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制而成,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1-01-08 高考英語蕭老師

泥塑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2006年5月20日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用粘土塑製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制而成。

泥塑的材料一般選用帶些粘性又細膩的土,經過捶打、摔、揉,有時還要在泥土裡加些棉絮、紙、蜂蜜。

製作出精美、樸實、直觀、形象、誇張、逼真的作品。

但在珍藏時間上極具挑戰性,且具有收藏價值。

就是說每件作品均是手工製做,皆為孤品,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不存在仿造、複製、盜版等被侵權現象的發生,巧的工藝品,博得民眾的喜愛。

每件作品都是過去生活的真實再現。

濃厚的民間特色,造型古樸,誇張別致,深受廣大群眾和專家學者的好評,被民俗學專家稱為歷史的活化石。

相關焦點

  • 網絡用語泥塑是什麼意思 易烊千璽ins更新變身老藝術家
    飯圈是一個變一個樣,追星女孩們想進各種方法來形容偶像,什麼小哥哥小姐姐都過時了,最近,形容一個人,迷妹們喜歡用泥塑二字,網絡用語泥塑是什麼意思呢?這個詞語有何含義?   我們理解的泥塑,俗稱「彩塑」,泥塑藝術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即用粘土塑製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
  • 蒙古人必須知道的國家級與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那達慕」是蒙古語,亦稱「那雅爾(Nair)」,「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遊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2006年5月20日,那達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陰曆3月21日為春祭,祭祀規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都派代表前往伊金霍洛成陵奉祭。2006年5月20日,成吉思汗祭典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8,蒙古族四胡音樂蒙古族四胡音樂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專題展在瀋陽順利舉行
    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堅定文化自信,傳承非遺文化及技藝,推動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2019年9月9日由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主辦,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黃金文化專項公益基金管理委員會承辦,瀋陽萃華金銀珠寶股份有限公司具體承辦的「文化黃金 傳承創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專題展
  • 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線上頒獎儀式在湖北十堰圓滿召開
    蔚縣剪紙  蔚縣剪紙,河北省蔚縣地方傳統手工剪紙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蔚縣剪紙題材廣泛,意寓深長,生活氣息濃鬱。無論是反映人們對吉祥幸福的祈納,還是來源於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及人物;無論是北方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風情的再現,還是用於四時節令、婚壽禮儀等慶典,都體現了民間藝人高超的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
  • 黔東南州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不得不知的故事
    州文體廣電旅遊局黨組書記範鐘聲說:2014年,我們又率先全國在16個縣市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全州17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編制數91個,為全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奠定人才基礎。2008年以來,我州先後頒布《民族文化村寨保護條例》、《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苗醫藥侗醫藥發展條例》、《傳統村落保護實施辦法(試行)》等法規和政策。
  • 永遠珍視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此為標誌,短短十幾年,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從初始的比較單一的項目性保護,走上了整體性、系統性的全面保護階段。2011年2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同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經在具有自覺性的科學保護的道路上邁進。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效是顯著的,其保護實踐顯示的意義,產生了重要的國際性影響。
  • 金桔逸遊人文:這項頭頂上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會消失嗎?
