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偉華、王小盾:《唐聲詩》的理論建構和歷史意義

2021-01-13 古代小說研究

任中敏(1897—1991)名訥,字中敏,又名二北、半塘,「任氏散曲學」和「唐代音樂文藝學」的創始人。散曲研究方面有《詞曲通義》《散曲叢刊》《曲諧》《新曲苑》等著述,唐代音樂文藝研究方面有《敦煌曲校錄》《敦煌曲初探》《教坊記箋訂》《優語集》《唐戲弄》《唐聲詩》《敦煌歌辭總編》等著述。

《教坊記箋訂》

《唐聲詩》是「唐藝研究」系列中的一種論著。1956年,任先生在《唐代「音樂文藝」研究發凡》(附於《教坊記箋訂》)一文中,提出涵蓋敦煌文學研究、唐代戲劇研究、唐代燕樂歌辭研究等領域的16項研究計劃。

「唐代燕樂歌辭研究」包括「聲詩三稿」:(一)唐聲詩理論——詩指齊言,稿名《唐聲詩》;(二)聲詩格調著錄——稿名《聲詩格調》;(三)聲詩歌辭著錄——稿名《聲詩集》。這就是關於《唐聲詩》的最初的設計與構想。

至1982年,歷時二十餘載,《唐聲詩》終告完成,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其書分上、下編,對應「三稿」中的「聲詩理論」與「聲詩格調」;而「聲詩歌辭」部分,則附於《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集》,由巴蜀書社在1990年刊行。

《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集》

《唐聲詩》首創「聲詩學」,對唐代聲詩展開全方位的研究。

本書核心概念「唐聲詩」之定義如下:指唐代結合聲樂、舞蹈之齊言歌辭——五、六、七言之近體詩及其少數之變體;在雅樂、雅舞之歌辭之外,在長短句歌辭以外,在大曲歌辭以外,不相混淆。

在具體操作上,先輯成唐代齊言歌辭約兩千首,從中提出曲調百餘名;次以相關記載排比溝通,建立理論;再據此理論重審各曲,著錄一百五十餘調、一百九十餘體;最後從以上三者之間抉剔矛盾,互相校正,完成全書。

這樣一來,本書展開為兩編:上編闡述聲詩理論,同時廣引古今中外學者之說細加評點,明辨得失;下編備陳唐五代入樂入舞並有調名及辭傳世之齊言詩134調、155格,分別就辭、樂、歌、舞和雜考等方面加以詳細考訂。

《唐聲詩》不但開闢了一個新的學術領域,而且代表了一條新的研究路線。其書《弁言》說道:「顧於其業接觸既久,好之殊殷,粗得門徑,以為可行,立志開端,喚起來者,以昌其業。因撰此稿,試作綜合探討。」

《敦煌歌辭總編》

任先生以先行之勇,「披荊斬棘,墾拓荒宇」,開創唐聲詩研究領域,無愧於聲詩學創始人的讚譽,其學術視野、理論建構、研究方法都具有劃時代意義。

中國文學史中詩樂合一傳統有清晰的發展脈絡,從詩三百到漢樂府民歌、魏晉南北朝民歌,文辭和音樂配合,人皆知之;至唐如何,則一度不詳不明。

正如《唐聲詩總說》所言:

「唐聲詩「名稱,從未有人提及,所具理論與格調,亦從未有人草創,文學史內對此大都三言兩語而已。……

全書有一共同目標,乃探明唐人歌詩之真象如何,及與歌詩同時或其前後最為接近之真實環境如何。其意義首在對於文學史或文藝史能起下列兩種貫通作用——

(一)漢、魏、六朝之樂府歌辭曾如何聯接樂、歌、舞、戲?其續體——唐詩,曾如何繼承,以聯接樂、歌、舞。戲?

(二)宋詞、元曲曾如何聯接樂、歌、舞、戲?其先聲——唐詩,曾如何創始,以聯接樂、歌、舞、戲?倘於此一中間階段——唐詩——寄聲寄藝之實況不明,對前者六朝,後者宋、元之聲伎體用所在,勢必有隔閡或誤解。

質言之:一般文藝家自來即陷在此項隔閡與誤解中,特大都茫然不自察耳。一切治學原則,若不能籠括對象之整體,以貫通脈絡,縱使分段攻堅,逐部深入,仍不免昧惑源流,潛孳蔽障;從任何通史之要求言,類此乖違尤所不許。質言之:欲求通於我國古典文藝內之歌辭專體者,於唐代聲詩之學,終不容不治也。

