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開始試運行

2021-01-09 騰訊網

歷時四年建設、布展,2021年元旦起,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開始試運行,免費向觀眾開放。

新年伊始,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開始試運行。得到這一消息,元旦當天就有很多市民群眾和遊客前往位於西藏文化旅遊創意園區的西藏非遺博物館參觀。

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

西藏非遺博物館將「和而共美、慈而共享、華而共妙、匠而共藝、樂而共悅、健而共威」六大主題貫穿於九個非遺大項中,並分19個展區展出了藏文歷算、藏醫藥、唐卡、藏紙、藏香、藏戲等50餘項適合博物館靜態展出的國家級非遺項目。

「現在西藏非遺博物館所展示的項目是經過國家公布的西藏8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適合於陳列展示的這一部分,其中技藝類居多,展示的手段主要包括實物、圖片、文字和多媒體四種形式。」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高級顧問尼瑪次仁告訴記者,「隨著以後博物館運行愈加正規化,我們還會有更多的展示形式,特別是會融入更多的科技手段來展示,包括將來要實現『不打烊』的博物館、雲上博物館。」

尼瑪次仁介紹,西藏非遺博物館的建成,標誌著西藏擁有了自己的集非遺展示、收藏、研究、教育、體驗、互動等功能於一體的專業博物館。它就像是一本記錄西藏優秀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能一次性了解豐富的藏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讓徜徉其中的參觀者大呼過癮。

市民達扎參觀了博物館後驚喜地說:「我以前沒有見過這麼多非遺項目,通過今天的參觀,感覺咱們西藏歷史源遠流長、內容豐富,我收穫特別多。」

尼瑪次仁介紹,西藏非遺博物館未來將圍繞打造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播教育高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真性」保護傳承的展示基地、西藏非遺文創研發與原創設計的策源地和發掘整理藏民族文化成果的研究中心「三地一中心」的目標,努力建設區內一流、國內少有、國際有影響力的非遺領域國家一級專業博物館。

