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十七年」文學理論的價值

2021-01-08 中國社會科學網
發掘「十七年」文學理論的價值

2017年01月19日 17:0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馮憲光

字號

內容摘要:「十七年」文論是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理論建設的開端,在探索過程中也有曲折和失誤。

關鍵詞:文學理論;十七年;文學創作;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教材;文藝創作;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實主義

作者簡介:

  中國當代文學理論建設需要歷史和現實文化資源的支持,沒有本土文化資源的滋養,也就沒有中國精神、中國話語的內在底蘊。當代文學理論建設需要發掘和借鑑古代的文學理論資源,但同樣不能忘記1949年以來新中國文學理論實踐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今天,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對「十七年」(1949—1966)時期的文學作品進行深入思考和評價,有了許多新的研究成果,同時「十七年」文學理論也是需要我們認真梳理的思想資源,有待進一步發掘其積極意義和價值,從而為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的建構提供有益的借鑑。

  「十七年」文論是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理論建設的開端,它並非一帆風順,在探索過程中也有曲折和失誤。雖然如此,但其取得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不能簡單否定和抹殺。「文革」一開始就用「文藝黑線專政論」否定了「十七年」時期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理論探索的成就。而新時期也有一些研究者指責「十七年」文論的政治色彩濃厚,認為其價值不高。今天,我們需要以更加全面和客觀的態度研究「十七年」文學理論,發現其在建構中國當代社會主義文學理論方面的突出貢獻。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文論研究

  「十七年」時期無論是研究文學原理,還是研究中外文論,在總體上的指導思想都是馬克思主義,其目的都是為了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文學,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從當時具有標誌性的三部理論教材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1961年,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和藝術院校教材編選計劃會議決定編寫高質量的文科教材,除蔡儀主編的《文學概論》在「文革」前沒有完成以外,其餘三種有名的教材,即以群主編的《文學的基本原理》(1963—1964)、朱光潛的《西方美學史》(1963)和郭紹虞主編的《中國歷代文論選》(1964),都是「十七年」文論的典範之作,體現了「十七年」文論在文學基本理論、中外文論研究上取得的成就。

  《文學的基本原理》從「文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文學用形象反映社會生活」、「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三個層次,按照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統一法則,展開對文學性質的馬克思主義分析,全書從文學與社會生活的關係、文藝創作規律、文藝鑑賞與批評規律三個方面,對古今中外的文學實踐,特別是「五四」以來的革命文學實踐經驗作了豐富而全面的總結,在事實基礎上概括和闡釋文學活動基本規律,體現了「十七年」中國文學理論的最新成果,即便放在當時國際馬克思主義文論著作中比較,也是具有理論前沿地位和鮮明中國特色的。20世紀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初期,全國高校普遍以該書作為文學理論課程的主要教材,在新時期文學研究人才的培養過程中發揮了理論奠基作用。《西方美學史》和《中國歷代文論選》則是「十七年」文論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優秀成果。這表明「十七年」文論既重視對西方文論進行客觀公正評價,也重視對中國古代文論優秀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半個世紀過去了,這兩部書至今仍然是中國高校文學理論教學的重要教材和參考書。

  尤其重要的是,這些著作都是中國學者自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進行文論研究的成果。在《中國歷代文論選》前言中作者說,「在材料取捨上,我們遵循一個總的原則,力圖使文論的編選有利於總結文學理論發展的歷史規律,有利於為社會主義新文學的發展提供歷史借鑑,有利於具有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建立」。這三個「有利於」就是「十七年」文論研究的基本觀念,在其他兩部書中也有類似的論述。「十七年」文論對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堅持和促進社會主義文學發展的目的,也是當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論最可貴的理論品格。

  今天我們在建構與發展中國當代文論時,遇到的問題很多,比如觀點迥異、缺少共識等,其中特別缺乏對中國當代文論性質和建設中國當代文論的主導思想的認識。中國當代文論應該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理論,這就是它的性質,明確了這個性質,在這一根本性質的基礎上,如何借鑑和吸收西方文論資源,如何建設一種現代性、科學性的文論知識體系,如何建構中國當代文論話語體系,如何建設多元文化、多學科交融品格的文論形態等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當年主持文科教材編寫的是周揚,他提出這些教材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這些教材中馬克思主義是一條貫穿始終的紅線,這一觀點很好地解決了文論研究中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與文學理論專業學科知識論述之間的關係,避免了研究過程中的教條主義及其可能造成的學術知識單一化的問題,這一成就很適合作為今天文論建設的重要借鑑。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韓卓吾)

