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主義與傳統教育的差別

2020-12-08 中公教師網

建構主義心理學的教育觀在教育心理學的學習理論中,集各家之所長,自成一派,影響之後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指導教育實踐工作。在建構流派縱向發展上來了解建構主義心理學,有突出貢獻的心理學教育學家主要有這麼幾位:皮亞傑,維果斯基,斯滕伯格,科恩伯格等。他們提出的觀點是按照先後順序的擴充和發展。

一、建構主義心理學的發展

首先,以皮亞傑提出「圖式」概念為開端,兒童通過「順應」和「同化」的過程來擴充自身主觀的知識經驗,通過不斷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過程中,發展「圖式」,從而達到心理的發展。

接下來,科恩伯格又在皮亞傑理論的基礎上擴充和發展了「認知結構」,研究和擴充發展了兒童認知結構的性質和發展條件。斯騰伯格等人則進一步研究學習的主動性,而維果斯基等蘇聯心理學家提出了「文化-歷史發展觀」進一步的擴充和發展了社會文化,客觀環境對於兒童主觀經驗(認知結構)的作用,更進一步的擴充和發展了建構主義心理學的基礎理論。

最後加以概括,在前人基礎理論上發展起來的建構主義心理學的觀點可以通俗淺顯的用一句話概括:承認並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最終形成的這一觀點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顯得格外適宜,這也就讓建構主義心理學觀點內容成為了我國新課程改革的基礎理論之一。

二、建構主義心理學的基本觀點

(一)、建構主義的知識觀

建構主義者在一定程度上質疑知識的客觀性和確定性,強調知識的動態性。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知識並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徵,也不是最終答案,而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

2.知識並不能精確地概括世界的法則,在具體問題中,並不能拿來就用,一用就靈,而是要針對具體情景進行再創造。

3.儘管我們通過語言符號賦予知識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這些命題還得到了普遍的認可,但並不意味著每個學生對這些命題都會有同樣的理解,因為理解只能由學生基於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取決於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歷程。

(二)、建構主義的學生觀

1.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強調學生的巨大潛能。

2.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差異性,每個人在自己的活動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個性化的、獨特性的經驗,每個人有自己的興趣和認知風格,所以,在具體問題面前,每個人都會基於自己的經驗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每個人的理解往往著眼於問題的不同側面。因此,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這些經驗另起爐灶,而是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 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

(三)、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1.學習的主動建構性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們要主動地建構信息的意義,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2.學習的社會互動性

學習者是通過對某種社會文化的參與而內化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掌握有關的工具的過程,這一過程常常需要一個學習共同體的合作互動來完成。

3.學習的情境性

建構主義者提出了情境性的認知觀點。知識存在於具體、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動之中,不是一套獨立於情景的知識符號,只有通過實際應用活動才能真正被人理解。

三、傳統教育理念與建構主義理念的比較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進行課堂教學,要注意教學情景的創設,要體現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角色,注重學生學習的參與。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傳統課堂則知識強調教師的重要新作用,忽視學生的實際接受和主動性的發揮。這一點是其最鮮明的區分。此外,傳統課堂與建構任由以下幾點不同。

1.知識的學習:傳統教育的課堂中,教師往往是知識的灌輸者,學生處於被動接受地位。過分的強調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傳遞,通常是單一知識點最終匯總成為一個大章節。從部分到整體的關係也會導致學生難以實際掌握。在建構主義的課堂內,強調學生認知結構的認知發生順序,從大到小,新舊知識之間能夠充分建立聯繫,課程成為從整體到部分,強調大的概念(圖式)形成。

2.課堂教學設計:傳統課堂是嚴格按照既定的順序進行,根據課程計劃安排,嚴格不變。每堂課都會有安排好的既定任務,而忽視學生在課堂的實際生成。教學活動也通常十分一臉與教科書與練習冊,教師也僅僅是追求「正確」答案使學習有效。但這樣教學通常會讓課堂教學打成死結,師生關係緊張。

建構課堂則十分重視學生實際學會的問題,追求學生問題價值的最大化,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的參與,教學活動一定程度依賴於學生實際掌握的信息內容。學生不是知識的灌輸的容器,而是理論學習的思維者。課堂注重實際生成,構建良好師生關係。

