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中國丹霞進校園」講座舉行

2020-12-04 紅網

6月6日,「中國丹霞進校園」系列科普活動在湖南農業大學舉行。

紅網長沙6月6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盧欣)為迎接即將到來的首個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天下午, 「中國丹霞進校園」系列科普活動在湖南農業大學舉行。中山大學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彭華教授作題為「中國丹霞到世界丹霞」的專題科普講座。

今年6月10日是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將於當天在湖北神農架召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啟動暨中國世界自然遺產推介會」。本次「中國丹霞進校園」活動是湖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首次聯合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貴州赤水、福建泰寧、浙江江郎山、江西龍虎山和龜峰等六地遺產地管理機構共同舉辦的一次科普宣傳推介,旨在營造良好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氛圍,提升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意識,促進文化繁榮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

丹霞,一個在中國命名和發展起來,飽含著濃鬱的中國文化特色的地球科學概念,被稱為中國地學「國粹」。科普講座上,彭華介紹了丹霞地貌發育條件、演化過程、研究簡史、遺產價值和丹霞自然美的文化屬性,「自然風光與神秘意境的結合,成為中國文化崇尚的崇高美和神仙境界,神秘文化與丹霞地貌的搭配形成一種獨特的『丹霞文化』現象。」

彭華介紹了中國丹霞申遺的歷程。2010年,由湖南省牽頭,貴州、江西、福建、浙江、廣東等6省聯合申報的「中國丹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多省聯合申報、協調管理體制開創了我國遺產申報和管理的先河。中國丹霞變成世界丹霞離不開中國學者長期的研究積累,其成功申遺被認為是中外申遺史上史無前例、也很難有來者的,一次成功入選遺產地最多、難度最大、影響也最大的世界自然遺產申報項目。在公約、法規、輿論壓力下,中國丹霞將得到永久保護,中國地學品牌將走向世界,填補世界遺產的類型空白。

本次活動是「中國丹霞」進入湖南校園的第一站,據統計,活動免費發放宣傳冊900份、門票500張。從2011年開始,由「中國丹霞」各地管理機構舉辦的「丹霞進校園」系列科普講座活動已超過70餘場,成為中國丹霞的科普品牌活動之一。

