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用了色彩,用了透視,只要線條有書寫性就不能不叫中國畫

2021-01-11 藝素簡

什麼是中國畫?卻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百科上給的定義是這樣的:「中國畫,簡稱國畫。國畫是漢族的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意思是凡是用毛筆在絹和紙上畫的畫就叫中國畫。

這麼說的話,中國畫似乎也太簡單了!

可是近一百年,自從中國畫革新後,中國畫的爭議就沒斷過。那些借鑑了西方繪畫技法的畫,便被很多人嘲諷說不是中國畫。確實,中國畫和西洋畫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武侯高臥圖

中國畫傳承了幾千年,系統的學習方法就是《芥子園畫傳》,都是從臨摹開始。一般是用線的關係交代物與物,以及物體內各部分的關係。畫是以形象記錄和傳達,中國畫為什麼就不用寫實呢?

中國畫也有寫實的部分,那就是工致畫,現在也叫工筆畫。這個「實」不像西畫,是以移動的視覺畫實物。哪怕畫一朵花,或者畫一片葉子,花的這一個花瓣用一個視角,另一個花瓣,可能就換了位置,能照顧到各部分細節。

宋夏圭 山寺晴巒圖

山水畫也是這樣,用無數個移動的視角,才能讓整座山無所保留地納入眼帘。但是他們真正的意義卻不是為了視覺畫面的完整性。他們的山是可以遊玩、可以居住的。

經常看古畫,會發現一個問題,很多東西不是遵循近大遠小的法則,而是出現了近小遠大的現象。這種畫面不是偶爾出現的,而是幾乎都是這樣?這顯然不是古人疏忽畫錯了,也不是繪畫技術不高,掌握不了造形。

周文矩掏耳圖

如果是那樣,會近大遠小和近小遠大交互出現,甚至遠近相同,這就跟古人作畫的思維有關係了。中國畫都是畫「自我」,畫裡的物體都是畫裡的「我」所見,並不是單純為了讓別人「看」而畫別人眼中的畫面。這就是中國畫的作畫理念,畫的是心裡的景物,所以在別人眼裡是不真實的,但在自己的心裡卻是真實的。

這種畫畫的初衷,後來就發展成了寫意畫,既然眼見的形狀沒有心重要,何苦用形把心困住。似與不似之間即表達思想,又表達了思想的寄託。而所有這些藉助的不是單純的物理性的線,而是書法性的線條。

五代邢浩 漁樂圖

也就是說中國畫的必要條件,是書寫性線條和東方哲理性表達,只要有這兩個條件存在,在哪裡畫不重要。不必是宣紙,也不必是絹帛,牆壁上畫可以,在巖石上也可以,木板上也可以,只要能承載顏料都可以。

西畫的代表是油畫,注重寫實,所以運用近大遠小的透視方法,畫的是眼中的景物。這種取景在誰的眼中都是一樣的,你看見的畫和作者看見並畫出來的景物也是一樣的。正是如此,西畫多以寫生為作品的創作,而國畫是用寫生後再組合,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

徐渭 蟹魚圖

這就決定了西畫用色彩代替光來刻畫景物,不同的色調表現不同的受光,這就是西畫的關鍵詞——明暗。不管是用排線還是用不同色調的色彩,都只是為了把光感畫出來。這其實就是運用了光學成像的原理,不重用線表達物象輪廓,而是用塊面表達物象輪廓。因此,西畫的方法能被用在國畫中的並不多。

但是,不是說國畫和西畫就勢不兩立,他們還是可以融合的。更何況中國畫幾千年來一直都是兼融並繼一路走過來的,到今天也不會差西畫這一個,能為我所用的當然會吸收利用。工筆畫中可以借用西畫的光學理論用色,也可以用透視學原理把心裡的景物畫得更耐人尋味。

元趙雍 臨李公麟

清朝的石濤都說書畫當隨時代,我們也要根據時代的特色,嫁接一些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方法。所以不要看見誰的國畫裡用了透視、用了明暗,就叫囂這不是國畫了。只要有書寫性線條和東方哲理,就沒離開國畫的屬性。

