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翻譯在國家形象建構中的作用

2020-11-28 澎湃新聞

重視翻譯在國家形象建構中的作用

2020-08-07 11: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張杰 中國社會科學網

文明共同體視野下翻譯理論與實踐創新暨翻譯學科建設高端論壇近日在線上舉行。與會學者圍繞共同體視野下我國翻譯學科理論創新、翻譯實踐、人才培養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翻譯具有形象建構作用

翻譯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表述方式,在促進不同文化互動交流以及民族和國家形象的建構與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許鈞表示,翻譯實踐、翻譯研究、翻譯人才培養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息息相關,與人類文化多樣性的維護及世界文化的豐富、多樣與燦爛發展息息相關。翻譯活動本身就致力於溝通、理解、相互認識與不斷提升。

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吳贇認為,翻譯本質上是一種展示、塑造形象的話語建構行為,從原作在譯作中的形象,到源語文化在他者文化中的形象,乃至國家在世界場域中的形象,都與翻譯息息相關。如何有效地翻譯中國,啟迪並影響讀者與聽眾,提升文化場域內的國家話語權,是對外翻譯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使命。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劉雲虹認為,中國文學外譯研究不斷取得進展,但在很多方面還需要繼續提升,如中國文學主動外譯的必要性、中國文學外譯的方法和中國文學外譯的接受等。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時代語境下,譯學界應進一步深化中譯外研究,切實加強對翻譯過程的考察,真正深入文本,堅持文化自覺,促使文學譯介實現其推動中外文化平等、雙向交流的根本目標。

翻譯概念史研究成為新領域

近代以來,大量政治概念、學術概念、社會文化概念經由翻譯渠道進入中國,並通過協商和變形,最終進入現代漢語體系;與此同時,一些中國文化基礎性概念也傳播至國外,最終進入目的語文化體系。上海外國語大學語料庫研究院院長胡開寶表示,近年來,隨著數字人文研究的發展,學界開始將文本分析、數據挖掘和地理信息系統等為代表的數位技術應用於翻譯概念史研究。具體研究路徑包括:數字人文視域下概念翻譯及其歷史演變研究;數字人文視域下概念譯名的傳播與接受研究;數字人文視域下翻譯概念的譜系及其對比研究;數字人文視域下翻譯概念對意識形態和話語體系影響研究。

翻譯史研究的面貌與研究方法正在發生變化。華東政法大學科研處處長屈文生認為,翻譯史研究正經歷著從舊文重編到開拓創新、從宏大歷史到微觀敘事、從文學翻譯史向文化交流史的轉變。過去的翻譯史研究方法主要是內部的文學化的翻譯史研究,今後應注重翻譯史研究的外部方法,凸顯史學化的翻譯史研究,講究史料、史論與史觀,使用歸納邏輯,從細節出發,使作品能再現史實並形成合適的史論。

整合構建翻譯理論體系

北京外國語大學講席教授王克非認為,未來翻譯研究的拓展包括中國特色翻譯研究和與國際接軌翻譯研究兩大取向,如何與西方翻譯理論接軌,不斷開拓研究視野和研究領域,做出中國特色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西安外國語大學副校長姜亞軍從一流翻譯專業建設與改革的視角,分析了翻譯學科和翻譯專業的時代要求與理念創新,並提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翻譯專業教育體系。

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院長任文著重討論了中國口譯理論話語的建構與創新問題。她強調,中國學者應關注口譯活動中的中國特色,建構具有原創性的口譯理論話語,具體可概括為:回顧可發掘傳統口譯資源,內視可聚焦當下口譯實踐和教學中的中國因素,外眺可關注中外對話和中外融通,前瞻可注重優勢互補、關注盲點並尋找突破。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藍紅軍認為,中國傳統譯論並不限於翻譯技巧研究與翻譯標準命題的探索,它有著極具抽象思辨的理論成分,有著與世界譯學交流互鑑的獨特理論見解,完全能夠承擔我們自身對「理論自信」的期望。

會議由山東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辦,山東師範大學社會科學處、《山東外語教學》編輯部協辦。

