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這個詞是神秘的,千百年來被世人賦予了各種詮釋,有人說藝術是崇高的,有人說藝術是深奧的,更有人說藝術就是虛無精神的表達,毫無意義。
而周智慧坦言「以繪畫的角度來講,別人畫過的東西再去畫,叫學習,繼承和發揚;別人都沒畫過的東西去畫,這叫創造,也才能叫藝術。」
一語驚醒夢中人,儘管中國繪畫史上藝術家不計其數,但真正能讓人記得住的往往是那些有創新,並促進中國乃至世界藝術發展的人,能真正做到的藝術大師,則鳳毛菱角。也因此每個年代藝術家儘管數以千萬人,但只有幾個能名垂青史,而這些人又十之八九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技藝與特色、風格。
顧愷之的線條,如「春蠶吐絲」之精細;吳道子更是「吳帶當風」把人鬼蛇神,表現的淋漓盡致,更加全面;李成畫山石創「捲雲皴」,畫寒林再創「蟹爪法」;梁楷「潑墨仙人圖」把中國寫意畫推向了高峰;米芾獨創「米點山水」。石濤則發起「搜盡其峰打草稿、筆墨當隨當代」之革命;張大千的潑墨青綠山水、齊白石的墨葉紅花、徐悲鴻的馬、李可染的牛等等。都有屬於他們個人的符號與標誌,更是為中國繪畫史的全面發展做出了貢獻,開創了先河。
縱觀整個中國繪畫史,你會發現,對於山、水、林、獸、草、鳥、蟲、魚的繪製,都有極具代表性的大師出現,唯獨沒有一位畫海的大家。而流傳下來的經典繪畫作品,畫面中即使有海水出現,只是用曲線,很有規律的勾勒代表,這就是海了,所謂寫意,也只作為山林的陪襯。例如南宋名家馬遠畫的水也僅僅是寫意的水,並沒有大海滄浪的波濤洶湧之感,也不夠形象真實與具體。
實際上畫大海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缺一不可。
天時,科技與交通條件。古人這兩者都不具備,即使有鄭和下西洋等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事件,而這伴隨著巨大的人力犧牲與財力支出,只有在國家最為盛世的時候才可能出幾次海。通商口岸也主要集中在了廣州、泉州、寧波,其開放程度,與海上開發條件極其受限制。此外,因食物的保存與供給方面的局限性,人很少能夠在海上停留太久,若非公事,基本沒有人冒著生命危險出海。那個時候也沒有照相技術,所以能去一趟海上,並保留一些影像記憶幾乎不可能。這種種原因,導致古人對於海還是陌生的,也充滿了神秘性,不認識海,不了解海,進而在國畫上的體現也並不形象與明確。
地利,如今的中國有470萬平方千米的領海面積,3.6萬千米的海岸線,當代人也有條件去海上遊玩親近大海。在古代國家多戰亂且割據,有些地方的人居於內陸也幾乎未見過海,更別說畫海了。而現在的人具備了條件去海上遊玩,但時間與精力、工作生活上的原因,也很少能夠真正走近大海。
人和,國泰民安、和平的社會背景與國家開放程度、政策支持。封建社會的開放程度是局限的,在明朝至清朝甚至有天朝上國的觀念,並奉行閉關鎖國的政治決策,致使中國經濟與科技乃至外交近千年並無發展,且滯後。從近現代開始,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無論在外交政策還是外貿、軍事,我們都加強了海上的開發與資源運用、維護等等,其開放程度與繁榮是空前的,是之前所無法比擬的。
《山高海闊》/ 周智慧
周智慧出生在洞庭湖畔的一個書香世家,從小就熟悉水、喜歡水,並且有機緣加入海軍,在海上一航行便是25年。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同時,25年間,大海已完全融入到周智慧的血液裡。大海那驚濤駭浪、波濤洶湧之氣勢,大海那海納百川之胸懷,深深感染著周智慧。
《東海朝暉》/ 周智慧
外在條件其實還不足以塑造中國畫海第一人,最重要的是周智慧個人的努力與刻苦。他不僅僅觀察大海,還為把大海畫的更為真實與形象,不斷探索與鑽研。周智慧先是學習了中國傳統繪畫,但傳統繪畫中的點線皴染等技法,並不足夠表現出大海的靈動、情境。
《晨韻》/ 周智慧
於是,周智慧又學習了水彩、油畫、水粉,把西方繪畫技法、顏色冷暖對比,空間透視,加上中國傳統繪畫的筆墨運用技法與色彩,同時融入到大海繪畫。經過25年海軍經歷,之後又多次回歸大海遊覽觀察,每次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與領悟。就這樣通過四十多年的摸索,他行程幾十萬海裡,走遍3600多個島嶼,300多本速寫寫生,環繞地球兩圈半。經過生活閱歷與練習的積累,終於創造出了108種畫海技法,並運用在近2000幅作品當中,呈現出了美輪美奐,波瀾壯闊的大海,引起世界轟動。
《聽濤》/ 周智慧
西方畫海的大師比比皆是,而周智慧的大海繪畫作品,以中國宣紙、筆、墨呈現,填補了中國畫海無大家的空白,創立了海洋畫新科——「海洋畫新表現形式」,成立大海畫派。「中國畫海第一人」實至名歸!
周 智 慧
聯合國「人類和平文化大獎」得主
亞洲首位俄羅斯藝術科學院名譽院士
世界金獎藝術家
國務院特殊津貼藝術家
中國當代最具收藏潛力的藝術家
國家一級美術師
世界國畫畫海第一人
文章由北京京海墨韻新聞中心整理髮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