目前,西藏非遺博物館已開始試運行,試運行期間每周除周一閉館外,每天10時30分至17時,市民遊客可前往免費參觀。

來源:中國西藏網

相關焦點

  • 永遠珍視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自序  中華民族具有保護、傳承優秀文化遺產的深厚傳統,但我國現代意義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卻是近十幾年的事情。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世界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我國的崑曲藝術名列其中。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專題展在瀋陽順利舉行
    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堅定文化自信,傳承非遺文化及技藝,推動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2019年9月9日由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主辦,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黃金文化專項公益基金管理委員會承辦,瀋陽萃華金銀珠寶股份有限公司具體承辦的「文化黃金 傳承創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專題展
  • 黔東南州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不得不知的故事
    「2007年,我們在州級層面成立了黔東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州文體廣電旅遊局黨組書記範鐘聲說:2014年,我們又率先全國在16個縣市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全州17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編制數91個,為全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奠定人才基礎。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高於一切
    近些年,我國被評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數量越來越多,但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消失。而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消失,有人認為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每一個時代的人喜歡的東西都不一樣,每個時代傳承下來的項目都會帶有時代的色彩,而一些不受歡迎或者不被認可的項目自然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有人認為項目雖然消失了,但是它的精神卻傳承了下來,這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 韓國泡菜入選UNESCO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韓國泡菜入選UNESCO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3-12-06 21:04:20 來源:中國日報網 據韓聯社12月5日消息,韓國越冬泡菜文化入選UNESCO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泡菜文化,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對於韓國人來講,真正的韓國泡菜被稱為「媽媽的味道」,歲月愈久,味道愈濃。泡菜不僅僅是一道道小菜,更是一種力量、一種文化的體現,是代代相傳的技藝。泡菜博物館是韓國飲食文化的代表,於1986年在首爾市建立。
  • 蒙古人必須知道的國家級與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9年10月1日被批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蒙古族馬頭琴馬頭琴是一種兩弦的弦樂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馬頭形狀的琴柄,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樂器。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6,蒙古族刺繡蒙古族刺繡,是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一種手工技藝。蒙古族刺繡不但在軟面料上繡花,而且要用駝絨線、牛筋等在羊毛氈、皮靴等硬面料上刺繡。從刺繡的針法上看,蒙古族婦女刺繡時所用的頂針與農耕民族勞動婦女所用的頂針不同。
  • 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
    原標題: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訪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王鳳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是要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持續的實踐與傳承,並提升其被繼承的可能性。在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究竟該保護什麼、如何保護,目前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 實用英語:「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實用英語:「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03-08 20:03 來源:中國日報網站 作者:   「
  • 邁向批判性遺產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知識困惑與範式轉型
    「解放而非凝固『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存在的語境,無論是在理論的層面還是在實踐的層面上,都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佳保護;而這一語境也最好由產生與保存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區來設定。」[注]劉朝暉則提出了非遺的認定和保護過程中遺產主體與遺產保護主體分離的悖論,主張通過參與式保護,使得「自上而下」的實踐模式與「自下而上」的參與情感相結合,創造出非遺的整體性保護模式。
  • 每日一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和旅遊部近日集中開展了一系列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受疫情影響,今年的遺產日非遺活動以線上活動為主,貼近年輕群體。1000餘部非遺傳承紀錄影像、非遺題材紀錄片進行公益性展播,多家網絡平臺聯合舉辦「非遺購物節」。
  • 「圖的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成果發布...
    《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主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與資源圖譜研究」首席專家、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蔡豐明主持開幕式並對「圖的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成果」介紹及作「非遺圖譜編制的總體構想與學術創新」主題報告。
  • 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線上頒獎儀式在湖北十堰圓滿召開
    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之非遺線上頒獎儀式於2020年11月19號在湖北十堰圓滿召開,政府相關主管部門領導北京文化旅遊平臺合作地區的文化和旅遊行政部門負責人、各合作地區文旅局、新聞媒體也都到場參與其中。
  • 神木: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 傳統文化傳承入心間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是最古老、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為了傳承和保護好神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繼承優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培養神木市中小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意識,近年來,神木市文化館本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從娃娃抓起」的理念,堅持開展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全市廣大中小學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
  • 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優秀實踐案例遴選開始啦
    揚州發布記者 林倩雯《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實施已有近兩年的時間,記者昨天從揚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獲悉,為充分展示揚州市貫徹實施《條例》近兩年以來的非議保護成果,積極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現在全市範圍內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實踐案例遴選工作
  • 關於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常文廣新〔2015〕132號         關於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屬地調整的通知         各轄市(區)文廣體(新聞出版、教育文體、社會事業)局、市文化館: 為加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工作
  • 非物質文化遺產C位出道的酸菜魚
    本素酸菜魚十五年匠心堅守,靠非物質文化遺產C位出道的酸菜魚~360天基地活水養殖黑魚專供,現撈現殺,魚骨熬湯,精選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酸菜調配的秘制湯底,多種辣度口味自由選擇,一條魚一鍋湯,熱油滋拉一聲響,滿桌飄香,撲鼻而來的濃鬱酸香引得人食慾大開,魚肉大片厚薄均勻,鮮美滑嫩,一口一口完全停不下來!別光吃魚肉,鍋裡的配菜也個個有料,入味非常。
  • 文化和旅遊部舉辦「非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旅遊融合發展...
    11月23日,由文化和旅遊部舉辦的線上「非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旅遊融合發展研修班」在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開班,模里西斯、坦尚尼亞兩國文化和旅遊領域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及從業人員共31人參加。
  • 金桔逸遊人文:這項頭頂上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會消失嗎?
    澳大利亞人類學家格迪斯在他的著作《山地的移民》中,曾提出過一個論斷:「世界上有兩個苦難深重而又頑強不屈的民族,他們就是中國的苗人和分布於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湘西銀飾鍛制技術以其複雜的工藝,豐富的內涵文化,獨特的雕刻設計,入選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件好的銀飾,要經過鑄煉、捶打、焊接、編結、洗滌等30道工序。根據需要,銀匠先把熔煉過的白銀製成薄片、銀條或銀絲,利用壓、寥、刻、摟等工藝,制出精美紋樣,然後再焊接或編織成型。除了在錘砧勞作上是行家裡手,在造型設計上苗族銀匠也堪稱高手。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
    目前,南安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8類79項,其中國家級保護名錄2項,省級保護名錄9項,泉州級保護名錄34項;共有代表性傳承人32人,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泉州市級傳承人26人;建有英都拔拔燈、蛇脫殼古陣法、南音、高甲戲、木偶雕刻等5個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 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州府花邊大套
    濰坊傳媒網訊 有一種傳統手工技藝,它神奇唯美的編織過程猶如伯歌季舞,令無數國內外友人眼花繚亂,其產品更因獨特的精美細膩和華貴典雅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它融中西方文化為一體,並架起了中國和世界貿易的橋梁,這就是被譽為「抽紗之王」的青州府花邊大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