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黑龍江撫遠赫哲族魚文化系統

2021-01-08 大眾網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列科普微動漫

  ——黑龍江撫遠赫哲族魚文化系統

  【精彩內容】

  今天,我們來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黑龍江撫遠赫哲族魚文化系統。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撫遠水富魚豐的資源優勢。這裡的鱘鰉魚發源於白堊紀時期,和恐龍一樣古老!這裡盛產鱘鰉魚、大馬哈魚,也養育了以魚為生、與魚為伴的赫哲人,他們特別會打魚。傳統的捕魚方式有小網掛魚,操羅子撈魚,「蹶搭鉤」釣魚,冬季「鈴鐺網」捕魚。是不是很稀奇?讓我們去探索一下吧!

  【背景介紹】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見證和傳承發展中華優秀農耕文化的重要載體,以微動漫的形式在新媒體平臺進行展示傳播和科普教育,是弘揚優秀農耕文化的創新舉措。農遺微動漫設計了「文小萌」「玩小萌」「吃小萌」和「森小萌」4個性格特點鮮明的兒童卡通形象,靈感來源於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標識中的主體形象要素——手,代表著農耕文化所蘊含的勤勞、智慧、創造等精神價值。通過運用深入淺出的故事情節、風趣幽默的對話語言,配合輕鬆明快的動感畫面,進一步拉近了農耕文化與廣大網友,特別是青少年朋友們的距離,讓大家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感受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深邃的農耕智慧和厚重的文化底蘊,彰顯了農耕文化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農遺微動漫由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指導製作,以「傳承智慧典範 弘揚農耕文明」為主題,2019年推出第一期6集農遺微動漫,受到了社會廣泛好評,網上瀏覽量達665萬人次。

  第二期農遺微動漫展示宣傳的8個農業文化遺產都位於脫貧攻堅的第一線,在當地政府和農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農業文化遺產得到了有效保護傳承與合理利用,探索了依託文化資源打造特色產業和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在農民增收、培育文明新風、促進農村社會進步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生動展示貴州從江桐鄉稻魚鴨系統、雲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雲南劍川稻麥複種系統、甘肅岷縣當歸種植系統、吉林延邊蘋果梨栽培系統、黑龍江撫遠赫哲族魚文化系統、四川美姑苦蕎栽培系統、遼寧阜蒙旱作農業系統等8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最具特色的農業物種、傳統農業生產技藝、鄉土文化傳統和農業生態景觀。通過微動漫的展示傳播將進一步提升這些遺產地知名度和影響力,支持遺產地經濟社會文化持續協調發展。

  [ 責編:金赫 ]