相關焦點

  • 關於「十七年文學」的評價問題
    在「先鋒文學」遭遇不少人的反感、質疑時,陳曉明一篇接一篇地發表著長文,從不同角度闡釋「先鋒文學」的意義和價值。「先鋒文學」之後,有所謂「晚生代」登場。「先鋒批評家」中的一些人,又順理成章地成為「晚生代」的頌揚者和闡釋者。  批評界肯定「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的理由,是這些作品具有著難能可貴的品質。對個人命運的關注,以及作家主體性的顯現,是這些作品所具有的可貴品質之一種。
  • 從《人民文學》看「十七年」文學政治圖譜
    從《人民文學》看「十七年」文學政治圖譜  「這就像沈從文說的,以前是『思的年代』,現在是『信的年代』。」  「《人民文學》是中國文學第一刊,在『十七年』時期(1949-1966),它既是文學創作的一個演示臺,也是文學運動的晴雨表。在這個意義上,它幾乎就是整個當代文學的縮影。」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文學評論家白燁說。  2009年底,《人民文學十七年》一書面市,通過梳理《人民文學》在「十七年」時期的發展歷程,探討了當時發生在該刊物上的一系列文學事件對整個文學發展的深遠影響。
  • 十七年文藝學格局及其在新近十年轉換鳥瞰
    長文從人的主體性具有實踐主體和精神主體出發,對十七年文藝學失落主體性現象進行了激烈抨擊,並從作家、作品、讀者三方面做出了切近文學的描繪,還利用了西方現代哲學、心理學、文藝學的成果,結合當時文藝創作批評的實際進行了論證。作者充分的認識到:「文學的主體性問題,是文學理論建設上的一個大有可為的問題,它可以展示得極其豐富,這種展示可能會使我國現代文學理論結合發生較大的變動。」
  • 中國當代文學的世界影響效果評估研究
    在中國當代文學歷史中,1949 年至 1978 年的 30 年文學階段,是一個具有鮮明特徵的文學時期。其中大體可以分為「十七年文學」和「文革」時期的兩個階段。其中對於「十七年文學」,學術界比較一致的評價是:第一,十七年文學最為突出的特點是這個時期出版的文學作品,集中體現了新中國成立後所洋溢的革命歷史主義理想。這主要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高漲的民族熱情和翻身做主人的喜悅,使整個國家都沉浸在濃鬱的理想主義氛圍中。革命理想主義作為一種具有鼓舞作用的價值觀念成為文學創作的指導思想,形成了「十七年文學」獨特的精神面貌。
  • 文學專業考研文學理論名詞解釋
    文藝學:研究文學的科學統稱,包括文學發展史、文學批評、文學理論。文學理論:以社會歷史現實為研究對象,以哲學方法論為總指導,研究和闡明文學性質、特點和一般規律的科學。文學觀念:對文學的看法,「什麼是文學」,變化中的,因民族、時代、群體、人而不同。
  • 淺論中國十七年電影中的女性知識分子形象
    電影《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早春二月》中的陶嵐都是典型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形象,她們敢於衝破封建社會的束縛尋找屬於自己的道路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從而獲得女性自身的話語權力,獨立並且不受制於男性。本文通過對十七年電影女性形象的分析來認識女性在五四運動接受新思潮的影響後對自我意識的認知和自我價值的追求。
  • 文學品質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這四個層級是逐級遞進的,層級越高,作品的文學價值越大,「具有形象化哲學高度的作品,是文學作品的最高境界」。作家的關注點在哪裡,視野有多寬,對生活、生命和世界的思考有多深,就能夠創作出——而且只能創作出——哪一個層級的作品來。或者說,作家人生理想、心靈追求的不同,形成了作品的層級差別,不存在作家會寫出超越個人視域範圍、精神寬度和脫離作者個人價值觀念、理想追求作品的例外。
  • 文學專業考研入:文學理論名詞解釋
    文藝學:研究文學的科學統稱,包括文學發展史、文學批評、文學理論。  文學理論:以社會歷史現實為研究對象,以哲學方法論為總指導,研究和闡明文學性質、特點和一般規律的科學。  文學觀念:對文學的看法,「什麼是文學」,變化中的,因民族、時代、群體、人而不同。
  • 「十七年」科幻:從幻想到現實的中國速度
    「十七年」時期的中國科幻總是與各種既定的標籤捆綁,使得「十七年」時期的中國科幻深陷於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的泥沼中,逐漸顯現出被塵封的「孤島」感。實際上,「十七年」時期的中國科幻雖然表現形式特殊,但它們均是根植中國文化土壤、描繪中國人物、講述中國故事、傳達中國砥礪奮進精神的作品。
  • 中國第一批科幻文學方向博士研究生畢業
    本文圖片 超俠 攝自2003年起,「科幻文學」作為「全國獨家」的專業方向在北師大文學院開設。文學院下設11個研究所,其中「兒童文學與科幻文學」屬於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科幻文學」是掛靠在「兒童文學」專業下的三級學科。2015年秋季,北師大的科幻文學研究方向招收首個博士生。
  • 文學理論考研名詞解釋匯總
    文藝學:研究文學的科學統稱,包括文學發展史、文學批評、文學理論。  文學理論:以社會歷史現實為研究對象,以哲學方法論為總指導,研究和闡明文學性質、特點和一般規律的科學。  文學觀念:對文學的看法,「什麼是文學」,變化中的,因民族、時代、群體、人而不同。