    銀飾在苗族數千年的繁衍發展過程中,早已不止是別在腰間的藝術品,已然化身為一種精神力量,凝聚子子孫孫,支撐著整個苗族。銀匠曾經是苗寨最受尊敬的職業,銀飾鍛製作為苗族民間獨有的技藝,通常在家庭內部世代傳承。湘西銀飾鍛制技術以其複雜的工藝,豐富的內涵文化,獨特的雕刻設計,入選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著名攝影師傾情拍攝:咱們臨沂的這些傳統手工,你知道幾個?
    它的題材內容、藝術形式都是為適應農村特點而產生的,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在圖案設計上,多取材於民間神話、民間故事、歷史故事等,具有造型精巧、形象逼真、色彩豔麗、誇張傳神等特點。2014年11月11日,郯城木旋玩具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衡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探略⑦:侯店毛筆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標識,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於民族精神的綿延和凝結。  大禹治水,劃天下為九州,冀州為九州之首,今日之衡水,即古冀州之腹地,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了衡水獨具特色的人文勝地。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雲」展-第二屆東莞·中國泥塑藝術聯展⑦
    >第二屆東莞·中國泥塑藝術聯展第七期一起來欣賞泥土間塑出來的藝術茶山泥塑茶山泥塑廣東東莞茶山泥塑作為嶺南文化組成部分,早在明朝初期已有製作,明末清初至民國初期廣為盛行,深受東莞乃至珠三角地區的民眾所喜愛,其藝術造詣在廣東民間藝術史上有其光輝的一頁。
  • 國家級、世界級「非遺」聚集瓊洲文化風情街黎族文化長廊
    海口瓊洲文化風情街,坐落於風光秀麗的南渡江畔老鐵橋旁。景區精心打造的黎族文化長廊,是海南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展示基地。黎族文化長廊長200餘米,分為黎族陶器、黎族織錦、黎族釀酒、黎族樂器、黎族銀器、黎族椰雕、黎族藤竹編等七個展區。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紀實
    今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啟動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中華文化新媒體傳播」等一批重點工程項目,對如何在新形勢下傳承發展好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具體部署。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將在北京召開。
  • 走進蟹螺藏族鄉,發現屬於石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石棉藏族「彌卦」製作技藝:「彌卦」是石棉縣藏族特有的傳統手工服飾,用自產的綿羊毛和犛牛毛經過多道工序紡織而成。木雅藏族年俗:年俗,木雅語稱為「gu qu mu」,木雅人又用漢語稱為「燒賻紙」,是木雅藏族一年中最為重要的日子。
  • ...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宣紙製作...
    宣紙是傳統手工紙的傑出代表,宣紙是中國獨特的手工藝品,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因其具備耐老化、不變色、少蟲蛀、壽命長等特點,故有「國之瑰寶」「紙壽千年」的美譽。 宋末元初,曹姓人遷徙至涇縣西鄉小嶺一帶,以製造宣紙為生,自此,涇縣小嶺曹氏一族,逐漸發展成宣紙工業中的佼佼者,並曾一度壟斷了宣紙的生產經營。元代建立後,南北統一,經濟文化有所發展,尤其是繪畫的繁榮,使得宣紙有了極大的發展空間,宣紙作為畫家們發揮的基本工具而被重視起來,大大刺激了宣紙業的發展,加上宣紙製造工藝的日趨成熟,使宣紙生產有了長足的進步。
  • 關於阿拉伯的鮮花故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蟳埔女的空中花園
    攝影/圖文/原創 邱太建關鍵詞: 蟳埔女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泉州豐澤區東海街道有一個享譽全國的蟳埔小漁村,阿拉伯人與鮮花的故事流傳至今。「對鏡貼花黃」的浪漫已經延續了千百年。蟳浦的魅力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是當時世界東方第一大港。
  • 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
    文化和旅遊部關於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廣播電視局,各計劃單列市文化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令第
  • 「烏賊」創作,秦昊主講,網絡文學講述世界遺產故事
    最近,它被改編成同名短劇,採用四川非遺「泥塑」的方式製作成定格動畫短片,在製作過程中融入四川本地文化旅遊元素,並由因《沉默的真相》出名的演員秦昊擔任主講人。烏賊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他自己是峨眉山人,對當地風土人情十分了解,在創作中也融入了峨眉山當地的民俗文化和道教傳說。
  • 每日一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和旅遊部近日集中開展了一系列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受疫情影響,今年的遺產日非遺活動以線上活動為主,貼近年輕群體。1000餘部非遺傳承紀錄影像、非遺題材紀錄片進行公益性展播,多家網絡平臺聯合舉辦「非遺購物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