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寶藏》大放異彩 中國故事書寫文化自信

2021-01-13 中華網文化頻道

紀錄片是價值觀的最佳載體,它不但可以展現特定的人文風貌、讓受眾有知識上的收穫,為觀眾答疑解惑,更可以憑藉自己紀實性的優勢,超出地域與文化局限,實現跨文化、跨時空的傳播,引發觀眾思考與情緒上的共鳴。

近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推出的紀錄片《中國的寶藏》不但在國內引發熱議,在海外也受到了外國網友的一致好評,成為當下最受關注的紀錄片之一。

這部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出了中國文化瑰寶的風採,塑造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正面健康、蓬勃向上的國家形象。從文物看文化,從文化思考文明,它讓海內外觀眾對中國有了一次全新的視覺體驗。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部紀錄片備受海內外網友的青睞呢?它成功的背後到底有什麼奧秘?

獨特的國際視角 展示文明交流互鑑

《中國的寶藏》由英國知名歷史節目主持人阿拉斯泰爾·蘇克(Alastair Sooke)講述。他的國際化視角,讓中國博物館的文物在交流中「活」了起來。眾所周知,人是文明交流互鑑最好的載體,阿拉斯泰爾·蘇克這個有著良好歷史知識背景的人,帶著全新敏銳的觀察,對中華文明的傳承進行了解構式解讀,他的好奇點與海外觀眾高度貼合,又讓中國觀眾有了新奇感受,因此形成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義大利職業攝影師協會主席Alessandra Salimbene就發文表示,「主持人的引領讓觀眾得以無縫銜接地從一個市場的街道過渡到一間嚴密消毒的修復實驗室。通過博物館、城市、迷人的自然景觀,感受到了一個美麗而和諧的中國。」並表示,對於這部紀錄片,人們似乎只能想到那些美好的讚美詞彙:高品質的拍攝、一流的剪輯、充實的內容。

中國網友也在微博評論道,「我很喜歡這種讓一個外國人來講述中國故事的設計,這樣的安排讓我覺得東方世界和西方社會融合在了一起,有一種文化的時空穿越感」。

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並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促進文明在交流互鑑中共同前進,這是紀錄片《中國的寶藏》選擇國際視角切入、中外團隊共同創作的初衷。

挖掘中華文化基因 主題跨越種族地域

打鐵還需自身硬。從根源上來看,《中國的寶藏》之所以能吸引千萬受眾,歸根結底還在於作品中流露出的強大的中華文化基因。

《中國的寶藏》紀錄片精心選擇拍攝的每一件國寶,都是古代生活的一個片段。當它靜靜地躺在博物館的展臺中、地庫裡,你或許想像不到它在千年前曾見證了刀光劍影、紛繁世事,但它們都是中華文明的結晶,彰顯著創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世人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這部紀錄片背後的中國文化基因,正是它獲得海內外好評的核心要素。

《中國的寶藏》獲得海內外觀眾認同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它講述的婚喪嫁娶、生老病死這些內容,都是跨越地域與種族的共同人生命題。從人類學與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些情感與行為最容易獲得跨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所以這部紀錄片不光是講述文物的故事,還在現代生活中找到了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的延續。這些有溫度的故事鮮活生動,以小見大地反映中國的文化傳承和中國人的生存狀態,充滿了濃鬱的人文情懷,溫暖親切,引發了海外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和心理認同。

一個英國的網友評論道,這部紀錄片毫無疑問讓我們跳出了那些呆板的、甚至帶有偏見的固有想法,從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和接受、並最終愛上中國這個古老而又現代的國度。

走進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去尋找這個偉大文明的現代傳承,用獨特的視角洞察中國古今,心懷虔誠撿拾遺失傳統,這部紀錄片可以說為國內外觀眾呈現出一個新時代的、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彰顯深厚文化底蘊 歷史感悟照進現實

每一種文明都紮根於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一代又一代中國先民歷經歲月洗禮,把生產生活實踐鐫刻成悠久歷史、積澱成深厚文明。但《中國的寶藏》並沒有選擇那些吸引眼球的文化奇觀,它真正關注的是那些能對觀眾產生持續吸引力的東西。

這部紀錄片中,六大主題分別是家族與祖先、漢字的力量、國際化中國、中國製造、科技的藝術、飲食的藝術,這些就都是最能代表中華文化深厚底蘊的那些寶藏。

在《家族與祖先》這一集中,文化符號與傳承,古代與現代的聯繫成為了故事講述的焦點。上海博物館的大克鼎、湖南廖氏宗祠以及耗費上萬工時打造的寧波朱金木雕花轎,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被聯繫到了一起。

