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剛剛閉幕,全國政協的調研就已經在路上。
3月27日至4月1日,在全國政協副主席盧展工的率領下,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專題調研組奔赴廣西山東兩省區開展調研,六天時間,星夜兼程,從八桂大地到孔孟之鄉,看駱越文化,尋諸子百家,在行走中感受文化自信,在調研裡體會中國故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針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尤其是在慶祝建黨95周年大會上鮮明提出了文化自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這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為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為了更好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今年5月,全國政協將以「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為主題召開專題協商會,而這次調研就是為這次會議所做的準備工作之一。
帶著問題上路:什麼是文化自信?為什麼要堅定文化自信?怎樣堅定文化自信?中國故事要講什麼?誰來講?講給誰?怎麼講?五月要召開以此為主題的專題協商會,應該從哪些角度建言?這次調研作為會議準備工作之一要達到什麼效果?以問題為導向,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為目的,這種工作方法註定了調研的質量。
滿載收穫而歸:文化自信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基礎和依託,中國故事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到中國故事中,中國故事就會有思想、有力量。一個個清晰而深刻的觀點,在調研交流中逐漸成形,不虛此行成了調研組成員的共同心聲。
正如調研組組長、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主任張玉臺總結的那樣: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對內來講是教化育人,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外來講,是提升中國的軟實力,樹立中國的良好形象。
「我們這個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
我們的文化自信來自於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自於黨和人民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他們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鏗鏘有力。
六天調研下來,所聞所見,讓調研組對此高度認同。
站在花山陡峭的巖壁下,仰望50米高處的巖畫,人、獸、銅鼓、刀劍、船、道路等等,栩栩如生。這些創作於2000多年前的戰國至東漢時期的巖畫,用圖像的方式生動記錄了古駱越人的祭祀、戰爭、舞蹈等場面,反映了古代駱越民族的生產、生活情況,從這裡可以了解中國壯族和東南亞許多民族的歷史發展狀況。
巖畫無聲,但置身其間,卻仿佛穿越千年,在古人的生活場景中,看他們耕作忙碌,看他們歌舞狩獵,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現在,這裡已經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差不多與花山巖畫創作的同時代,在齊魯大地,賢者雲集,他們著書講學,傳播思想,締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在山東曲阜,調研組考察了孔府孔廟,追尋先賢的足跡,找尋文化的根脈。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斯文在茲」……孔廟矗立的一塊塊牌匾在述說著孔子在中華文化中至高無上的地位,以孔子為代表的諸子百家創造的中華傳統文化直到今天仍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
廣西友誼關名稱幾經變遷,鎮南關、睦南關都曾經是它響亮的名字,而這變遷的背後,是一段段鮮活的歷史。調研組來到這裡的時候,看到的是車流人流穿梭往來,邊貿一片繁榮景象。走進這裡的歷史展廳,鎮南關大捷、孫中山拉響反清第一炮、解放軍將紅旗插上鎮南關等一幕幕歷史圖景,告訴人們,這裡是英雄的關隘。
駐足在棗莊臺兒莊大戰紀念館裡,調研組成員認真聆聽講解,詳細查看展板,臺兒莊大捷在調動全民族抗戰士氣中的作用至今說起都讓人激動;在微山湖上的小李莊根據地,鐵道遊擊隊的故事一直在傳頌,「芳林嫂茶館」、「劉洪大隊部」這些經過文藝創作讓人耳熟能詳的場景正吸引著無數人來到這裡,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先輩的血不會白流,他們用生命創造的革命文化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民族文化自信的一個支撐,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奮勇前行。
廣西素有「歌海」之稱,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農曆三月初三最為隆重,調研組在廣西調研期間,適逢壯鄉三月三,廣西各地舉辦了形式多樣的歌會進行慶祝。據了解,這已經成為廣西人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一切的集大成者,是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這個舉辦了數年的節慶活動已經成為廣西文化的品牌。
在山東棗莊,因臺兒莊大戰而化為廢墟的千年古城,經過精心設計,歷時四年,一座運河邊上的古城得以重建。調研組在重建的古城街頭,看到了戰爭遺址,看到了古運河碼頭、船閘,也看到了繁榮的當代商業文化,看到了把傳統和現代完美融合的街頭藝術。
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在建設中創造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讓我們更加有自信去面向未來。
