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2021-01-08 中公教師網

參加教師招聘的考生應該都對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不陌生,兩者的觀點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始終都是非常重要的考查部分。由於建構主義是從認知主義發展而來的,二者在很多地方都很相似。考生在備考期間,可能會出現各種各種的困惑,今天,我們就一起探討一下,

(一)認知主義

認知主義認為知識客觀存在的,學習是個體主動地在頭腦內部構建認知結構的過程,不同的心理學家認為,學習者頭腦中建構的認知結構是不同的;是通過頓悟與理解獲得期待。。

(二)建構主義

1.個體建構主義。個體建構主義者關心個人如何建構自己的認知或情緒成分。他們對個人的知識、信念、自我概念感興趣,所以有時也稱他們為心理建構主義者。他們共同強調人的內部心理世界。據此標準,信息加工心理學和皮亞傑的心理建構主義都屬於這一陣營。

2.維果茨基的社會建構主義。維果茨基認為,社會相互作用、文化工具和活動影響個體的發展和學習。通過參與廣泛的社會活動,學生體會到(內化)由別人共同工作所產生的成果。有些心理學家把維果茨基歸入心理建構主義者陣營,因為他主要關心個體內的發展,但是他的理論主要依據社會相互作用和文化環境來解釋學習,所以大多數心理學家把它歸入社會建構主義者陣營。在某種意義上說,他既是個體建構主義者,又是社會建構主義者。他的理論的優點之一是在社會建構和個人建構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例如,他的最近發展區概念既鼓勵兒童解決問題,又強調成人和其他更有能力的同伴的幫助。當成人使用來自文化的工具和習俗(語言、地圖、計算機或音樂等)去指引兒童朝著該文化重視的價值目標前進時,文化造就了認知。當成人和兒童共同生成新的習俗和問題答案並使之進入該文化團體的庫存中去時,認知創造了文化。

3.社會學建構主義。社會學建構主義者不關心個體的學習。他們關心的是學科(如自然學科、經濟學或歷史)中的公共知識是怎樣建構的。除了這些學術性知識之外,他們也關心常識性觀念、日常信念和對世界的共同理解是怎樣向社會文化群體中的新成員傳遞的。在他們看來,所有的知識都是通過社會交互作用建構的,而重要的是,在決定什麼構成這樣的知識上,有些人比另一些人具有更大權力。教師、學生、家長和社團之間的關係是討論的中心問題。合作理解不同觀點受到鼓勵,傳統的知識常常受到挑戰。。

(三)對比

1.對知識的意義,認知心理學強調知識是對客觀世界的描述,具有客觀性,而建構主義強調知識的主觀性,他們認為,人類知識只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一種假設,並不是對客觀現實的準確表徵,它不是最終的答案,而是會隨著人類認識的進步而不斷地被新的解釋和假設所推翻、所取代的。人類知識有著高度的不確定性、相對性。學生的書本知識就是一種對現實世界較為可靠的假設,而不是最可靠的解釋。對知識的應用,認知心理學強調的是應用的普遍性,而建構主義則強調應用的情境性,人面臨現實問題時,不可能僅靠提取已有的知識就能解決好問題,而是需要針對具體情境中的具體問題對已有的知識進行改組、重組甚至創造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2.認知主義更多地把教師看成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設計者,而建構主義則把教師看成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合作者。建構主義認為,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到學生的簡單的轉移或傳遞,而是在師生共同的活動中,教師通過提供幫助和支持,使學生主動地建構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這種建構是任何人所不能代替的

3.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信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學習者並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在過去的學習中他們已經獲得了豐富的知識經驗,這些知識經驗有些是科學的、準確的,有些則可能是日常的、感性的,但不管怎麼說,這些都是學生掌握新的知識經驗、建構新的意義的必要基礎,學生正是在這些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新舊知識經驗之間反覆地、雙向地相互作用過程中建構起新的意義,從而充實和改造了自己的知識經驗。教學不能無視學生已經具有的這些知識經驗,而是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這些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教學不是簡單地由教師把他所知道的信息告訴學生,不是一種簡單的信息呈現,而要重視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要重視學生對各種現象的理解,要傾聽學生的意見,引導學生對知識的處理和轉換,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應用。。

