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霞: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寶藏,取之不盡

2021-01-19 人民政協網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7日電 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於3月7日舉行記者會,5位全國政協委員劉長樂、馮驥才、蘇士澍 、成龍、海霞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推動中外人文交流等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圖為全國政協委員海霞


中央國家機關工委《紫光閣》雜誌社記者:我的問題想提給海霞委員。當下國內興起了一股國學熱,一些文化類綜藝節目也非常火爆,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您認為媒體如何運用好的形式和方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弘揚好中國文化,起到叫好又叫座的良好效果。謝謝。


海霞:謝謝這位媒體界的朋友。不過,感覺這個問題很系統,很大,我想我就從一個一線新聞工作者角度,談談我自己熟悉和了解的相關情況。


的確,像您剛才所說的,現在國學熱,一些優秀的文化綜藝類的節目開始出現了,其中有一些非常火的節目,火到什麼程度呢?我注意到本屆政協的首場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王國慶先生專門提到了《中國詩詞大會》,而且前兩天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部長通道中,專門提到他非常喜歡這個節目。在來之前我也做了一些功課,因為知道《中國詩詞大會》也會是今年兩會上的一個熱點,我找了這樣一組數據,今年播出的是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第一輪的播出收視人群將近12億,到2月中旬的時候,這個節目在微博當中話題的閱讀量達到9000多萬次,在網絡當中點播了有將近600萬次,另外海外社交平臺Facebook上,總瀏覽量也達到了800多萬次以上,這是到2月中旬的一個數據。


其實,不僅僅今年,在去年《中國詩詞大會》剛剛推出第一季的時候就好評如潮,拿到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綜藝節目獎。現在可以看到,各個臺的綜藝節目可以說是強手如林,在這樣的氛圍當中以一個新節目的姿態一舉獲得這樣的大獎,是非常不容易的,也體現了大家對它的認可。而且《中國詩詞大會》是中央電視臺一系列大會節目當中的一員,從2013年開始,中央電視臺就不斷地推出這樣的文化綜藝類節目,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成語大會》《謎語大會》等等,而且每播必火,已經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熱潮,有很多人開始越來越多地關注我們的中國文化,喜愛中國文化。


我講一個小故事,我有一年擔任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總決賽的主考官,當時有一個孩子,他就因為特別喜愛中國的漢字,去研究半年時間,背了三本字典,而且都是像《康熙字典》那樣的字典,而且不僅背,他還去琢磨,古人是怎麼造字的,他就用這個辦法參加比賽。結果考題當中有一個問題他真的不會答,不知道那個字怎麼寫,他就在現場自己造字,居然成功了。評委老師說他有道理,就讓他順利過關了。我覺得由此可以感受到,中華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今天的青少年依然可以從中得到很多的東西。


其實不僅僅是文藝綜藝類的節目關注中國文化,就像我主持的《新聞聯播》節目,剛剛過去的春節裡,大家都注意到了老百姓自拍的《厲害了 我的國》,在百度搜索量已經超過了1個億,還有像街景式的海採,《一路回家》、《天下父母》等等這些都獲得了非常好的收視。有一個觀眾說《新聞聯播》怎麼成了催淚彈,很多觀眾看完以後直戳心窩子,戳中了他們的淚點,但是就算哭,他們也特別喜歡看,也願意看。為什麼這些節目老百姓這麼愛看?為什麼這麼火呢?我也跟我跟節目組主創人員聊過天,問過他們這個問題。我發現大家的回答有一點是非常相似的,中國文化尤其是到中國傳統文化裡面去挖,你能挖出很多東西,那是一個大寶庫、是一個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中國詩詞大會》就是源於我們中國人從小就背的唐詩宋詞,《漢字聽寫大會》也是中國人都要寫的漢字,像新聞裡面相濡以沫的老夫妻,他們溫情的表白,就代表了中國人的愛情觀,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春節過年的時候一家人照一個全家福,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家庭觀,過年的時候闔家團圓,這就是我們的中國文化。

 

記得當年馮友蘭先生談到中國的文化有一句話,他說「蓋舉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亙今」。這說明我們中華文化在全世界文明當中是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基因非常強大、非常優秀,所以才會不斷地選擇和傳承。習近平總書記有一句話,「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我覺得說得特別好。所以,我們的中華文化就是一個大富礦,我們需要不斷地從中挖掘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東西,去傳承它。但是這個主創人員也跟我說,做這些節目真的挺不容易的,為什麼?像詩詞大會前期醞釀、籌備、研發超過一年的時間,前期投入非常大,而且這些主創人員要背著什麼樣的壓力,就是不知道這個節目播出以後到底會有一個什麼樣的結果,結果未知是一種壓力。周圍那麼多媒體都出現了很多好的綜藝類節目,對他們也是壓力,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編導需要靜下心來,耐得住寂寞,要奉獻,要不斷創新、打磨。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我們媒體人的堅守,媒體人的奉獻,媒體人對於中國文化的責任,真的不是說一句空話,就體現在一個一個節目當中,實實在在的節目,一條一條新聞片子當中。


但是話說回來,他們也跟我說,在做中國文化這些節目的過程中,在傳播中華文化的過程中,他們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這個回報不是獎金,也不是拿的大獎,而是一種心裡的滿足感,特別有成就感。他說,我看到我的節目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全社會都在點讚,全社會都去重溫經典,去重新回歸到我們的傳統當中,從傳統當中找回到自己的初心,有了初心才能繼續前進。我想這可能就是成風化人。




