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中國畫欣賞的三大要素

2020-12-04 騰訊網

影響中國畫欣賞的第三大因素,是時代的文化語境。所謂語境,指的是語言環境。眾所周知,每句話都有其特定的語言環境,語言環境改變了,話的意思也往往會隨之發生改變,例如人們所熟知的「腦筋急轉彎」,便是這種利用偷換語境手法來進行的語言遊戲。而時代的文化語境,則是指的一個時代的歷史背景、社會風尚、文化環境、物質條件等等。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文化語境。人,都生活在不同的時代中,不可能不受到他所置身的那個時代文化語境的影響,所以同一幅作品,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所體現出來的價值意義是並不相同的。雖然這種影響落實到每一個具體的人,由於各自本身情況的不同,所受到影響的程度與具體表現也千差萬別,但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時代文化語境的影響這一點上,則是並無區別的。這正如郭象在《莊子注》中之所謂:「夫禮義,當其時而用之,則西施也;時過而不棄,則醜人也。

關於時代文化語境對中國欣賞的複雜影響,需要著重討論者的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文化語境影響的普遍性和複雜性

我們知道,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一種表達方式,一種生存需要,包括中國畫在內的各種藝術,是人類寄託情感,傾吐心曲,抒寫懷抱的精神園圓。從表面上看,我們現在生活在充分開放的多元化時代,昔日的那種政治鉗制藝術,庸俗社會學定於一尊的不正常的文化環境,已為今天多元、開放、寬鬆、活躍的文化環境所取代。在這種背景下,人們的藝術創造和藝術欣賞都是充分自由的,不但每一位中國畫的創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性之所好,對繪畫的內容、觀念、風格和樣式,作出自己的自由選擇,而且每一位中國畫的欣賞者,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性之所好,對繪畫的優劣、高下和價值,作出自己的自由評判。然而實際上,由於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之下和現實的社會環境之中,必然要受到歷史和現實的雙重製約,因此,如果從客觀上看,從本質上看,這種主觀上的自由又是非常有限度的,或者說是並不自由的。這種不自由若換一句話來說,便是每個人都不可能擺脫時代文化語境的影響。

因為人的價值取向、美學趣味和欣賞水平,是由來自先天的和來自後天的兩部分所組成的。不論是來自先天的,還是來自後天的,都是歷史和現實的產物。這其中,不但後天環境的薰染和影響,是歷史和現實的投影,而且即使是先天的,來自於遺傳基因和生命密碼的指令,也是此前人類歷史上文化心理和審美體驗所留下的記憶遺痕,也不是人可以自由選擇的,而是在人能夠對其作出自由選擇之前,便已經或多或少地被事先規定了的。這是其一,而其二更重要的是,人是有社會性的。馬克思兌:「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因此,「社會關係」必然會對人的藝術選擇和價值判斷作出種種雖不見其形然而卻又無處不在的複雜影響。尤其是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時代,科學極其發達、物質異常豐富、交通空前便捷、信息無比暢通,昔日中國畫相付封閉的生態環境已不復存在,以西方現代派和後現代派為代表的各種新的藝術思潮,不可能不對中國畫原有的藝術評判標準有所衝擊,不可能不使得一部分中國欣賞者的價值取向和藝術趣味有所改變;而另外更重要的是,我們現在又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商品化時代和消費主義時代,繪畫的商品化和消費主義的盛行,也不可能不對中國畫的欣賞產生某種影響,並從而使一部分中國畫欣賞者的審美心理和價值判斷發生改變。故而從某種意義上說,當今時代文化語境對包括中國畫在內的藝術欣賞的影響,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要深刻、強烈和顯著。

不過,以上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還有著另一個方面,即文化語境對中國畫欣賞的影響不但有著母庸置疑的普遍性,而且還有著不容忽視的複雜性。這種複雜性具體表現為,首先,按照辯證法的觀點,雖然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從總體上講,或者說從根本上講,存在決定意識,然而意識一經形成,卻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這種相對的獨立性有時能構成對於存在的反作用。按照這一觀點,人在對中國畫進行欣賞時,雖然從客觀上講是不自由的,要受到歷史和現實的雙重製約;然而若從主觀上講卻又是有著相對自由的,這種自由便是人們在對待歷史和現實的制約上有著不同的主觀態度。這其中既有積極順應者,也有被動妥協者;既測反抗者,也有努力超越者。而這種順應、妥協、反抗、超越的不同態度,使得文業語境對中國畫欣賞的影響因人而異,極其複雜而微妙。

