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20種分類

2021-01-13 騰訊網

中國畫:

簡稱「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內自成體系。它用毛筆、墨和中國畫顏料,在特製的宣紙或絹上作畫。在題材上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卉)畫、動物畫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為工筆畫和寫意畫兩種,各有蹊徑,互有特色。在人物畫方面,從晚周至漢、魏、六朝逐漸成熟。山水、花鳥等至隋唐之際,始獨立形成畫料。到五代、兩宋、流派繁多,為高度發展階段。元化水墨畫盛行。明、清和近代,大體錄襲前規。在各個時期中,都出現了不少革新造性的畫家。

在世界美術領導或中國畫具有鮮明的民族形式和獨特風格。在描繪物象上,主動運用線條、墨色來表現形體、質感,有高度的表現力,並與詩詞、款賦、書法篆刻相結合,達到「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效果。另外中國畫,還有著獨特的裝裱形式,起到襯託畫體的作用。

以下把中國畫大致分20種

文人畫:

系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專稱,也稱「士大夫甲意畫」。用書卷氣作為一個評畫的標準,意指詩意畫或稱詩卷氣。其作品大都取材於山水、古木、竹石、花鳥等。表現手法以水墨或談設色寫意寫為多。其代表人物有唐代王維、元倪雲林、明董其昌,清八大山人、石濤、吳昌碩等。他們的畫大多追求,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畫好畫後又大多在畫中題詩,或以詩作畫,故以表達畫意,亦以畫表達詩。被人稱為詩情畫意。

宗教畫:

取材於宗教之教義,故事和傳說且服務於宗教宣傳的繪畫如道教中表現神仙的畫像,佛教中表現佛本生故事的繪畫,中國道教題材的繪畫早在魏晉時代就有專門關於神仙和傳說中故事場面及神仙形象的繪畫。佛教繪畫興盛於中古時代的印度,後流傳入中國(隨佛教流傳)後,逐漸被中國古代畫家用中國繪畫的形式描繪而形成了中國特色佛教繪畫。

院體畫:

我國唐代已設徐詔、供奉等。五代時,西蜀、南唐設置畫院。宋代設翰林圖畫院,選優秀畫家,為皇室宮廷服務。歷代畫院裡所畫的山水、花鳥、人物等,大都是要求用筆沒色,整細緻、富麗堂皇,構圖嚴謹,色彩燦爛,有的有較強的裝飾性,稱之為院體畫。

民間畫:

在中國畫中指除專業畫家、文人畫家等之外的,專以繪畫為生存手段而迎合一般市井習俗而從事繪畫的街頭藝人所作的種種畫作。其作品傾向豔麗甜俗細膩,不同於專業畫家、文人畫家,所作的畫作較為講究詩意,畫境等文化內涵。而為一般文化層次的平民喜愛。民間畫又稱匠人畫,比起院體畫缺乏嚴格的技巧訓練;比起文人畫,缺乏文學和理論修養。但是,它有些又趨於樸實、熱烈某些優點也是文人畫與院體畫所不及的,也有時為文人畫和院體畫所吸收。

動物畫:

在中國畫中以動物形象作為藝術語言,以表達人的希望、幻想和各種感情的一種繪畫,描繪的題材很廣泛,凡動物均可入畫,但主要對象為人們常見的家禽、家畜和動物園中的各種動物。動物畫不要求維妙維肖,允許誇張與變形,但要有個性,要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和生活美的聯想。

扇面畫:

在中國畫門類中,歷代書畫家都喜歡在扇面上繪畫或書寫以抒情達意,或為他人收藏或贈友人以詩留念。存字和畫的扇子,保持原樣的叫成扇,為便於收藏而裝裱成冊頁的習稱扇面。從形制上分,又有圓形叫團扇和摺疊式的叫摺扇

淺絳山水畫:

中國山水畫中的一種沒色技巧。即凡以淡紅青色彩渲染為主山水畫,統稱淺絳山水。其方法是先用濃淡,幹溫變化之墨線勾勒輪廓結構變化之後,再施以淡的赭石,(或摻少稍失砂類)染山石,樹木結構處。最後用淡花青類色渲染即成。

青綠山水畫(兼金碧山水):

系中國畫中施用濃重的礦物顏料的石青和石綠顏料為主,表現山石樹木的蒼翠而得名。也有在青綠山石的輪廓上勾以金石,這樣的山水畫又稱金碧山水。青綠山水始創於唐氏的李思訓,北宋的王希孟所畫的《千裡江山圖》也是青綠山水的代表之一。

沒骨(法)畫:

