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畫,聽中國故事,感受中國文化!

2020-11-25 騰訊網

「同學們,國外有哪些著名的畫家呀?」在蘇寧藝術館內的一角,一群孩子正在認真思考聞老師的提問。

「達文西!」,「高雅!」,「梵谷!」,「莫奈!」

「還有畢卡索!」

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爭先恐後地回答問題,老師聽後繼續問道:「那你們知道中國有哪些著名的畫家嗎?」

一下子,大家變得鴉雀無聲。很顯然,同學們對中國的藝術不甚了解。這也是在蘇寧藝術館進行研學活動的目的所在,帶著孩子們認識中國的傳統藝術形式,讓孩子們對祖國的燦爛藝術感到自豪!

建立文化自信

蘇寧藝術館收藏有大量的中國藝術,在上海可謂首屈一指。蘇寧藝術館和「變色龍」博物館研學的理念是一致的,就是要讓觀眾對中國的傳統藝術有自豪感。

例如這幅蘇寧藝術館的鎮館之寶-《戲珠龍圖》

「龍啊,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早在幾千年前,古代中國部落融合的過程中,就將很多部落圖騰的動物元素集合在一起。例如龍有鷹的爪子、魚的鱗、花的尾巴……然後就有了代表整個民族的圖騰形象--龍。」聞老師站在南宋畫家陳容所著的《戲珠龍圖》前,聲情並茂地講述著龍的故事,「龍在古代是帝王的象徵,代表著皇權。早在商周時代,天子就會懸掛著九旒龍旗,並穿著繡有龍圖騰的禮服祭祀先祖……」

「中國畫的鑑賞需要很高的門檻,需要有一定的藝術積累。通過畫中的傳統元素來講述其背後的故事以及含義,例如神話故事、哲學觀點……將這些淺顯易懂的知識傳授給孩子們後,孩子們不僅會認識一個又一個中國傳統優秀畫家的作品,也會對自己國家的文化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增長自己的文化自信!」

自由的去創作

講完《戲珠龍圖》的故事後,又給每位同學都發了一隻繪畫板,讓同學們把自己心目中的龍畫出來,加深對龍的理解。不一會兒,一條條形態各異的神龍從從同學們的筆尖誕生了!

我們常常讓孩子學著畫這個,學著畫那個。我以為在孩子學習畫畫之前,首先要讓他們產生畫畫的衝動。講完一個中國故事,孩子們就很想自己畫畫看,有的孩子臨摹的幾分神似,而有的孩子則表現出不同的想像力。我認為這些都是好事,因為孩子們想要用畫畫這種形式,記錄自己所看到的。

中國傳統題材的教育意義

研學過程中的另一個亮點便是《無雙圖譜》。

「大家知道為何叫做《無雙圖譜》嗎?同學們,你們認識這上面的哪些人物呀?」

不少同學湊上前去仔細地端詳了一會兒後,陸陸續續地回答道:「這個是李白嗎?」

「這個我認識,是劉備!」

所謂「無雙」就是指那些在中國歷史上稱得上「舉世無雙」的人。聞老師耐心地向大家講解道:「李白、陶淵明、諸葛亮、蘇武……等等,不僅是我們小朋友在學校裡還在學習的榜樣,而且在古代他們也一樣是大家學習的榜樣」。

「現在有很多小孩一提起英雄就只知道什麼奧特曼、美國隊長……對中國的榜樣人物卻知之甚少,最多知道一個孫悟空。通過這幅《無雙譜冊》,就可以很好地將中國的傳統正能量故事傳達給孩子們。」

講完無雙圖譜後,又讓孩子們親手繪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模樣。聽過老師講的中國英雄後,孩子們紛紛試著畫一幅自己所了解的中國英雄。

還有愛國畫家張善孖的《山君圖》,通過它,向孩子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飛虎隊」名稱的由來。同時還學習了張善孖畫虎的故事,張善孖雖然以畫虎聞名,但是其早期作品卻不受人喜愛,因畫虎的感覺像畫貓,還因此得名「張貓貓」。於是張善孖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研究畫虎的方法,最後所畫之虎深得人心,被譽「虎痴」。從「張貓貓」到「虎痴」,張善孖所作出的努力是常人無法想像的……

蘇寧藝術館的中國畫藏品非常豐富,2個小時的研學時間是有限的。當再次問起入館時的那個問題:「你們知道中國有哪些著名的畫家嗎?」

「齊白石」,「張大千」,「陳容」,「鄭板橋」,「李瑞清」

聽過同學們的反饋後,我們大感欣慰:「客觀地說,現今中國西方文化滲透的的確很厲害。究其根本還是因為孩子們與傳統文化的接觸不多。一旦使用孩子們的語言與視角去講述,中國傳統藝術也不是一種「枯燥」「乏味」的藝術形式。而是充滿豐富的「民族內涵」「與傳統價值觀」的寶庫,一起攜手讓中國傳統文化在孩子們的心田裡悄悄萌芽,自由生長!