在這三個看似沒有必然關聯的事物中,以血緣為核心、從古傳承至今的家庭觀念成為了聯接他們的關鍵。濃濃的親情,使得家庭成為了最珍貴的中國寶藏。在感受中華文化魅力的同時,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注也將整個故事推上了一個更高的文化層次。

《中國的寶藏》中所展現的流傳至今的珍貴文物並非只是一場宏大的「炫富」現場,故事中每一件國寶都是中華文化與古人智慧的凝聚,它深藏著一段段厚重的歷史,彰顯著中華民族精神,它讓歷史感悟照進現實,把中國的當代風貌以全新的姿態展示在世人面前。這種濃烈的情感無疑讓海內外觀眾感受深刻,而且回味無窮。

有外國網友就認為,數百個世紀以來,歐洲人總認為自己才是人類歷史和藝術的大師,但人們真應該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這是東方人在告訴歐洲人,東方雖然與世無爭,但它擁有獨特而偉大的人類財富,而這可能就是中國在當今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秘密。

精準把握時代脈搏 映射中國時代精神

《中國的寶藏》之所以可以獲得國內外觀眾的喜愛,與「真誠」二字不可分割。我國悠久的歷史,豐富的藏品、燦爛的歷史文化在這部作品中得到了集中體現,但難能可貴的是,《中國的寶藏》並沒有把藏品展示作為自己的核心賣點,反而以更加質樸、接地氣的方法深入社會各階層,對中國各時代普通人的生活加以描摹。

世界文明的發展歷史揭示了一個規律,那就是任何一種文明都要不斷吸納時代精華。只有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文明才能永續發展,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順時應勢、推陳出新。《中國的寶藏》就精準把握時代脈搏,揭示了這種文明發展規律。它將中國的文物、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有機聯繫在一起,拍攝領域涉及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以歷史為基點,以現代為準繩,這部紀錄片通過介紹中國文物,讓世界認識中國從哪裡來、向何處去,使各國民眾更加深刻地感知中國和了解中國文化,還在其中映射出的各個時代中國人的精神。

從壯麗的自然景觀,到繁華的現代都市。從巍峨的山巔,到一件又一件的珍貴文物。家族、漢字、藝術、文化依舊在中國人的今天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現代生活中尋找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了解中國的現在,這種宏偉而廣闊的歷史胸襟使得《中國的寶藏》獲得了極高的藝術魅力,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

