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價值

2021-01-18 中國社會科學網
發掘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價值

2017年02月15日 07:2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陸航

字號

內容摘要:隨著近年來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提高,「考古學者」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考古學者的主要工作不是搜尋寶藏,而是通過田野考古,在中華文明視野的觀照下,胸懷深刻洞察文明和文化的人文情懷,提升對中國文明的全景式觀察的能力,探索文化遺產科學、藝術和歷史價值之上的文化價值,使文化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在完成文物、考古學物質文化時空框架體系構建後,要通過對物質文化遺存的研究,達到了解該物質遺存存續期間的文化價值體系,亟須釐清考古學的學科定位、學科目標以及如何構建發現文化遺產文化價值的研究體系這兩個層面的問題。「考古學者應該跳出通過大量考古材料證經補史的怪圈,考古學的學科方法論應該建立在系統論基礎上,遵循宇宙觀—政治體制—社會文化價值體系綜合考慮的研究範式。

關鍵詞:文化遺產;考古;文明;許宏;研究;中國;學者;秦始皇陵;遺存;宇宙觀

作者簡介:

  春節期間,賀歲片《功夫瑜伽》裡的主角形象令觀眾耳目一新。而該電影選材考古工作者不是偶然的。隨著近年來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提高,「考古學者」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功夫瑜伽》的主角是一位極具科研精神、廣受國際讚譽的中國考古學家,他不僅學識淵博還功夫了得,一言不合就「拳腳相加」。有學者認為,觀眾從此類影視作品中認識到了考古學的重要性,雖然這裡「考古學家」的個人能力被誇大,完成了許多現實中無法完成的任務,但我們也能從故事情節中看出創作者投向社會現實的目光。

  「考古學者的主要工作不是搜尋寶藏,而是通過田野考古,在中華文明視野的觀照下,胸懷深刻洞察文明和文化的人文情懷,提升對中國文明的全景式觀察的能力,探索文化遺產科學、藝術和歷史價值之上的文化價值,使文化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成為優秀文化表達、傳播的基地和源泉,成為社會發展的促進力量。」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段清波說。

  研究升華至大歷史層面

  自2009年出版自己的第一本面向公眾的考古著作《最早的中國》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宏完成了從考古學的「盆盆罐罐」到大歷史研究的「一個漂亮的蟬蛻」。

  許宏主持了18年的二里頭遺址考古工作。他發現,在逾半個世紀的發掘中,從未勘探出任何圈圍起整個都邑的防禦設施痕跡。這種淡化對外防禦,注重都邑內部功能分區的做法,顯然開此後殷墟、豐鎬、周原、洛邑等商周都邑之先河。

  許宏頗具詩意地將中國古代史劃分為「滿天星鬥」、「月明星稀」、「皓月凌空」三個階段。「滿天星鬥是指邦國部族林立,皓月凌空描繪的是秦漢以後帝國時代的一體一統。」在許宏看來,二里頭出土的大量考古實物表明:一個社會文化高度發達、影響力前所未有地強勢輻射的王朝「呼之欲出」。其宮城作為王室禁地的方正、封閉、有序,和郭區的既不方正也不封閉的鬆散布局形成鮮明對比,具有強大的向心力和對後世都邑的影響力,堪稱「大都無城」的肇始。

  2016年5月,三聯書店出版了許宏所著的《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一書。該書的暢銷絕非一時之熱,他在書中提出,「無邑不城」並非通則。「考古人也應當、而且能夠以自己相對獨立的身份參與寫史。」許宏把該書定義為考古人寫史的著作。「你闡釋歷史的觀點靠譜不靠譜,要讓公眾來看。真正有想法的考古人應把自己的研究升華到大歷史的層面。」

  「中國考古學正經歷著巨大的轉型。」許宏說,考古學正在轉向面向世界的考古學。「一個共識是,只懂中國已經搞不清中國了,必須把它放在世界文明史的框架中來看。」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張振)

