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上午,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與韶關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廣東主會場在韶關丹霞山拉開帷幕。「全域旅遊在行動·廣東人遊廣東」健康出行季系列活動也同場舉行。
(謝錦樹 攝) 韶關推出五條精品非遺體驗遊線路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了解到,活動期間,韶關正式推出本年度5條精品非遺體驗遊線路。這5條線路分別是:「韶城印象——記憶裡的非遺」(粵北採茶戲傳承基地—風採樓—百年東街—隆盛醬園博物館—馬壩人遺址公園—柴燒陶藝非遺工作站)
「瑤族風情——彩雲間的非遺」(乳源瑤族風情園—世界過山瑤博物館—盤王節傳承基地—瑤繡工作站—雲門山旅遊度假區)
「古村巷陌——山水中的非遺」(仁化民俗非遺文化街—丹霞山風景區—丹霞紅豆飾品非遺工作站—夏富古村—石塘古村—月姐歌傳承基地—堆花米酒傳承基地)
「尋味粵北——舌尖上的非遺」(滿堂客家大圍—宰相粉製作基地—珠璣古巷—南雄非遺館—梅關古道)
「研學體驗——課本外的非遺」(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坪石)—金雞嶺—沿溪山茶場—犁市當鋪—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大村))。
據介紹,上述線路整合韶關各縣(市、區)地域文化和自然優勢,圍繞韶關精品非遺項目、工作站、傳承基地等,串聯周邊歷史文化名城、古村名鎮、歷史文化名街區、民族風情小鎮,融合鄉村旅遊、工業旅遊、研學旅遊、紅色旅遊、康養旅遊、體育旅遊、戶外營地等多種方式。
韶關市表示將對參與項目的非遺傳承人進行培訓,提升其講解能力,設計趣味性的體驗、互動環節,以及相關材料包、簡易工具、小禮品等,並對參與非遺遊活動的傳承人進行補貼,提高他們的參與積極性。
詩詞愛好者用傳統文化包裝解讀韶關旅遊
面對廣東和韶關奉上的豐盛「非遺大餐」,韶關市一群詩詞愛好者們也紛紛積極行動起來,以此為素材盡情抒寫謳歌粵北深厚文化、大好河山。韶關市文廣旅體局黨組成員包其華告訴記者:「我們希望用作詩作詞的形式,把傳統文化和非遺宣傳有機結合起來,對弘揚廣東非遺文化、推介韶關旅遊起到積極的作用。我們希望用文化方式全面提升非遺線路、旅遊景區的內涵和深度,對韶關旅遊進行全新包裝解讀。」
(謝錦樹 攝) 包其華說,韶關是廣東省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有丹霞山、珠璣巷、南嶺、南華禪寺等一大批聞名海內外的著名景區。他告訴記者,韶關生態區位重要、生態基礎良好、生態資源豐富,是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範區和廣東綠色生態第一市。近年來,韶關市委、市政府立足於生態文化優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旅遊事業發展,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碧水攻堅戰、淨土防禦戰,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統籌謀劃全市旅遊文化資源開發,全力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奮力把韶關打造成為大灣區「後花園」、「康養地」、「體驗場」。
包其華深情地說:「我作為韶關一名普通市民和文旅戰線一名普通士兵,我深深愛上這片土地,積多年之深情,揮幾載之翰墨,以『韶州三章』之詩書,為她詩、為她歌、為她書、為她畫,抒我最真情,願她更美麗,未來更光明!」
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許渾曾作詩《韶州韶陽樓夜宴》,描繪了詩人和友人在古韶州(今韶關)夜間登上韶陽樓暢飲歡聚的一夜。而包其華所作的一首七絕詩《煙花三月下韶州》亦取材於此,與許渾遙時隔千年相輝映。包其華將韶關「三江六岸」、韶陽樓、韶樂等聞名遐邇的韶關地標、元素融匯其中,勾勒了一幅早春韶城美景。
包其華還結合暢遊北江、徒步穿越丹霞山、丹霞山國際山地馬拉松等韶關主辦的一系列重大文旅活動、賽事撰寫了一組律詩、古詞等。這一組詩詞以賽事為牽引,抒發了韶關奮力打造成為大灣區「後花園」、「康養地」、「體驗場」的激昂向上之情。正如他在《暢遊北江》(行香子)中所寫:「不忘初心,勤政為民,實幹興韶,自揚臂,爭上遊。」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卜瑜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卜瑜(署名除外)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曾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