈地震撼了社會廣大民眾。卡遜本人甚至因此遭遇了有些人的否定攻擊乃至謾罵。但是,卡遜的觀點也得到了許多人的肯定和支持。有關這本書的討論最後演變成了關於生態的大討論。回溯20世紀的生態思潮史時,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拉開這場生態思潮的帷幕的,是生態文學。生態文學的生態預警意義正如阿爾・戈爾為《寂靜的春天》所寫的前言中評價的:「《寂靜的春天》猶如曠野中的一聲吶喊,用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辯的論點改變了歷史進程。」蕾切爾・卡遜的「聲音永遠不會寂靜。她驚醒的不但是我們國家,甚至是整個世界。《寂靜的春天》的出版應該恰當地被看成是現代環境運動的肇始。」

生態文學所持的生態整體觀主張不把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中心、不把人類的利益作為價值判斷的終極尺度,並不意味著生態文學蔑視人類或者反人類;恰恰相反,生態災難的惡果和生態危機的現實使生態文學家認識到,只有把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作為根本前提和最高價值,人類才有可能真正有效地消除生態危機,而凡是有利於生態系統整體利益的,最終也一定有利於人類的長遠利益或根本利益。在這一點上,生態文學勢必會對人的言行方式、價值觀念產生一定的影響。會對目前愈演愈烈的生態危機提供一種可能性的出路。換句話說,只有人類把一些嚴重危害自然生態的行為放棄,不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中心,才有可能逐漸遠離生態危機。

其次,生態文學研究已經顯現出跨文化的趨勢,這為我們全球化語境中進行一種新的和諧文化建構提供了新思路。生態文學的產生根源是因為人類面對的空前的生態危機,而生態危機是全球性的問題,從本質上說,它沒有國界、民族之分。要從本質上克服生態問題,就必須進行全球性的合作。自從新時期以來,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往往拘囿於西方文學思潮的影響,缺少從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中挖掘精神資源的精神與行動。生態文學思潮湧起後,西方的一些學者開始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生態文學的精神資源。這時,中國的學者也驚喜地發現,祖先創造的文化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生態思想,比如:「道法自然」、「物無貴賤」、「用物以度」等等。他們擁有研究生態文學精神資源的天然優勢,並為此開始進行努力,張皓、曾繁仁、吳建民等紛紛就此進行了論述。可見,生態文學的研究已經出現了跨文化的趨勢。

更為重要的是,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把生態問題變成了一個全人類共同關注的大問題,人類如何才能在解決危機四伏的自然生態的同時解放自己的人性?今天的人類已經不可能回到雞犬之聲相聞而老死不相往來的歷史之中,未來世界只有在文化多元、相互融合的狀態下發展。如果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能夠真正走向世界,那麼,中國傳統文化就會發揮出它的優勢,它將遏制西方工業文明給世界帶來的物質的瘋狂貪慾,以及隨之而來的自然生態和精神生態上的災難。生態文學正是在自然生態和精神生態都危機四伏的今天,為同樣危機四伏的文化注入了一種新的活力,也讓我們看到了文化多元融合的可能性。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來看明亮而罕見的生態文學文本――《瓦爾登湖》、《大地上的事情》,我們內心會升起一片澄明;當我們看另外一些同樣罕見的生態文學文本《哀滇池》、《狼圖騰》等時,內心掀起的是對人類的愚昧和技術主義的質疑和討伐。

我們必須看到,生態文學創作和研究的日益興起已經給中國當代文學帶來了一股蓬勃之氣,它拓寬了文學的審美疆界,它給傳統的文學帶來了生機與活力,它給文學研究帶來了新型的視角與新型的價值體系,它加大了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對話的空間,它為全球化語境下建構新的平等的、和諧的文化提供了可能。惟有如此,人類才有可能建構起真正和諧的自然生態、社會生態和精神生態,而這正是生態文學豐厚深遠的意義所在。

