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尋找詩詞之中的韶關非遺之美

2020-12-06 廣州日報

6月13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上午,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與韶關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廣東主會場在韶關丹霞山拉開帷幕。「全域旅遊在行動·廣東人遊廣東」健康出行季系列活動也同場舉行。

(謝錦樹 攝) 韶關推出五條精品非遺體驗遊線路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了解到,活動期間,韶關正式推出本年度5條精品非遺體驗遊線路。這5條線路分別是:「韶城印象——記憶裡的非遺」(粵北採茶戲傳承基地—風採樓—百年東街—隆盛醬園博物館—馬壩人遺址公園—柴燒陶藝非遺工作站)

「瑤族風情——彩雲間的非遺」(乳源瑤族風情園—世界過山瑤博物館—盤王節傳承基地—瑤繡工作站—雲門山旅遊度假區)

「古村巷陌——山水中的非遺」(仁化民俗非遺文化街—丹霞山風景區—丹霞紅豆飾品非遺工作站—夏富古村—石塘古村—月姐歌傳承基地—堆花米酒傳承基地)

「尋味粵北——舌尖上的非遺」(滿堂客家大圍—宰相粉製作基地—珠璣古巷—南雄非遺館—梅關古道)

「研學體驗——課本外的非遺」(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坪石)—金雞嶺—沿溪山茶場—犁市當鋪—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大村))。

據介紹,上述線路整合韶關各縣(市、區)地域文化和自然優勢,圍繞韶關精品非遺項目、工作站、傳承基地等,串聯周邊歷史文化名城、古村名鎮、歷史文化名街區、民族風情小鎮,融合鄉村旅遊、工業旅遊、研學旅遊、紅色旅遊、康養旅遊、體育旅遊、戶外營地等多種方式。

韶關市表示將對參與項目的非遺傳承人進行培訓,提升其講解能力,設計趣味性的體驗、互動環節,以及相關材料包、簡易工具、小禮品等,並對參與非遺遊活動的傳承人進行補貼,提高他們的參與積極性。

詩詞愛好者用傳統文化包裝解讀韶關旅遊

面對廣東和韶關奉上的豐盛「非遺大餐」,韶關市一群詩詞愛好者們也紛紛積極行動起來,以此為素材盡情抒寫謳歌粵北深厚文化、大好河山。韶關市文廣旅體局黨組成員包其華告訴記者:「我們希望用作詩作詞的形式,把傳統文化和非遺宣傳有機結合起來,對弘揚廣東非遺文化、推介韶關旅遊起到積極的作用。我們希望用文化方式全面提升非遺線路、旅遊景區的內涵和深度,對韶關旅遊進行全新包裝解讀。」

(謝錦樹 攝) 包其華說,韶關是廣東省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有丹霞山、珠璣巷、南嶺、南華禪寺等一大批聞名海內外的著名景區。他告訴記者,韶關生態區位重要、生態基礎良好、生態資源豐富,是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範區和廣東綠色生態第一市。近年來,韶關市委、市政府立足於生態文化優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旅遊事業發展,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碧水攻堅戰、淨土防禦戰,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統籌謀劃全市旅遊文化資源開發,全力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奮力把韶關打造成為大灣區「後花園」、「康養地」、「體驗場」。

包其華深情地說:「我作為韶關一名普通市民和文旅戰線一名普通士兵,我深深愛上這片土地,積多年之深情,揮幾載之翰墨,以『韶州三章』之詩書,為她詩、為她歌、為她書、為她畫,抒我最真情,願她更美麗,未來更光明!」

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許渾曾作詩《韶州韶陽樓夜宴》,描繪了詩人和友人在古韶州(今韶關)夜間登上韶陽樓暢飲歡聚的一夜。而包其華所作的一首七絕詩《煙花三月下韶州》亦取材於此,與許渾遙時隔千年相輝映。包其華將韶關「三江六岸」、韶陽樓、韶樂等聞名遐邇的韶關地標、元素融匯其中,勾勒了一幅早春韶城美景。

包其華還結合暢遊北江、徒步穿越丹霞山、丹霞山國際山地馬拉松等韶關主辦的一系列重大文旅活動、賽事撰寫了一組律詩、古詞等。這一組詩詞以賽事為牽引,抒發了韶關奮力打造成為大灣區「後花園」、「康養地」、「體驗場」的激昂向上之情。正如他在《暢遊北江》(行香子)中所寫:「不忘初心,勤政為民,實幹興韶,自揚臂,爭上遊。」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卜瑜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卜瑜(署名除外)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曾煥陽

