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國畫?卻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百科上給的定義是這樣的:「中國畫,簡稱國畫。國畫是漢族的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意思是凡是用毛筆在絹和紙上畫的畫就叫中國畫。
這麼說的話,中國畫似乎也太簡單了!
可是近一百年,自從中國畫革新後,中國畫的爭議就沒斷過。那些借鑑了西方繪畫技法的畫,便被很多人嘲諷說不是中國畫。確實,中國畫和西洋畫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中國畫傳承了幾千年,系統的學習方法就是《芥子園畫傳》,都是從臨摹開始。一般是用線的關係交代物與物,以及物體內各部分的關係。畫是以形象記錄和傳達,中國畫為什麼就不用寫實呢?
中國畫也有寫實的部分,那就是工致畫,現在也叫工筆畫。這個「實」不像西畫,是以移動的視覺畫實物。哪怕畫一朵花,或者畫一片葉子,花的這一個花瓣用一個視角,另一個花瓣,可能就換了位置,能照顧到各部分細節。
山水畫也是這樣,用無數個移動的視角,才能讓整座山無所保留地納入眼帘。但是他們真正的意義卻不是為了視覺畫面的完整性。他們的山是可以遊玩、可以居住的。
經常看古畫,會發現一個問題,很多東西不是遵循近大遠小的法則,而是出現了近小遠大的現象。這種畫面不是偶爾出現的,而是幾乎都是這樣?這顯然不是古人疏忽畫錯了,也不是繪畫技術不高,掌握不了造形。
如果是那樣,會近大遠小和近小遠大交互出現,甚至遠近相同,這就跟古人作畫的思維有關係了。中國畫都是畫「自我」,畫裡的物體都是畫裡的「我」所見,並不是單純為了讓別人「看」而畫別人眼中的畫面。這就是中國畫的作畫理念,畫的是心裡的景物,所以在別人眼裡是不真實的,但在自己的心裡卻是真實的。
這種畫畫的初衷,後來就發展成了寫意畫,既然眼見的形狀沒有心重要,何苦用形把心困住。似與不似之間即表達思想,又表達了思想的寄託。而所有這些藉助的不是單純的物理性的線,而是書法性的線條。
也就是說中國畫的必要條件,是書寫性線條和東方哲理性表達,只要有這兩個條件存在,在哪裡畫不重要。不必是宣紙,也不必是絹帛,牆壁上畫可以,在巖石上也可以,木板上也可以,只要能承載顏料都可以。
西畫的代表是油畫,注重寫實,所以運用近大遠小的透視方法,畫的是眼中的景物。這種取景在誰的眼中都是一樣的,你看見的畫和作者看見並畫出來的景物也是一樣的。正是如此,西畫多以寫生為作品的創作,而國畫是用寫生後再組合,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
這就決定了西畫用色彩代替光來刻畫景物,不同的色調表現不同的受光,這就是西畫的關鍵詞——明暗。不管是用排線還是用不同色調的色彩,都只是為了把光感畫出來。這其實就是運用了光學成像的原理,不重用線表達物象輪廓,而是用塊面表達物象輪廓。因此,西畫的方法能被用在國畫中的並不多。
但是,不是說國畫和西畫就勢不兩立,他們還是可以融合的。更何況中國畫幾千年來一直都是兼融並繼一路走過來的,到今天也不會差西畫這一個,能為我所用的當然會吸收利用。工筆畫中可以借用西畫的光學理論用色,也可以用透視學原理把心裡的景物畫得更耐人尋味。
清朝的石濤都說書畫當隨時代,我們也要根據時代的特色,嫁接一些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方法。所以不要看見誰的國畫裡用了透視、用了明暗,就叫囂這不是國畫了。只要有書寫性線條和東方哲理,就沒離開國畫的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