練習題:

1.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認為,無論選擇何種學科,都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以下哪些不是布魯納的理論( )。

A.百科全書式課程理論 B.結構主義課程理論

C.實用主義課程理論 D.綜合課程理論

【答案】ACD。解析:布魯納是結構主義的代表人物,其核心觀點是學科教學的任務是讓學生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因此本題答案為ACD。

2. 建構主義強調知識的特點是( )。

A.主觀性 B.客觀性 C.普遍性 D.永恆性

【答案】A。解析:建構主義強調知識不唯一、不確定,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認為知識具有主觀性。BCD都屬於認知主義對於知識的觀點,故本題答案為A。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各學科視頻示範!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如何區分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我們時常會碰到兩個容易混淆的教育心理學流派,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這兩個流派的觀點相似,在做題時總是會給大家帶來不少的困擾,究竟是選哪個流派,往往很難進行區分,要正確地在做題時將這兩個流派進行區分,還得從這兩個的歷史淵源進行開始說起。
  • 如何區分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學習理論這部分內容在我們的各類教招考試中都屬於比較重要的一部分內容,但同時也是一個難點,很多同學在學習過程中對於幾個流派的區分總是比較模糊,尤其是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的觀點以及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區分,在多選題中很容易出現錯誤。今天就跟隨老師一起來區分一下這幾個學習流派之間的差異。1. 行為主義VS認知主義:
  • 認知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區別和聯繫
    認知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區別和聯繫聯繫:建構主義和認知結構主義,都是認知心理學派中的一個分支。都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由學生自己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的學習觀。區別: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學生通過學習共同體在具體的情景中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每個人對知識的理解是不一樣的。認知結構主義的學習觀:學生通過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
  • 從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看未來培訓發展趨勢
    近年來,人們對培訓方法的認知在不斷變化,主要有以下三種主張:行為主義教學主張、認知主義教學主張、建構主義教學主張。用友大學校長田駿國非常形象的將這三種不同的教學主張分別用三種不同的隱喻來表示:行為主義——馴獸理論,認知主義——砌牆理論,建構主義——澆花理論。
  • 中公專項輔導:建構主義和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區分
    學習理論包括行為主義理論,認知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等。考生在複習中除了要對最基礎的行為主義理論有深度了解,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也是一大重點,因為這兩個理論是我們開展新課程改革的依據和理論基礎。單方面理解建構主義並不難,包括書上的學習觀,學生觀,教師觀。代表人物有皮亞傑等。對此我們常常疑惑,皮亞傑不是認知主義的嗎,怎麼歸入建構之中了。
  • 如何區分行為、認知、建構和人本主義四大學習理論
    歷年來,學習理論部分通常以兩大題型出現,分別是客觀題和主觀題。客觀題分布於單選題、多選題和判斷題中,總體特徵是知識點分散、零碎。主觀題分布於論述題,如請闡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由於客觀題不易把握,現就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四大學習理論進行區分。
  • 認知結構主義與建構主義的聯繫與區別
    認知結構主義與建構主義的聯繫與區別中公講師解析
  • 建構主義與人本主義的區別
    建構主義在教育和心理學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在課程改革、科學和數學教育、教師教育以及教育研究中佔據著主導地位,在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文獻中也頻繁出現,而人本主義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也是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那我們來探討一下這兩者有什麼聯繫與區別。首先,建構主義不是一個學習理論,而是眾多理論觀點的統稱。很多研究都認為自己的理論是建構主義的理論,但他們之間卻有很多分歧和不同。
  • 建構主義的基本派別
    (一)激進建構主義這是在皮亞傑思想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建構主義,以von Glasersfeld 和Steffe等為典型代表。von Glasersfeld(1989,見Ernest,1995)提出,激進建構主義有兩條基本原則。
  •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認知主義建構主義思維導圖及其重點內容