相關焦點

  • 以「異質性」寫作建構青年文學審美範式
    站在新起點,面向新時代,如何堅定文化自信,擺脫寫作慣性,突破審美瓶頸,建構符合時代要求的文學敘事之維,是擺在當代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面前重大而緊迫的課題。 種種跡象表明,青年作家目前正在經歷著自我意識與世界意識的雙重覺醒。與「青春文學」分道揚鑣,完成「自發寫作」向「自覺寫作」轉型的成人禮,基本構成了現階段青年作家的共同心聲。
  • 中外文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
    無論是二、三十年代還是八、九十年代,各種文化思潮的發生與發展都有其存在的客觀性,各種文化態勢以及他們之間的交鋒,都可以找出其話語的文化語境和社會土壤,都是二十世紀中國社會文化轉型的必然產物,也都自然地牽涉到中國社會文化轉型的關鍵性問題,即怎樣建構中國現代文化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值得注意的是,有兩種相互對立的理論,即傳統文化本位論(本土化)與西方文化本位論(西方化)。
  • 卜衛:人權的話語建構與跨文化傳播
    人權的話語建構與跨文化傳播在人權框架背後,隱藏著產生於特定的社會文化結構中的人權話語建構及其權力關係,而普及人權教育,無論是對外傳播還是對內傳播,其實都是一種跨文化傳播。本文筆者試圖探討人權框架背後的人權話語建構及其實踐,以及跨文化傳播的障礙,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關普及人權教育及傳播的建議。
  • 符號與意義指向:西南少數民族口傳文學中的秩序與規範
    西南少數民族口傳文學建構集體記憶記憶具有身份構建的作用。在建構論者看來,記憶絕非純粹個人行為,而是一種集體社會行為,人們從社會中得到、拾回、重組記憶,從而形成集體記憶。集體記憶並非個體記憶的簡單相加,而是個體在特定的群體框架下,依託某種媒介,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在共享與傳承中建構本群體所特有的集體記憶,這個群體框架就包含著社會情境以及所屬群體的思維方式。
  • 民間文學的社會記憶建構
    所以,我們說民間文學是一個在表演中不斷汲取新思想的開放的意義系統。正因為如此,民間文學能夠建構社會記憶,成為體現社會記憶的標杆。「社會記憶」最早為法國社會心理學家莫裡斯·哈布瓦赫所使用。他認為一個人的記憶從來都不是個人的特別定製,而是產生於集體交流的過程中,個人只能在集體的、社會的框架內進行回憶。
  •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觀照文學創作
    在當今世界聯繫日益緊密、文化格局日益關聯的條件下,和平與發展、合作與共贏日益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識。但同時,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因素也在增加,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多個方面,需要世界各國人民共同應對挑戰。著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意味著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 時代建築 2016年第3期 主題文章 周榕 三亭:建構迷思與弱建構、非建構、反建構的詩意建造
    本文在「非科學體系化的知識狀況」的意義上使用「迷思」這一概念,以凸顯「迷思」在意義保有和意義生產層面上的知識價值。一個「迷思」作為一簇文化性的知識生態群落,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有核心、無邊界;有關係、無層級;有體系、無邏輯。
  • 戴偉華、王小盾:《唐聲詩》的理論建構和歷史意義
    《敦煌歌辭總編》任先生以先行之勇,「披荊斬棘,墾拓荒宇」,開創唐聲詩研究領域,無愧於聲詩學創始人的讚譽,其學術視野、理論建構、研究方法都具有劃時代意義。但任先生以詳盡的材料,構成唐聲詩研究工作的一部分,同時也構成唐聲詩總說及其理想建構的依憑。這些資料甚至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方便,提供了補遺和修正的線索。
  • 外國語學院 「2020第二屆當代英語文學前沿問題研究高端論壇」 召開
    王建華對來自全國各高校的專家學者和同學們表示歡迎,並介紹了召開本次論壇的目的和意義,他極大肯定了當代英語小說研究的價值,並表示希望各位學者通過對文學作品的研讀,能夠前瞻性地、預判性地去深刻思考和尋找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探尋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的方案。
  • 弘揚傳統文化,建構文化自信——山科大中文系話劇匯演精彩啟幕
    7月17日晚,山東科技大學文法學院中文系漢語言文學2017級文化藝術實踐匯報演出在大學生活動中心二樓報告廳舉行,話劇《窩頭會館》、《潘金蓮》、《立秋》、《趙氏孤兒》、《家》、《妻妾成群》等經典片段的演繹,為在場嘉賓、全校師生帶來了一場別樣的文化盛宴。
  • 文化發展與歐洲中世紀文學