中國畫傳統花卉(花鳥)畫的一種畫法。直接用顏色或墨色繪成花葉,而沒有「筆骨」——即用墨線勾勒的輪廓。據宋代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記載,這樣畫法始於五代的徐熙,徐崇嗣祖孫。其實始於黃筌,徐崇嗣僅是「郊諸黃之格」而已,《宣和畫譜》著錄有黃筌《沒骨花枝圖》一件;《洞天清錄集》說黃筌「真似粉堆,而不作圈線」,(註:在中國古代粉即是色),這即「沒骨畫法。」

工筆畫:

中國畫傳統畫法之一。畫法比較工整嚴謹,以描繪被畫對象的準確形象為準則。相對於「寫意畫」。(以描繪被畫對象的大意為原則)而言。總的來講,工筆畫用筆工整細緻,敷色層層渲染,細節剛徹入微要用極細膩的筆觸描繪物象,故稱「工筆」。

主題畫:

在中國畫中,畫家通過一定的故事情節人物、場景、題材展示給欣賞者的地位、社會和人生的某種看法或感想。或對某些歷史故事事件的等的形象與場景的形象刻劃與再現等。具有一定的再現性,真實性,或揭示性。一般每幅畫的立意比較明確。時間、事件等較為明晰。

寫意畫:

中國畫傳統的畫法之一,相「工筆畫」而言,用豪放、簡練、灑落的筆墨描繪物象的形神,抒發作者的感情。寫意畫在表現對象上是運用概括、誇張的手法,豐富的聯想,用筆雖簡但意境繁邃,具有一定的表現力。它要有高度概括的能力,要有以少勝多的含蓄意境,落筆要準確,運筆要熟練,要能得心應手,意到筆隨。

界畫:

中國繪畫很特色的一個門類。在作畫時使用界尺引線,故名:界畫。起源很早,晉代已有。顧愷之有「臺榭一足器耳,難成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的話。到了隋代,界畫已經畫得相當好。《歷代各畫記》中評展之虔的界畫說:「觸物留情,備皆妙絕,尤垂生閣」;評董伯仁的界畫,贊他「樓生人物,曠絕古今」。李思訓的《九成宮紈扇圖》、《宮苑圖》等,也是很高成就的,到晚唐出了尹繼昭,五代有衛賢趙德義,趙忠義等人,宋初有郭忠恕,元代有王振鵬,李容槿,明代有仇英,清代有袁江,袁耀等。現存的唐懿德太子李重潤墓道西壁的《闕樓圖》是目前我國最早一幅大型界畫,宋代的著名界畫有《黃鶴樓》、《滕王閣圖》等。

指畫:

中國傳統繪畫中的一種特殊的畫法。即以畫家的手指代替傳統工具中的毛筆蘸墨作畫,別有一種特殊趣味和技巧。故被稱為指畫。歷史上清高其佩近人潘天濤,洪世清所作指畫作畫作品其影響較大。

山水畫:

系中國畫,特有的畫種之一。在魏晉南北朝時已逐漸從人物畫中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的畫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山水畫,是稟愛自然的精華,天地的秀氣,所以陰陽、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晝夜有無窮的妙趣。從六朝到唐山水畫家雖然很多,但他們的筆法,位置卻很古拙。到了李思訓、王維、張等便較為完善了山水畫的畫理、畫法,章法(構圖), 漸形成了中國山水畫的面貌。五代的荊浩、關同更有新的創新,一流陳規舊習。出現了新的局面。到了宋代、範寬、李成三家鼎立,前無古人。山水畫法達到了幾乎完美的境界。

花鳥畫(花卉畫):

系中國繪畫門類中特有的一種繪畫畫種。以描繪花卉、竹石、鳥蟲等為作畫主體。在我國四.五千年以前的陶器上就出現了簡單的鳥魚圖案,可以作為我國最早的花鳥畫。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載:東晉、南朝宋時畫在絹帛上的花鳥畫已逐步形成了獨立的畫料。到了唐代,已趨成熟,出現了以工筆勾填畫風豔麗的邊鸞和以墨代色,墨分五彩的殷仲容。五代時發展有兩,即「徐、黃二體」。一宗徐熙、一宗黃鑑。明代沈啟南、孫雪居等。涉筆點染,亦追徐熙。徐青藤的花卉,超然畦逕,經清石濤到「楊州八怪」的花卉,更完善地形成了詩、書、畫三絕。

小品畫:

系中國畫畫家比較自由抒情作品,隨意之作,往往在藝術水平達到較高境界。其原因大概是出於在思想上沒有過多的拘束,絕屬隨意發揮所致。

水墨畫:

在中國畫中,以中國畫特有的材料之一,墨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為濃墨、淡墨、幹墨、溼墨、焦墨等,畫出不同濃淡(黑、白、灰)層次。別有一番韻味,稱為「墨韻」。而形成水墨為主的一種繪畫形式。