    布魯納的認知——發現學習理論;布魯納的學習觀:① 學習的實質在於主動形成認知結構;② 學習包括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布魯納的教學觀:① 教學的目的在於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② 提倡發現學習;③ 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的教學原則;3.
  • 建構主義與傳統教育的差別
    建構主義心理學的教育觀在教育心理學的學習理論中,集各家之所長,自成一派,影響之後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指導教育實踐工作。在建構流派縱向發展上來了解建構主義心理學,有突出貢獻的心理學教育學家主要有這麼幾位:皮亞傑,維果斯基,斯滕伯格,科恩伯格等。他們提出的觀點是按照先後順序的擴充和發展。
  • 皮亞傑和他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被視為「教育界的一場革命」,創始人是皮亞傑,後來在維果斯基的推動下,得到完善。01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建構主義是這樣看待知識的:知識並不是對真實世界的反映,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並非最終答案。知識並不能精確概括這個世界,在具體問題中還需要針對情況在知識基礎上再創造。02建構主義的學生觀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的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強調學生有巨大的潛力,而並非白紙一張。
  • 教師招聘-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的基本理論有四大流派: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是我國新課改的理論基礎,是考試中重要考點,因此幫助大家梳理一下主要內容,從而輕鬆應對考題。一、建構主義的產生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從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後,在吸取認知等理論觀點後,朝著與客觀主義更為對立的方向發展起來的。
  • 教育心理學理論流派之建構主義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把握和理解他們的核心內容。在我們的講義中,主要有四種理論流派,分別是行為主義,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納,班杜拉;認知主義流派,主要有苛勒,奧蘇貝爾,布魯納,加涅,託爾曼;建構主義,主要有維果斯基,皮亞傑;人本主義,主義有馬斯洛,羅傑斯。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只有理解每個理論的內容,例如我們在學到建構主義時候,主意包括皮亞傑和維果斯基。
  • 認知主義與行為主義的完美結合者—加涅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為行為主義心理學和認知主義心理學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一位心理學家—羅伯特·米爾斯·加涅。加涅最初是行為主義方面的心理學家,並且經受過嚴格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訓練,但在其學術生涯後期,卻對信息加工心理學與建構主義心理學的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然後便據此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
  • 2020福建教師招聘教育學備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2
    學習的基本理論有四大流派: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是我國新課改的理論基礎,是考試中重要考點,因此幫助大家梳理一下主要內容,從而輕鬆應對考題。一、建構主義的產生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從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後,在吸取認知等理論觀點後,朝著與客觀主義更為對立的方向發展起來的。
  • 認知主義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一、認知主義學習理論主要代表人物: 託爾曼(E.C.Tolman,1866—1959)、皮亞傑(J.Piaget,1896—1980)、布魯納(J.S.Bruner,1915一 )和奧蘇伯爾等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內部心理結構的形成和改組
  • 學習的一般理論之認知主義
    一、知識來源本知識點來自於《教育學心理學》,「學習的基本理論」章節,本章節首先介紹了學習的本質和學習的基本分類,學生在充分的了解了學習的基本概念之後,學習「學習理論」的內容,整體知識的條理性會比較清晰。二、考情分析題型:客觀題,選擇題居多。
  • 允公論壇探討「建構主義及其對社會研究的影響」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李慧)4月14日,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趙萬裡應邀做客允公論壇,為來自文理科學院的數十名師生作題為「建構主義及其對社會研究的影響」的學術報告。  1970年代興起的建構主義思潮,在歷史學、哲學、文學、社會學、管理學等領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已經成為國際關係、教育學等領域的主流學說。
  • 基於建構主義的五大教學模式之:問題教學模式
    圍繞問題教學是建構主義教學思想最基本的特點,也是建構主義教學的共有特點,有時建構主義教學也稱為基於問題的教學。大家會發現,前面幾種教學法都是圍繞問題所進行的:直導教學模式是老師提出問題和標準,引導大家共同完成這個問題,直到實現目標的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