3.教學評價和學習方式:傳統教育中,學生往往是單打獨鬥,自猜自畫的學習。「獨學無友,孤陋寡聞」是對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學習方式的很好形容。這樣的學習,很容易使學生進入到死記硬背,機械死學的狀態。導致的結果便是書呆子,日益減弱的創新性。導致這種學習狀態產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在傳統教育模式下的教師「唯分數論」,「唯成績論」的理念。對學生的評價結果,是教學與測試的分離。以考試為核心進行教育教學,挫敗學生積極主動。

在建構的課堂中,倡導的是民主師生關係,學生以集體為基本單位學習。學習方式多樣化,教學模式亦是生動多元(如支架式教學,認知學徒,情景教學等)。對學生的評價基於學生實際表現,轉變以成績為中心的理念,目的為促進學生發展。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建構主義的基本派別
    建構主義表現出六種不同的傾向:建構主義」可謂當代教育心理學界的時髦字眼,很多人都想表明自己的立場:我是建構主義者。然而,細看一下就會發現,這些建構主義者對學習的理解並不完全相同,甚至有很大的分歧。從1990年開始,美國喬治亞大學教育學院組織了「教育中的新認識論」系列研討會,邀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領域的著名學者參加,包括von Glasersfeld、Steffe、Driver、Cobb、Spiro等,在輪番討論中,主要出現了六種不同傾向的建構主義:激進建構主義(radical constructivism)、社會性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vism)、社會文化認知的觀點
  • 教育心理學理論流派之建構主義
    在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對教育心理學中很多教育理論流派有太多的不理解,這也造成了學生學習的障礙。其實在學習中,我們應該把每種理論都要分清楚,弄明白,知道每種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的思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把握和理解他們的核心內容。
  • 建構主義與人本主義的區別
    在教師招聘備考的過程中,各大理論流派的區分是讓學員們異常頭痛的點,每一個理論有很多人,很多人又有很多觀點,都需要我們一一區分,在各大理論對比時,最讓人頭疼的就當屬新課程改革的兩大理論基礎: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了。
  • 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參加教師招聘的考生應該都對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不陌生,兩者的觀點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始終都是非常重要的考查部分。由於建構主義是從認知主義發展而來的,二者在很多地方都很相似。考生在備考期間,可能會出現各種各種的困惑,今天,我們就一起探討一下,(一)認知主義認知主義認為知識客觀存在的,學習是個體主動地在頭腦內部構建認知結構的過程,不同的心理學家認為,學習者頭腦中建構的認知結構是不同的;是通過頓悟與理解獲得期待。。(二)建構主義1.個體建構主義。
  • 如何區分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我們時常會碰到兩個容易混淆的教育心理學流派,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這兩個流派的觀點相似,在做題時總是會給大家帶來不少的困擾,究竟是選哪個流派,往往很難進行區分,要正確地在做題時將這兩個流派進行區分,還得從這兩個的歷史淵源進行開始說起。
  • 如何區分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學習理論這部分內容在我們的各類教招考試中都屬於比較重要的一部分內容,但同時也是一個難點,很多同學在學習過程中對於幾個流派的區分總是比較模糊,尤其是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的觀點以及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區分,在多選題中很容易出現錯誤。今天就跟隨老師一起來區分一下這幾個學習流派之間的差異。1. 行為主義VS認知主義:
  •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認知主義建構主義思維導圖及其重點內容
    有八大階段:東林活寶會做蓋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1. 學生中心模式又稱為非指導性教學模式。建構主義學習理論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內容:① 建構主義知識觀;② 建構主義學習觀;③ 建構主義學生觀;④ 建構主義教師觀;2. 建構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對知識的客觀性和確定性提出質疑,強調知識的動態性。3. 建構主義在學習觀上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社會互動性和情境性三方面。
  • 中公專項輔導:建構主義和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區分
    學習理論是各地區教育心理學的一大。學習理論包括行為主義理論,認知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等。考生在複習中除了要對最基礎的行為主義理論有深度了解,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也是一大重點,因為這兩個理論是我們開展新課程改革的依據和理論基礎。單方面理解建構主義並不難,包括書上的學習觀,學生觀,教師觀。代表人物有皮亞傑等。