其次,所謂時代,是一個涵靠範圍極為廣泛的歷史概念,具有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雙重意義。生活於同一時代的人,由於身份、地位的不同,遭際、處境和感受是相差很大的。官員和百姓、富人和窮人、由堂之高和江湖之遠、貴青之尊和草民之微,不膏有天壤之別。這裡所涉及到的是整個時代社會的大環境和個人處身承受的小氣候。這種「小氣候」對人的思想感情的影響每每較之「大環境」更具體和更深刻,因此也顯得更重要。前面所說的魯迅夏府的焦大也不愛林妹妹的」,即是對這種審美現象的形象化概括,最後於人的地位、處境和閱歷是有階段性的,而作為這種地位、處境、閱歷之折射的思想感情也是有階段性的,故而人的欣賞趣味和審美心理也是有階段性的。

例如一幅作品,我們原來可能覺得它很好,既很美,也很有意思,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種種原因,現在的看法卻改變了,忽而覺得它不好了,既不美也沒有什麼意思了,原來的看法只是一種淺薄的歧見。反之亦然,一幅作品,我們原來可能覺得它不好,既不美,也沒有什麼意思,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種種原因,現在的看法卻改變了,忽而發現它的好了,既很美,也很有意思,而這種「美」和「意思」是過去所未曾察覺的。凡此種種,都說明了文化語境對包括中國畫在內的藝術欣賞的影響是千差萬別的,既有普遍性的一面,又有複雜性的另一面。

二、主流文化的審美取向及其話語權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已經知道,和世界上任何一種藝術欣賞一樣,中國畫欣賞是沒有統一標準的,或者說其欣賞標準有著主觀上和客觀上的兩重性:一方面美由心裁,欣賞是主觀的,對一幅中國畫作品優劣高下的評判因人而異,在客觀上缺乏為人們所普遍接受認可的通約性標準,甚至可以說,畫的好壞有時不是由畫的本身所決定的,而是由欣賞者的審美取向決定的;另一方面又心由物生,這種主觀上的因人而異又是客觀條件,包括社會心理、生活環境、時代風尚、文化積澱和審美經驗等等所造成的,是客觀的折射,並受客觀的制約。在對中國畫欣賞和評判的活動中,人們之所以常常會出現分歧,產生爭論,以至每次中國畫大展評獎結果公布之日,都是各種批評和話病蜂擁而起之時,正是這種主觀與客觀既相互矛盾、相互抵中,又相互支持、相互印證的特殊性所造成的。既是主觀的,又是客觀的;既有主觀標準,又有客觀標準,這在理論上是可以講清楚的,而在實踐中卻常常很難統一。因為我們每個人往往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欣賞中國畫的,其結果必然是以自己的觀點為是,而以別人的觀點為非,這樣就有可能導致只有主觀標準而無客觀標準,從而陷入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無是非境地。這無疑是不可取的。因為事實上有時卻是需要有「是非」的,或者說需要有評判作品優劣高下立客觀標準的,如展覽和評獎。那麼,如何來解決這一難題呢?這就要取決於主流文化的審美取向了。眾所周知,在人類文明社會發展的任何一個歷史階段中,都有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之分。主流文化掌握著評判是非的話語權(所謂話語權,指的是發表話語的機會及其影響力),而非主流文化則每每處於邊緣狀態。雖然從本質上說,主流文化掌握著話語權,並不意味著便掌握了真理,更不意味著可以壟斷真理;非主流文化處於邊緣狀態,也不意味著便沒有價值,更不意味一無可取,然而由於現實中評判和選擇的需要,由主流文化所代表的審美取向還最常常充當裁判的角色,而被當做客觀標準來使用。

