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邁向批判性遺產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知識困惑與範式轉型
「文化遺產的批判性研究」專題 摘要: 另一方面,借鑑國際學界關於批判性遺產研究的基本理論,並不等於脫離當代中國的語境來思考問題。恰恰相反,批判性遺產研究的基本理論有助於我們將研究對象相對化,不再糾結在「遺產好不好」,或者「遺產保護好不好」的問題上,而是更清醒地認知遺產政治當中不同主體的行動邏輯,更好地思考作為文化實踐過程的遺產與當代中國的社會文化語境之間的關係。
-
批判性思維專題|張建軍:批判性思維培育的演繹邏輯之根
然而,在當前關於批判性思維培育的討論中,卻出現了一種「淡化邏輯教育」的趨向,其表述方式是如下「兩個反對」:一是反對批判性思維培育中的「邏輯主義觀念」,二是反對批判性思維培育的「邏輯取向」。在此影響下,出現了批判性思維課程衝擊邏輯基礎教育的奇怪現象。我對此的憂慮是基於對形式理性在當代社會文化發展中的基礎地位和我國邏輯基礎教學仍然十分薄弱之現實的認識。
-
跨文化交際與批判性思維從英語報刊閱讀開始
正因這個緣故,我們通過對國內外同類教材的研究和分析,組織編寫了這本《英語報刊閱讀:跨文化交際與批判性思維》。 在界定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批判性思維能力這兩個本書核心命題時,我們借鑑了國內外相關研究。
-
發揮專業優勢 助力文化遺產保護
>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歷史意義與作用。
-
發掘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價值
發掘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價值 2017年02月15日 07:2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陸航 字號 內容摘要:隨著近年來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提高,「考古學者」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
「第四屆全國批判性思維教學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召開
原標題:「第四屆全國批判性思維教學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召開 7月22日至23日,第四屆全國批判性思維教學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召開。本次會議的主題為:交流批判性思維研究和教育教學的經驗成果;研討批判性思維的理念、方法、技能及測試等問題;探討開展批判性思維教育在中國大學的意義和路徑。
-
名師武宏志教授帶你初探「批判性思維及其教學法」
3月29日下午,陝西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邏輯學教授、延安大學21世紀新邏輯研究院院長武宏志教授在西安培華學院明德樓報告廳為近300名教師作了《批判性思維及其教學法》的專題講座。《批判性思維及其教學法》的專題講座現場武宏志教授介紹了批判性思維的起源和界定,批判性思維在21世紀技能中的地位,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關係,批判性思維與教育,批判性思維與公民素養,批判性思維與中國文化等。
-
如何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
採訪人:本報記者 陳香受訪人:徐蘋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考古系兼任教授) 陳昌篤(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生態學系教授,生態學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 徐蘋芳:經濟建設要給遺產保護讓路世界遺產公約裡規定,文化、自然遺產是並重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開會,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兩方面的專家都應該到場,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可是我們國家從1985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以後,迄今20多年,每年派去參加會議的都是文化遺產專家,沒有一個自然遺產方面的專家參加過國際會議。
-
教授:「文化自覺」是一種反思性批判性的思維
「『文化自覺』是一種反思性批判性的思維」 ——專訪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賀桂梅 中國新聞周刊作者/蔡如鵬 作為國內較早注意到「文化自覺」這一現象的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賀桂梅迄今已對其進行了長達十多年的跟蹤研究。
-
廣西來賓市發布《來賓市忻城土司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條例》明確指出,忻城土司文化遺產,包括忻城土司文物和忻城土司非物質文化遺產。忻城土司文物是指現今遺存的,體現忻城土司制度實施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生產、生活等活動,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忻城土司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歷史上形成的,與忻城土司文化相關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迎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中國丹霞進校園」講座舉行
紅網長沙6月6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盧欣)為迎接即將到來的首個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天下午, 「中國丹霞進校園」系列科普活動在湖南農業大學舉行。中山大學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彭華教授作題為「中國丹霞到世界丹霞」的專題科普講座。
-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解密與批判性研究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解密與批判性研究 2019-09-26 16: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專家呼籲加強白鶴梁水文化遺產研究保護
【記者來信】 編輯部: 最近在重慶涪陵閉幕的2019白鶴梁水文化遺產與人類文明國際研討會上,一些專家學者呼籲要進一步加強對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的研究保護。1988年它即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2012年、2017年均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並成功創建了國家4A級旅遊景區。自2009年開放以來至2018年年底,白鶴梁累計接待遊客166萬餘人次,世界各地的朋友都可以近觀大石魚,乘坐長達91米的水下自動扶梯,親眼看見水下近40米的白鶴梁題刻。
-
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體系探析
一、線性文化遺產研究的發展歷程(一)文化線路線性文化遺產的概念主要脫胎於文化線路(Cultural Routes),並在此基礎上融合了與之相近的遺產廊道、文化廊道、歷史路徑、線狀遺蹟等理論。最早提及文化線路理念的是1964年歐洲理事會的一份報告[②],不過在國際範圍內文化線路的主要研究和推動者是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
-
永遠珍視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自序 中華民族具有保護、傳承優秀文化遺產的深厚傳統,但我國現代意義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卻是近十幾年的事情。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世界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我國的崑曲藝術名列其中。
-
世界文化遺產,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經科學家研究鑑定,認為所發現的北京猿人頭蓋骨,是距今60萬年前的猿人,而後根據推測還原了猿人的生活場景,建立了遺址博物館。後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圖為周口店所在的地圖位置。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位於北京房山區周口店,是1929年由我國考古學家發展,當時震驚世界。
-
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
原標題: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訪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王鳳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是要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持續的實踐與傳承,並提升其被繼承的可能性。在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究竟該保護什麼、如何保護,目前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
中國與歐洲文化遺產管理制度對比分析
縱觀西方管理學理論的發展歷史,西方管理理論經歷了「對工作與組織的研究,對人與組織的研究,對生產與營運過程的研究,對企業文化的研究,以人為本的研究,對以人力資本為依託的知識管理的研究」的過程[1]。(三)本研究主要涉及對象: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是珍貴的自然人文資源,具體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
-
【人類遺產·瑰麗文化】西班牙世界遺產之安達盧西亞篇
2016年,西班牙安特克拉石墓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西班牙瓦倫西亞法雅節被列為非物質遺產...也許這就是西班牙的魅力所在,不僅有令人嚮往的陽光、沙灘,刺激你味蕾的饕餮美食,還有豐富多彩、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和人文景觀。那麼西班牙到底擁有多少世界遺產呢?
-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故事
葉義斌攝/光明圖片文化遺產是先人創造並遺留下來的文化成就、寶貴財富,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延續、生生不息的內在脈絡與創新創造的動力源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牢把握「兩個鞏固」根本任務,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大力推進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