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是價值觀的最佳載體,它不但可以展現特定的人文風貌、讓受眾有知識上的收穫,為觀眾答疑解惑,更可以憑藉自己紀實性的優勢,超出地域與文化局限,實現跨文化、跨時空的傳播,引發觀眾思考與情緒上的共鳴。
近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推出的紀錄片《中國的寶藏》不但在國內引發熱議,在海外也受到了外國網友的一致好評,成為當下最受關注的紀錄片之一。
這部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出了中國文化瑰寶的風採,塑造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正面健康、蓬勃向上的國家形象。從文物看文化,從文化思考文明,它讓海內外觀眾對中國有了一次全新的視覺體驗。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部紀錄片備受海內外網友的青睞呢?它成功的背後到底有什麼奧秘?
獨特的國際視角 展示文明交流互鑑
《中國的寶藏》由英國知名歷史節目主持人阿拉斯泰爾·蘇克(Alastair Sooke)講述。他的國際化視角,讓中國博物館的文物在交流中「活」了起來。眾所周知,人是文明交流互鑑最好的載體,阿拉斯泰爾·蘇克這個有著良好歷史知識背景的人,帶著全新敏銳的觀察,對中華文明的傳承進行了解構式解讀,他的好奇點與海外觀眾高度貼合,又讓中國觀眾有了新奇感受,因此形成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義大利職業攝影師協會主席Alessandra Salimbene就發文表示,「主持人的引領讓觀眾得以無縫銜接地從一個市場的街道過渡到一間嚴密消毒的修復實驗室。通過博物館、城市、迷人的自然景觀,感受到了一個美麗而和諧的中國。」並表示,對於這部紀錄片,人們似乎只能想到那些美好的讚美詞彙:高品質的拍攝、一流的剪輯、充實的內容。
中國網友也在微博評論道,「我很喜歡這種讓一個外國人來講述中國故事的設計,這樣的安排讓我覺得東方世界和西方社會融合在了一起,有一種文化的時空穿越感」。
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並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促進文明在交流互鑑中共同前進,這是紀錄片《中國的寶藏》選擇國際視角切入、中外團隊共同創作的初衷。
挖掘中華文化基因 主題跨越種族地域
打鐵還需自身硬。從根源上來看,《中國的寶藏》之所以能吸引千萬受眾,歸根結底還在於作品中流露出的強大的中華文化基因。
《中國的寶藏》紀錄片精心選擇拍攝的每一件國寶,都是古代生活的一個片段。當它靜靜地躺在博物館的展臺中、地庫裡,你或許想像不到它在千年前曾見證了刀光劍影、紛繁世事,但它們都是中華文明的結晶,彰顯著創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世人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這部紀錄片背後的中國文化基因,正是它獲得海內外好評的核心要素。
《中國的寶藏》獲得海內外觀眾認同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它講述的婚喪嫁娶、生老病死這些內容,都是跨越地域與種族的共同人生命題。從人類學與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些情感與行為最容易獲得跨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所以這部紀錄片不光是講述文物的故事,還在現代生活中找到了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的延續。這些有溫度的故事鮮活生動,以小見大地反映中國的文化傳承和中國人的生存狀態,充滿了濃鬱的人文情懷,溫暖親切,引發了海外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和心理認同。
一個英國的網友評論道,這部紀錄片毫無疑問讓我們跳出了那些呆板的、甚至帶有偏見的固有想法,從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和接受、並最終愛上中國這個古老而又現代的國度。
走進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去尋找這個偉大文明的現代傳承,用獨特的視角洞察中國古今,心懷虔誠撿拾遺失傳統,這部紀錄片可以說為國內外觀眾呈現出一個新時代的、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彰顯深厚文化底蘊 歷史感悟照進現實
每一種文明都紮根於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一代又一代中國先民歷經歲月洗禮,把生產生活實踐鐫刻成悠久歷史、積澱成深厚文明。但《中國的寶藏》並沒有選擇那些吸引眼球的文化奇觀,它真正關注的是那些能對觀眾產生持續吸引力的東西。
這部紀錄片中,六大主題分別是家族與祖先、漢字的力量、國際化中國、中國製造、科技的藝術、飲食的藝術,這些就都是最能代表中華文化深厚底蘊的那些寶藏。
在《家族與祖先》這一集中,文化符號與傳承,古代與現代的聯繫成為了故事講述的焦點。上海博物館的大克鼎、湖南廖氏宗祠以及耗費上萬工時打造的寧波朱金木雕花轎,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被聯繫到了一起。
在這三個看似沒有必然關聯的事物中,以血緣為核心、從古傳承至今的家庭觀念成為了聯接他們的關鍵。濃濃的親情,使得家庭成為了最珍貴的中國寶藏。在感受中華文化魅力的同時,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注也將整個故事推上了一個更高的文化層次。
《中國的寶藏》中所展現的流傳至今的珍貴文物並非只是一場宏大的「炫富」現場,故事中每一件國寶都是中華文化與古人智慧的凝聚,它深藏著一段段厚重的歷史,彰顯著中華民族精神,它讓歷史感悟照進現實,把中國的當代風貌以全新的姿態展示在世人面前。這種濃烈的情感無疑讓海內外觀眾感受深刻,而且回味無窮。
有外國網友就認為,數百個世紀以來,歐洲人總認為自己才是人類歷史和藝術的大師,但人們真應該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這是東方人在告訴歐洲人,東方雖然與世無爭,但它擁有獨特而偉大的人類財富,而這可能就是中國在當今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秘密。
精準把握時代脈搏 映射中國時代精神
《中國的寶藏》之所以可以獲得國內外觀眾的喜愛,與「真誠」二字不可分割。我國悠久的歷史,豐富的藏品、燦爛的歷史文化在這部作品中得到了集中體現,但難能可貴的是,《中國的寶藏》並沒有把藏品展示作為自己的核心賣點,反而以更加質樸、接地氣的方法深入社會各階層,對中國各時代普通人的生活加以描摹。
世界文明的發展歷史揭示了一個規律,那就是任何一種文明都要不斷吸納時代精華。只有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文明才能永續發展,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順時應勢、推陳出新。《中國的寶藏》就精準把握時代脈搏,揭示了這種文明發展規律。它將中國的文物、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有機聯繫在一起,拍攝領域涉及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以歷史為基點,以現代為準繩,這部紀錄片通過介紹中國文物,讓世界認識中國從哪裡來、向何處去,使各國民眾更加深刻地感知中國和了解中國文化,還在其中映射出的各個時代中國人的精神。
從壯麗的自然景觀,到繁華的現代都市。從巍峨的山巔,到一件又一件的珍貴文物。家族、漢字、藝術、文化依舊在中國人的今天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現代生活中尋找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了解中國的現在,這種宏偉而廣闊的歷史胸襟使得《中國的寶藏》獲得了極高的藝術魅力,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
一個外國的網友如此評論:我們都應該了解的中國,這個處在歷史與現代、藝術與精神、務實與神秘之間的國度。
而回望歷史、展望現在,如何創造出世界各國觀眾都能喜聞樂見、能充分展示文明交流互鑑的優質紀錄片,這是《中國的寶藏》的追求,也是中國紀錄片人該深刻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