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專題展在瀋陽順利舉行

2021-01-09 環球網

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堅定文化自信,傳承非遺文化及技藝,推動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2019年9月9日由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主辦,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黃金文化專項公益基金管理委員會承辦,瀋陽萃華金銀珠寶股份有限公司具體承辦的「文化黃金 傳承創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專題展」繼在哈爾濱、北京舉辦展覽後,在瀋陽新世界博覽館順利開幕。

此次展覽大師雲集,珍品豐富,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樹文的《花絲太平吉祥》、《金安千裡馬》、《龍鳳花燻》,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程淑美的《楊柳觀音》、《舞馬銜杯銀壺》、《蓮水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鵬的《五佛冠》、《有鳳來儀》、《和合如意》,古典大氣、工藝精湛;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張春源的《龍吟金壺》、《金甌永固杯》、《銀盤》,北京一級工藝美術大師袁長君的《中華寶塔》、《雙鳳四龍戲珠薰香爐》、《九龍聚寶盆》,北京一級工藝美術大師趙春明的《吉祥如意法螺》、《冒燻》,創新演繹花絲工藝,技法純熟,經典雅致。《諸事如意》花絲生肖豬擺件,《龍鳳富貴》花絲金碗,《叩響幸福》花絲手包,《珍我如金》花絲手鐲等共展出近百件花絲鑲嵌展品,既有大師之作,又有創新精品,運用傳統工藝展現時尚之美。這些展品所表現的正是中華民族的美學智慧和藝術創造力,讓古老手工技藝與現代時尚創意完美碰撞,盡顯吉祥瑞慶的美好寓意與匠心極致的非遺工藝之美。

原國家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出席開幕式,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理事長陳四光出席開幕式並講話,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進行了《匠者仁心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公益講座,闡明了文化遺產活態化的重要性,分享了非遺繼承、創新與發展的故宮經驗,集文化與趣味性為一體。

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理事長陳四光致辭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進行公益講座

為展現黃金文化的藝術魅力,萃華公司發起成立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黃金文化專項公益基金管理委員會,捐贈1000萬元人民幣用於傳承、創新和發展非遺黃金技藝等公益項目。萃華公司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展開合作,攫取故宮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精神內涵,秉持精益求精、持之以恆、推陳出新、續寫經典的大國非遺工匠精神,不斷探尋和挖掘中國非遺花絲鑲嵌、鏨刻、古法金等傳統手工技藝,在傳承的基礎上勇於創新,將傳統文化、故宮元素與現代時尚風潮理念創新融合,推出眾多代表著中國匠心精神和品質生活方式的「皇飾宮匠」系列作品。萃華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號召,攜非遺花絲等文化珠寶先後亮相巴黎時裝周、坎城國際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等國際性時尚和藝術舞臺,並攜手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故宮博物院等國家機構開啟全球巡展之旅,遠赴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韓國首爾中國文化中心、法國羅浮宮博物館、義大利卡薩雷斯博物館等藝術殿堂展示宮匠系列臻品,讓中國文化和非遺技藝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被全球消費者了解和喜愛。

展品展示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保護與傳承需要不同的社會群體共同努力。面對日益多元化的社會需求,靜態的非遺保護遠遠不夠,需要深諳市場規律的企業加入其中,更積極致力於文化藝術的傳承和創新,一同推動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