《唐聲詩》

這意味著要在樂、歌、舞、戲的聯繫中理解唐詩,以唐聲詩而貫通音樂文學的歷史。

在概念界定上,「唐聲詩」指向唐代結合聲樂、舞蹈之齊言歌辭,有特定的調名,為「曲子辭」中之齊言格式,與雜言相對。齊言歌辭的創作是結合音樂和文辭的具體藝術活動,唐詩不再是孤立的文本,而是作為一種社會活動的「運動過程」而存在,並且始終與具體的、歷史的、生動的社會活動緊密相連。

甚至可以說,文體只是一種表面現象,決定其面貌的本質因素是伎藝。音樂的體裁和伎藝的表演形式,反映至其詞章,遂有文體辭式之別;用於朝廷禮儀或民間生活的功能,反映至其內容,遂有題材風格之分。「聲詩」的概念,拓展了唐詩與音樂關係的深度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探源析流,是在明確的史學意識的指導下進行的,故資料建設成為研究唐代詩樂的基礎。一個具有開創性的研究領域,能讓人「渙然冰釋」,必須以堅實的材料說話,並「窮原盡委」,竭澤而漁,網羅材料。

在非電子信息化時代,這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但任先生以詳盡的材料,構成唐聲詩研究工作的一部分,同時也構成唐聲詩總說及其理想建構的依憑。這些資料甚至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方便,提供了補遺和修正的線索。

《優語集》

《唐聲詩》的學術原則在於「主聲」不「主文」。其所追求體現者,不僅在於歌辭之文字,而且在於聲與容之製作與演奏。它注重聲詩在當時及後世民間之發展,儘量探索詩調與民俗間之關係。它注意査明聲與辭之流變及影響,上從同時期之變文,下及後世之南曲「滾唱」、彈詞「開篇」等,凡屬七言體歌吟說唱之藝術均曾顧及。

這一學術立場貫穿於「唐藝研究」之整體。按照《唐代音樂文藝發凡》,在《唐聲詩》之外,任先生打算撰寫《唐雜言》《唐著辭》等著作,以共同構成「唐代音樂文藝研究」之總體。

所以,《唐聲詩》代表了一種綜合研究的開端:一方面,可以把它稱作「對唐代結合音樂之詞章的全面研究」;另一方面,則可以把它稱作「對唐代結合音樂之伎藝的全面研究」。總之,這是一項詞章和伎藝並重的研究。

如果注意一下任先生的學術史,我們還可以了解「唐代音樂文藝研究」另一個特點,即具有探尋事物初始形態的學術追求。

《唐戲弄》

從這個角度看,《唐聲詩》是《唐戲弄》的姐妹篇,它們分別指向了一個事物的起源——《唐戲弄》指向中國戲劇之起源,《唐聲詩》指向詞之起源。它們在非常廣闊的文化人類學視野中討論了這些起源問題。正是基於以上理想和追求,《唐聲詩》旗幟鮮明地提出了一套具有前沿意義的文學史理論。其中最重要的觀點是以下三項:

(一)歌辭的體式是由音樂和表演方式決定的。齊言、雜言兩類辭式,彼此間並無因果關係:「齊言、雜言二體,同時並舉,無所後先,不相主從。」「格調則文佔其一,藝佔其三。絕大部分之長短句格調,應為倚雜言之聲而辭,不假他辭。」

(二)作為音樂文學,歌辭是由音樂與文學兩重因素構成的。以文學為立場而僅把音樂作為論證之裝飾的研究,不成其為音樂文學研究;把兩者的關係簡單化,僅認為長短句詞是近體詩向外來音樂的一種適應,也不成其為音樂文學研究:「詩與樂相表裡,宣體用,非本末關係。」歷代詩與樂,至少有以下三種配合方式:「(甲)由聲定辭;(乙)由辭定聲;(丙)選辭配樂。」

(三)因此,宋代人關於長短句詞調由填實和泛聲而來的觀點是錯誤的。唐代燕樂歌辭並非一字一聲,也非一句一拍。「和聲以聲為主,和聲原本在曲調之內,並不在曲調之外。」「和聲非襯字之聲。」「詩調有和聲可考者,不過十餘曲,無從想像為凡詩調皆賴和聲以成曲。」

《唐藝研究》

這三項理論觀點,所代表的「聲詩學」基本立場,不僅旗幟鮮明,而且具有科學性。它承認文學和音樂的共生關係;承認音樂工作者(伎藝人)和文學工作者(詩人)在音樂文學史上的平等地位;重視從具體的辭樂關係的角度,去認識不同的音樂文學現象。

這樣一來,它就和通常的「詞曲研究」或「音樂文學研究」拉開了距離。我們知道,關於戲劇起源的研究和關於詞體起源的研究,在20世紀以來,都可以歸入音樂文學研究的範疇;但至少其中關於詞與音樂之關係的研究,基本上是停留在以文學和文人為本位的傳統之上的。在認識歷史之時,它們很難獲得客觀的視角。

