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國外有哪些著名的畫家呀?」在蘇寧藝術館內的一角,一群孩子正在認真思考聞老師的提問。
「達文西!」,「高雅!」,「梵谷!」,「莫奈!」
「還有畢卡索!」
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爭先恐後地回答問題,老師聽後繼續問道:「那你們知道中國有哪些著名的畫家嗎?」
一下子,大家變得鴉雀無聲。很顯然,同學們對中國的藝術不甚了解。這也是在蘇寧藝術館進行研學活動的目的所在,帶著孩子們認識中國的傳統藝術形式,讓孩子們對祖國的燦爛藝術感到自豪!
建立文化自信
蘇寧藝術館收藏有大量的中國藝術,在上海可謂首屈一指。蘇寧藝術館和「變色龍」博物館研學的理念是一致的,就是要讓觀眾對中國的傳統藝術有自豪感。
例如這幅蘇寧藝術館的鎮館之寶-《戲珠龍圖》
「龍啊,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早在幾千年前,古代中國部落融合的過程中,就將很多部落圖騰的動物元素集合在一起。例如龍有鷹的爪子、魚的鱗、花的尾巴……然後就有了代表整個民族的圖騰形象--龍。」聞老師站在南宋畫家陳容所著的《戲珠龍圖》前,聲情並茂地講述著龍的故事,「龍在古代是帝王的象徵,代表著皇權。早在商周時代,天子就會懸掛著九旒龍旗,並穿著繡有龍圖騰的禮服祭祀先祖……」
「中國畫的鑑賞需要很高的門檻,需要有一定的藝術積累。通過畫中的傳統元素來講述其背後的故事以及含義,例如神話故事、哲學觀點……將這些淺顯易懂的知識傳授給孩子們後,孩子們不僅會認識一個又一個中國傳統優秀畫家的作品,也會對自己國家的文化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增長自己的文化自信!」
自由的去創作
講完《戲珠龍圖》的故事後,又給每位同學都發了一隻繪畫板,讓同學們把自己心目中的龍畫出來,加深對龍的理解。不一會兒,一條條形態各異的神龍從從同學們的筆尖誕生了!
我們常常讓孩子學著畫這個,學著畫那個。我以為在孩子學習畫畫之前,首先要讓他們產生畫畫的衝動。講完一個中國故事,孩子們就很想自己畫畫看,有的孩子臨摹的幾分神似,而有的孩子則表現出不同的想像力。我認為這些都是好事,因為孩子們想要用畫畫這種形式,記錄自己所看到的。
中國傳統題材的教育意義
研學過程中的另一個亮點便是《無雙圖譜》。
「大家知道為何叫做《無雙圖譜》嗎?同學們,你們認識這上面的哪些人物呀?」
不少同學湊上前去仔細地端詳了一會兒後,陸陸續續地回答道:「這個是李白嗎?」
「這個我認識,是劉備!」
所謂「無雙」就是指那些在中國歷史上稱得上「舉世無雙」的人。聞老師耐心地向大家講解道:「李白、陶淵明、諸葛亮、蘇武……等等,不僅是我們小朋友在學校裡還在學習的榜樣,而且在古代他們也一樣是大家學習的榜樣」。
「現在有很多小孩一提起英雄就只知道什麼奧特曼、美國隊長……對中國的榜樣人物卻知之甚少,最多知道一個孫悟空。通過這幅《無雙譜冊》,就可以很好地將中國的傳統正能量故事傳達給孩子們。」
講完無雙圖譜後,又讓孩子們親手繪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模樣。聽過老師講的中國英雄後,孩子們紛紛試著畫一幅自己所了解的中國英雄。
還有愛國畫家張善孖的《山君圖》,通過它,向孩子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飛虎隊」名稱的由來。同時還學習了張善孖畫虎的故事,張善孖雖然以畫虎聞名,但是其早期作品卻不受人喜愛,因畫虎的感覺像畫貓,還因此得名「張貓貓」。於是張善孖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研究畫虎的方法,最後所畫之虎深得人心,被譽「虎痴」。從「張貓貓」到「虎痴」,張善孖所作出的努力是常人無法想像的……
蘇寧藝術館的中國畫藏品非常豐富,2個小時的研學時間是有限的。當再次問起入館時的那個問題:「你們知道中國有哪些著名的畫家嗎?」
「齊白石」,「張大千」,「陳容」,「鄭板橋」,「李瑞清」
聽過同學們的反饋後,我們大感欣慰:「客觀地說,現今中國西方文化滲透的的確很厲害。究其根本還是因為孩子們與傳統文化的接觸不多。一旦使用孩子們的語言與視角去講述,中國傳統藝術也不是一種「枯燥」「乏味」的藝術形式。而是充滿豐富的「民族內涵」「與傳統價值觀」的寶庫,一起攜手讓中國傳統文化在孩子們的心田裡悄悄萌芽,自由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