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文化之重、創時代之新——文化類電視節目將繼續挖掘寶藏

2020-12-05 光華銳評

習近平總書記曾先後到「甘肅敦煌莫高窟」和「山西大同雲岡石窟」進行調研考察,他強調「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保護歷史文物、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始終為總書記所牽掛、關注和思考。

每逢全國兩會,傳統文化都是重要話題。如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永續發展,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化傳下去,代表委員們不斷提出問題,又不斷尋求答案。《光明日報》5月26日頭版刊發「兩會光明視角」《守文化之重 創時代之新——代表委員熱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中,《國家寶藏》節目作為「讓文物活起來」的創新踐行者,再次成為熱議話題。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自2017年第一季播出,即點燃了「年輕的上下五千年」。節目立足於中華文化寶庫資源,用一種自帶年輕基因的方式去連結歷史和現代,通過對一件件文物的梳理與總結,演繹文物背後的故事與歷史,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博物館,在懂得如何欣賞文物之美的同時,也了解文物所承載的文明和中華文化延續的精神內核,喚起大眾對文物保護、文明守護的重視。《國家寶藏》播出兩季以來,在多項重大文博活動中一直被文博界領導、專家作為例證反覆提及,成為高頻詞彙。

兩會前夕, 在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中,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現場致辭表示,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文創開發精彩紛呈,貼近百姓生活,經典傳統煥發出當代活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寶藏》和《國寶音樂會》等節目熱播,博物館成為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多彩元素。」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故宮文物醫院院長宋紀蓉在接受「光華銳評」採訪時表示:「我們首先要保護好文化遺產,同時也要讓更多的文物走出庫房,以此展現出文物更多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通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寶藏》節目,故宮博物院把最精美的文物拿了出來,講述文物的『前世今生』,培育了全民保護文物、熱愛文物的意識,是非常有效的文化傳播活動。」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副司長金瑞國一直關注著《國家寶藏》,在第八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上,他曾圍繞「如何讓文物活起來」發表演講,「《國家寶藏》節目帶來一股新風,帶動了整個博物館界理念認識的巨大變化。真實、準確、客觀地解讀文物背後的故事,揭示文物的時代價值,實現『前世』與『今生』的超級連結,做到見物、見人、見精神。博物館不僅僅是舊遺產的投影機,更應該是新文化的發生器!」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博物院院長馬簫林與《國家寶藏》欄目組的緣分頗深,從2017年8月《國家寶藏》啟動之時,雙方就開始了深度合作,他曾說「《國家寶藏》的熱播在全社會引發了空前的『博物館熱』,也創造了我國博物館傳播方式轉型升級的典範。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與央視新春節目《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的成功合作,是博物館與央視以文物為載體講好黃河故事、堅定文化自信的又一次思想共鳴和行動共振。」

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在「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主旨論壇上發表演講時稱,「我們希望通過更多形式多樣的展覽,來講好中華傳統文化和江蘇地域文明的故事,就象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寶藏》節目中表達的一樣,從文物到故事,從傳統到今天。讓公眾在博物院中獲得更好的認知體驗。」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在「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中,則圍繞「博物館與觀眾、與社區、與世界的關係」進行了發言,他提到「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博物館界共同打造的《國家寶藏》,是近年的一個亮點。它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功,這裡我要突出表彰的是,《國家寶藏》請出文化、藝術、科技各界眾多名人擔任『國寶守護人』,又邀請各路嘉賓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及價值,很好地培育了文物保護的『共同體』意識。」

承古人之創造,開時代之生面。如今,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正激活人們的情感空間,喚醒民族的文化記憶。《國家寶藏》作為博物館界的特殊成員,也將不負眾望和時代囑託,繼續堅持平等、多元、包容的創作理念,不斷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出去。兩會前夕,《國家寶藏》已正式官宣於今年第四季度赤子回歸,期待與觀眾一起再次點燃年輕的上下五千年。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寶藏》節目總製片人、國家一級導演呂逸濤在兩會期間的發言中也回應了社會各界對《國家寶藏》的支持與厚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將持續深耕文化類綜藝,探索對傳統文化的新意表達,「文化從來不是一個靜止的存在,而是一種文脈的傳承。守文化之重、創時代之新,我們有理由期待,文化類電視節目將繼續挖掘出更多寶藏。