  • 經典性是不斷再發現的過程——由「追光文學巨匠」欄目說開去
    文學經典的經典性,在不斷認知、對話和闡釋的過程中,其價值會不斷得到豐富。在冰心、艾青、錢鍾書、曹禺、夏衍、汪曾祺、臧克家等著名作家誕辰紀念之際,光明日報開闢「追光文學巨匠」欄目,連續以整版的方式,對每位作家的創作成就和價值進行再闡釋,豐富了對這些經典作家作品的評價。可見,文學經典需要在不同的對話過程中得以確立。
  • 科學認識和發掘高校藝術課程的思政教育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課程思政」的理論和實踐較好地回應了這一要求。在所有學科門類中,藝術學在培養人們認識美、發現美、創造美的基礎上,憑藉其特有的吸引力、感染力與影響力,具有養成個體與群體正確政治意識、道德觀、人格品質的獨特教化功能。科學認識和發掘高校藝術課程的思政教育價值,對於高校大思政格局的形成具有特殊及深遠的意義。
  • 發掘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價值
    發掘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價值 2017年02月15日 07:2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陸航 字號 內容摘要:隨著近年來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提高,「考古學者」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 十七年文學之毛主席詩詞
    這本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毛主席詩詞》收錄毛澤東詩詞三十七首,首次公開發表的詩詞十首。深藍色仿古線裝,封面隸書題籤「毛主席詩詞」於土黃色宣紙上,兩層粘貼,四遍露白邊,扉頁於封面同樣字體的雙鉤隸書。內文毛邊紙印刷,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一版一印,線裝初版三萬冊,平裝五十萬冊。定價0.7元。不知為何印刷放在了中華書局上海印刷廠?
  • 發掘天然藥物資源的價值(創新故事)
    民族藥通常源於少數民族的傳統醫藥理論和實踐。可是,由於長久以來主要在偏遠地區應用,又有經驗性強、成分和作用機理不易闡明等特點,如何傳承與創新成為民族藥發展面臨的難題。30多年來,朱兆雲悉心研究,助推它走向現代醫藥舞臺。要發掘、保護進而傳承,首先要摸清民族藥的家底。然而民族藥一般散落偏遠地區,有的甚至連文字記載都沒有,更談不上現代藥理分析了。做好調查、正本清源,並非易事。
  • 人類學對構建非遺學理論體系的學術價值
    ,成為推動人類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力量。英國人類學奠基人泰勒是最早對文化概念作出比較全面解釋的學者,他認為,文化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和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和習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最早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日本頒布的《文化財保護法》中。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 的概念進行了全面、科學的界定。
  •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觀照文學創作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來觀照文學創作,有助於重新認識和研究世界文學的內在發展規律,深入分析和解讀經典文學作品中蘊含的精神內核。這可以在更加開闊的視野上發掘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文化淵源,同時推進文學創作在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上發揮更大的主觀能動性。運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來開展文學創作,可以讓作品具有更飽滿的人性價值和更深邃的思想價值。
  • 無數的詩歌和歌曲,開元十七年的盛宴從無數的方面被記錄下來
    無數的詩歌和歌曲,開元十七年的盛宴從無數的方面被記錄下來。這是在公元729年,唐玄宗為了慶祝自己的六十大壽,舉辦了盛大的慶祝晚會,並下令四方在千禧年也就是這一年一起舉行慶祝活動。 於是這一年的九月五日和九月六日,便被他定為法定節假日,天下大赦,各州享受盛宴。
  • 被譽為「中國思想啟蒙之父」的黃宗羲,在文學方面提出了哪些理論
    開宗明義,黃宗羲作為開明的史學家、思想家,提出的文學理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提倡「有品藻而無折衷」,讓各種風格的詩歌並行不悖,克服墨守一家的偏頗;2、詩歌必須為作者自己的情感流露,打上作者特有的烙印,體現出獨創性;3、提出「性情說」,通過辨析詩歌性情的類別,判斷性情的不同價值,來確定對性情的揚棄;4、提倡「陽氣」之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