因此可以說,在視野、問題、材料、理論、方法各個層面,「聲詩學」均有開拓之功,並且具有很強的示範意義。從學術史的角度看,這既是任先生留給後學的遺產,也不妨視為一種學術典範。

當然,正如任先生所說的那樣,《唐聲詩》是「立志開端,喚起來者,以昌其業」的著作,給後來人留下了進一步施展創造力的空間。有一個可行的思路是採用立體視角來觀察音樂文學運動,探討任先生所揭示的每一種音樂文學現象背後的原因和原理。

《敦煌曲初探》

比如,任先生指出聲、辭之間有詩而聲之、選辭配樂、「因聲度詞」等三種關係,這三種關係,就可以理解為造就三種音樂文學體裁的方式:

第一種,按詩而聲之的方式,造成樂歌型的聲詩;第二種,按選辭配樂的方式,造成曲子辭型的「聲詩」;第三種,按因聲度詞的方式,造成「樂府」曲子辭。

由此說來,所謂「齊言」「雜言」之別,表面上看是篇章體制的區別,實質上看是聲、辭關係的區別。李清照說「樂府、聲詩並著,最盛於唐開元天寶間」。這裡說的「樂府」與「聲詩」,便是指樂工之辭與詩人之辭。前者(「樂府」)即因聲度詞的「長短句」;後者(「聲詩」)即選配樂曲之辭,多為齊言歌辭。這樣去看,可以看到「聲詩」的本質。