相關焦點

  • 蒙古人必須知道的國家級與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6月7日,蒙古族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6,那達慕「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的「那達慕」大會,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 黔東南州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不得不知的故事
    2012年以來,我州先後出臺了《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年度考核辦法(試行)》、《關於進一步加強全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性文件。這些地方性法規和政策,進一步保護了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環境,有效地促進了黔東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發展。
  • 永遠珍視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維護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國際性課題。因為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不僅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財富,也是屬於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保護優秀的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公告制度。目前,我國已成為擁有該組織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急需保護瀕危項目和保護實踐示範項目最多的國家。
  • 關於阿拉伯的鮮花故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蟳埔女的空中花園
    攝影/圖文/原創 邱太建關鍵詞: 蟳埔女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泉州豐澤區東海街道有一個享譽全國的蟳埔小漁村,阿拉伯人與鮮花的故事流傳至今。「對鏡貼花黃」的浪漫已經延續了千百年。蟳浦的魅力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是當時世界東方第一大港。
  •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開始試運行
    歷時四年建設、布展,2021年元旦起,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開始試運行,免費向觀眾開放。 新年伊始,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開始試運行。
  • 每日一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和旅遊部近日集中開展了一系列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受疫情影響,今年的遺產日非遺活動以線上活動為主,貼近年輕群體。1000餘部非遺傳承紀錄影像、非遺題材紀錄片進行公益性展播,多家網絡平臺聯合舉辦「非遺購物節」。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高於一切
    近些年,我國被評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數量越來越多,但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消失。而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消失,有人認為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每一個時代的人喜歡的東西都不一樣,每個時代傳承下來的項目都會帶有時代的色彩,而一些不受歡迎或者不被認可的項目自然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有人認為項目雖然消失了,但是它的精神卻傳承了下來,這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 衡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探略⑦:侯店毛筆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標識,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於民族精神的綿延和凝結。  大禹治水,劃天下為九州,冀州為九州之首,今日之衡水,即古冀州之腹地,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了衡水獨具特色的人文勝地。
  • 金桔逸遊人文:這項頭頂上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會消失嗎?
    湘西銀飾鍛制技術以其複雜的工藝,豐富的內涵文化,獨特的雕刻設計,入選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件好的銀飾,要經過鑄煉、捶打、焊接、編結、洗滌等30道工序。根據需要,銀匠先把熔煉過的白銀製成薄片、銀條或銀絲,利用壓、寥、刻、摟等工藝,制出精美紋樣,然後再焊接或編織成型。除了在錘砧勞作上是行家裡手,在造型設計上苗族銀匠也堪稱高手。
  • 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
    原標題: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訪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王鳳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是要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持續的實踐與傳承,並提升其被繼承的可能性。在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究竟該保護什麼、如何保護,目前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 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線上頒獎儀式在湖北十堰圓滿召開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國文明的活態載體,非遺的有無,往往比物質文化遺產來得更加重要,因為它直接關涉到一國文明能否延續,一國文明是否斷流的大問題。為此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頒為遼寧瀋陽盛京滿繡、河北張家口蔚縣剪紙、河南南陽烙畫、湖北巴東堂戲等22個優秀非遺項目頒發「銳意進取獎」,鼓勵各地在非遺傳承上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
    目前,南安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8類79項,其中國家級保護名錄2項,省級保護名錄9項,泉州級保護名錄34項;共有代表性傳承人32人,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泉州市級傳承人26人;建有英都拔拔燈、蛇脫殼古陣法、南音、高甲戲、木偶雕刻等5個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 泥塑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制而成,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5月20日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用粘土塑製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制而成。泥塑的材料一般選用帶些粘性又細膩的土,經過捶打、摔、揉,有時還要在泥土裡加些棉絮、紙、蜂蜜。製作出精美、樸實、直觀、形象、誇張、逼真的作品。但在珍藏時間上極具挑戰性,且具有收藏價值。
  • 實用英語:「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實用英語:「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03-08 20:03 來源:中國日報網站 作者:   「
  • 走進蟹螺藏族鄉,發現屬於石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爾蘇藏族「環山雞節」:爾蘇藏族「環山雞節」是石棉縣爾蘇藏族每年農曆八月舉行的傳統節日,爾蘇語稱為「古扎子」意為過年,2007年3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選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爾蘇木雅藏族「母虎曆法」:「母虎曆法」是目前爾蘇、木雅人至今還在用於測算日子的方法,其功用與夏曆、殷歷、周曆等古代曆法和現在廣泛使用的黃曆有相似之處。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紀實
    目前已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4項、國家級非遺項目100項(127個項目保護單位)、省級非遺項目347項(546個項目保護單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57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571人。
  • 神木: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 傳統文化傳承入心間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是最古老、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為了傳承和保護好神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繼承優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培養神木市中小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意識,近年來,神木市文化館本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從娃娃抓起」的理念,堅持開展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全市廣大中小學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
  • 非物質文化遺產C位出道的酸菜魚
    本素酸菜魚十五年匠心堅守,靠非物質文化遺產C位出道的酸菜魚~360天基地活水養殖黑魚專供,現撈現殺,魚骨熬湯,精選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酸菜調配的秘制湯底,多種辣度口味自由選擇,一條魚一鍋湯,熱油滋拉一聲響,滿桌飄香,撲鼻而來的濃鬱酸香引得人食慾大開,魚肉大片厚薄均勻,鮮美滑嫩,一口一口完全停不下來!別光吃魚肉,鍋裡的配菜也個個有料,入味非常。
  • 關於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常文廣新〔2015〕132號         關於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屬地調整的通知         各轄市(區)文廣體(新聞出版、教育文體、社會事業)局、市文化館: 為加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