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教師招聘的考生應該都對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不陌生,兩者的觀點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始終都是非常重要的考查部分。由於建構主義是從認知主義發展而來的,二者在很多地方都很相似。考生在備考期間,可能會出現各種各種的困惑,今天,我們就一起探討一下,
(一)認知主義
認知主義認為知識客觀存在的,學習是個體主動地在頭腦內部構建認知結構的過程,不同的心理學家認為,學習者頭腦中建構的認知結構是不同的;是通過頓悟與理解獲得期待。。
(二)建構主義
1.個體建構主義。個體建構主義者關心個人如何建構自己的認知或情緒成分。他們對個人的知識、信念、自我概念感興趣,所以有時也稱他們為心理建構主義者。他們共同強調人的內部心理世界。據此標準,信息加工心理學和皮亞傑的心理建構主義都屬於這一陣營。
2.維果茨基的社會建構主義。維果茨基認為,社會相互作用、文化工具和活動影響個體的發展和學習。通過參與廣泛的社會活動,學生體會到(內化)由別人共同工作所產生的成果。有些心理學家把維果茨基歸入心理建構主義者陣營,因為他主要關心個體內的發展,但是他的理論主要依據社會相互作用和文化環境來解釋學習,所以大多數心理學家把它歸入社會建構主義者陣營。在某種意義上說,他既是個體建構主義者,又是社會建構主義者。他的理論的優點之一是在社會建構和個人建構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例如,他的最近發展區概念既鼓勵兒童解決問題,又強調成人和其他更有能力的同伴的幫助。當成人使用來自文化的工具和習俗(語言、地圖、計算機或音樂等)去指引兒童朝著該文化重視的價值目標前進時,文化造就了認知。當成人和兒童共同生成新的習俗和問題答案並使之進入該文化團體的庫存中去時,認知創造了文化。
3.社會學建構主義。社會學建構主義者不關心個體的學習。他們關心的是學科(如自然學科、經濟學或歷史)中的公共知識是怎樣建構的。除了這些學術性知識之外,他們也關心常識性觀念、日常信念和對世界的共同理解是怎樣向社會文化群體中的新成員傳遞的。在他們看來,所有的知識都是通過社會交互作用建構的,而重要的是,在決定什麼構成這樣的知識上,有些人比另一些人具有更大權力。教師、學生、家長和社團之間的關係是討論的中心問題。合作理解不同觀點受到鼓勵,傳統的知識常常受到挑戰。。
(三)對比
1.對知識的意義,認知心理學強調知識是對客觀世界的描述,具有客觀性,而建構主義強調知識的主觀性,他們認為,人類知識只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一種假設,並不是對客觀現實的準確表徵,它不是最終的答案,而是會隨著人類認識的進步而不斷地被新的解釋和假設所推翻、所取代的。人類知識有著高度的不確定性、相對性。學生的書本知識就是一種對現實世界較為可靠的假設,而不是最可靠的解釋。對知識的應用,認知心理學強調的是應用的普遍性,而建構主義則強調應用的情境性,人面臨現實問題時,不可能僅靠提取已有的知識就能解決好問題,而是需要針對具體情境中的具體問題對已有的知識進行改組、重組甚至創造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2.認知主義更多地把教師看成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設計者,而建構主義則把教師看成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合作者。建構主義認為,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到學生的簡單的轉移或傳遞,而是在師生共同的活動中,教師通過提供幫助和支持,使學生主動地建構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這種建構是任何人所不能代替的
3.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信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學習者並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在過去的學習中他們已經獲得了豐富的知識經驗,這些知識經驗有些是科學的、準確的,有些則可能是日常的、感性的,但不管怎麼說,這些都是學生掌握新的知識經驗、建構新的意義的必要基礎,學生正是在這些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新舊知識經驗之間反覆地、雙向地相互作用過程中建構起新的意義,從而充實和改造了自己的知識經驗。教學不能無視學生已經具有的這些知識經驗,而是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這些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教學不是簡單地由教師把他所知道的信息告訴學生,不是一種簡單的信息呈現,而要重視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要重視學生對各種現象的理解,要傾聽學生的意見,引導學生對知識的處理和轉換,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應用。。
練習題:
1.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認為,無論選擇何種學科,都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以下哪些不是布魯納的理論( )。
A.百科全書式課程理論 B.結構主義課程理論
C.實用主義課程理論 D.綜合課程理論
【答案】ACD。解析:布魯納是結構主義的代表人物,其核心觀點是學科教學的任務是讓學生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因此本題答案為ACD。
2. 建構主義強調知識的特點是( )。
A.主觀性 B.客觀性 C.普遍性 D.永恆性
【答案】A。解析:建構主義強調知識不唯一、不確定,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認為知識具有主觀性。BCD都屬於認知主義對於知識的觀點,故本題答案為A。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各學科視頻示範!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