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中國畫欣賞的第三大因素,是時代的文化語境。所謂語境,指的是語言環境。眾所周知,每句話都有其特定的語言環境,語言環境改變了,話的意思也往往會隨之發生改變,例如人們所熟知的「腦筋急轉彎」,便是這種利用偷換語境手法來進行的語言遊戲。而時代的文化語境,則是指的一個時代的歷史背景、社會風尚、文化環境、物質條件等等。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文化語境。人,都生活在不同的時代中,不可能不受到他所置身的那個時代文化語境的影響,所以同一幅作品,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所體現出來的價值意義是並不相同的。雖然這種影響落實到每一個具體的人,由於各自本身情況的不同,所受到影響的程度與具體表現也千差萬別,但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時代文化語境的影響這一點上,則是並無區別的。這正如郭象在《莊子注》中之所謂:「夫禮義,當其時而用之,則西施也;時過而不棄,則醜人也。」
關於時代文化語境對中國欣賞的複雜影響,需要著重討論者的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文化語境影響的普遍性和複雜性
我們知道,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一種表達方式,一種生存需要,包括中國畫在內的各種藝術,是人類寄託情感,傾吐心曲,抒寫懷抱的精神園圓。從表面上看,我們現在生活在充分開放的多元化時代,昔日的那種政治鉗制藝術,庸俗社會學定於一尊的不正常的文化環境,已為今天多元、開放、寬鬆、活躍的文化環境所取代。在這種背景下,人們的藝術創造和藝術欣賞都是充分自由的,不但每一位中國畫的創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性之所好,對繪畫的內容、觀念、風格和樣式,作出自己的自由選擇,而且每一位中國畫的欣賞者,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性之所好,對繪畫的優劣、高下和價值,作出自己的自由評判。然而實際上,由於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之下和現實的社會環境之中,必然要受到歷史和現實的雙重製約,因此,如果從客觀上看,從本質上看,這種主觀上的自由又是非常有限度的,或者說是並不自由的。這種不自由若換一句話來說,便是每個人都不可能擺脫時代文化語境的影響。
因為人的價值取向、美學趣味和欣賞水平,是由來自先天的和來自後天的兩部分所組成的。不論是來自先天的,還是來自後天的,都是歷史和現實的產物。這其中,不但後天環境的薰染和影響,是歷史和現實的投影,而且即使是先天的,來自於遺傳基因和生命密碼的指令,也是此前人類歷史上文化心理和審美體驗所留下的記憶遺痕,也不是人可以自由選擇的,而是在人能夠對其作出自由選擇之前,便已經或多或少地被事先規定了的。這是其一,而其二更重要的是,人是有社會性的。馬克思兌:「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因此,「社會關係」必然會對人的藝術選擇和價值判斷作出種種雖不見其形然而卻又無處不在的複雜影響。尤其是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時代,科學極其發達、物質異常豐富、交通空前便捷、信息無比暢通,昔日中國畫相付封閉的生態環境已不復存在,以西方現代派和後現代派為代表的各種新的藝術思潮,不可能不對中國畫原有的藝術評判標準有所衝擊,不可能不使得一部分中國欣賞者的價值取向和藝術趣味有所改變;而另外更重要的是,我們現在又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商品化時代和消費主義時代,繪畫的商品化和消費主義的盛行,也不可能不對中國畫的欣賞產生某種影響,並從而使一部分中國畫欣賞者的審美心理和價值判斷發生改變。故而從某種意義上說,當今時代文化語境對包括中國畫在內的藝術欣賞的影響,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要深刻、強烈和顯著。
不過,以上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還有著另一個方面,即文化語境對中國畫欣賞的影響不但有著母庸置疑的普遍性,而且還有著不容忽視的複雜性。這種複雜性具體表現為,首先,按照辯證法的觀點,雖然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從總體上講,或者說從根本上講,存在決定意識,然而意識一經形成,卻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這種相對的獨立性有時能構成對於存在的反作用。按照這一觀點,人在對中國畫進行欣賞時,雖然從客觀上講是不自由的,要受到歷史和現實的雙重製約;然而若從主觀上講卻又是有著相對自由的,這種自由便是人們在對待歷史和現實的制約上有著不同的主觀態度。這其中既有積極順應者,也有被動妥協者;既測反抗者,也有努力超越者。而這種順應、妥協、反抗、超越的不同態度,使得文業語境對中國畫欣賞的影響因人而異,極其複雜而微妙。
其次,所謂時代,是一個涵靠範圍極為廣泛的歷史概念,具有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雙重意義。生活於同一時代的人,由於身份、地位的不同,遭際、處境和感受是相差很大的。官員和百姓、富人和窮人、由堂之高和江湖之遠、貴青之尊和草民之微,不膏有天壤之別。這裡所涉及到的是整個時代社會的大環境和個人處身承受的小氣候。這種「小氣候」對人的思想感情的影響每每較之「大環境」更具體和更深刻,因此也顯得更重要。前面所說的魯迅夏府的焦大也不愛林妹妹的」,即是對這種審美現象的形象化概括,最後於人的地位、處境和閱歷是有階段性的,而作為這種地位、處境、閱歷之折射的思想感情也是有階段性的,故而人的欣賞趣味和審美心理也是有階段性的。