相關焦點

  • 佛山基塘農業系統項目獲授「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牌匾
    11月13日,記者從西樵鎮政府獲知,廣東省農科院、佛山市農業農村局、佛山市農科所、南海區農業農村局、西樵鎮人民政府等相關人員日前在西樵召開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座談會,並現場為西樵鎮的廣東佛山基塘農業系統項目授予「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牌匾。
  • 佛山市珠三角基塘農業系統名列第五批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中國經歷了漫長的農耕社會,形成了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也傳承了許多農業文化遺產。近年來,農業文化遺產開始得到了重視,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消息,認定天津津南小站稻種植系統等27項傳統農業系統為第五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其中廣東2項名列其內:廣東佛山基塘農業系統,廣東嶺南荔枝種植系統(增城、東莞)
  •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故事
    福州全力推進全國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城市建設,積極構建全市域、全體系、全要素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格局,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重要範例。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進一步從城區延伸到鄉村,從歷史文化街區延伸到傳統老街巷,文化遺產更多融入水系、公園、商圈等城市日常,形成獨特的城市肌理。時至今日,福州市形成了保護文化遺產的廣泛共識和全面保護、系統保護的思維與機制,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迸發出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協調的蓬勃生機。
  • 中國與歐洲文化遺產管理制度對比分析
    從組織結構、權力配置、法律法規、經費籌集、公民參與、經營機制等6個方面對中國與歐洲文化遺產管理體制進行對比分析。結論:第一,東西方文化遺產管理中面臨共同的困境。第二,在遺產管理的模式上,西方國家更強調「科學」和「理性」,中國自古注重人與人的協調和統一,而不是對象本身的垂直管理。
  • 良渚古城遺址代表中國申報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
    剛剛,良渚古城遺址正式申報世界遺產」。當天下午,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召開新聞發布會,向新聞媒體宣布:良渚古城遺址正式代表中國申報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  經國務院審批,1月26日,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致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代表國家鄭重在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文本上簽名,良渚古城遺址正式申報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  「聽到這個消息我們特別激動、興奮!這可是好幾代餘杭人、中國人一直期盼的事情啊。
  • 佛山南風古灶和基塘農業系統入選國家級遺產名單
    佛山迎來全省首個國家工業遺產項目。     在近日國家工信部公布的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中,禪城南風古灶位列其中,成為廣東省首個獲評國家工業遺產的項目。據悉,其核心是南風古灶和高灶石灣龍窯主體構築。
  • 專題| 文化遺產的批判性研究
    專題導語 遺產研究的興起始於20世紀70年代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先後發起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21世紀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始將遺產研究推上了新的臺階。
  • 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體系探析
    南宋定都臨安後,對外經貿關係十分重要,浙東運河成為當時對外交通運輸的重要航道,航運條件和繁榮程度均達到鼎盛。[14]中國大運河是古代農業文明時期人工運河的傑出典範,顯示了我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方面的卓越成就。大運河是由中央政府投資開鑿、管理、維護的工程,體現了大一統的國家意志。
  • 發掘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價值
    發掘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價值 2017年02月15日 07:2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陸航 字號 內容摘要:隨著近年來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提高,「考古學者」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 如何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
    讀書報:文化遺產在中國非常的多,國家是沒有能力全部保護,所以目前實行分級管理,但是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在財力、物力、人力有限的情況下的時候,只能優先保護最重要的遺產,導致一些價值比較低的遺產得不到有效的保護,現在是已經慢慢的消失了。那您認為這個矛盾如何解決?
  • 世界文化遺產在北京,這7個地方一定要去看看!
    良渚古城遺址(公元前3300-2300)是中國長江下遊環太湖地區的一個區域性早期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所在,它以規模宏大的古城、功能複雜的水利系統、分等級墓地(含祭壇)等一系列相關遺址,以及具有信仰與制度象徵的系列玉器,揭示了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在長江下遊環太湖地區曾經存在過一個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的、出現明顯社會分化和具有統一信仰的區域性國家。
  • 永遠珍視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維護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國際性課題。因為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不僅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財富,也是屬於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保護優秀的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公告制度。目前,我國已成為擁有該組織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急需保護瀕危項目和保護實踐示範項目最多的國家。
  • 迎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中國丹霞進校園」講座舉行
    6月6日,「中國丹霞進校園」系列科普活動在湖南農業大學舉行。紅網長沙6月6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盧欣)為迎接即將到來的首個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天下午, 「中國丹霞進校園」系列科普活動在湖南農業大學舉行。
  • 文化|從一座小城,看日本對本國文化遺產的保護
    本文轉自:瞭望東方周刊 作者:陳言 資深媒體人、日本問題專家 編輯:戴聞名 日本保護文化遺產的故事,想從一個「四線」小城市萩市說起。 在沒有飛機的年代,從中國和朝鮮半島去日本,需要橫渡日本海。
  • 邁向批判性遺產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知識困惑與範式轉型
    ; 姚暢(1994-),女,黑龍江人,中央民族大學世界民族學人類學研究中心2016級碩士研究生。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國際遺產研究領域最令人矚目的進展就是批判性遺產研究(critical heritage studies)的成形。批判性遺產研究不僅提出了系統的理論和方法論,而且還形成了以批判性遺產研究學會(Association of Critical Heritage Studies)為代表的國際化的學術組織。該組織於2012年在瑞典舉行首次會議就收到了500篇參會論文。
  • 日本如何保護文化遺產
    一些重要的歷史遺蹟,看起來卻是一副「未被保護」的樣子。文/陳言 編輯戴聞名萩陶苑(圖片源自萩市觀光協會)日本保護文化遺產的故事,想從一個「四線」小城市萩市說起。在沒有飛機的年代,從中國和朝鮮半島去日本,需要橫渡日本海。
  • 布達拉宮世界文化遺產管理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根據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中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原則,布達拉宮作為世界文化遺產需要保護的不僅僅是一個單體建築,其周圍環境的協調也十分重要。當地社區是抵制世界文化遺產同質化和全球化的直接作用者,因此在世界文化遺產的管理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遺產管理過程中的社區參與問題已經成為遺產研究中非常有意義並且日益國際化的問題。
  • 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武夷山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武夷山脈是中國東南部最負盛名的生物保護區,也是許多古代孑遺植物的避難所,其中許多生物為中國所特有。九曲溪兩岸峽谷秀美,寺院廟宇眾多,但其中也有不少早已成為廢墟。自11世紀以來,理教對中國東部地區的文化產生了相當深刻的影響。公元1世紀時,漢朝統治者在城村附近建立了一處較大的行政首府,厚重堅實的圍牆環繞四周,極具考古價值。  概 況  武夷山位於中國東南部福建省西北的崇安縣境內,總面積達99975公頃。武夷山的自然風光獨樹一幟,尤其以「丹霞地貌」著稱於世。
  • 蒙古人必須知道的國家級與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5月20日,成吉思汗祭典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8,蒙古族四胡音樂蒙古族四胡音樂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蒙古族四胡最具蒙古族特色的樂器之一,擦奏弦鳴樂器。2008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3,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勒勒車又名大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一直是蒙古族牧人重要的交通工具。
  • 文化遺產保護開啟新篇章
    市裡斥資百餘萬元對祠堂進行了徹底修繕,為無錫城中增添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展覽、講座、文藝沙龍陸續安排起來。秦淮海祠的保護利用只是一個縮影。近年來,無錫持續加大文保扶持力度,圍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以惠山古鎮申遺、大遺址保護和國家文化公園示範點段建設為重點,無錫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永續利用翻開了嶄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