相關焦點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安徽主場活動舉辦 直播凌家灘遺址發掘
    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安徽省主場活動在含山縣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舉辦,線上直播凌家灘紅燒土塊遺蹟考古發掘,揭曉「2019年安徽省最美基層文物保護員」名單,拉開全省「遺產日」活動的序幕。  在安徽主場活動現場,安徽省考古工作者在「學習強國」平臺開展考古發掘直播,帶領觀眾線上參觀凌家灘文明探源館、考古工作站、墓葬祭祀區,探究凌家灘遺址在史前文明中的價值和地位,了解凌家灘歷年來的發掘及學術研究情況。
  • 如何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
    但是,在城市化進程加快的今天,人口膨脹、資源減少,有人認為遺產保護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活人給死人讓地方」。不久即將舉行的「北京論壇」也專闢一個分論壇,討論遺產保護與社會發展的關係。那麼,當遺產保護與現實社會中人的利益發生衝突、與經濟建設的目標發生衝突時,孰重,孰輕?   徐蘋芳:我國有很豐厚的文化遺產的資源,這是我們的根本。
  • 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 文化遺產--中國數字科技館
    周口店遺址是世界範圍內更新世古人類遺址中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和最有科研價值的遺址之一,遺址的科學考察工作仍在進行中。標準III:周口店遺址是更新世亞洲大陸古人類的罕見物證,闡明了人類進化的進程。不幸的是,1937年中日戰爭令發掘中斷並造成災難性的後果,之前發現的古人類化石被分散或丟失。戰爭結束後,通過發掘發現了一些古人類化石,彌補了部分遺憾,化石的分散或丟失並沒有影響遺產的科學價值。
  • 安來順委員談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粘合劑」與「助推器」
    圖片來源於網絡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7日電(人民政協報記者 趙瑩瑩)「新的時代讓文化遺產工作有了一個最突出的新特徵,就是其在當代中國文化生態中的作用越來越活躍、功能越來越複合。」3月6日,文藝界別聯組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博物館協會秘書長安來順在主題發言中分享了對於文化遺產工作的思考,他建議,進一步發現和挖掘文化遺產資源的特殊價值,助力中華文化傳承創新與文化交流互鑑。
  • 文化遺產保護開啟新篇章
    市裡斥資百餘萬元對祠堂進行了徹底修繕,為無錫城中增添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展覽、講座、文藝沙龍陸續安排起來。秦淮海祠的保護利用只是一個縮影。近年來,無錫持續加大文保扶持力度,圍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以惠山古鎮申遺、大遺址保護和國家文化公園示範點段建設為重點,無錫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永續利用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 邁向批判性遺產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知識困惑與範式轉型
    她還區分出遺產化過程中兩種不同的本質主義:第一種包含了政治性與不平等權力關係,指學者和相關權力部門不顧及當地人的感受,將自身的價值強加於對方,將文化差異絕對化;第二種是當地人主動作出的選擇,利用學者和政府的話語,根據他們的期待操作出「原汁原味」的文化,具有一定的策略性[注]。她倡導尊重遺產主體,反對將文化事項從語境中剝離出來。
  •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故事
    堅定文化自信是文化遺產保護應有的態度歷史和現實都充分表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充滿信心,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充滿信心,才能有堅持堅守的定力、奮起奮發的勇氣、創新創造的活力。
  • 寶應明代劉堡減水閘:世界文化遺產點
    它經歷了三次大的建設高潮期(秦漢、隋唐、明清),成就了今日京杭運河之雄姿,成為世人矚目的世界文化遺產。劉堡閘是怎麼被發現的?2011年,寶應沿河鎮段的運河東岸,為了建設一處碼頭,工人們正在進行緊張施工。可是,不斷出土的條石卻打亂了施工節奏,隨著施工深入,條石的數量也越來越多,還出現了幾段來歷不明的木樁和較多的青磚。
  • 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體系探析
    2013年《大運河遺產保護和管理總體規劃》和《中國大運河遺產管理規劃》正式頒布實施。同時,大運河遺產保護省級和市級規劃也經所在地方政府批准公布實行。這兩個《規劃》對中國大運河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進行了明確的規範,對遺產的價值評估、保護措施、展示利用、管理機制、環境保護等進行了規定,是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工作中最直接的指導性文件。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高於一切
    近些年,我國被評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數量越來越多,但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消失。而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消失,有人認為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每一個時代的人喜歡的東西都不一樣,每個時代傳承下來的項目都會帶有時代的色彩,而一些不受歡迎或者不被認可的項目自然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有人認為項目雖然消失了,但是它的精神卻傳承了下來,這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黑龍江撫遠赫哲族魚文化系統