例如一幅作品,我們原來可能覺得它很好,既很美,也很有意思,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種種原因,現在的看法卻改變了,忽而覺得它不好了,既不美也沒有什麼意思了,原來的看法只是一種淺薄的歧見。反之亦然,一幅作品,我們原來可能覺得它不好,既不美,也沒有什麼意思,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種種原因,現在的看法卻改變了,忽而發現它的好了,既很美,也很有意思,而這種「美」和「意思」是過去所未曾察覺的。凡此種種,都說明了文化語境對包括中國畫在內的藝術欣賞的影響是千差萬別的,既有普遍性的一面,又有複雜性的另一面。
二、主流文化的審美取向及其話語權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已經知道,和世界上任何一種藝術欣賞一樣,中國畫欣賞是沒有統一標準的,或者說其欣賞標準有著主觀上和客觀上的兩重性:一方面美由心裁,欣賞是主觀的,對一幅中國畫作品優劣高下的評判因人而異,在客觀上缺乏為人們所普遍接受認可的通約性標準,甚至可以說,畫的好壞有時不是由畫的本身所決定的,而是由欣賞者的審美取向決定的;另一方面又心由物生,這種主觀上的因人而異又是客觀條件,包括社會心理、生活環境、時代風尚、文化積澱和審美經驗等等所造成的,是客觀的折射,並受客觀的制約。在對中國畫欣賞和評判的活動中,人們之所以常常會出現分歧,產生爭論,以至每次中國畫大展評獎結果公布之日,都是各種批評和話病蜂擁而起之時,正是這種主觀與客觀既相互矛盾、相互抵中,又相互支持、相互印證的特殊性所造成的。既是主觀的,又是客觀的;既有主觀標準,又有客觀標準,這在理論上是可以講清楚的,而在實踐中卻常常很難統一。因為我們每個人往往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欣賞中國畫的,其結果必然是以自己的觀點為是,而以別人的觀點為非,這樣就有可能導致只有主觀標準而無客觀標準,從而陷入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無是非境地。這無疑是不可取的。因為事實上有時卻是需要有「是非」的,或者說需要有評判作品優劣高下立客觀標準的,如展覽和評獎。那麼,如何來解決這一難題呢?這就要取決於主流文化的審美取向了。眾所周知,在人類文明社會發展的任何一個歷史階段中,都有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之分。主流文化掌握著評判是非的話語權(所謂話語權,指的是發表話語的機會及其影響力),而非主流文化則每每處於邊緣狀態。雖然從本質上說,主流文化掌握著話語權,並不意味著便掌握了真理,更不意味著可以壟斷真理;非主流文化處於邊緣狀態,也不意味著便沒有價值,更不意味一無可取,然而由於現實中評判和選擇的需要,由主流文化所代表的審美取向還最常常充當裁判的角色,而被當做客觀標準來使用。
因此,從這一意義上說,美,既由心裁,又由主流文化的審美取向裁。關於這一點,不論在傳統中國畫的歷史上,還是在當代中國畫發展的現實中皆可以看得很清楚。例如在中國畫的早期(晉唐時(),為皇家扶持的院體畫風居於主流的地位,畫家們審物不苟,煥爛求備,以「神溫「為宗,而為文人畫濫筋的「逸品」則被視為「非畫之本法」,握棄於諸品之外;但到來元以降,文人階層崛起,以「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為旗幟的文人畫後來居上,一摩奪得了畫壇的主流地位,原來的較為細膩工致的畫法,卻被視作「為造物役」的習者之流,非吾曹當學也」。同樣,在當代的畫壇上也是如此,如在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提倡文藝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因之以素描為基礎的,造型堅實有著具體宣教內容的人物畫,和將自然風光與建設成就融為一體的山水畫便大行其道,表現風花雪月、釣徒高士的寫意畫則一涎不振,但到了八十年代之後,伴隨著西方文藝思潮的湧入和回歸傳統呼聲的高漲,各種現代水墨、現代寫意和所謂的「新文人面」卻風靡一時,成了近二三十年來畫壇上最為引人注目的景觀。凡此種種,無非表明了以下兩個事實:
其一、雖然在中國畫的創作和欣賞過程中,存在著人的主觀差異性,但這種差異性卻常常要服從於主流文化的審美取向。
其二、主流文化的審美取向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流變轉換的,這種流變轉換的過程,與中國畫發展演變的軌跡相表裡。
從某種意義上說,主流文化的審美取向,代表了多數人的審美取向;主流文化審美取向的流變轉換,也反映了多數人審美取向的流變轉換。這種流變轉換有著非常複雜的原因,既與整個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心理等因素有關,又與人的喜新舊天性有關(人有喜新厭舊的天性,又有從眾心理和審美情性,二者並行不驚)。然而人的審美心理畢竟是各不相同的,或者如我們所說是有主觀差異性的,主流文化的審美取向及其流變轉換,雖然反映了多數人的審美取向及其流變轉換,但卻不能代表所有人的審美取向及其流變轉換,這在今天多元化時代主流文化日趨模糊,日趨失去權威性和號召力的大背景下尤為如此。故而我們又可以這樣說,主流文化的審美取向雖然掌握著話語權,常常能夠充當裁判者的角色,作為衡量中國畫優劣高下的標準,但這種話語權的擁有和裁判者的身份卻也常常會受到非主流文化審美取向的質疑和挑戰。而當這種質疑和挑戰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尖銳,越來越為多數人所接受的時候,一個新的流變轉換的過程又將拉開了大幕。當然,這不過是被極度簡化了的概述,現實中的情形往往要比這複雜百倍。
註:本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如作者認為涉及侵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核實後立即刪除。
聽說轉發文章
會給你帶來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