相關焦點

  • 皮亞傑和他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被視為「教育界的一場革命」,創始人是皮亞傑,後來在維果斯基的推動下,得到完善。01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建構主義是這樣看待知識的:知識並不是對真實世界的反映,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並非最終答案。知識並不能精確概括這個世界,在具體問題中還需要針對情況在知識基礎上再創造。02建構主義的學生觀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的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強調學生有巨大的潛力,而並非白紙一張。
  • 教師招聘-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的基本理論有四大流派: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是我國新課改的理論基礎,是考試中重要考點,因此幫助大家梳理一下主要內容,從而輕鬆應對考題。一、建構主義的產生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從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後,在吸取認知等理論觀點後,朝著與客觀主義更為對立的方向發展起來的。
  • 中公專項輔導:建構主義和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區分
    學習理論是各地區教育心理學的一大。學習理論包括行為主義理論,認知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等。考生在複習中除了要對最基礎的行為主義理論有深度了解,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也是一大重點,因為這兩個理論是我們開展新課程改革的依據和理論基礎。單方面理解建構主義並不難,包括書上的學習觀,學生觀,教師觀。代表人物有皮亞傑等。
  • 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有些心理學家把維果茨基歸入心理建構主義者陣營,因為他主要關心個體內的發展,但是他的理論主要依據社會相互作用和文化環境來解釋學習,所以大多數心理學家把它歸入社會建構主義者陣營。在某種意義上說,他既是個體建構主義者,又是社會建構主義者。他的理論的優點之一是在社會建構和個人建構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例如,他的最近發展區概念既鼓勵兒童解決問題,又強調成人和其他更有能力的同伴的幫助。
  • 時代建築 2016年第3期 主題文章 周榕 三亭:建構迷思與弱建構、非建構、反建構的詩意建造
    弗蘭姆普敦顯然希望通過更廣泛、更多樣的所指勾連,讓「建構」這一能指背後保有廣袤而開放的意義空間。只有在「迷思」型的歷史敘事而非邏輯化的理論構造中,「建構」才可能從技藝晉身為文化,「建造的詩學」才有機會擁有自己的棲身領地。
  • 如何區分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我們時常會碰到兩個容易混淆的教育心理學流派,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這兩個流派的觀點相似,在做題時總是會給大家帶來不少的困擾,究竟是選哪個流派,往往很難進行區分,要正確地在做題時將這兩個流派進行區分,還得從這兩個的歷史淵源進行開始說起。
  • 2020福建教師招聘教育學備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2
    學習的基本理論有四大流派: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是我國新課改的理論基礎,是考試中重要考點,因此幫助大家梳理一下主要內容,從而輕鬆應對考題。一、建構主義的產生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從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後,在吸取認知等理論觀點後,朝著與客觀主義更為對立的方向發展起來的。
  • 生態文學的文化建構意義
    綜觀之,它們以國外生態文學研究、生態文學宏觀理論研究、生態文學文本研究等範疇為主。到21世紀初,國人對「生態」一詞已經不再陌生,這一詞語頻繁地出現在學術刊物和各種媒體上,成為大家共同關注的話題。然而,依然有學者對生態文學這一文學形式和生態文學研究抱著懷疑甚至輕視的態度。在某些學者看來,被界定為生態文學的作品幾乎沒有真正的文學價值,生態文學研究也沒有什麼必要和意義。
  • 社會價值論的理論定位及意義
    因此,深入開展價值論研究,進一步發揮價值論應有的社會指導作用,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社會價值論是價值論研究在社會歷史領域的深入,今日刊發的關於社會價值論的文章,希望有助於推進對這方面問題的研究。社會價值論的研究內容和理論定位 價值是標誌主客體之間意義、效應和狀態的範疇。
  • 如何區分行為、認知、建構和人本主義四大學習理論
    歷年來,學習理論部分通常以兩大題型出現,分別是客觀題和主觀題。客觀題分布於單選題、多選題和判斷題中,總體特徵是知識點分散、零碎。主觀題分布於論述題,如請闡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由於客觀題不易把握,現就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四大學習理論進行區分。
  • 教育心理學理論流派之建構主義
    在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對教育心理學中很多教育理論流派有太多的不理解,這也造成了學生學習的障礙。其實在學習中,我們應該把每種理論都要分清楚,弄明白,知道每種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的思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把握和理解他們的核心內容。
  • 建構主義的基本派別
    (二)社會性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vism)與激進建構主義不同,這是主要以維果斯基的理論為基礎的建構主義。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對知識的確定性和客觀性提出了懷疑,認為所有的認識都是有問題的,沒有絕對優勝的觀點,但它又比激進建構主義稍溫和,它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對每個認識世界的個體來說是共通的。
  • 推動新時代中國闡釋學建構與發展
    研究散文的理念與方法應當進行革新,散文是無所不包的文體,更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散文自然平淡,散文的散既不表現在形,也不表現在神上,而表現在心的自然、悠然和超然。我們要走出人的文學,對天地萬物有所敬畏。理論只是一個參照系,不能把理論概念化和神化。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尚傑通過探索理解的邊界,描繪了文學與闡釋學、哲學合作的廣闊前景。
  • 「中世紀」的建構與解構——兼論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理論與實踐的困境
    將中世紀與封建社會等同並普遍化,這種做法在蘇聯的歷史理論和實踐中達到了頂峰,併集中體現在蘇聯科學院組織編寫的多卷本《世界通史》(第3—4卷為中世紀史)中,其主要特徵就是社會的五種生產方式演進理論。《世界通史》認為,「歷史過程是社會經濟結構有規律的更替……所謂中世紀就是封建生產方式在亞洲和歐洲大多數國家和非洲許多國家佔有統治地位的那個階段。
  • 認知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區別和聯繫
    認知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區別和聯繫聯繫:建構主義和認知結構主義,都是認知心理學派中的一個分支。都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由學生自己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的學習觀。建構主義的教學觀:教學是激活學生原有的相關知識經驗,促進知識經驗的「生長」,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活動,以實現知識經驗的重新組織、轉換和改造。認知結構主義的教學觀:教學的目的在於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學科的基本結構(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態度和方法。)是教學的中心,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對學科結構的一般理解。
  • 程志華 | 人類如何可能——李澤厚的歷史本體論建構
    進而,李澤厚以「三句教」即「歷史建理性,經驗變先驗,心理成本體」為理論前提,基於對「實踐」的分析建構了「工具本體」,基於對「心理結構」的分析建構了「認知本體」「倫理本體」「情本體」,在方法論層面探討了「度」的本體性,並將這些本體歸結於「歷史本體」之下,從而形成完整的「歷史本體論」體系。這樣,「人類如何可能」問題就在本體論層面得到了解答。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政治意義、歷史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
    1月15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列研討會首場研討會在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出席會議並講話,強調要深刻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政治意義、歷史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切實增強學習宣傳貫徹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
  • 生態藝術學建構的理論路徑:從「美的藝術」到「生態的藝術」!
    【編者按】從20世紀60年代生態運動興起以來,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人類社會和文明形態的生態轉型勢在必然。與此相應的則是藝術的各種理論形態的生態轉型,生態藝術、生態藝術批評與生態美學已經成為非常值得關注的新興學術領域,但「生態藝術學」的建構至今尚未引起學術界的足夠重視。
  • 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
    亦如《理想國》和《正義論》所揭示的那樣,儘管我們日常生活中有關正義的具體表現形式千姿百態,紛繁多變,但總有構成正義生活的最基本的框架和展現廣闊生活背景的樸素的正義底色,而這兩部經典文本所關注的就是正義自身的根本特質及其普遍意義。
  • 關凱:超越文明衝突論:跨文化視野的理論意義
    二、超越文明衝突論的理論建構此刻的歐洲正在事實上脫離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實踐,多元文化主義也似乎已經喪失作為一種政治向善願景的吸引力。實際上,多元文化主義的內在理論困境在於它需要一個安全前提,即多樣的文化群體及其文化實踐不能對國家和社會安全構成威脅,而它的致命弱點則在於隱藏在其理論邏輯當中的西方中心主義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