彩墨畫:

在中國畫裡,以「水墨畫」為基底,在其上敷色、點彩,使畫面較之水墨畫在色彩上較為豐富、明快、鮮亮。

(註:圖片文章綜合自網際網路,只供參考)版權歸原作者

註:本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如作者認為涉及侵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核實後立即刪除。

聽說轉發文章

會給你帶來好運

相關焦點

  • 第十三屆全國美展中國畫新面貌,從日常生活中尋找社會變遷的深意
    正值「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國畫作品展」在山東濟南舉辦,近日,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主任、《美術》雜誌社主編尚輝,在山東美術館學術報告廳為廣大觀眾帶來了一場專題講座,論述「中國畫的當代之維——13屆全國美展推動的藝術變革」。講座伊始,尚輝拋出了「什麼是繪畫的當代性問題」。他認為,當代性便是藝術針對每個歷史階段社會不同變化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而呈現的時代風貌。
  • 靈魂就是中國畫「寫意」的本質
    中國畫,是什麼?可能都知道,但也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心中似是明了,可是叫你釋義一下,似乎又說不清楚。很多人為此迷茫。其實不必糾結這個問題。因為你的這種感覺對了,如沒有這種迷茫的認識,說明對中國畫更為的不懂。
  • 於志學的馴鹿與中國畫的書寫性
    2013年於志學在敖魯古雅 盧平攝於志學的馴鹿與中國畫的書寫性中國畫之所以能自立於世界繪畫之林至今不衰,完全在於它具有的獨特性或民族性。中國畫與西洋畫最大的差別首先是中國畫的「書寫性」而不是西洋畫的描繪性。
  • 中國畫壇素描之路
    這位在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的中國畫壇極具影響力的畫家,安靜地立於角落,伴隨他的是一幅碳素墨水作品,畫面上以迅疾的線條捕捉到了當地農民在收割場上稱量包穀的情景。這是畫家在1978年帶美院學生到秦皇島寫生時的習作。 不得不說,吳冠中創作繪畫之時,正值西方現代抽象主義風潮盛行,其畫作嘗試告訴人們何為中國文化美學的抽象主義繪畫。
  • 中國畫的基本特徵
    要概括出中國畫的基本特徵,實屬不易。傳統的中國畫歷史悠久、內涵豐富,適應中國的文化土壤而生根開花,在立意、構圖、技法和程式化的表現諸方面,都有其獨特之處。一 立意為先、胸有成竹——中國畫的構思中國畫創作以立意為先,許多繪畫理論家都首先強調這一點,不管是畫山水、畫人物,還是畫花鳥。
  • 中國畫需要「大寫意」!寫意才是中國畫的靈魂!
    如果把「大寫意」說成一個畫種、一種物質、一種實在,那它就成為一種形而下的畫法,是器層面的一個畫種、材料和方式而已。3、寫意是中國藝術的靈魂不僅造型藝術,所有的中國藝術都是寫意的:音樂、戲曲、詩詞莫不如是。一定的曲牌、詞牌、表演動作都有一定的格式,都代表一定的形式。
  • 中國畫的筆墨風骨——著名書畫家、指墨畫大師朱祖國淺談中國畫藝術
    我們對於傳統中國畫來說,「筆」向來不成問題,可以說是基本常識。筆與墨不僅是中國畫的「雙翼」,是中國畫獨特的造型手段,更是中國畫的底線與靈魂。在歷史上,中國畫大致經歷了先重用筆,後講用墨的歷史發展階段。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了中國畫的六法,其中一法即為「骨法用筆」。「骨法」與「用筆」的結合,奠定了中國畫的基礎。
  • 中國畫用了色彩,用了透視,只要線條有書寫性就不能不叫中國畫
    什麼是中國畫?卻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百科上給的定義是這樣的:「中國畫,簡稱國畫。國畫是漢族的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意思是凡是用毛筆在絹和紙上畫的畫就叫中國畫。這麼說的話,中國畫似乎也太簡單了!
  • 霍春陽中國畫的「精神內涵」
    霍春陽在「中國畫精神的內涵」講座現場。霍春陽在「中國畫精神的內涵」講座現場。霍春陽在「中國畫精神的內涵」講座現場。霍春陽在「中國畫精神的內涵」講座現場。霍春陽在「中國畫精神的內涵」講座現場。
  • 寫意精神——中國畫的內在表達
    他們可以畫的很寫實,但中國畫並不是靠寫實來說明問題,毛筆與宣紙這樣的材料本身就在突出光影以及寫實性的表達力上不如油畫材料。但西方人在發揮藝術張力的能力上比中國落後許多。薛磊 四川省詩書畫院書記、副院長中國畫注重藝術的寫意精神。
