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來順委員談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粘合劑」與「助推器」

2020-12-03 中國青年網

全國政協委員安來順。圖片來源於網絡

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7日電(人民政協報記者 趙瑩瑩)「新的時代讓文化遺產工作有了一個最突出的新特徵,就是其在當代中國文化生態中的作用越來越活躍、功能越來越複合。」3月6日,文藝界別聯組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博物館協會秘書長安來順在主題發言中分享了對於文化遺產工作的思考,他建議,進一步發現和挖掘文化遺產資源的特殊價值,助力中華文化傳承創新與文化交流互鑑。

無論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物質文化、追求生活品質的健康文化、共同遵守的社會政治文化、追求精神愉悅的審美文化,都有一定的載體,其中重要組成部分是那些最直接、最真實也最直觀的文化遺產。它們不僅僅是遺蹟、遺物或技藝本身,還是所承載和呈現的意義和價值觀,這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因。

「不僅要告訴大家『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還要啟發人們思考『我們將向何處去』,建立對自身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安來順委員提出,從增強文化自信的高度,統籌各方面的力量,系統化構建以文化遺產為載體的中華文化「基因庫」。

當下,我國正處在多種文化形態交織並行的時期,加之城鎮化進程加快、人口大規模流動、社會日趨老齡化等,不同人群之間出現文化分歧與隔閡的可能性加大。

安來順委員表示,要發揮文化遺產的「粘合劑」作用。諸如博物館這樣的文化遺產機構要更加接地氣、有溫度,通過陳列展覽、社會教育項目、社區介入活動等,彌合不同文化人群之間的隔閡,使其和睦相處。讓文化遺產機構從高高的「象牙塔」再多往下走一走,成為更加開放包容的社區「文化空間」。

「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中國的歷史博物館不僅是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也是當代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安來順委員認為,要著眼發現和挖掘文化遺產資源的當代價值,打破部門和學科壁壘,鼓勵跨部門、跨學科合作,讓廣大人民群眾獲得更多的靈感和激情,汲取新的文化創造力量,使之成為基於中華傳統進行新的文化創造的「助推器」。