相關焦點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廣東線上線下刺激文旅消費
    刁定宏 攝 中新網韶關6月13電 (索有為 刁定宏)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廣東主會場暨「全域旅遊在行動·廣東人遊廣東」健康出行季系列活動啟動儀式,6月13日在韶關市丹霞山景區舉行。 本次遺產日系列活動以「非遺傳承 文明出行 健康生活」為主題。
  • 甘肅省「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示及購物節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作者祁曉亮2020年6月13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同時,我省各市(州)文旅部門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和各級黨委政府關於疫情防控各項規定,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結合實際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各類線上非遺宣傳展示活動,集中展示我省各地優秀非遺項目魅力,努力推動全社會參與非遺保護工作理念深入人心。
  • 望斷梅關,夢回韶關——《牡丹亭》與南雄和韶關的歷史文化淵源
    >舜帝南廵日,傳聞此地回。(《清遠送客過零陵》) 這些,不僅是湯顯祖留給韶關的精神文化遺產,也對我們知道,湯顯祖「臨川四夢」,除《牡丹亭》將其一生行事特別是嶺南之行以及江南之行(班耕勸農)寫入劇中外,另三劇均比較多化用前人故事,現實鮮活和自身投射相對較弱,因此,往返經行韶關,對其創作的影響,自然所在多是。
  • 黔東南州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不得不知的故事
    特別是2009年9月30日,侗族大歌成功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實現了貴州省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零的突破,對我州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產生深遠影響。2020年州級財政安排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經費100萬元。搭載體,走出深閨讓非遺「活起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應成為只放在博物館裡的活化石,走進現代生活才是其長遠傳承、真正活下來的方式。「堅持傳統是根本,不斷創新是關鍵。讓『舊藝』穿上『新衣』,才能讓非遺融入到時代之中,綻放光彩,煥發生機。」
  • 端午假期最後一天,到餘店,帶孩子一起體驗非遺文化吧!
    2019年6月8日是我國第三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開封市於6月7日至9日,舉辦了為期三天的以「非遺中國、出彩開封」為主題的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系列活動,鼓樓區仙人莊辦事處餘店民俗文化村是本次活動主辦地。
  • 迎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中國丹霞進校園」講座舉行
    6月6日,「中國丹霞進校園」系列科普活動在湖南農業大學舉行。紅網長沙6月6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盧欣)為迎接即將到來的首個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天下午, 「中國丹霞進校園」系列科普活動在湖南農業大學舉行。
  • 大美韶關,邀您共賞
    第十六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於11月16日至20日以「雲上文博會」形式舉行,11月16日正式開幕後24小時開放。本屆文博會廣東省展團設在6號館粵港澳大灣區館,以「文化強省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圈建設」為展示主題,以「創新驅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全面反映廣東文化和廣東形象。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專題展在瀋陽順利舉行
    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堅定文化自信,傳承非遺文化及技藝,推動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2019年9月9日由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主辦,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黃金文化專項公益基金管理委員會承辦,瀋陽萃華金銀珠寶股份有限公司具體承辦的「文化黃金 傳承創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專題展
  • 永遠珍視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自序  中華民族具有保護、傳承優秀文化遺產的深厚傳統,但我國現代意義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卻是近十幾年的事情。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世界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我國的崑曲藝術名列其中。
  • 當非遺文化走進社區,廣州越秀展示「19世紀的人肉照相機」
    6月11日,在廣州市越秀區文化館中,一場名為「非遺通草畫——講述古今中國故事」的展覽拉開了即將到來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序幕。通過5G網絡,搭建空中課堂。越秀區文化館開展線上實時導賞和通草畫文化傳承教學活動,邀請越秀區少年宮美術教師、通草水彩畫繪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蘇昕及其團隊成員與越秀區的中小學、幼兒園等學生進行互動,並結合嶺南物種戶外導賞活動,架起「網際網路+非遺傳承」的橋梁。