一個外國的網友如此評論:我們都應該了解的中國,這個處在歷史與現代、藝術與精神、務實與神秘之間的國度。

而回望歷史、展望現在,如何創造出世界各國觀眾都能喜聞樂見、能充分展示文明交流互鑑的優質紀錄片,這是《中國的寶藏》的追求,也是中國紀錄片人該深刻思考的。

相關焦點

  • 《中國的寶藏》放異彩 中國故事書寫文化自信
    這部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出了中國文化瑰寶的風採,塑造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正面健康、蓬勃向上的國家形象。  《中國的寶藏》獲得海內外觀眾認同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它講述的婚喪嫁娶、生老病死這些內容,都是跨越地域與種族的共同人生命題。從人類學與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些情感與行為最容易獲得跨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所以這部紀錄片不光是講述文物的故事,還在現代生活中找到了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的延續。
  • 2020寧夏省考申論熱點:文化自信凝聚中國力量
    【理論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們要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精神,更加自覺地增強「四個自信」。
  • 全國政協"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赴桂魯調研
    3月27日至4月1日,在全國政協副主席盧展工的率領下,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專題調研組奔赴廣西山東兩省區開展調研,六天時間,星夜兼程,從八桂大地到孔孟之鄉,看駱越文化,尋諸子百家,在行走中感受文化自信,在調研裡體會中國故事。
  • 盧展工率隊到桂魯調研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
    3月27日至4月1日,全國政協副主席盧展工率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調研組,就「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在廣西山東開展專題調研。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針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尤其是在慶祝建黨95周年大會上鮮明提出了文化自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這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為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故事
    葉義斌攝/光明圖片文化遺產是先人創造並遺留下來的文化成就、寶貴財富,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延續、生生不息的內在脈絡與創新創造的動力源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牢把握「兩個鞏固」根本任務,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大力推進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
  • 紀錄片《中國的寶藏》講述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敏)近期,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推出的紀錄片《中國的寶藏》上映。講述家族與祖先、漢字的力量、國際化中國、中國製造、科技的藝術、飲食的藝術等中國傳統文化內容,不但在國內引發熱議,在海外也受到了外國網友的一致好評。
  • 守文化之重、創時代之新——文化類電視節目將繼續挖掘寶藏
    節目立足於中華文化寶庫資源,用一種自帶年輕基因的方式去連結歷史和現代,通過對一件件文物的梳理與總結,演繹文物背後的故事與歷史,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博物館,在懂得如何欣賞文物之美的同時,也了解文物所承載的文明和中華文化延續的精神內核,喚起大眾對文物保護、文明守護的重視。《國家寶藏》播出兩季以來,在多項重大文博活動中一直被文博界領導、專家作為例證反覆提及,成為高頻詞彙。
  • 為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_杭州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反覆強調傳承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裡來的,要到哪裡去」,「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
  • 中英聯手打造的紀錄片《中國的寶藏》今晚將在央視開播
    「驚奇於她的美和數千年文明的深度……如果不了解中國的過去,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今天的中國!」北京時間2019年10月5日,紀錄片《中國的寶藏》英語版在BBC世界新聞頻道面向全球首播,英國著名節目主持人阿拉斯泰爾 · 蘇克在節目一開始的這句感嘆,隨著電波傳向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65億戶家庭,中國頂級文物的故事就此「出海」。
  • 《求是》雜誌編輯部:為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反覆強調傳承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裡來的,要到哪裡去」,「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
  • 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上無人機大放異彩
    打開APP 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上無人機大放異彩 李倩 發表於 2018-08-27 15:13:22 8月23日,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在重慶國際博覽中心拉開帷幕
  • 黃軼:中國植物中,蘊含著深厚的文化自信
    從雅魯藏布江峽谷的原始森林到中國茶樹最為古老的源頭,從充滿傳奇色彩的光核桃再到非洲高原的青蒿素,這部紀錄片呈現了21科28種中國原產植物的生命旅程,它們的故事其實是中華民族不斷孕育新文明的過程,也構成了人類進化史的精彩篇章。
  • 海霞: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寶藏,取之不盡
    當下國內興起了一股國學熱,一些文化類綜藝節目也非常火爆,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您認為媒體如何運用好的形式和方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弘揚好中國文化,起到叫好又叫座的良好效果。謝謝。海霞:謝謝這位媒體界的朋友。不過,感覺這個問題很系統,很大,我想我就從一個一線新聞工作者角度,談談我自己熟悉和了解的相關情況。
  • 看中國畫,聽中國故事,感受中國文化!
    建立文化自信 蘇寧藝術館收藏有大量的中國藝術,在上海可謂首屈一指通過畫中的傳統元素來講述其背後的故事以及含義,例如神話故事、哲學觀點……將這些淺顯易懂的知識傳授給孩子們後,孩子們不僅會認識一個又一個中國傳統優秀畫家的作品,也會對自己國家的文化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增長自己的文化自信!」
  • 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望海樓) _中國蘭州網
    12月1日,《求是》雜誌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文章指出,縱觀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文章強調,「要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 吳樹龍書畫藝術在「好心茂名」大放異彩
    茂名市文廣旅體局和茂名市書畫院為打造書畫藝術文化品牌,營造書香茂名氛圍,從今年10月份開始,開展「好心茂名,一月一家」系列活動,每個月辦邀請一個畫家或者書法家舉辦作品展覽,搭建藝術文化交流平臺,讓書畫藝術在「好心茂名」大放異彩。吳樹龍是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和廣西水彩畫家協會會員。這次共展出他的代表作40多幅。其中許多作品入選國展,甚至是在國際展覽上斬獲殊榮的精品力作。
  • 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12月1日,《求是》雜誌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文章指出,縱觀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文章強調,「要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 央視與BBC攜手推出《中國的寶藏》
    原標題:央視與BBC攜手推出《中國的寶藏》  本報訊(記者 祖微微)如何通過中國館藏頂級文物講述中華文明故事?如何在現代中國找到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印記?1月10日起,每晚8點在CCTV-9播出紀錄片《中國的寶藏》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 文化自信是理論自信之根(思想縱橫)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深沉、更持久的自信,蘊涵並彰顯此「三度」,所以成為理論自信之根。  我國傳統文人常用「腹有詩書氣自華」顯示自信。從文化自信與理論自信的關係看,「腹有詩書」是基礎,「氣自華」或「『論』自華」是自信的結果和表現。文化範圍像大海那樣寬廣,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等等。中國人愛喝茶,俄國人喜飲酒,美國人放不下槍,諸如此類,統屬文化。
  • 從「外國月亮比中國圓」到「四個自信」
    「這是一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大橋建成通車,進一步堅定了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說明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幹出來的!」2018年10月23日,創下多項「世界之最」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站在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擲地有聲、豪情滿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