相關焦點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廣東線上線下刺激文旅消費
    刁定宏 攝 中新網韶關6月13電 (索有為 刁定宏)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廣東主會場暨「全域旅遊在行動·廣東人遊廣東」健康出行季系列活動啟動儀式,6月13日在韶關市丹霞山景區舉行。 本次遺產日系列活動以「非遺傳承 文明出行 健康生活」為主題。
  • 中國丹霞—中國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之一
    丹霞,這個術語指的是一種有著特殊地貌特徵以及與眾不同的紅顏色的地貌景觀(即「丹霞地貌」),像「玫瑰色的雲彩」或者「深紅色的霞光」。在地質和地貌學層面上,丹霞可以定義如下:「丹霞是一種形成於西太平洋活性大陸邊緣斷陷盆地極厚沉積物上的地貌景觀。
  • 世界自然遺產|中國丹霞
    中國丹霞,由廣東丹霞山、浙江江郎山、江西龍虎山、福建泰寧、湖南崀山、貴州赤水六處系列提名地組成。2010年8月1日以「中國丹霞」為名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丹霞是一個由陡峭的懸崖、紅色的山塊、密集深切的峽谷、壯觀的瀑布及碧綠的河溪構成的景觀系統,是中國和世界上丹霞景觀的例證。
  • 神木: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 傳統文化傳承入心間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是最古老、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為了傳承和保護好神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繼承優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培養神木市中小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意識,近年來,神木市文化館本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從娃娃抓起」的理念,堅持開展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全市廣大中小學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
  • 中國世界自然遺產最多的省,有我國最大的丹霞地貌,與四川相鄰
    若問一句,我國世界自然遺產最多的省份在哪裡,你知道嗎?它有著我國最大的丹霞地貌,與四川相鄰,沒錯就是以山地風光著稱的貴州。2018年7月2日,貴州梵淨山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53處世界遺產,第13處世界自然遺產,不僅讓我國成為世界上自然遺產最多的國家,也讓貴州成為我國世界自然遺產最多的省份,擁有4處世界自然遺產,分別是梵淨山、施秉喀斯特、赤水丹霞、荔波喀斯特。
  • 浙江最大方的城市,有省內首個世界自然遺產,平日14個景點免費遊
    在浙江眾多的城市之中,作為浙江的地級市衢州,實行周一到周五,也就是平日的時間對遊人免費開放,只要提前預約就可以,是浙江最大方的城市,這些景點包含5A景區,有江郎山、根宮佛國文化旅遊區、廿八都以及清漾毛氏文化村,還有部分4A景點藥王山、天脊龍門、龍遊石窟、龍遊居民苑、三衢石林、浮蓋山等等,總共有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尋找詩詞之中的韶關非遺之美
    6月13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上午,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與韶關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廣東主會場在韶關丹霞山拉開帷幕。「全域旅遊在行動·廣東人遊廣東」健康出行季系列活動也同場舉行。
  • 貴州的這三個世界自然遺產 你去過幾個?
    2007年6月在聯合國第31界遺產大會上被評為世界自然遺產地,成為中國第六個,貴州第一個世界自然遺產地。  荔波喀斯特是貴州高原和廣西盆地過渡地帶錐狀喀斯特的典型代表。荔波喀斯特最醒目的景觀是錐狀喀斯特,最典型的類型是峰叢喀斯特和峰林喀斯特。荔波喀斯特滿足了世界自然遺產的多個標準。
  • 湖南和廣西的界山,以丹霞地貌入選世界自然遺產,景色震撼
    這裡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歷史研究所。崀山,一半在湖南邵陽市新寧縣,另一半在廣西桂林資源縣境內,是兩個省的界山,崀山景區屬於丹霞地貌,和廣東韶關的丹霞山、江西龍虎山、浙江江郎山、福建泰寧、貴州赤水等省的丹霞自然奇觀共同入選「世界自然遺產」。
  • 文化遺產遭「毒手」,丹霞地貌被破壞誰之過?
    文化遺產遭「毒手」,丹霞地貌被破壞誰之過? 2018年08月30日 16:57: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人民日報)景區環境被破壞的事件屢屢發生,除了這些自然風景保護區受到破壞外,還有許多文物遺產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毒手」。  景區被破壞,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遊客的素質低造成的。許多人出門遊玩將導遊的勸告置若罔聞,對那些禁止塗鴉的標語熟視無睹,更有甚者把自己破壞文物的照片或者視頻上傳到社交媒體,將這種不良的影響肆意宣傳。
  • 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武夷山
    武夷山的自然風光獨樹一幟,尤其以「丹霞地貌」著稱於世。九曲溪沿岸的奇峰和峭壁,映襯著清澈的河水,構成一幅奇妙秀美的傑出景觀。  武夷山保存著大量完整無損、多種多樣的林帶,是中國亞熱帶森林和南中國雨林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例證。它保存著大量古老和珍稀的植物物種,其中很多是中國獨有的;這裡還生存著大量爬行類、兩棲類和昆蟲類動物。  武夷山是一處被保存了12個多世紀的景觀。
