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7 11: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張杰 中國社會科學網
文明共同體視野下翻譯理論與實踐創新暨翻譯學科建設高端論壇近日在線上舉行。與會學者圍繞共同體視野下我國翻譯學科理論創新、翻譯實踐、人才培養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翻譯具有形象建構作用
翻譯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表述方式,在促進不同文化互動交流以及民族和國家形象的建構與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許鈞表示,翻譯實踐、翻譯研究、翻譯人才培養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息息相關,與人類文化多樣性的維護及世界文化的豐富、多樣與燦爛發展息息相關。翻譯活動本身就致力於溝通、理解、相互認識與不斷提升。
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吳贇認為,翻譯本質上是一種展示、塑造形象的話語建構行為,從原作在譯作中的形象,到源語文化在他者文化中的形象,乃至國家在世界場域中的形象,都與翻譯息息相關。如何有效地翻譯中國,啟迪並影響讀者與聽眾,提升文化場域內的國家話語權,是對外翻譯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使命。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劉雲虹認為,中國文學外譯研究不斷取得進展,但在很多方面還需要繼續提升,如中國文學主動外譯的必要性、中國文學外譯的方法和中國文學外譯的接受等。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時代語境下,譯學界應進一步深化中譯外研究,切實加強對翻譯過程的考察,真正深入文本,堅持文化自覺,促使文學譯介實現其推動中外文化平等、雙向交流的根本目標。
翻譯概念史研究成為新領域
近代以來,大量政治概念、學術概念、社會文化概念經由翻譯渠道進入中國,並通過協商和變形,最終進入現代漢語體系;與此同時,一些中國文化基礎性概念也傳播至國外,最終進入目的語文化體系。上海外國語大學語料庫研究院院長胡開寶表示,近年來,隨著數字人文研究的發展,學界開始將文本分析、數據挖掘和地理信息系統等為代表的數位技術應用於翻譯概念史研究。具體研究路徑包括:數字人文視域下概念翻譯及其歷史演變研究;數字人文視域下概念譯名的傳播與接受研究;數字人文視域下翻譯概念的譜系及其對比研究;數字人文視域下翻譯概念對意識形態和話語體系影響研究。
翻譯史研究的面貌與研究方法正在發生變化。華東政法大學科研處處長屈文生認為,翻譯史研究正經歷著從舊文重編到開拓創新、從宏大歷史到微觀敘事、從文學翻譯史向文化交流史的轉變。過去的翻譯史研究方法主要是內部的文學化的翻譯史研究,今後應注重翻譯史研究的外部方法,凸顯史學化的翻譯史研究,講究史料、史論與史觀,使用歸納邏輯,從細節出發,使作品能再現史實並形成合適的史論。
整合構建翻譯理論體系
北京外國語大學講席教授王克非認為,未來翻譯研究的拓展包括中國特色翻譯研究和與國際接軌翻譯研究兩大取向,如何與西方翻譯理論接軌,不斷開拓研究視野和研究領域,做出中國特色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西安外國語大學副校長姜亞軍從一流翻譯專業建設與改革的視角,分析了翻譯學科和翻譯專業的時代要求與理念創新,並提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翻譯專業教育體系。
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院長任文著重討論了中國口譯理論話語的建構與創新問題。她強調,中國學者應關注口譯活動中的中國特色,建構具有原創性的口譯理論話語,具體可概括為:回顧可發掘傳統口譯資源,內視可聚焦當下口譯實踐和教學中的中國因素,外眺可關注中外對話和中外融通,前瞻可注重優勢互補、關注盲點並尋找突破。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藍紅軍認為,中國傳統譯論並不限於翻譯技巧研究與翻譯標準命題的探索,它有著極具抽象思辨的理論成分,有著與世界譯學交流互鑑的獨特理論見解,完全能夠承擔我們自身對「理論自信」的期望。
會議由山東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辦,山東師範大學社會科學處、《山東外語教學》編輯部協辦。
相關閱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重視翻譯在國家形象建構中的作用》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