因此,從這一意義上說,美,既由心裁,又由主流文化的審美取向裁。關於這一點,不論在傳統中國畫的歷史上,還是在當代中國畫發展的現實中皆可以看得很清楚。例如在中國畫的早期(晉唐時(),為皇家扶持的院體畫風居於主流的地位,畫家們審物不苟,煥爛求備,以「神溫「為宗,而為文人畫濫筋的「逸品」則被視為「非畫之本法」,握棄於諸品之外;但到來元以降,文人階層崛起,以「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為旗幟的文人畫後來居上,一摩奪得了畫壇的主流地位,原來的較為細膩工致的畫法,卻被視作「為造物役」的習者之流,非吾曹當學也」。同樣,在當代的畫壇上也是如此,如在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提倡文藝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因之以素描為基礎的,造型堅實有著具體宣教內容的人物畫,和將自然風光與建設成就融為一體的山水畫便大行其道,表現風花雪月、釣徒高士的寫意畫則一涎不振,但到了八十年代之後,伴隨著西方文藝思潮的湧入和回歸傳統呼聲的高漲,各種現代水墨、現代寫意和所謂的「新文人面」卻風靡一時,成了近二三十年來畫壇上最為引人注目的景觀。凡此種種,無非表明了以下兩個事實:

其一、雖然在中國畫的創作和欣賞過程中,存在著人的主觀差異性,但這種差異性卻常常要服從於主流文化的審美取向。

其二、主流文化的審美取向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流變轉換的,這種流變轉換的過程,與中國畫發展演變的軌跡相表裡。

從某種意義上說,主流文化的審美取向,代表了多數人的審美取向;主流文化審美取向的流變轉換,也反映了多數人審美取向的流變轉換。這種流變轉換有著非常複雜的原因,既與整個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心理等因素有關,又與人的喜新舊天性有關(人有喜新厭舊的天性,又有從眾心理和審美情性,二者並行不驚)。然而人的審美心理畢竟是各不相同的,或者如我們所說是有主觀差異性的,主流文化的審美取向及其流變轉換,雖然反映了多數人的審美取向及其流變轉換,但卻不能代表所有人的審美取向及其流變轉換,這在今天多元化時代主流文化日趨模糊,日趨失去權威性和號召力的大背景下尤為如此。故而我們又可以這樣說,主流文化的審美取向雖然掌握著話語權,常常能夠充當裁判者的角色,作為衡量中國畫優劣高下的標準,但這種話語權的擁有和裁判者的身份卻也常常會受到非主流文化審美取向的質疑和挑戰。而當這種質疑和挑戰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尖銳,越來越為多數人所接受的時候,一個新的流變轉換的過程又將拉開了大幕。當然,這不過是被極度簡化了的概述,現實中的情形往往要比這複雜百倍。

註:本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如作者認為涉及侵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核實後立即刪除。

