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在智利聖何塞銅礦,智利聖何塞銅礦最後一名被困礦工路易斯·烏爾蘇亞(中)成功升井。新華社發(馬丁·薩巴拉攝)
10月14日,在700米地下生存69天的33名智利礦工全部重見天日。世界關注的焦點投向南半球最南端的智利,矚目那些命懸一線礦工的重獲新生。而回溯這場持續兩個多月的「超級營救」,此前「一直被世界忽視」的智利未曾離開過世界的視線,更有媒體把此次礦工獲救稱為智利的「國家重生」。
一次銅礦坍塌事故,反而成就了智利的國家形象,起決定作用的正是智利政府。無論是智利總統成為「礦難營救現場的常客」,還是多種救援方案齊頭並進,都向世人傳遞出正面的、積極的國家形象信息:這個國家重視普通人的生命,為救人不惜一切代價。由此,智利國民為自己的國家感到驕傲,其他國家民眾則對智利這個國家產生好感。
又如「5·12」汶川特大地震,也成為世界「看到一個有血有肉的真實中國」的大事件。面對這一場世界罕見災難,中國展開驚天動地的生命大營救,展示出的救援理念、救援速度、救援力量,讓世界看到了完全不一樣的中國。他們發現在災難面前,中國人竟然如此堅強團結,中華民族如此血濃於水,共產黨員在危險和困難面前毫不退縮。英國《每日電訊報》評述「世界正在更多地接受中國共產黨,而且共產黨在中國越來越成功」。
國家形象就這樣隱藏在事件之中。在一個國家,每天都會有各種各樣的事件發生,這是一種客觀存在。有突發事件,也有平常事件,有轟動的大事件,也有微末的小事件。不論哪一類型的事件,都可能成為世人審視這個國家的載體,進而深刻影響和改變著國家的形象。對於政府來說,每一起事件都應慎重處之,小覷不得、大意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