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寶藏》放異彩 中國故事書寫文化自信

2020-12-06 新華網客戶端

  近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推出的紀錄片《中國的寶藏》在海內外引發熱議。

  這部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出了中國文化瑰寶的風採,塑造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正面健康、蓬勃向上的國家形象。從文物看文化,從文化思考文明,它讓海內外觀眾對中國有了一次全新的視覺體驗。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部紀錄片備受海內外網友的青睞呢?

  獨特的國際視角 展示文明交流互鑑

  《中國的寶藏》由英國知名歷史節目主持人阿拉斯泰爾·蘇克(Alastair Sooke)講述。他的國際化視角,讓中國博物館的文物在交流中「活」了起來。眾所周知,人是文明交流互鑑最好的載體,阿拉斯泰爾·蘇克這個有著良好歷史知識背景的人,帶著全新敏銳的觀察,對中華文明的傳承進行了解構式解讀,他的好奇點與海外觀眾高度貼合,又讓中國觀眾有了新奇感受,因此形成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義大利職業攝影師協會主席Alessandra Salimbene就發文表示,「主持人的引領讓觀眾得以無縫銜接地從一個市場的街道過渡到一間嚴密消毒的修復實驗室。通過博物館、城市、迷人的自然景觀,感受到了一個美麗而和諧的中國。」並表示,對於這部紀錄片,人們似乎只能想到那些美好的讚美詞彙:高品質的拍攝、一流的剪輯、充實的內容。

  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並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促進文明在交流互鑑中共同前進,這是紀錄片《中國的寶藏》選擇國際視角切入、中外團隊共同創作的初衷。

   挖掘中華文化基因 主題跨越種族地域

  《中國的寶藏》紀錄片精心選擇拍攝的每一件國寶,都是古代生活的一個片段。當它靜靜地躺在博物館的展臺中、地庫裡,你或許想像不到它在千年前曾見證了刀光劍影、紛繁世事,但它們都是中華文明的結晶,彰顯著創造之美。

  《中國的寶藏》獲得海內外觀眾認同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它講述的婚喪嫁娶、生老病死這些內容,都是跨越地域與種族的共同人生命題。從人類學與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些情感與行為最容易獲得跨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所以這部紀錄片不光是講述文物的故事,還在現代生活中找到了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的延續。

  彰顯深厚文化底蘊 歷史感悟照進現實

  每一種文明都紮根於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一代又一代中國先民歷經歲月洗禮,把生產生活實踐鐫刻成悠久歷史、積澱成深厚文明。但《中國的寶藏》並沒有選擇那些吸引眼球的文化奇觀,它真正關注的是那些能對觀眾產生持續吸引力的東西。

  這部紀錄片中,六大主題分別是家族與祖先、漢字的力量、國際化中國、中國製造、科技的藝術、飲食的藝術,這些就都是最能代表中華文化深厚底蘊的那些寶藏。

  在《家族與祖先》這一集中,文化符號與傳承,古代與現代的聯繫成為了故事講述的焦點。上海博物館的大克鼎、湖南廖氏宗祠以及耗費上萬工時打造的寧波朱金木雕花轎,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被聯繫到了一起。

  在這三個看似沒有必然關聯的事物中,以血緣為核心、從古傳承至今的家庭觀念成為了聯接他們的關鍵。濃濃的親情,使得家庭成為了最珍貴的中國寶藏。在感受中華文化魅力的同時,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注也將整個故事推上了一個更高的文化層次。

  《中國的寶藏》中所展現的流傳至今的珍貴文物並非只是一場宏大的「炫富」現場,故事中每一件國寶都是中華文化與古人智慧的凝聚,它深藏著一段段厚重的歷史,彰顯著中華民族精神,它讓歷史感悟照進現實,把中國的當代風貌以全新的姿態展示在世人面前。

  精準把握時代脈搏 映射中國時代精神

  《中國的寶藏》之所以可以獲得國內外觀眾的喜愛,與「真誠」二字不可分割。我國悠久的歷史,豐富的藏品、燦爛的歷史文化在這部作品中得到了集中體現,但難能可貴的是,《中國的寶藏》並沒有把藏品展示作為自己的核心賣點,反而以更加質樸、接地氣的方法深入社會各階層,對中國各時代普通人的生活加以描摹。

  《中國的寶藏》就精準把握時代脈搏,揭示了這種文明發展規律。它將中國的文物、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有機聯繫在一起,拍攝領域涉及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以歷史為基點,以現代為準繩,這部紀錄片通過介紹中國文物,讓世界認識中國從哪裡來、向何處去,使各國民眾更加深刻地感知中國和了解中國文化,還在其中映射出的各個時代中國人的精神。

  從壯麗的自然景觀,到繁華的現代都市。從巍峨的山巔,到一件又一件的珍貴文物。家族、漢字、藝術、文化依舊在中國人的今天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現代生活中尋找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了解中國的現在,這種宏偉而廣闊的歷史胸襟使得《中國的寶藏》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