聽說轉發文章

會給你帶來好運

相關焦點

  • 朱梅中國畫作品欣賞
    2016年在宿州開始從事美術教育,近三年時間學生中國畫作品入選省級以上大展近三百幅,獲獎作品106幅。為宿州培養了47位優秀的省級美協會員。作品欣賞2019年第34期 總第358期策劃:範一冰審編:於廣生編輯:鞠海濤
  • 傅抱石:中國畫僵了,應該賦予新的生命
    中國畫令人看了睡覺,像一般的畫面,畫一個老頭子,拿了一根拐杖,逍遙自在,很少機會看到武士比武。所以中國畫比較不是積極的而是退隱的,不是前進的,而是聽天由命的。 傅抱石 踏雪訪友 西洋畫是說明的,中國畫是含蓄的。中國畫看起來總是又像又不像,猶如鄉下姑娘進城,總怕看得一清二楚似的。
  • 中國畫三大類·山水、花鳥、人物,你知道它們的由來嗎?
    首先感謝您的閱讀,歡迎留言討論中國畫三大類·山水、花鳥、人物,你知道它們的由來嗎?中國畫分為三類:人物畫、花鳥畫和山水畫。表面上,它們是按題材分類的,但實際上,它們是用藝術來表達一種觀念和思想的。一種中國畫。是指純墨畫。有三個基本要素:簡單、象徵和自然。相傳始於唐朝,至五代,興盛於宋元,並在明清及近代不斷發展。充分發揮墨法的作用。「墨即是色」,指墨的濃淡變化就是色的層次變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繽紛可以用多層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沈括北宋的《畫歌》說:「江南東源傳說大,淡墨淡霧為一」,也就是說,水墨畫。
  • 一般來說,旋律、節奏與和聲是音樂的三大要素
    和聲,是由兩個以上的音按一定規律和方式的同時結合,是音樂要素中最複雜的一種。和聲具有動力性,即穩定與不穩定、協和與不協和的功能;和聲還具有色彩性,有明與暗、疏密與濃淡的區分。合唱、交響樂(包括管弦樂和交響曲)、鍵盤樂等,均屬多聲部的音樂。幾個不同的音同時發聲就是和弦。
  • 中國畫的基本特徵
    要概括出中國畫的基本特徵,實屬不易。傳統的中國畫歷史悠久、內涵豐富,適應中國的文化土壤而生根開花,在立意、構圖、技法和程式化的表現諸方面,都有其獨特之處。一 立意為先、胸有成竹——中國畫的構思中國畫創作以立意為先,許多繪畫理論家都首先強調這一點,不管是畫山水、畫人物,還是畫花鳥。
  • 中國畫博大精深,乃技法自然之精髓,習畫時除筆法外還有三要素
    中國畫博大精深,乃技法自然之精髓,習畫時除筆法外還有三要素文/錢毛毛中國畫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在進行學習和描繪時有著特殊的技巧需要領悟,其中筆法乃繪畫基礎之一,執筆、筆鋒的運用等都有著較為深入的知識需要鑽研透徹。
  • 寫意精神——中國畫的內在表達
    他們可以畫的很寫實,但中國畫並不是靠寫實來說明問題,毛筆與宣紙這樣的材料本身就在突出光影以及寫實性的表達力上不如油畫材料。但西方人在發揮藝術張力的能力上比中國落後許多。薛磊 四川省詩書畫院書記、副院長中國畫注重藝術的寫意精神。
  • 中國畫壇素描之路
    輪廓、體積、明暗、質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在反覆的勾擦中,漸漸地形成了堅實的物象。20世紀初,它隨西方思潮湧入中國,對中國美術教育及藝術實踐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素描——現當代著名美術家作品邀請展(第一回)」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要看清這次素描上眾多作品的來龍去脈,需把握好兩條藝術路徑——寫實主義與現代主義。
  • 中國畫的20種分類
    中國畫: 簡稱「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內自成體系。它用毛筆、墨和中國畫顏料,在特製的宣紙或絹上作畫。在題材上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卉)畫、動物畫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為工筆畫和寫意畫兩種,各有蹊徑,互有特色。在人物畫方面,從晚周至漢、魏、六朝逐漸成熟。
  • 馮世平書法作品欣賞
    一件上乘書法作品要從三個方面去考慮, 即書法藝術的美學三要素:用筆、結字、章法。當然從更高層次的美學要素是氣,是神,是韻,是情,是整體的格調,意境。也就是所謂的「功」和「性」。「功」,指功力、技巧,即指對一定的法度對筆畫、結構、章法等的把握。「性」,指性情、風格,即指其中寄託的意趣、情操、學識、修養和感情。
  • 「三大國展」同時落戶山東!這兩個展剛開幕,記者探班,都是大片!
    經過漫長等待,山東人終於在家門口盼來了「三大國展」,這也是歷史上首次「三大國展」同時落戶一個省份!「三大國展」是指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全國書法篆刻展覽、全國攝影藝術展覽。據了解,常設的國家級重大展覽活動只有這三大展覽。「三大國展」是中國文藝界最重要的國家級展覽活動,在各自領域享有最廣泛的影響力和權威性,被稱為各自業界的「奧林匹克」盛會。