  • 教師招聘-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的基本理論有四大流派: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是我國新課改的理論基礎,是考試中重要考點,因此幫助大家梳理一下主要內容,從而輕鬆應對考題。一、建構主義的產生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從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後,在吸取認知等理論觀點後,朝著與客觀主義更為對立的方向發展起來的。
  • 認知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區別和聯繫
    認知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區別和聯繫聯繫:建構主義和認知結構主義,都是認知心理學派中的一個分支。都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由學生自己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的學習觀。區別: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學生通過學習共同體在具體的情景中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每個人對知識的理解是不一樣的。認知結構主義的學習觀:學生通過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
  • 皮亞傑和他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被視為「教育界的一場革命」,創始人是皮亞傑,後來在維果斯基的推動下,得到完善。01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建構主義是這樣看待知識的:知識並不是對真實世界的反映,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並非最終答案。知識並不能精確概括這個世界,在具體問題中還需要針對情況在知識基礎上再創造。02建構主義的學生觀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的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強調學生有巨大的潛力,而並非白紙一張。
  • 如何區分行為、認知、建構和人本主義四大學習理論
    主觀題分布於論述題,如請闡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由於客觀題不易把握,現就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四大學習理論進行區分。一、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的區分在學習觀方面,行為主義認為,學習是在外部環境的支配下被動地形成S-R聯結,而認知主義強調學習是主動地在頭腦內部構建認知結構,形成S-O-R聯結。
  • 從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看未來培訓發展趨勢
    近年來,人們對培訓方法的認知在不斷變化,主要有以下三種主張:行為主義教學主張、認知主義教學主張、建構主義教學主張。用友大學校長田駿國非常形象的將這三種不同的教學主張分別用三種不同的隱喻來表示:行為主義——馴獸理論,認知主義——砌牆理論,建構主義——澆花理論。
  • 聯通主義:「網際網路+教育」的本體論
    從學習的角度出發,不論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所強調的刺激與反應之間的連接,還是認知主義所強調的在不斷的同化和順應的過程中實現的認知結構的改變,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強調的在情境中實現個體或者群體協作知識建構的過程,其本質都是強調通過學習建立個體與外界客觀世界的連接,為「我」所用,最終服務於個體和社會發展,實現聯通個體與客觀世界的過程。
  • 2020福建教師招聘教育學備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2
    福建教師招聘網 :提供2020福建教師考試備考資料,包括福建教招教育綜合基礎知識、學科專業知識及重點、教師招聘面試技巧、 備考指導等。學習的基本理論有四大流派: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 認知結構主義與建構主義的聯繫與區別
    認知結構主義與建構主義的聯繫與區別中公講師解析
  • 允公論壇探討「建構主義及其對社會研究的影響」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李慧)4月14日,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趙萬裡應邀做客允公論壇,為來自文理科學院的數十名師生作題為「建構主義及其對社會研究的影響」的學術報告。  1970年代興起的建構主義思潮,在歷史學、哲學、文學、社會學、管理學等領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已經成為國際關係、教育學等領域的主流學說。
  • 基於建構主義的五大教學模式之:問題教學模式
    圍繞問題教學是建構主義教學思想最基本的特點,也是建構主義教學的共有特點,有時建構主義教學也稱為基於問題的教學。大家會發現,前面幾種教學法都是圍繞問題所進行的:直導教學模式是老師提出問題和標準,引導大家共同完成這個問題,直到實現目標的教學方式。
  • 基於建構主義的學習觀,知識的學習過程可以分成哪些階段?
    基於建構主義的學習觀,知識的學習過程可以分成哪些階段? 查看答案解析【正確答案】 基於建構主義的知識學習觀,我們把知識的學習過程劃分為知識的生成與理解、知識的整合與深化、知識的應用與遷移三個階段。
  • 教育倫理學的類型、層次及其當代建構
    原標題:教育倫理學的類型、層次及其當代建構 教育倫理學是研究與教育有關的倫理道德問題的當代應用倫理學新興學科之一。教育倫理學有不同的理論類型和研究層次與範圍。我們應當根據發展我國現代教育事業的需要,積極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倫理學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