    ,我們來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黑龍江撫遠赫哲族魚文化系統。農遺微動漫設計了「文小萌」「玩小萌」「吃小萌」和「森小萌」4個性格特點鮮明的兒童卡通形象,靈感來源於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標識中的主體形象要素——手,代表著農耕文化所蘊含的勤勞、智慧、創造等精神價值。
  • 永遠珍視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通過項目的申報,向世界充分展示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價值及實施保護的積極態度和創新務實的保護實踐。2004年8月,我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成為最早加入該公約的國家之一。
  • 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
    原標題: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訪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王鳳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是要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持續的實踐與傳承,並提升其被繼承的可能性。在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究竟該保護什麼、如何保護,目前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 提洛島--愛琴海心臟地帶的世界文化遺產
    5月28日,遊客在名為「迪奧尼索斯(Dionysos,希臘神話中的酒神)」的一處提洛島(Delos)古民居前參觀。提洛島位於雅典東南約150公裡處的愛琴海心臟地帶,是希臘最著名的文化古蹟之一,1990年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根據希臘神話,太陽神阿波羅就出生在該島,也因此該島在古代世界極為著名。島上有愛琴海地區從公元前3000年到古基督教時代各階段文明的遺蹟,其文明對古希臘、羅馬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藝術、建築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 北京長城作為歷史文化遺產的獨特功能
    已經越來越成為當代北京長城的核心特質和主要功能今天,讓我們一起了解北京長城作為歷史文化遺產的獨特功能教化涵養功能長城是一項傑出的歷史文化遺產,在中華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文化生態功能,指的是北京長城在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旦消失將會造成文化生態系統的失衡。正如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所說,「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
  • 專題| 文化遺產的批判性研究
    在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下,遺產之於多層次認同建構的意義和對遺產保護中國經驗的論證成為當前中國遺產研究的熱點。作為國際性的文化實踐,遺產保護是在全球化的語境中發生的,需要在全球社會的格局中梳理遺產保護興起的歷史脈絡。在對遺產保護國際性經驗比較分析的基礎上反思中國學界的遺產觀,推動中國遺產研究理論和保護實踐進步,實現中國與世界遺產研究的交互推進。
  •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開始試運行
    歷時四年建設、布展,2021年元旦起,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開始試運行,免費向觀眾開放。 新年伊始,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開始試運行。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以文化遺產保護推動城市經濟發展
    作為本次論壇的重要主題活動之一,「文化遺產與城市發展沙龍」於今日(10月28日)下午在水井坊博物館舉行。屆時,來自中外的文化大咖們將圍繞文化遺產與城市發展的主題進行深入探討。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的博弈中,為妥善處理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發展的矛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創新。
  • 佛山市珠三角基塘農業系統名列第五批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中國經歷了漫長的農耕社會,形成了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也傳承了許多農業文化遺產。近年來,農業文化遺產開始得到了重視,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消息,認定天津津南小站稻種植系統等27項傳統農業系統為第五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其中廣東2項名列其內:廣東佛山基塘農業系統,廣東嶺南荔枝種植系統(增城、東莞)
  • 實用英語:「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實用英語:「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03-08 20:03 來源:中國日報網站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