相關焦點

  • 《中國的寶藏》大放異彩 中國故事書寫文化自信
    這部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出了中國文化瑰寶的風採,塑造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正面健康、蓬勃向上的國家形象。從文物看文化,從文化思考文明,它讓海內外觀眾對中國有了一次全新的視覺體驗。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部紀錄片備受海內外網友的青睞呢?它成功的背後到底有什麼奧秘?獨特的國際視角 展示文明交流互鑑
  • 2020寧夏省考申論熱點:文化自信凝聚中國力量
    【導讀】華圖寧夏公務員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2020寧夏省考申論熱點:文化自信凝聚中國力量,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理論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們要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精神,更加自覺地增強「四個自信」。
  • 全國政協"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赴桂魯調研
    3月27日至4月1日,在全國政協副主席盧展工的率領下,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專題調研組奔赴廣西山東兩省區開展調研,六天時間,星夜兼程,從八桂大地到孔孟之鄉,看駱越文化,尋諸子百家,在行走中感受文化自信,在調研裡體會中國故事。
  • 紀錄片《中國的寶藏》講述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敏)近期,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推出的紀錄片《中國的寶藏》上映。講述家族與祖先、漢字的力量、國際化中國、中國製造、科技的藝術、飲食的藝術等中國傳統文化內容,不但在國內引發熱議,在海外也受到了外國網友的一致好評。
  •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故事
    福州全力推進全國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城市建設,積極構建全市域、全體系、全要素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格局,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重要範例。要堅定文化自信,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歷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係,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每一種文明都具有獨特性,這是文化自信之源。人類在漫長的與自然相處過程中,由於不同的自然地理、生產條件等因素,以及觀察和思考世界方式的差異性,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明,表現出各民族適應大自然與社會發展的獨特方式。
  • 盧展工率隊到桂魯調研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
    3月27日至4月1日,全國政協副主席盧展工率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調研組,就「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在廣西山東開展專題調研。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針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尤其是在慶祝建黨95周年大會上鮮明提出了文化自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這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為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 守文化之重、創時代之新——文化類電視節目將繼續挖掘寶藏
    節目立足於中華文化寶庫資源,用一種自帶年輕基因的方式去連結歷史和現代,通過對一件件文物的梳理與總結,演繹文物背後的故事與歷史,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博物館,在懂得如何欣賞文物之美的同時,也了解文物所承載的文明和中華文化延續的精神內核,喚起大眾對文物保護、文明守護的重視。《國家寶藏》播出兩季以來,在多項重大文博活動中一直被文博界領導、專家作為例證反覆提及,成為高頻詞彙。
  • 中英聯手打造的紀錄片《中國的寶藏》今晚將在央視開播
    「驚奇於她的美和數千年文明的深度……如果不了解中國的過去,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今天的中國!」北京時間2019年10月5日,紀錄片《中國的寶藏》英語版在BBC世界新聞頻道面向全球首播,英國著名節目主持人阿拉斯泰爾 · 蘇克在節目一開始的這句感嘆,隨著電波傳向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65億戶家庭,中國頂級文物的故事就此「出海」。
  • 為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_杭州網
    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堅定全體人民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
  • 黃軼:中國植物中,蘊含著深厚的文化自信
    從雅魯藏布江峽谷的原始森林到中國茶樹最為古老的源頭,從充滿傳奇色彩的光核桃再到非洲高原的青蒿素,這部紀錄片呈現了21科28種中國原產植物的生命旅程,它們的故事其實是中華民族不斷孕育新文明的過程,也構成了人類進化史的精彩篇章。
  • 《求是》雜誌編輯部:為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
    要深入研究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起源和特質,形成較為完整的中國文化基因的理念體系。 ——談文化自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
  • 看中國畫,聽中國故事,感受中國文化!
    建立文化自信 蘇寧藝術館收藏有大量的中國藝術,在上海可謂首屈一指通過畫中的傳統元素來講述其背後的故事以及含義,例如神話故事、哲學觀點……將這些淺顯易懂的知識傳授給孩子們後,孩子們不僅會認識一個又一個中國傳統優秀畫家的作品,也會對自己國家的文化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增長自己的文化自信!」
  • 海霞: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寶藏,取之不盡
    當下國內興起了一股國學熱,一些文化類綜藝節目也非常火爆,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您認為媒體如何運用好的形式和方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弘揚好中國文化,起到叫好又叫座的良好效果。謝謝。海霞:謝謝這位媒體界的朋友。不過,感覺這個問題很系統,很大,我想我就從一個一線新聞工作者角度,談談我自己熟悉和了解的相關情況。
  • 央視與BBC攜手推出《中國的寶藏》
    原標題:央視與BBC攜手推出《中國的寶藏》  本報訊(記者 祖微微)如何通過中國館藏頂級文物講述中華文明故事?如何在現代中國找到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印記?1月10日起,每晚8點在CCTV-9播出紀錄片《中國的寶藏》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 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望海樓) _中國蘭州網
    12月1日,《求是》雜誌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文章指出,縱觀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文章強調,「要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 央視與BBC攜手推出紀錄片《中國的寶藏》
    原標題:央視與BBC攜手推出《中國的寶藏》 如何通過中國館藏頂級文物講述中華文明故事?如何在現代中國找到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印記?1月10日起,每晚8點在CCTV-9播出紀錄片《中國的寶藏》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 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12月1日,《求是》雜誌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文章指出,縱觀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文章強調,「要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 紀錄片《中國的寶藏》即將登陸央視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甄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BBC 世界新聞頻道、故宮博物院等八家博物館7日在北京共同宣布,紀錄片《中國的寶藏》中文版從1月10日起在CCTV-9每晚八點播出。它將為觀眾呈現一個既傳統又現代的中國。
  • 中英聯手打造紀錄片《中國的寶藏》
    中英聯手打造紀錄片《中國的寶藏》 2020-01-08 19:04:06   中新社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馬海燕)紀錄片《中國的寶藏》中文版將於1月10日起在央視紀錄頻道每晚八點播出。
  • 從「外國月亮比中國圓」到「四個自信」
    「這是一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大橋建成通車,進一步堅定了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說明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幹出來的!」2018年10月23日,創下多項「世界之最」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站在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擲地有聲、豪情滿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