相關焦點

  • 美術研究|中國畫飽含著詩情畫意,但中國文化的根本意義是做人
    就此張如元也提出中西方文化如何交流的問題:「中國的思維和美國的思維完全是兩碼事。美國人把中國畫的線條僅僅認為是表現結構的。中國畫一切的美在這句話裡就全部消失了。中國畫線條不是僅僅表現結構、輪廓的,有很多的名堂在這裡面。」張如元對目前中國畫跟隨西方的創作現狀也有獨到看法:「幾十年中國畫的導向出現了嚴重的偏差,對文人畫的強烈批評到現在可能還沒恢復過來。
  • 霍春陽中國畫的「精神內涵」
    為推動「一帶一路」國家文化交流邁上新臺階,在中俄兩國睦鄰友好、中俄兩國文化人文交流的框架下,以黨的十八大所提出的「振興中華民族文化事業」之契機、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國」文化自信的號召,加強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交流;了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及水墨藝術相互學習。
  • 《中國的寶藏》放異彩 中國故事書寫文化自信
    這部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出了中國文化瑰寶的風採,塑造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正面健康、蓬勃向上的國家形象。從文物看文化,從文化思考文明,它讓海內外觀眾對中國有了一次全新的視覺體驗。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部紀錄片備受海內外網友的青睞呢?  獨特的國際視角 展示文明交流互鑑  《中國的寶藏》由英國知名歷史節目主持人阿拉斯泰爾·蘇克(Alastair Sooke)講述。他的國際化視角,讓中國博物館的文物在交流中「活」了起來。
  • 講中國故事 古骨新風——蕭和人物畫作品展開幕
    蕭和嘗試以微見著,以人文精神去看待歷史,去重新詮釋歷史人物,他的畫作背後闡述著自己對於中國文化的思考。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徐裡現場致辭時表示:「中國畫是本土的繪畫,但中國畫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又吸收了外來的文化,在蕭和先生的這些作品裡充分體現了古今中外文化傳承、創新、融合的特點。」  「在當代人物畫家中,蕭和的探索值得關注。
  • 《中國的寶藏》大放異彩 中國故事書寫文化自信
    這部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出了中國文化瑰寶的風採,塑造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正面健康、蓬勃向上的國家形象。從文物看文化,從文化思考文明,它讓海內外觀眾對中國有了一次全新的視覺體驗。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部紀錄片備受海內外網友的青睞呢?它成功的背後到底有什麼奧秘?獨特的國際視角 展示文明交流互鑑
  • 「我有故事,你要聽嗎?」 18個案例解析中國跨文化傳播創新
    數字新技術的發展、應用和制度化建構重構了人類社會實踐的方式,這些社會實踐成為催生複雜多變的跨文化傳播模式及理論創新的內生動力。當下,我國媒體在傳播觀念、傳播技巧、話語體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滯後性與劣勢,從國家傳播的角度看,需要從國際話語建構的角度探尋講述中國故事的新思路,即用他者聽得懂的方式講述他者想知道的中國故事。
  • 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圖書在滬發布
    「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上海譯文出版社供圖中新網上海8月12日電 (周卓傲 葉穎)8月12日,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國首套用英文系統介紹中國傳統文化故事的讀本「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在2020上海書展上舉辦新書發布會。
  • 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國畫學研究」和「中國...
    文化和旅遊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王磊,浙江省文旅廳副廳長刁玉泉,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陳先春出席會議並講話。中國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金一斌致歡迎辭,院長、「中國畫學研究」項目組首席專家高世名做項目總述,副院長韓緒,校黨委委員、組織人事(統戰)部部長兼黨院辦主任徐國強,浙江省文旅廳科技與教育處副處長鄭妮等出席會議。
  • 中國戲曲與中國畫均具備程式化的表現語言,戲曲畫應運而生
    中國戲曲與中國畫均具備程式化的表現語言,並且後者的程式化表達更多地從其與前者的交流與借鑑中產生。廣義上看,一切藝術形式均有自身的格式與規範,這種形式上的規定性使藝術本身大都具備程式化的特質。關良 《白蛇傳》 67.5 70cm 紙本水墨設色 1956年作 中國美術館藏關良 《遊龍戲鳳》 99.9 80cm 紙本設色 1944年作 中國美術館藏戲曲藝術在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亦有著鮮明的程式性