    第一編中對中世紀文化和文學的五大古代文化來源的挖掘,第二編中對東方拜佔庭和北歐文化與文學的補充,第三編中對中世紀各種新文學體裁的整理與深刻分析,這些都是在以往同類著作中少見的。作者指出,歐洲中世紀文學發展的歷史階段,既是多種古代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時期,也是在基督教強大統籌下文化再造時期。
  • 生態藝術學建構的理論路徑:從「美的藝術」到「生態的藝術」!
    【編者按】從20世紀60年代生態運動興起以來,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人類社會和文明形態的生態轉型勢在必然。與此相應的則是藝術的各種理論形態的生態轉型,生態藝術、生態藝術批評與生態美學已經成為非常值得關注的新興學術領域,但「生態藝術學」的建構至今尚未引起學術界的足夠重視。
  • 周瘦鵑海派文化的日常生態
    周瘦鵑(1895—1968)這一年的大量書寫本身與都市時尚潮流融為一體,這種海派文化的日常生態頗合乎「苟日新,日日新」的古訓,也與波特萊爾所說的「現代性」意涵息息相通。這與當時《新青年》諸公以各種「新」的名義展開旨在徹底改造中國的意識形態建構顯示出不同取向。
  • 《中餐廳》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與國家形象的建構
    本文從主題功能、形象建構、傳播效果三個方面對《中餐廳》進行分析,肯定其對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與建構良性的中國文化形象所做出的有益探索,為節目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關鍵詞:《中餐廳》;文化傳播;國家形象建構節目《中餐廳》由五位明星合夥經營一家中餐廳,主要通過展現餐廳的整體經營情況,將中國的美食、人情與傳統文化等以真實的體驗傳遞給法國受眾,同時以視聽語言傳遞給國內受眾。
  • 網絡文學生態出海
    同時,中國的網絡文學原創模式也推廣到全球,邁入了「生態出海」的新階段。據《白皮書》的數據,隨著閱文集團旗下起點國際和世界各地譯者的持續合作,平臺上線的中國網絡文學英文翻譯作品數量持續增長,已超1700部,如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尊師重道的《天道圖書館》,體現現代中國都市風貌和醫學發展的《大醫凌然》,講述當代年輕人熱血拼搏故事的《全職高手》等。基於對作品的喜愛,海外用戶活躍度也在不斷上升,目前點擊量超千萬的作品近百部,每天產生近5萬條評論。
  • 文學專業考研文學理論名詞解釋
    文化:人類的符號思維和符號活動所創造的產品及其顯示的意義的總和。廣義、狹義、符號學。文學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狀況;叩問人生的意義;溝通人與人、人與自然的聯繫;憧憬人類的未來。品質閱讀:從關注文本中的用字、比興、平仄到關注情景、人物和情節。價值閱讀:發現文本的文化內涵和價值的閱讀。物理境:事物純然的客觀存在。
  • 重視翻譯在國家形象建構中的作用
    翻譯具有形象建構作用翻譯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表述方式,在促進不同文化互動交流以及民族和國家形象的建構與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許鈞表示,翻譯實踐、翻譯研究、翻譯人才培養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息息相關,與人類文化多樣性的維護及世界文化的豐富、多樣與燦爛發展息息相關。翻譯活動本身就致力於溝通、理解、相互認識與不斷提升。
  • 推動新時代中國闡釋學建構與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副總編輯李紅巖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總編輯張江表達了對深圳大學以及與會各位專家的感謝,表示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將繼續推動新時代中國闡釋學的建構與發展。促進闡釋學與文學的結合闡釋學作為一種普遍性的方法論,與文學有著天然的親和性,文學與闡釋學的結合突出體現在文學作為一種語言藝術與闡釋學的語言特徵的融合上。
  • 發掘「十七年」文學理論的價值
    關鍵詞:文學理論;十七年;文學創作;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教材;文藝創作;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實主義 作者簡介:   中國當代文學理論建設需要歷史和現實文化資源的支持,沒有本土文化資源的滋養,也就沒有中國精神、中國話語的內在底蘊。
  • 中華文明的歷史記憶傳播與文化認同建構
    筆者主要藉助中國文物,從激活文物、凸顯文明特色,講述中國記憶、傳承歷史文脈,凝聚情感共識、促進認同建構等幾方面闡析《國家寶藏》,以表現其傳承文化記憶和構建文化認同的雙重傳播意義。根據加拿大傳播學者哈德羅·伊尼斯的「傳播偏向論」,國寶具有時間偏向,它承載的厚重歷史和意義在時間維度上更為持久。與此同時,記憶具有被遺忘的風險,而通過《國家寶藏》這樣具有創新意義的展演活動,使得國寶「活」了起來,記憶得以傳播與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