「我們的中華文化為什麼讓我們這麼自信?概括起來五個字,源廣深高重。源就是五千年源遠流長,我們的文脈從未中斷;廣就是包容萬象,不僅儒釋道,諸子百家,還有五十六個民族創造的文化,以及我們和世界交流融合的文化,洋洋大觀;深就是博大精深,我們的任何一個流派、文化現象都是博大精深的,流傳幾千年,不斷豐富拓展;高就是山高水長,很多史料典籍都達到了世界的最高水平;重就是重大影響,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文化對世界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黃書元委員精妙的總結說出了調研組共同的感受。
「從祖國大地母親那裡獲得無窮的力量」
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國的地。
中國故事講什麼?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進步,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浴血鬥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的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曆程,古老中國的深刻變化和13億中國人民極為豐富的生產生活,值得寫的東西太多了。
中國故事怎麼講?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充分認識肩上的責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麼是應該肯定和讚揚的,什麼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調研中,委員們認為,講好中國故事要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其中,讓中國故事有思想有力量;要充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等素材,用藝術語言講生動故事,增強感染力。
戚建波委員是著名作曲家,他的作品《常回家看看》、《父親》、《好人就在身邊》等等均膾炙人口,廣為流傳。這些作品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傳播的都是主流價值觀,家庭、孝道、誠信等等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給每一位聽者。作為威海一名普通中學的教師,他認為講好中國故事就是要傳遞正能量,追求真善美。最近,他又創作了《幸福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少兒組歌》,用通俗易懂的歌詞、輕鬆明快的節奏在青少年中推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是正能量滿滿。
在廣西調研時,民族文化蘊含的豐富素材讓調研組眼前一亮。徐沛東委員曾經多次來廣西採風,並為廣西民歌節創作了主題曲《大地飛歌》。他對廣西多民族、多風俗的文化感觸頗多,他認為,這裡不是沒有故事,也不是沒有講好故事的人。他建議要用時代的、生動的、藝術的語言講好民族文化的故事。胡振民常委也建議廣西要充分圍繞民族特色,發揮區域優勢,講好廣西故事,為講好中國故事增光添彩。
調研過程中,王興東委員一直在闡述的觀點是,中國不缺好故事,他認為,要把軟實力做硬,怎樣講才是最重要的。他說,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讓大家記住了丹麥,一個鼴鼠的故事讓大家了解了瑞典,所以通過形象來講故事很有必要,我們要打造幾個鮮明的能夠樹立民族精神的形象,增強中國故事的傳播力和感染力。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們的文化自信就來自於我們中華民族創造的輝煌歷史,來自於火熱的當代生活,來自於對未來的美好嚮往,基礎和依託如此牢靠,我們的中國故事一定會越來越精彩!
「每個人都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參與者」
人民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
中國故事誰來講?我們每一個人。
中國故事講給誰?世界每一個人。
「每個講故事的人要潛下心來認真學習傳統文化」,在孔子研究院的座談會上,田青委員開門見山。他認為,碎片式的理解傳統文化對講好中國故事沒有好處,二十四孝講的是孝道,但有些做法拿到今天是違法行為,不值得提倡。在講故事的方法上,應把重點放在核心問題上,比如說孔子,宣傳他的生活經歷可以,但重點應該放在思想精髓上。
文化和教育有著天然的親緣關係。在馬德秀委員看來,用自信的教育來培養文化自信,為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提供強大助力,是每一個教育人的責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優秀的傳統文化一定要進校園、進課堂,融入到教育的全過程,這樣講好中國故事才有了堅實的儲備。
文藝工作者是講故事的主力軍,浮躁、浮華、膚淺這些文藝創作的天敵在現在還佔據相當的市場,王興東委員希望文藝工作者能夠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毅力和堅持,深入基層、深入生活,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的作品。同時他也呼籲,全社會要營造鼓勵原創、尊重原創的氛圍,讓中國的土壤誕生更多的中國故事。
李羚常委認為,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文化觀,這不僅僅是文化藝術工作者的事情,是全社會的責任。
講給誰,涉及到話語體系和表達的問題。在曹育民委員看來,中國故事要有中國表達,概括起來說就是要有時代的表達、務實的表達、生動的表達和準確的表達,只有這樣,中國故事才能被接受,也才能真正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
在網際網路新技術風起雲湧的時代,講故事的形態也面臨著許多新形勢,對不同的人要採用不同的話語體系,對不同的傳播渠道要採用不一樣的製作方法,王新陸常委認為,時代變化,文化行為要跟上。
這次調研只是開始,接下來,專題調研組還將赴新疆開展調研,繼續探尋如何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
而這,也將匯成精彩的政協故事,在調研過的地方,在五月的會上,講述、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