相關閱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重視翻譯在國家形象建構中的作用》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中餐廳》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與國家形象的建構
    本文從主題功能、形象建構、傳播效果三個方面對《中餐廳》進行分析,肯定其對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與建構良性的中國文化形象所做出的有益探索,為節目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關鍵詞:《中餐廳》;文化傳播;國家形象建構節目《中餐廳》由五位明星合夥經營一家中餐廳,主要通過展現餐廳的整體經營情況,將中國的美食、人情與傳統文化等以真實的體驗傳遞給法國受眾,同時以視聽語言傳遞給國內受眾。
  • 國家形象與個體人格:新聞報導對我國運動員形象的建構研究——以...
    在新媒體飛速發展的媒介環境中,運動員豐滿的個性特徵得到了凸顯,突出的外形氣質吸引大量關注,坦誠風趣的語言風格收穫好評,關注度不亞於當紅明星。為了對運動員的媒介形象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探討運動員所代表的國家形象和個體人格的集中呈現,本文將藉助於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研究我國運動員的媒介形象的特點,觀察媒體對運動員的報導策略,並對運動員媒介形象的建構方式進行思考。
  • 電影如何建構國家形象? 專家強調人物塑造重要性
    電影藝術如何建構國家形象  作者:李 博  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藩最近在北京城區25所中小學的近200位學生中進行了一次有關電影與國家形象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65%的受訪者對中國電影中的中國國家形象和華人形象表示過於理想化、無特殊感覺或不喜歡;相反,分別有
  • 傳承歷史記憶: 國家認同建構的重要路徑
    【摘要】歷史記憶具有重要的國家認同功能。在現代性深入推進、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歷史記憶傳承面臨重大挑戰,我們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中華民族敘事立場,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充分發揮歷史記憶在國家認同建構中的作用。
  • 多模態視野下的國家媒介形象:概念與特徵
    伴隨這一轉向,非語言符號資源作為國家形象建構的主要中介在話語傳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與國家媒介形象相關的研究也因此愈發多樣。雖然這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國家形象研究的「多模態轉向」,然而目前多數研究仍以案例分析為主,而理論層面的審視與思考仍待深入。 重新界定國家媒介形象概念由於國家形象的界定與分類無一致的標準,故需要先釐清國家媒介形象在國家形象譜系中的位置。
  • 陳拯評《國家建構:聚合與崩潰》︱政治包容與國家認同
    格致出版社新近翻譯推出了哥倫比亞大學安德烈亞斯·威默(Andreas Wimmer)教授的專著《國家建構:聚合與崩潰》(原書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於2017年出版)。威默是如今這一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學者之一,《國家建構》建立在他過去二十多年間的相關研究之上(威默在「前言」中回顧了其思考與研究推進的過程,值得留意),曾獲得美國社會學協會歷史社會學巴林頓·摩爾圖書獎。
  • 楊雪冬:別讓「誤譯」影響國際話語權建構
    由於美國政府近期在其對華策略中比以往釋放了更多的「對抗」意味,不少人在探尋其根源時都提到美國媒體和相關人士在翻譯中國文獻和概念時,由於「誤譯」(有的是有意而為之)導致一些美國人對華認識產生了誤解。這也反映出,在當前的信息扁平化時代,我們在國際話語權建構方面還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 社交媒體時代國家話語能力的建構邏輯
    面對社交媒體對以「國家」為主體的傳播行為的強力介入,國家話語能力的建構不止是日常人際交流、交往的社會環境的適應性問題,還是蘊含文化政治邏輯的權力交換問題。話語技術的創新乃至話語範式的轉換,是社交媒體時代國家話語能力建設的前提;對關係網絡、符號意義的具身認知和語境理解,是提升國家話語能力的條件;通過有效話語溝通,建立積極的個人形象、機構形象以及國家形象,則是其實踐旨歸。
  •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多民族國家認同建構的基礎性工程
    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學習掌握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一項基本義務。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作為我國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國家認同建構具有特殊意義。長期以來,國內學者對於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研究大多是停留於語言(文化)習得層面作一技術性審視,並據此考察其作用與功能,而忽略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內在包涵的在教育情境與過程中建構穩固態國家認同的深沉意蘊。
