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19日 17:0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馮憲光
字號內容摘要:「十七年」文論是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理論建設的開端,在探索過程中也有曲折和失誤。
關鍵詞:文學理論;十七年;文學創作;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教材;文藝創作;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實主義
作者簡介:
中國當代文學理論建設需要歷史和現實文化資源的支持,沒有本土文化資源的滋養,也就沒有中國精神、中國話語的內在底蘊。當代文學理論建設需要發掘和借鑑古代的文學理論資源,但同樣不能忘記1949年以來新中國文學理論實踐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今天,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對「十七年」(1949—1966)時期的文學作品進行深入思考和評價,有了許多新的研究成果,同時「十七年」文學理論也是需要我們認真梳理的思想資源,有待進一步發掘其積極意義和價值,從而為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的建構提供有益的借鑑。
「十七年」文論是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理論建設的開端,它並非一帆風順,在探索過程中也有曲折和失誤。雖然如此,但其取得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不能簡單否定和抹殺。「文革」一開始就用「文藝黑線專政論」否定了「十七年」時期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理論探索的成就。而新時期也有一些研究者指責「十七年」文論的政治色彩濃厚,認為其價值不高。今天,我們需要以更加全面和客觀的態度研究「十七年」文學理論,發現其在建構中國當代社會主義文學理論方面的突出貢獻。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文論研究
「十七年」時期無論是研究文學原理,還是研究中外文論,在總體上的指導思想都是馬克思主義,其目的都是為了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文學,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從當時具有標誌性的三部理論教材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1961年,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和藝術院校教材編選計劃會議決定編寫高質量的文科教材,除蔡儀主編的《文學概論》在「文革」前沒有完成以外,其餘三種有名的教材,即以群主編的《文學的基本原理》(1963—1964)、朱光潛的《西方美學史》(1963)和郭紹虞主編的《中國歷代文論選》(1964),都是「十七年」文論的典範之作,體現了「十七年」文論在文學基本理論、中外文論研究上取得的成就。
《文學的基本原理》從「文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文學用形象反映社會生活」、「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三個層次,按照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統一法則,展開對文學性質的馬克思主義分析,全書從文學與社會生活的關係、文藝創作規律、文藝鑑賞與批評規律三個方面,對古今中外的文學實踐,特別是「五四」以來的革命文學實踐經驗作了豐富而全面的總結,在事實基礎上概括和闡釋文學活動基本規律,體現了「十七年」中國文學理論的最新成果,即便放在當時國際馬克思主義文論著作中比較,也是具有理論前沿地位和鮮明中國特色的。20世紀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初期,全國高校普遍以該書作為文學理論課程的主要教材,在新時期文學研究人才的培養過程中發揮了理論奠基作用。《西方美學史》和《中國歷代文論選》則是「十七年」文論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優秀成果。這表明「十七年」文論既重視對西方文論進行客觀公正評價,也重視對中國古代文論優秀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半個世紀過去了,這兩部書至今仍然是中國高校文學理論教學的重要教材和參考書。
尤其重要的是,這些著作都是中國學者自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進行文論研究的成果。在《中國歷代文論選》前言中作者說,「在材料取捨上,我們遵循一個總的原則,力圖使文論的編選有利於總結文學理論發展的歷史規律,有利於為社會主義新文學的發展提供歷史借鑑,有利於具有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建立」。這三個「有利於」就是「十七年」文論研究的基本觀念,在其他兩部書中也有類似的論述。「十七年」文論對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堅持和促進社會主義文學發展的目的,也是當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論最可貴的理論品格。
今天我們在建構與發展中國當代文論時,遇到的問題很多,比如觀點迥異、缺少共識等,其中特別缺乏對中國當代文論性質和建設中國當代文論的主導思想的認識。中國當代文論應該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理論,這就是它的性質,明確了這個性質,在這一根本性質的基礎上,如何借鑑和吸收西方文論資源,如何建設一種現代性、科學性的文論知識體系,如何建構中國當代文論話語體系,如何建設多元文化、多學科交融品格的文論形態等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當年主持文科教材編寫的是周揚,他提出這些教材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這些教材中馬克思主義是一條貫穿始終的紅線,這一觀點很好地解決了文論研究中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與文學理論專業學科知識論述之間的關係,避免了研究過程中的教條主義及其可能造成的學術知識單一化的問題,這一成就很適合作為今天文論建設的重要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