相關焦點

  • 於志學的馴鹿與中國畫的書寫性
    書寫性為中國畫所獨有,它與中國的書法藝術緊密相關。中國畫是線形藝術,其水墨畫線條必須有深厚的書法功底。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工畫者多善書」,強調畫家必須善書法。歷史上的繪畫大家無一不是書法高手,很多大畫家以「寫」為中國畫的最高境界。最早稱畫為「寫」的是東晉大畫家顧愷之,他提倡繪畫「以形寫神而空其實對」,後又有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學習張旭草書的書寫性人物線條。
  • 只要有書法線條就不能不算
    有個朋友畫了一幅,主題是宇宙飛船和外星人,高級灰的太空背景很符合現代人對色彩的審美。周圍朋友紛紛表示很喜歡,可就有人提出了意義,譏諷他這樣的畫不叫中國畫。很明顯他的評判標準只是畫面的構成元素。什麼樣的畫是中國畫?這個問題從上世紀延續至今,一直紛爭不斷。如今很多人借著改良中國畫的的名頭,來標榜自己的畫作如何如何高水平。
  • 中國畫的筆墨風骨——著名書畫家、指墨畫大師朱祖國淺談中國畫藝術
    三是以形蓋筆,在當代許多畫作中,重造型、重輪廓,粗粗一看非常漂亮,造型到位,而細細一品,看不到一根完整的線條,即使有也非常弱,用大面積塗染與色彩千方百計的加以掩蓋。這種以形蓋 筆畫法,純為油畫與水彩畫法。中國畫造型的基本規律是勾勒結體,離開用筆難言其為中國畫!書法危機中國畫的「缺筆」現象,究其根源,與當下畫家對於書法的群體性漠視有關。
  • 郭文偉:中國畫散點透視的科學含量
    郭文偉中國畫散點透視(又稱「移點透視)的歷史淵源、方法和理論已是大家所熟知,其人文社會科學含量也比較明確,但是對其與自然科學的關係尚缺乏系統性研究。實際上散點透視與自然科學的關係也非常密切。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已經具備了用現代科學原理挖掘中國畫科學含量的條件。
  • 中國畫的基本特徵
    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所言的「六法」中有一段相關的論述:「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認為立意在先、畫中才能有奇態、有奇意。二 以線造型、以形傳神——中國畫的造型規律中國畫是以線存形,通過線條勾出輪廓、質感、體積來。德國的詩人歌德稱美術有用光表現得神態活現的那種本領,說明西洋畫以用光為造型手段之一。
  • 傅抱石:中國畫技法實際上就是用筆用墨的獨特方法
    中國民族很早就創造性地運用線條來造型,如遠古的彩陶,晚周的帛畫、墓室壁畫和磚畫等。後來繪畫水平不斷提高,發展成用彩色和水墨傷畫,但作為造型基礎的線描,在中國畫中一直沿用、發展、提高,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現代中國畫對線條的運用要求更高,通過毛筆的靈活運用,如中鋒、側鋒的變化,運筆的快慢、轉折、頓挫,壓筆力量的輕重以及墨的乾濕濃淡,巧妙生動地表現出繪畫對象的體積、空間、重量、質地、形狀、動態。
  • 美術研究|淺析吳冠中油畫對中國畫表現方法的借鑑!
    南齊謝赫在《畫品》中提出畫有「六法" 其中第二條就是骨法用筆。「骨法"即是用筆,「骨法用筆"把表現物象的結構與筆法聯繫在一起,這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特色。其中,用線造型是中國繪畫藝術的基本法則,也是筆法的表現形式。中國畫線條的變化有輕重緩急、虛實強弱、抑揚頓挫之分。清代鄒一桂在《小山畫譜》中有云:「樹石必須蟹爪,短梗則用狼毫。鉤葉鉤花,皆須頓折;分筋勒幹,迭用剛柔。"
  • 中國畫的20種分類
    中國畫: 簡稱「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內自成體系。它用毛筆、墨和中國畫顏料,在特製的宣紙或絹上作畫。在題材上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卉)畫、動物畫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為工筆畫和寫意畫兩種,各有蹊徑,互有特色。在人物畫方面,從晚周至漢、魏、六朝逐漸成熟。
  • 文化常識:中國畫的墨法,主要是運用墨色變化的技巧
    文化常識:中國畫的墨法,主要是運用墨色變化的技巧筆法筆墨是中國畫的最大特色,從廣義上講筆墨指利用筆墨達到的效果,諸如色彩、章法、意境、品位等都要通過筆墨來實現;從狹義上講,筆墨專指用筆用墨的技巧。這裡我們先說說筆法。