  • 「藝海秋長」當代中國畫名家邀請展開幕
    11月29日,秋長街道高嶺村的文化藝術創作中心熱鬧非凡,聚集了一批中國名畫家,「藝海秋長——當代中國畫名家邀請展」在這裡舉行。這是繼「大美秋長——中國畫創作研究院秋長寫生創作展」成功舉辦後,第二次與中國畫創作研究院聯合舉辦的畫展。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區政府黨組成員徐巧玲、秋長街道相關負責人和美術愛好者們一同觀看了畫展。
  • 影響中國畫欣賞的三大要素
    在這種背景下,人們的藝術創造和藝術欣賞都是充分自由的,不但每一位中國畫的創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性之所好,對繪畫的內容、觀念、風格和樣式,作出自己的自由選擇,而且每一位中國畫的欣賞者,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性之所好,對繪畫的優劣、高下和價值,作出自己的自由評判。
  • 觀展|紀念黎雄才先生誕辰110周年——廣東省中國畫作品展在肇慶...
    前言黎雄才(1910—2001)是嶺南畫派第二代畫家的傑出代表,也是20世紀中國傑出的國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他一生致力於中國山水畫、花鳥畫的探索,尤注重在生活中汲取創作動力和靈感,形成富於時代生活氣息的生動畫風。
  • 李寬:傳統水墨奠定了中國畫良好的DNA
    世易時移,中國畫如今已有傳統與現代兩大分野,放眼未來,你認為中國畫的出路在何方?     李寬:中國畫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構成部分,幾千年來,華夏文明的長河在痛苦和磨難中走向繁榮,誰敢說中華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死路一條?中國畫亦如此,它只能隨著世界文化的發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思想下,包容中前行。
  • 文化常識:中國畫的墨法,主要是運用墨色變化的技巧
    文化常識:中國畫的墨法,主要是運用墨色變化的技巧筆法筆墨是中國畫的最大特色,從廣義上講筆墨指利用筆墨達到的效果,諸如色彩、章法、意境、品位等都要通過筆墨來實現;從狹義上講,筆墨專指用筆用墨的技巧。這裡我們先說說筆法。
  • 傅抱石:中國畫僵了,應該賦予新的生命
    中國畫令人看了睡覺,像一般的畫面,畫一個老頭子,拿了一根拐杖,逍遙自在,很少機會看到武士比武。所以中國畫比較不是積極的而是退隱的,不是前進的,而是聽天由命的。 傅抱石 帝王輕過眼 西洋畫是動的熱的,中國畫是靜的冷的。西洋畫好像是屬於春天夏天,中國畫則是秋冬之畫,一股蕭疏淡泊之氣,充滿紙上。
  • 郭文偉:中國畫散點透視的科學含量
    對於同道們熟悉的中國畫載體、工具和顏料的科學含量暫不必說,本文單就中國畫散點透視的科學含量作以初步探討,為梳理中國畫整體的科學性脈絡略盡微薄之力。中國畫散點透視的方法在魏晉之前就已基本形成,只不過當時乃至後來歷代對這種透視方法並沒有統一定名,直到西畫「焦點透視」一詞傳入中國,為與其區別,方得其名。這一命名形象地體現了畫家移動視線進行全方位觀照的特點。
  • 中國畫有法度方能率性而為?
    對於今天的中國畫而言,這是一個有必要深入探討、釐清的話題。譬如黃賓虹、潘天壽的作品,乃至當代國畫家尚濤的作品,就有人認為太過理性,法度太過縝密嚴謹。果真如此嗎?理性法度和率性而為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且看專家們的評析。
  • 熱帶雨林中國畫寫生作品展開幕—新聞—科學網
    雨林美無限 筆墨盡芳華熱帶雨林中國畫寫生作品展開幕版納州副州長許家福歡迎更多的畫家來西雙版納創作,希望通過藝術家的妙筆把美麗的西雙版納展現給世界。 「藝術和科學總在山腳分手,又在山峰相遇」,在現場200名觀眾的見證下,藝術家和科學家在面對面交流過程中碰撞出美妙的思想火花。本屆畫展展出了128幅畫作,這些作品是來自全國各地100餘名畫家以熱帶雨林為題材的代表作品。
  • 繪畫技法研究:中國畫墨法運用
    張一心作品文 / 張一心在寫意中國畫中,筆墨的概念有三個基本因素組成:一是富有特性的毛筆和宣紙;二是筆法和墨法;三是意境。本文就墨法而言之,略述其要。「墨即是色」、「 墨分五色」、「墨分六彩」,「水墨為上」……這是古人對純墨色價值的無以復加的高度認可。以極簡一色表現大千世界,沒有高超的技藝是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