  • 熱帶雨林中國畫寫生作品展開幕—新聞—科學網
    雨林美無限 筆墨盡芳華熱帶雨林中國畫寫生作品展開幕本屆畫展展出了128幅畫作,這些作品是來自全國各地100餘名畫家以熱帶雨林為題材的代表作品。地湧金蓮、蘭花、木瓜榕、芭蕉、海芋、瓷玫瑰、小鳥蕉和孔雀等熱帶雨林裡的精靈在這些畫家的筆下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據悉,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擁有1萬餘種熱帶植物,已成為亞洲植物種類最多的植物園,既是熱帶生物學家嚮往的科研基地,也是國內外花鳥畫家青睞的激發靈感、進行寫生的勝地。
  • 2016年考研科學擇校三大要素
    下面新東方在線分享科學擇校三大要素,希望各位考生能夠參考借鑑,明確好院校目標。  性格決定方向  「性格決定命運」不一定完全正確,但性格對人生是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的。我們所謂的方向就是,文科、理科、農學、醫學、軍事等方向,這個是根據 12大學科門類區分出來的大方向,如果是一個很內向且對外溝通能力不是很強的同學,那應該向著技術專業方向發展。
  • 中國畫有法度方能率性而為?
    對於今天的中國畫而言,這是一個有必要深入探討、釐清的話題。譬如黃賓虹、潘天壽的作品,乃至當代國畫家尚濤的作品,就有人認為太過理性,法度太過縝密嚴謹。果真如此嗎?理性法度和率性而為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且看專家們的評析。
  • EMC設計的三大規律、三大要素
    EMC三大規律 1) 規律一、EMC費效比關係規律: EMC問題越早考慮、越早解決,費用越小、效果越好 改進EMC問題,首先,根據EMI產生的途徑和機理,也就是EMC問題產生的要素,針對EUT(被測試樣品,下同)的電路原理,先作一些判斷,比如IT類設備和AV音視頻類設備引起EMC問題的原因或者內部騷擾源是什麼,先進行推斷,再結合測試 項目測試圖透過現象看本質,分析超差原因--把騷擾源搞清楚,把騷擾途徑摸透徹,以便有的放矢。
  • 觀展|紀念黎雄才先生誕辰110周年——廣東省中國畫作品展在肇慶...
    創作的《武漢防汛圖卷》《護林》等一大批代表20世紀中國畫成就的精品力作,豐富了20世紀中國山水畫的表現力,繼承和拓展了嶺南畫派藝術,也為新美術教育體系提供了新鮮而重要的經驗,在中國畫壇影響至今。今年是黎雄才先生誕辰110周年,為進一步紀念與弘揚黎雄才的藝術精神,廣東省美術家協會與中共肇慶市委宣傳部、肇慶學院共同主辦「紀念黎雄才先生誕辰110周年——廣東省中國畫作品展」。
  • 郭文偉:中國畫散點透視的科學含量
    對於同道們熟悉的中國畫載體、工具和顏料的科學含量暫不必說,本文單就中國畫散點透視的科學含量作以初步探討,為梳理中國畫整體的科學性脈絡略盡微薄之力。中國畫散點透視的方法在魏晉之前就已基本形成,只不過當時乃至後來歷代對這種透視方法並沒有統一定名,直到西畫「焦點透視」一詞傳入中國,為與其區別,方得其名。這一命名形象地體現了畫家移動視線進行全方位觀照的特點。
  • 中國畫的筆墨風骨——著名書畫家、指墨畫大師朱祖國淺談中國畫藝術
    我們對於傳統中國畫來說,「筆」向來不成問題,可以說是基本常識。筆與墨不僅是中國畫的「雙翼」,是中國畫獨特的造型手段,更是中國畫的底線與靈魂。在歷史上,中國畫大致經歷了先重用筆,後講用墨的歷史發展階段。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了中國畫的六法,其中一法即為「骨法用筆」。「骨法」與「用筆」的結合,奠定了中國畫的基礎。
  • 中國宗教思想中,老莊的清靜和禪宗的虛淡影響了中國畫的風格
    中國畫受中國古典哲學影響,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形態。中國畫與西方造型藝術不盡相同,它重視修心明志,中國古典哲學深深影響中國畫。中國繪畫源頭在老莊思想。所以老莊的核心思想叫清淨無為,對中國山水畫思想有重要影響。宋代山水畫總是離不開「靜」字,靜背後是渺遠,是無限想像,是安祥、恬淡、空無,沒有競爭,沒有煙火氣,就是大自然本身。
  • 國畫的5大要素是什麼?你應該知道的國畫知識!
    一、筆墨筆墨是中國畫學習的不僅僅是繪畫技巧,還是以文載道的表現手段,這一點應該是大家都要知道的。那麼什麼是筆墨呢?我們該怎麼理解筆墨呢?若不懂筆墨,何談以文載道,中國畫又有何內涵之說?二、氣韻何為氣韻?在中國藝術,文學、武術、醫學中都有「氣韻」的存在。有人說「氣韻生動」,而這裡的氣韻就跟我們所說的氣韻相同,是一種文學概念。「氣韻」伴筆墨而生,而筆墨來源於素養、來源於人格、來源於作者書寫時的浪漫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