相關焦點

  • 文化類節目爆款不斷 展現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優秀傳統文化的「流行化」,讓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進一步「活化」,將成為今後文化內容創作生產的重要增長點。優秀傳統文化綜藝節目越來越受關注這一趨勢出現在各個文化領域之中,在傳播面相對廣的電視綜藝領域尤其明顯。新世紀以來,優秀傳統文化綜藝節目的「流行」主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講說形態」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 讓文化傳播完成大眾合鳴:夢之藍《國家寶藏2》究竟「仙」在哪裡?
    對於近日首播的夢之藍《國家寶藏2》,不變的是延循了上一季的呈現形式,繼續用藝人+專業人士的組合多方位解讀歷史,表現視聽兼具的故事,透視富有深意的文化內涵;而更引人注目的變化,也正在發生:更進一步地提純出自身獨特的文化氣質,用八大博物院作為專業支撐, 配合頂級陣容講述更全民化的文化故事。
  • 水井坊再度攜手《國家寶藏》續文化傳承之道
    通過這檔節目,一眾博物館的文化淵源,與諸多國寶藏品的前世今生得到了全方面的展示,不少人都表示,節目成功地讓那些在博物館中沉睡了千百年的國寶,紛紛「活」了起來。 而作為節目第一季獨家冠名方,有著「第一坊」之稱的高端白酒品牌水井坊,憑藉其攜手央視,開創傳統文化活傳承之先河的創舉,亦受到了更加廣泛的關注。
  • 浦發信用卡牽手《國家寶藏》第三季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據了解,《國家寶藏》第三季將於12月6日正式首播,持續10周共10期(含故宮、莫高窟、殷墟、孔府、兵馬俑、三星堆、碑林、蘇州園林、布達拉宮9個博物館27件館藏),植根於中華文化寶庫資源,演繹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讓觀眾在欣賞文物之美的同時,了解文物所承載的中華文化精神內核,引發大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
  • 文化綜藝節目《朗讀者》的創新與成功之道
    摘 要:2017年年初,央視《朗讀者》《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火爆螢屏,掀起了人們對文化綜藝節目討論和關注的熱潮。其中《朗讀者》以新穎的節目形式,清新的語言風格,注重情感的溝通和交流而備受關注,堪稱電視綜藝節目界的「一股清流」。
  • 久年攜手《國家寶藏》IP共揚中國文化之美
    久年深耕滋補養生領域,不斷挖掘和研究自上古時代就開始存續的滋補養生智慧,結合現代匠心生產工藝技術,通過全新的食養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千年滋補養生文化之美。 久年與《國家寶藏》的深度IP合作中,將繼續萃取國寶重器所蘊含的文化、消費基因進行再造開發,通過助力IP整合運營全鏈路衍生服務,推出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
  • 海霞: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寶藏,取之不盡
    的確,像您剛才所說的,現在國學熱,一些優秀的文化綜藝類的節目開始出現了,其中有一些非常火的節目,火到什麼程度呢?我注意到本屆政協的首場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王國慶先生專門提到了《中國詩詞大會》,而且前兩天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部長通道中,專門提到他非常喜歡這個節目。
  • 《中國的寶藏》放異彩 中國故事書寫文化自信
    近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推出的紀錄片《中國的寶藏》在海內外引發熱議。從文物看文化,從文化思考文明,它讓海內外觀眾對中國有了一次全新的視覺體驗。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部紀錄片備受海內外網友的青睞呢?  獨特的國際視角 展示文明交流互鑑  《中國的寶藏》由英國知名歷史節目主持人阿拉斯泰爾·蘇克(Alastair Sooke)講述。他的國際化視角,讓中國博物館的文物在交流中「活」了起來。
  • 綜藝節目:貼近時代生活 推動融合創新 深化豐富內涵
    +產業的聯動效應綜藝節目既要從優秀文化中汲取文化資源和精神力量,又要不斷探索優秀文化融入人民生活的新方式、新路徑隨著《國家寶藏》《我就是演員》《這!全息投影、虛擬技術和人工智慧應用到綜藝節目的創作生產中,不僅大大提升節目呈現效果、創新表達方式,而且催生出新的綜藝類型和內容形態。比如,《國家寶藏》採用全息式舞臺,實現文物的虛擬展示,創設沉浸式主體舞臺;《明日之子》中虛擬歌手的加入,打開虛擬與真實同臺競技的新模式;《最強大腦》《這!
  • 2020晚間新節目創新特點:以「家」為載體激發情感共振
    儘管在抗疫大背景下娛樂類節目的創新和播出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在疫情期間直至疫情逐漸好轉,在節目創新中探索心理、情感治癒的新樣態,成為節目制播者共同的追求,而語言類節目憑藉自身獨有的優勢,成為快速撫平疫情創傷、重燃生活信心的一劑治癒良藥。