  • 現代公民觀念建構中的「東方社會」
    廣州 510275  標題注釋: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前主要社會思潮的最新發展動態及其批判研究」(16ZDA100)階段性成果。  在當代政治實踐與政治理論中,「公民」扮演著基礎性的重要作用。而在普遍的認知中,公民觀念的興起、形成往往被視為歐洲社會的獨特產物,是中國等後發國家必須學習、效仿的「舶來品」。事實上,在西方公民觀念形成初期,關於東方社會的認知與想像,一度為理想公民的建構圖景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這種「積極的東方主義」與後來的「消極的東方主義」一道,共同參與、影響了西方公民觀念的建構。
  • 新型主流媒體中的少數民族形象報導框架
    而大眾傳媒作為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力量,在信息傳播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新聞媒體將時間呈現在民眾的面前,讓民眾知道了事件;而在另一方面,新聞媒體也通過自身觀點的表達,在一定程度上設置了議程,構建了某種程度上的「擬態環境」,從而對受眾產生影響。但是雖然長期以來,我國一直重視少數民族的工作,廣大媒體也一直堅持不懈地少數民族地區建設進行報導,然而其宣傳效果卻不太理想。
  • 趣味翻譯:英語中的動物形象
    英語中的Cat  譯句:He is one of the literary fat cats.  錯譯:他簡直是只大肥貓。也許是加菲貓動畫片的流行會一些人譯出這樣的句子來,「大肥貓」是什麼形象?
  • 國家形象隱藏在「事件」之中
    10月13日,在智利聖何塞銅礦,智利聖何塞銅礦最後一名被困礦工路易斯·烏爾蘇亞(中)成功升井。新華社發(馬丁·薩巴拉攝)10月14日,在700米地下生存69天的33名智利礦工全部重見天日。世界關注的焦點投向南半球最南端的智利,矚目那些命懸一線礦工的重獲新生。
  • 建構主義的基本派別
    從1990年開始,美國喬治亞大學教育學院組織了「教育中的新認識論」系列研討會,邀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領域的著名學者參加,包括von Glasersfeld、Steffe、Driver、Cobb、Spiro等,在輪番討論中,主要出現了六種不同傾向的建構主義:激進建構主義(radical constructivism)、社會性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vism)、社會文化認知的觀點
  • 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當成人使用來自文化的工具和習俗(語言、地圖、計算機或音樂等)去指引兒童朝著該文化重視的價值目標前進時,文化造就了認知。當成人和兒童共同生成新的習俗和問題答案並使之進入該文化團體的庫存中去時,認知創造了文化。3.社會學建構主義。社會學建構主義者不關心個體的學習。他們關心的是學科(如自然學科、經濟學或歷史)中的公共知識是怎樣建構的。
  • 吳朝暉:新時代中國一流大學精神建構研究
    進入新時代,我國一流大學精神在繼承創新基礎上,進一步展現出紮根、鑄魂、啟真、崇善、開源、奮進等重要內涵,並在立德樹人中傳創,在創新創造中淬鍊,在改革開放中涵育其文化載體,為教育現代化、高等教育強國建設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動力源泉。  關鍵詞:新時代;中國一流大學;大學精神;精神建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
  • 太極槍成太極步槍 雲臺山翻譯被指有損河南形象【2】
    >   在該景區的表演項目「太極槍」翻譯中,景區給出的翻譯為「Taiji Rifle」。而景區翻譯「rifle」的意思則是步槍、來復槍。   在一塊介紹雲臺上地貌的標牌中,將原本位於河北省和河南省西部的太行山區則誤寫為「western hubei」及「western hunan」即湖北省,湖南省。「請勿停車」被誤寫為「No Paring」(應為No Parking)。
  • 時代建築 2016年第3期 主題文章 周榕 三亭:建構迷思與弱建構、非建構、反建構的詩意建造
    基於他在當時前衛建築圈的領袖地位,張永和從「空間」轉向「建構」的思想和實踐動向起到了重要的示範作用,帶動了一批有影響力的中國新銳建築師走上「建構」之路。作為張永和的大學同班同學,他對弗蘭姆普敦「建構」思想的介紹、解讀和轉譯,對張永和的「建構」轉向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持續影響作用。王駿陽的貢獻,不僅在於他對《建構文化研究》一書的介紹翻譯和研究解讀,更在於他用抽絲剝繭的方式對弗蘭姆普敦給出的龐雜「建構」材料進行撿選取捨,並對之進行了結構化「再造」,使其從「迷思」性的知識狀況變身為可清晰認知的理論框架。
  • 建構主義與傳統教育的差別
    建構主義心理學的教育觀在教育心理學的學習理論中,集各家之所長,自成一派,影響之後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指導教育實踐工作。在建構流派縱向發展上來了解建構主義心理學,有突出貢獻的心理學教育學家主要有這麼幾位:皮亞傑,維果斯基,斯滕伯格,科恩伯格等。他們提出的觀點是按照先後順序的擴充和發展。
  • 當代中國國家形象定位的核心要素
    源自當代中國經濟社會變革的獨特歷程,中國應對自身發展的「歷史方位」以及當代中國的國家形象建構進行什麼樣的選擇?對於當代中國紛繁蕪雜的各種社會表象,中國應對自己轉型時期的主流價值和發展趨向進行什麼樣的提煉?  對於上述問題的回答,正是我們對於當代中國國家形象如何定位、為什麼這樣定位以及這樣的定位可能導致什麼樣後果的總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