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曾先後到「甘肅敦煌莫高窟」和「山西大同雲岡石窟」進行調研考察,他強調「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保護歷史文物、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始終為總書記所牽掛、關注和思考。
每逢全國兩會,傳統文化都是重要話題。如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永續發展,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化傳下去,代表委員們不斷提出問題,又不斷尋求答案。《光明日報》5月26日頭版刊發「兩會光明視角」《守文化之重 創時代之新——代表委員熱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中,《國家寶藏》節目作為「讓文物活起來」的創新踐行者,再次成為熱議話題。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自2017年第一季播出,即點燃了「年輕的上下五千年」。節目立足於中華文化寶庫資源,用一種自帶年輕基因的方式去連結歷史和現代,通過對一件件文物的梳理與總結,演繹文物背後的故事與歷史,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博物館,在懂得如何欣賞文物之美的同時,也了解文物所承載的文明和中華文化延續的精神內核,喚起大眾對文物保護、文明守護的重視。《國家寶藏》播出兩季以來,在多項重大文博活動中一直被文博界領導、專家作為例證反覆提及,成為高頻詞彙。
兩會前夕, 在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中,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現場致辭表示,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文創開發精彩紛呈,貼近百姓生活,經典傳統煥發出當代活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寶藏》和《國寶音樂會》等節目熱播,博物館成為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多彩元素。」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故宮文物醫院院長宋紀蓉在接受「光華銳評」採訪時表示:「我們首先要保護好文化遺產,同時也要讓更多的文物走出庫房,以此展現出文物更多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通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寶藏》節目,故宮博物院把最精美的文物拿了出來,講述文物的『前世今生』,培育了全民保護文物、熱愛文物的意識,是非常有效的文化傳播活動。」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副司長金瑞國一直關注著《國家寶藏》,在第八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上,他曾圍繞「如何讓文物活起來」發表演講,「《國家寶藏》節目帶來一股新風,帶動了整個博物館界理念認識的巨大變化。真實、準確、客觀地解讀文物背後的故事,揭示文物的時代價值,實現『前世』與『今生』的超級連結,做到見物、見人、見精神。博物館不僅僅是舊遺產的投影機,更應該是新文化的發生器!」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博物院院長馬簫林與《國家寶藏》欄目組的緣分頗深,從2017年8月《國家寶藏》啟動之時,雙方就開始了深度合作,他曾說「《國家寶藏》的熱播在全社會引發了空前的『博物館熱』,也創造了我國博物館傳播方式轉型升級的典範。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與央視新春節目《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的成功合作,是博物館與央視以文物為載體講好黃河故事、堅定文化自信的又一次思想共鳴和行動共振。」
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在「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主旨論壇上發表演講時稱,「我們希望通過更多形式多樣的展覽,來講好中華傳統文化和江蘇地域文明的故事,就象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寶藏》節目中表達的一樣,從文物到故事,從傳統到今天。讓公眾在博物院中獲得更好的認知體驗。」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在「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中,則圍繞「博物館與觀眾、與社區、與世界的關係」進行了發言,他提到「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博物館界共同打造的《國家寶藏》,是近年的一個亮點。它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功,這裡我要突出表彰的是,《國家寶藏》請出文化、藝術、科技各界眾多名人擔任『國寶守護人』,又邀請各路嘉賓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及價值,很好地培育了文物保護的『共同體』意識。」
承古人之創造,開時代之生面。如今,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正激活人們的情感空間,喚醒民族的文化記憶。《國家寶藏》作為博物館界的特殊成員,也將不負眾望和時代囑託,繼續堅持平等、多元、包容的創作理念,不斷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出去。兩會前夕,《國家寶藏》已正式官宣於今年第四季度赤子回歸,期待與觀眾一起再次點燃年輕的上下五千年。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寶藏》節目總製片人、國家一級導演呂逸濤在兩會期間的發言中也回應了社會各界對《國家寶藏》的支持與厚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將持續深耕文化類綜藝,探索對傳統文化的新意表達,「文化從來不是一個靜止的存在,而是一種文脈的傳承。守文化之重、創時代之新,我們有理由期待,文化類電視節目將繼續挖掘出更多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