  • 《中國的寶藏》大放異彩 中國故事書寫文化自信
    近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推出的紀錄片《中國的寶藏》不但在國內引發熱議,在海外也受到了外國網友的一致好評,成為當下最受關注的紀錄片之一。挖掘中華文化基因 主題跨越種族地域打鐵還需自身硬。從根源上來看,《中國的寶藏》之所以能吸引千萬受眾,歸根結底還在於作品中流露出的強大的中華文化基因。
  • 探究崑崙文化 再現絲路傳奇——國內學界座談電視連續劇《大崑崙之...
    崑崙寶藏在清末民初的新疆探險熱中重現江湖,成為各種背景集團追逐的目標。全劇以此為線索,以考古學家慕天殊為中心,將各種歷史文獻、考古遺蹟和民間傳說的材料串聯激活,將特定時空裡的政治博弈、人性貪婪和文化璀璨演繹得淋漓盡致。主人翁慕天殊由不羈少年成長為自覺肩負起守土職責的大丈夫所帶來的正能量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旋律十分合拍。
  • 都江堰:取之不盡的文化寶藏
    都江堰:取之不盡的文化寶藏 2014年03月28日 09:0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3月28日第577期 作者:鄭大俊 字號 內容摘要:當今世界各國已認識到問題的嚴峻性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噴湧勃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何洪兵 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不僅僅是一個理論論斷,而且是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切實的感受。而在微觀層面,十二年義務教育的逐漸普及、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網絡教育和社會培訓的興起,極大地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知識素養;科技進步特別是人工智慧、自動化技術等新技術的發展越來越把人們從重複的機械勞動中解脫出來,這些變化意味著今天人民群眾獲得了進一步的解放,文化時間、文化能力在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需要將迎來新的變化。自信是文化新需要的主色調。一個人需要自信、一個國家同樣需要自信。
  • 央視綜藝節目的正確打開方式
    央視綜藝節目的正確打開方式 ——以《你好生活》《國家寶藏》《衣尚中國》為例 近年來,以《朗讀者》《國家寶藏》《一堂好課》《你好生活》《衣尚中國》等為代表的一系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節目,分別破題並引領朗讀類
  • 紀錄片《中國的寶藏》講述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敏)近期,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推出的紀錄片《中國的寶藏》上映。講述家族與祖先、漢字的力量、國際化中國、中國製造、科技的藝術、飲食的藝術等中國傳統文化內容,不但在國內引發熱議,在海外也受到了外國網友的一致好評。
  • 中華文明的歷史記憶傳播與文化認同建構
    【關鍵詞】國家寶藏;歷史;文化記憶;認同 近年來,電視原創文化類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比如《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如果國寶會說話》等,像一股清流走進了大眾的視角,激發了國民對文化的關注。2017年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可謂原創類文化節目中的一匹黑馬,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 好電視節目作品長啥樣?小切口,大情懷,正能量
    如何抒寫時代,謳歌人民,是當下電視人必須著重思考的議題。  結合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一重要時間節點,今年上海電視節首場白玉蘭論壇將主題確立為「光影七十年·螢屏新時代」。在昨天的論壇現場,「謳歌時代」成為業內人士口中的高頻詞。文藝作品如何謳歌時代,體現人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倒是業內人士口中一批鮮活的作品,成了極有意義的行業參考案例。
  • 從「使用與滿足」角度看文化綜藝節目的受眾接受心理
    朗讀意味著讀書,而讀書意味著文化。傳播的信息化和全球化引發了中國人的文化身份危機,受眾對文化有著巨大的需求,現今,但凡文化類節目,無一不引起受眾的高度關注。而董卿,自《中國詩詞大會》後一炮走紅,成為新晉國民「女神」,因自身的知性、優雅,被大眾賦予了象徵性的意義,成為文化的象徵符號。
  • 之江文化創意產業園:西湖區第一個文化創意產業園,文創之風從這裡...
    而他所選擇紮根的之江文化創意產業園也已經完成了「蝶變」,成為杭州文化產業園區的翹楚。轉塘水泥廠「變形記」之江文創園引領文創風潮在文創界,西湖區轉塘街道創意路1號,是一個人人皆知的文化地標,因為這裡坐落著杭州藝創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