相關焦點

  • 發掘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價值
    發掘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價值 2017年02月15日 07:2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陸航 字號 內容摘要:隨著近年來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提高,「考古學者」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 邁向批判性遺產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知識困惑與範式轉型
    另一方面,借鑑國際學界關於批判性遺產研究的基本理論,並不等於脫離當代中國的語境來思考問題。恰恰相反,批判性遺產研究的基本理論有助於我們將研究對象相對化,不再糾結在「遺產好不好」,或者「遺產保護好不好」的問題上,而是更清醒地認知遺產政治當中不同主體的行動邏輯,更好地思考作為文化實踐過程的遺產與當代中國的社會文化語境之間的關係。
  • 陳平原教授談中文教育在當代中國的地位和價值
    從京師大學堂的「中國文學門」開始,歷經五四運動、西南聯大時期、五十年代初院系調整、「文革」時期,再到改革開放、21世紀……人才濟濟的北大中文系,秉承「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信念,給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下一個百年,在商業社會背景下發展的中國文學、中文教育,又會給後世留下什麼?
  • 如何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
    如果不讓路,這些遺產就沒了,沒了就不可再生。現在不是提倡可持續發展嗎,說白了就是長遠的為我們的子孫著想,我們既然是文明古國,我們有這麼豐富的資源,而且確實是很有價值的東西,再怎麼困難,我們也要把遺產留給子孫呀。經濟建設高潮過去,我們國家富強了以後,接著文化建設就來了,但是遺產沒了,以後就再也買不回來了。
  • 北京長城作為歷史文化遺產的獨特功能
    已經越來越成為當代北京長城的核心特質和主要功能今天,讓我們一起了解北京長城作為歷史文化遺產的獨特功能教化涵養功能長城是一項傑出的歷史文化遺產,在中華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研究考證功能任何一種歷史文化遺產,都凝聚著前人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和利用。北京長城是我們古都文化、中華文化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反映了當時社會條件下生產力發展水平、科學技術水平和人們的創造能力,具有研究意義。
  • 文化遺產保護開啟新篇章
    近年來,無錫持續加大文保扶持力度,圍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以惠山古鎮申遺、大遺址保護和國家文化公園示範點段建設為重點,無錫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永續利用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據了解,作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示範點段之一,惠山古鎮的建設規劃將依託豐富的祠堂資源,突出中國譜牒文化定位,寄託華夏兒女尋根問祖的情懷,彰顯家風家訓在當代的意義。而這也是惠山古鎮聯合申遺的要義所在。  今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正式實施。這是我國第一部關於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地方性法規。
  • 實用英語:「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實用英語:「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03-08 20:03 來源:中國日報網站 作者:   「
  • 南京城牆粘合劑裡有糯米汁?或許是真的!最新研究已找到證據
    項目由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牽頭負責,江蘇文化遺產保護有限公司具體實施,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文物保護科技實驗室、南京大學表生地球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共同參與。 一直以來,南京城牆的粘合劑成分都是一個巨大的謎,文獻、傳說眾說紛紜,終無官方定論。此次系統科學的研究,有助於解開南京城牆粘合劑成分之謎,回應公眾的關注。
  •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故事
    堅定文化自信是文化遺產保護應有的態度歷史和現實都充分表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充滿信心,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充滿信心,才能有堅持堅守的定力、奮起奮發的勇氣、創新創造的活力。
  • ...開封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石氏眼科代表性傳承人石喜武老中醫
    石氏眼科當代代表性傳承人石喜武系中華醫學會委員、中華國際醫學會主任專家委員,全國名老中醫。石喜武老中醫諮詢電話;13837822473 (原標題:一切為了解除眼病患者病痛之苦 開封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石氏眼科代表性傳承人石喜武老中醫)
  • 黔東南州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不得不知的故事
    面對當代社會的快速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面臨著諸多挑戰。黔東南的經驗和做法值得總結和思考。早起步,多措並舉讓非遺「站起來」對於非遺保護工作,在全國地市州裡,黔東南起步較早。「2007年,我們在州級層面成立了黔東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 廣西來賓市發布《來賓市忻城土司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條例》明確指出,忻城土司文化遺產,包括忻城土司文物和忻城土司非物質文化遺產。忻城土司文物是指現今遺存的,體現忻城土司制度實施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生產、生活等活動,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忻城土司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歷史上形成的,與忻城土司文化相關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體系探析
    (二)線性文化遺產線性文化遺產是在吸取借鑑文化線路及與之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起來的。在線性文化遺產領域,單霽翔先生的研究無疑最具有開創性。在他看來,線性文化遺產強調時間、空間和文化因素,強調線狀各遺產點構成的文化功能和價值以及對人類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產生的影響。
  • 守文化之重、創時代之新——文化類電視節目將繼續挖掘寶藏
    每逢全國兩會,傳統文化都是重要話題。如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永續發展,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化傳下去,代表委員們不斷提出問題,又不斷尋求答案。《光明日報》5月26日頭版刊發「兩會光明視角」《守文化之重 創時代之新——代表委員熱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中,《國家寶藏》節目作為「讓文物活起來」的創新踐行者,再次成為熱議話題。
  • 雲南大學金子強教授到校分享文化自信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3月29日晚,昆明理工大學城市學院邀請雲南大學金子強教授到新迎校區面向入黨積極分子作題為「文化自信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的主題黨課。金教授描述了中國各傳統學派百家爭鳴的場面,並對各學派的主張和特點作了講解;分析了當代社會優秀之人的品格特徵;闡述了文化自信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提升黨性修養的重要性。金教授教育入黨積極分子們要善於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不斷提高自己,朝著優秀黨員的目標努力。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高於一切
    近些年,我國被評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數量越來越多,但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消失。而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消失,有人認為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每一個時代的人喜歡的東西都不一樣,每個時代傳承下來的項目都會帶有時代的色彩,而一些不受歡迎或者不被認可的項目自然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有人認為項目雖然消失了,但是它的精神卻傳承了下來,這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 「圖的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成果發布...
    《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主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與資源圖譜研究」首席專家、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蔡豐明主持開幕式並對「圖的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圖譜編制理論與方法》成果」介紹及作「非遺圖譜編制的總體構想與學術創新」主題報告。
  • 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
    原標題: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訪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王鳳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是要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持續的實踐與傳承,並提升其被繼承的可能性。在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究竟該保護什麼、如何保護,目前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 永遠珍視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維護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國際性課題。因為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不僅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財富,也是屬於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保護優秀的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公告制度。目前,我國已成為擁有該組織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急需保護瀕危項目和保護實踐示範項目最多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