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中國丹霞進校園」系列科普活動在湖南農業大學舉行。
紅網長沙6月6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盧欣)為迎接即將到來的首個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天下午, 「中國丹霞進校園」系列科普活動在湖南農業大學舉行。中山大學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彭華教授作題為「中國丹霞到世界丹霞」的專題科普講座。
今年6月10日是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將於當天在湖北神農架召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啟動暨中國世界自然遺產推介會」。本次「中國丹霞進校園」活動是湖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首次聯合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貴州赤水、福建泰寧、浙江江郎山、江西龍虎山和龜峰等六地遺產地管理機構共同舉辦的一次科普宣傳推介,旨在營造良好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氛圍,提升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意識,促進文化繁榮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
丹霞,一個在中國命名和發展起來,飽含著濃鬱的中國文化特色的地球科學概念,被稱為中國地學「國粹」。科普講座上,彭華介紹了丹霞地貌發育條件、演化過程、研究簡史、遺產價值和丹霞自然美的文化屬性,「自然風光與神秘意境的結合,成為中國文化崇尚的崇高美和神仙境界,神秘文化與丹霞地貌的搭配形成一種獨特的『丹霞文化』現象。」
彭華介紹了中國丹霞申遺的歷程。2010年,由湖南省牽頭,貴州、江西、福建、浙江、廣東等6省聯合申報的「中國丹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多省聯合申報、協調管理體制開創了我國遺產申報和管理的先河。中國丹霞變成世界丹霞離不開中國學者長期的研究積累,其成功申遺被認為是中外申遺史上史無前例、也很難有來者的,一次成功入選遺產地最多、難度最大、影響也最大的世界自然遺產申報項目。在公約、法規、輿論壓力下,中國丹霞將得到永久保護,中國地學品牌將走向世界,填補世界遺產的類型空白。
本次活動是「中國丹霞」進入湖南校園的第一站,據統計,活動免費發放宣傳冊900份、門票500張。從2011年開始,由「中國丹霞」各地管理機構舉辦的「丹霞進校園」系列科普講座活動已超過70餘場,成為中國丹霞的科普品牌活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