  • 灰塑琺瑯白眉拳陳式太極 近距離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灰塑製作展示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張曉宜、徐靜 通訊員花都區創建辦、花都區融媒體中心)近日,由廣州市花都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區文化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承辦的花都區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展演暨遊園活動在資政大夫祠火熱開啟,現場通過多種方式,向廣大市民群眾普及非遺知識
  • 每日一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和旅遊部近日集中開展了一系列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受疫情影響,今年的遺產日非遺活動以線上活動為主,貼近年輕群體。1000餘部非遺傳承紀錄影像、非遺題材紀錄片進行公益性展播,多家網絡平臺聯合舉辦「非遺購物節」。
  • 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生產標準探微
    雖然這些牽涉的標準不是顯性的文字存在,但其是客觀存在的,並且以某種口訣或感悟的形式存在於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只是沒有冠之以標準二字而已。我們不應排斥標準,因為非遺並不是與現代文明截然對立的歷史遺留物,而是從過去而來並在當今社會不斷發展演進的現實生活中文化的一部分。
  • 體驗扎染樂趣 傳承非遺文化
    體驗扎染樂趣,開發勞動創意課程,既傳承非遺文化,又讓學生從中感悟勞動之美。昨日,記者從莆田市仙遊縣書峰學校了解到,該校的特色勞動教育項目豐富多彩,獲得省級榮譽稱號的肯定。書峰鄉是全省聞名的「青黛之鄉」,青黛種植歷史悠久。早在宋代就將青黛種植用於染料,民國時發現其藥用價值後更是大規模種植,其傳承千年的泡製技法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該校通過「傳承遺產」「開心田園」「快樂染屋」「難忘鄉愁」「多姿舞臺」系列勞動創意課程開發,確立不同年段不同勞動主題,切實做到因材施教、知行合一,把走向自然、回歸生活、感悟人生融為一體。
  • 非遺相伴迎國慶,燈火月影賞中秋——廣東推出節慶「嘆」非遺中秋...
    值此人間好時節,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推出了節慶「嘆」非遺:「月滿中秋 燈賞華誕」中秋國慶系列活動,為市民群眾提供國慶出遊新方案。本次系列活動包括「月滿中秋 燈賞華誕」主題燈彩藝術作品展、「解碼非遺」體驗課和「雲賞非遺」專題展播三個版塊。
  • 文化遺產保護開啟新篇章
    近年來,無錫持續加大文保扶持力度,圍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以惠山古鎮申遺、大遺址保護和國家文化公園示範點段建設為重點,無錫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永續利用翻開了嶄新的一頁。無錫運河沿線也留下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9月,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在無錫舉行,吉祥物「運來」吸睛無數。「運來」由江蘇省非遺創意基地百工造物和已接手無錫惠山泥人廠的耘林集團聯合開發,脫胎於國家級非遺無錫惠山泥人傳統造型「大阿福」,服飾融入了運河沿岸風物特徵及文化特色。兩個亦古亦今的泥娃娃「福運來」「喜運來」,是運河多彩文明的象徵,更傳遞著運河城市文旅發展融合共贏的美好祝福。
  • 如何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
    世界遺產公約裡規定,文化、自然遺產是並重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開會,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兩方面的專家都應該到場,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可是我們國家從1985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以後,迄今20多年,每年派去參加會議的都是文化遺產專家,沒有一個自然遺產方面的專家參加過國際會議。
  • 邁向批判性遺產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知識困惑與範式轉型
    [注] 王傑文則指出,以物化的方式搶救保護和開發利用,從根本上帶有漠視文化遺產之主體的弊端。文化傳統的主體仍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政府、學者和文化公司都把民眾當作啟蒙的對象,因此,地方民眾沒有被賦予基本的主動性。
  • 國家級、世界級「非遺」聚集瓊洲文化風情街黎族文化長廊
    文化長廊展示有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黎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黎族原始制陶藝術,以及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黎族釀酒文化、黎族樂器、貝雕、椰雕、銀器、藤竹編、牛皮凳子等。景區整合旅遊資源,提升遊客體驗,讓獨具特色、富有魅力的海南本土民族文化產品通過景區走向全國,通過往來遊客將黎族文化推向世界。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
    目前,南安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8類79項,其中國家級保護名錄2項,省級保護名錄9項,泉州級保護名錄34項;共有代表性傳承人32人,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泉州市級傳承人26人;建有英都拔拔燈、蛇脫殼古陣法、南音、高甲戲、木偶雕刻等5個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