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和旅遊部近日集中開展了一系列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受疫情影響,今年的遺產日非遺活動以線上活動為主,貼近年輕群體。1000餘部非遺傳承紀錄影像、非遺題材紀錄片進行公益性展播,多家網絡平臺聯合舉辦「非遺購物節」。The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launched a series of promotional events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 before the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Day, which falls on June 13 this year.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COVID-19 epidemic, the events are mainly staged online in youth-friendly formats. Over 1,000 documentaries on ICH are broadcast free online. China's major e-commerce platforms also jointly hold an online shopping festival to promote the sales of products related to ICH.
一位苗族姑娘正在挑選頭飾。苗族銀飾鍛制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片來源:新華社)
【知識點】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可以是傳統口頭文學、美術書法等藝術形式,也可以是禮儀節慶等民間風俗。截至2019年9月,我國已有40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關係到每一位中華兒女的身份標識和價值追求,有助於維繫文化認同、增強社會凝聚力,是全民參與、惠益全民的偉大事業。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源自2006年設立的文化遺產日,為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2016年9月,國務院批覆住房城鄉建設部,同意自2017年起,將 「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重要講話】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We will strengthe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nd better preserve and carry forward our cultural heritage.——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sort out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bring back to life relics sleeping in closed palaces, legacies of the vast land of China and records in ancient books.——2013年12月,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相關詞彙】
優秀傳統文化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傳統手工藝traditional handicrafts
文化和自然遺產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