  • 中國畫的基本特徵
    要概括出中國畫的基本特徵,實屬不易。傳統的中國畫歷史悠久、內涵豐富,適應中國的文化土壤而生根開花,在立意、構圖、技法和程式化的表現諸方面,都有其獨特之處。「以形寫神」是晉代畫家顧愷之畫論的核心觀點,確立了中國藝術「神高於形」的藝術觀。
  • 中國畫需要「大寫意」!寫意才是中國畫的靈魂!
    不能局限於一個故事、情節道具、民族服飾上,不能被這些表象吸引得眼花繚亂。要挖掘人與天地自然深層的關係,所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和萬事萬物都是有生命和靈魂溝通一體的大的一種「意」。落實到一筆一畫,都是生動的有生命的。寫意的最高要求,一筆一畫都是有生命的,都是生命的一次輪迴。因此,以寫意為精神的中國造型藝術大境界就是省略細節,關注生命的要害,直追形象之外的元神。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用英文系統介紹中國傳統文化故事(圖)
    近日,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發行。該系列由國內資深英文媒體人張慈贇先生所著,共分《中國神話故事與三十六計》《中國歷史著述》《中國成語故事》《中國歷代著名繪畫作品鑑賞》《中國歷史人物》《中國古建築及其故事》六冊。
  • 中國畫的20種分類
    在世界美術領導或中國畫具有鮮明的民族形式和獨特風格。在描繪物象上,主動運用線條、墨色來表現形體、質感,有高度的表現力,並與詩詞、款賦、書法篆刻相結合,達到「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效果。另外中國畫,還有著獨特的裝裱形式,起到襯託畫體的作用。
  • 傅抱石:中國畫僵了,應該賦予新的生命
    中國畫令人看了睡覺,像一般的畫面,畫一個老頭子,拿了一根拐杖,逍遙自在,很少機會看到武士比武。所以中國畫比較不是積極的而是退隱的,不是前進的,而是聽天由命的。 所以中國畫的歷史,只有技法上的歧異表現得最明顯,因此就把所以歧異的內在原因遮沒了。此外只是些畫人的傳記,和畫壇的故事,再就沒有什麼了。這種情形,在民國26年6月以前,決無例外。
  • 寫意精神——中國畫的內在表達
    所謂「傳承」在本質上的不是古董、器物的代代相傳,而是文化與精神的承襲與演進,比如景泰藍一百零八道程序,你看到景泰藍就想到中國當時的盛世。西方油畫是一種鏡面式的呈現,是物態化、物像化的。他們可以畫的很寫實,但中國畫並不是靠寫實來說明問題,毛筆與宣紙這樣的材料本身就在突出光影以及寫實性的表達力上不如油畫材料。但西方人在發揮藝術張力的能力上比中國落後許多。
  • 影響中國畫欣賞的三大要素
    」 關於時代文化語境對中國欣賞的複雜影響,需要著重討論者的主要有以下兩點從表面上看,我們現在生活在充分開放的多元化時代,昔日的那種政治鉗制藝術,庸俗社會學定於一尊的不正常的文化環境,已為今天多元、開放、寬鬆、活躍的文化環境所取代。
  • 中國畫龍第一人,一條6千萬沒地買!日本學者:他是人類最高水平
    因此很多人處於對龍的崇拜會去描繪它,但是既然它那麼的複雜,可見是不容易畫好的,歷代畫龍的大家不少,張僧繇、趙孟、鄭板橋等等,但是能夠被稱為是中國畫龍第一人的還真的只有他一個人!我們從小都聽過「畫龍點睛」的故事,可見龍眼是最難畫的,一個不好就毀了整幅畫,變得死氣沉沉的。
  • 講好中國故事 提升文化傳播力
    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增進中華文化的國內傳播,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是新時代推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新時代的中華文化傳播需要「以講代說」,即用講故事的策略和藝術替代傳統的說教方式,提高中華文化傳播的親和力和感染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多用外國民眾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的途徑和方式,積極傳播中華文化,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讓世界對中國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
  • 全媒派 | 中國故事出海:18個案例解析中國跨文化傳播創新|與非洲...
    數字新技術的發展、應用和制度化建構重構了人類社會實踐的方式,這些社會實踐成為催生複雜多變的跨文化傳播模式及理論創新的內生動力。當下,我國媒體在傳播觀念、傳播技巧、話語體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滯後性與劣勢,從國家傳播的角度看,需要從國際話語建構的角度探尋講述中國故事的新思路,即用他者聽得懂的方式講述他者想知道的中國故事。
  • 【地評線】大洋網評:聆聽中國故事 感受中國力量_評論頻道_中國...
    11月20日,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在廣州拉開序幕。連續三天,來自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治家、戰略家、企業家代表通過「雲參會」形式,與來自我國政界、學界、企業界的代表一起,圍繞「大變局、大考驗、大合作——中國現代化新徵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主題展開交流和討論。以廣州為窗口,讀懂中國故事,共享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