  • 中國丹霞:完美詮釋何謂神奇
    「金釘子」是個地質學上的概念,指的是年代地層單位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位。「金釘子」由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和國際地層委員會聯合確定,目前全球已確定的65個「金釘子」中,中國佔了11個,排名首位。常山黃泥塘「金釘子」的意義在於——這是中國確定的首個「金釘子」,確定時間是1997年1月。   在常山,記者就聽與之相鄰的江山市的朋友在說一件事——中國丹霞將申報世界自然遺產。
  • 37秒|滕州市墨子魯班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啟動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日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為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縱深推進中小學德育工作。12月2日,棗莊滕州市在北辛中學舉行了墨子魯班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啟動儀式。啟動儀式上,相關負責人宣讀了開展墨子魯班傳統文化進校園的通知,之後,原滕州市墨子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任守景,為師生們就墨子、魯班的生平事跡,和思想的現代意義價值,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路方法兩個方面,作了一場十分生動、精彩的講座。講座論述生動、觀點新穎,既有高深的理論,又有豐富的實踐,讓現場聽眾深切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 世界自然遺產:中國是世界第一,貴州是中國第一
    中國於1985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1987年中國第一批世界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到2020年,全國已有53項成為世界遺產,其中自然遺產13項,居世界第一。貴州有三項,排名全國第一。荔波喀斯特地貌荔波喀斯特是貴州高原和廣西盆地過渡地帶錐狀喀斯特的典型代表,最醒目的景觀是錐狀喀斯特,最典型的類型是峰叢喀斯特和峰林喀斯特。200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地,被認為是「中國南方喀斯特」的典型代表,成為貴州第一個世界自然遺產地。
  • 2021國考行測備考:中國的14處世界自然遺產
    今天寧夏華圖給大家帶來的常識相關考點是「中國的14處世界自然遺產」。   驕傲了我的國,中國自然景觀豐富,幾千年的文明史,有眾多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截止目前已有50多個項目入選世界遺產。其中,世界自然遺產14處,你都知道嗎?
  • 2020年世界遺產大會舉辦權何以「花落」福州
    在亞塞拜然共和國首都巴庫市舉行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共審議通過了29個新增世界遺產項目,其中包括中國提交的2個項目,分別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和「良渚古城遺址」。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舉辦地福州在1986年12月8日列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堅守文化初心,傳承文化根脈 ——張掖市舉行「戲曲進校園」暨非遺(傳統戲曲)傳承示範基地授牌儀式活動
    為促進戲曲繁榮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推動戲曲藝術在年輕一代傳承普及,11月29日,由張掖市委宣傳部、張掖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張掖市教育局聯合舉辦的 「弘揚傳統文化·培育家國情懷」戲曲進校園暨張掖市非遺(傳統戲曲)傳承示範基地授牌儀式在張掖中學隆重舉行。
  • 陝北丹霞地貌第二次國際聯合科考在延安舉行
    延安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志丹-安塞-甘泉一帶,是陝北丹霞地貌地質遺蹟「s」型景觀帶中的核心部分,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旅遊價值。據調查,延安地區丹霞地貌地質遺蹟共70處,有溝谷型、孤峰型、丹霞天生橋、丹霞石蘑菇等類型。其中,溝谷型丹霞地貌按照其形態特徵可進一步劃分為天井式、狹縫式、巷道式、寬谷式四個類型。在這70處丹霞地貌中,世界級地質遺蹟2處,國家級16處,省級13處。
  • 國家地質學會常務理事長:丹霞地貌應珍惜與保護
    >   中新網衢州9月21日電(記者 邵燕飛)21日,第三屆丹霞地貌國際學術討論會暨第十五屆全國紅層與丹霞地貌學術討論會在浙江江山舉行。2010年8月在巴西召開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中國丹霞」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江郎山名列其中,成為浙江省首個世界自然遺產。
  • 「中國·張家界」首屆世界遺產攝影大展舉行
    符璋德攝  11月16日至22日,「中國·張家界」首屆世界遺產攝影大展在湖南省張家界市舉行。71個國家和地區的115處世界遺產影像作品妝點著張家界的大庸古城、大峽谷、天門山、天子山等知名旅遊景點。作為張家界的老朋友,曾題詞讚譽「地上最高絕景」的聯合國第八任秘書長潘基文專為大展發來賀信,對主辦方的積極貢獻表示讚賞,並為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送上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