  • 中國畫有法度方能率性而為?
    中國畫有一支叫做「文人畫」的優秀傳統,其高貴的精神品質、系統的筆墨章法、布局原理、造型原則和色彩方式,就是中國畫的基本法度。但在這一前提下,中國畫並非不講率性而為,中國畫還有一個核心價值觀叫做「寫意性」——不求形似,逸筆草草,聊寫胸中意氣。這是中國畫對世界畫壇的貢獻。認為理性法度森嚴、筆墨高度程式化,使得作品太過概念、缺少繪畫性、缺少鮮活的感受,在我看來,此觀點是誤讀傳統所致。
  • 中國畫需要「大寫意」!寫意才是中國畫的靈魂!
    在觀察、描繪一個人物時,不能僅像照相,而是要對這個人有許多思考,對這個人要理解。所謂「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賦予對象以人的感情色彩。其次,表現方法,可分為五大技法:1.勾勒法。用線條、用單線勾勒出一個物象的方法,如白描等。2.勾皴法。如山水畫一邊勾一邊皴,勾的是輪廓,皴擦的是裡面的結構。3.潑墨法。大筆揮灑,像潑墨、潑水一樣。4.破墨法。
  • 淺析古典工筆畫的用線法則!
    但是很多工筆初學者甚至中級學者往往將精力過多的放於畫面的色彩、構圖等方面,對線的運用不甚嚴謹,對線條的質感、空間、陰陽等方面也知之甚少,一張作品完成以後因為線條的質量不過關,總覺得畫面不夠完美,尤其是神採方面欠缺不少。有感於此,筆者特撰此文,從基本技巧層面上就古典工筆畫中的用線要點、以及線條的審美意義,和大家探討一下古典工筆畫中「線條的藝術」。
  • 中國畫「散點透視」和油畫「焦點透視」有何不同?各有哪些優勢
    不論是西方巖畫還是東方巖畫,比較下來,有三大共同點。一是用線描來造型,原始人根據自己的經驗、理解和想像,用線條勾勒出物象的外形輪廓,這些輪廓線條構成的造型,具備了繪畫的基本特徵。二是用平塗來上色,用線條畫好輪廓後,原始人會用不同顏色塗滿輪廓線內的空白,讓畫面看起來更漂亮,更有裝飾趣味。
  • 中國畫壇素描之路
    這位在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的中國畫壇極具影響力的畫家,安靜地立於角落,伴隨他的是一幅碳素墨水作品,畫面上以迅疾的線條捕捉到了當地農民在收割場上稱量包穀的情景。這是畫家在1978年帶美院學生到秦皇島寫生時的習作。 不得不說,吳冠中創作繪畫之時,正值西方現代抽象主義風潮盛行,其畫作嘗試告訴人們何為中國文化美學的抽象主義繪畫。
  • 美術研究|王來文:為中國畫的筆線注入生命與靈魂!
    白描往往適合一些帶有敘事性表現的畫面,新時期以來的一些歷史題材主題性美術創作,也時常出現白描作品,可見白描如今作為中國畫的一個獨立品種是有著獨樹一幟的藝術魅力的。另外在連環畫創作中,白描也是畫家經常選用的藝術語言。在福建畫壇,古有黃慎、官周、曾鯨、吳彬等白描大家,近有陳子奮、鄭乃珖等名家好手。陳、鄭兩位俱是當代白描大家,其中陳子奮是將金石引入白描,而鄭乃珖則是強調勾勒法寫生。
  • 寫意精神——中國畫的內在表達
    他們可以畫的很寫實,但中國畫並不是靠寫實來說明問題,毛筆與宣紙這樣的材料本身就在突出光影以及寫實性的表達力上不如油畫材料。但西方人在發揮藝術張力的能力上比中國落後許多。薛磊 四川省詩書畫院書記、副院長中國畫注重藝術的寫意精神。
  • 靈魂就是中國畫「寫意」的本質
    中國畫,是什麼?可能都知道,但也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心中似是明了,可是叫你釋義一下,似乎又說不清楚。很多人為此迷茫。其實不必糾結這個問題。因為你的這種感覺對了,如沒有這種迷茫的認識,說明對中國畫更為的不懂。
  • 中國畫海第一人周智慧|畫海他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
    而周智慧坦言「以繪畫的角度來講,別人畫過的東西再去畫,叫學習,繼承和發揚;別人都沒畫過的東西去畫,這叫創造,也才能叫藝術。」一語驚醒夢中人,儘管中國繪畫史上藝術家不計其數,但真正能讓人記得住的往往是那些有創新,並促進中國乃至世界藝術發展的人,能真正做到的藝術大師,則鳳毛菱角。
  • 中國畫:因他而色彩斑斕——沁彩畫發明者王心元印象
    王心元也是思考者,但我們知道他在思考中國畫的色彩問題。為什麼要在前面要冠以「努力踐行」?對畫家來說,這很重要,否則只有思想,就成了理論家(這裡絕沒有輕視的意思,康德一輩子沒走出小城,但不妨礙他成為偉大的哲學家)。畫家必須創造技法,讓想法變成現實,他的思考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