相關焦點

  • 海霞:真「寶藏」看這裡
    海霞:真「寶藏」看這裡(來源:央視)   今天是9月24日,在北京展覽館舉行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今天對公眾開放。我們聽聽主播海霞對聯播裡的這條新聞怎麼說。   海霞:不過網友玩著玩著畫風就變了,要什麼的都有。難道真有個「寶藏」?其實哪有什麼「寶藏」,網友玩得雖嗨,「寶藏」的大門怎麼也打不開。
  • 紀錄片《中國的寶藏》講述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敏)近期,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推出的紀錄片《中國的寶藏》上映。講述家族與祖先、漢字的力量、國際化中國、中國製造、科技的藝術、飲食的藝術等中國傳統文化內容,不但在國內引發熱議,在海外也受到了外國網友的一致好評。
  • 紀錄片《中國的寶藏》:在這裡遇見中國的傳統和現代
    我希望可以通過這6集節目傳遞我在現場的激動心情,分享關於中國藝術的獨特洞察而非老生常談。通過這次中國之旅,我發現,如果不了解中國的傳統,就無法真正了解今天的中國。」日前,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與英國野馬製作公司合作拍攝的系列紀錄片《中國的寶藏》,在BBC世界新聞頻道播出。這部紀錄片的主持人、英國藝術評論家阿拉斯泰爾·蘇克如是說。
  • 《中國的寶藏》放異彩 中國故事書寫文化自信
    通過博物館、城市、迷人的自然景觀,感受到了一個美麗而和諧的中國。」並表示,對於這部紀錄片,人們似乎只能想到那些美好的讚美詞彙:高品質的拍攝、一流的剪輯、充實的內容。  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並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促進文明在交流互鑑中共同前進,這是紀錄片《中國的寶藏》選擇國際視角切入、中外團隊共同創作的初衷。
  • 《中國的寶藏》大放異彩 中國故事書寫文化自信
    走進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去尋找這個偉大文明的現代傳承,用獨特的視角洞察中國古今,心懷虔誠撿拾遺失傳統,這部紀錄片可以說為國內外觀眾呈現出一個新時代的、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一代又一代中國先民歷經歲月洗禮,把生產生活實踐鐫刻成悠久歷史、積澱成深厚文明。但《中國的寶藏》並沒有選擇那些吸引眼球的文化奇觀,它真正關注的是那些能對觀眾產生持續吸引力的東西。這部紀錄片中,六大主題分別是家族與祖先、漢字的力量、國際化中國、中國製造、科技的藝術、飲食的藝術,這些就都是最能代表中華文化深厚底蘊的那些寶藏。
  • 這裡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許多人都說沙漠神殿,叢林神殿藏有有很多寶藏。可是事實真的是如此麼?多年的生存經驗告訴我,其實沙漠神殿,叢林神殿裡的寶藏數量並不多,儘管一個遺蹟裡有好幾個箱子,可是大多數箱子裡都是腐肉,骨頭罷了。其實,在某個我們很熟悉的地方,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本期我們就來聊一聊MC中寶藏最豐富的7個地方!
  • 浦發信用卡牽手《國家寶藏》第三季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原標題:浦發信用卡牽手《國家寶藏》第三季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博大和燦爛,凝聚著眾多觀眾的關注與期盼,《國家寶藏》第三季將於2020年12月6日起每周日晚八點半檔在央視綜藝頻道播出,共話國寶前世今生,展示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以及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進一步探尋著華夏文明的無限可能
  • 中國傳統文化與21世紀科學技術創新
    然而,西方近、現代科學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東方傳統文化的影響。作者認為,東方傳統文化在21世紀科學技術創新中將在觀念上、理論上、方法上、史料上、技術基因上、靈感上等方面發揮重大的啟迪或實用功能,東方文化是一個取之不盡的信息寶庫,亦是近、現代科學技術創新的重要源泉。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瑞典學者H.阿爾文曾經說過的: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前,從孔子那裡汲取智慧。
  • 都江堰:取之不盡的文化寶藏
    都江堰:取之不盡的文化寶藏 2014年03月28日 09:0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3月28日第577期 作者:鄭大俊 字號 內容摘要:當今世界各國已認識到問題的嚴峻性
  • 《衣尚中國》:《國家寶藏》之中國傳統服飾版
    結果一查,覺得美成這樣並不意外,《衣尚中國》和《國家寶藏》的文學總撰稿是筆出同人:央視編導於新玲。從《國家寶藏》起,我便驚嘆其中苑若珍珠的文字,將一件件寶藏穿連直起,看到語言精妙之處,甚至一人看節目也要情不自禁地鼓掌喝彩。
  • 地球深海中取之不盡的「寶藏」,儲量有3萬億噸,每年增加1千萬噸
    我們拿太平洋來舉例說明,數據顯示,太平洋中的「錳結核」儲量最多,大概有1.7萬億噸,科學家估計,如果將其全部開採,我們可以得到4000億噸的錳、164億噸的鎳、88億噸的銅、58億噸的鈷,更重要的是,這些「錳結核」還在以每年1千萬噸的速度在海底表層不斷地生成,簡直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的「寶藏」。
  • 守文化之重、創時代之新——文化類電視節目將繼續挖掘寶藏
    每逢全國兩會,傳統文化都是重要話題。如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永續發展,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化傳下去,代表委員們不斷提出問題,又不斷尋求答案。《光明日報》5月26日頭版刊發「兩會光明視角」《守文化之重 創時代之新——代表委員熱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中,《國家寶藏》節目作為「讓文物活起來」的創新踐行者,再次成為熱議話題。
  • 久年攜手《國家寶藏》IP共揚中國文化之美
    2021年1月12日,滋補養生品牌久年雙微宣布和《國家寶藏》ip進行合作,聯名展推出「久年·東方滋補」主題系列產品。久年始終堅持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滋補養生文化,此次與《國家寶藏》ip的攜手,將呈現一場視覺與味覺上的饕餮盛宴。
  • 《中國的寶藏》將在BBC播出
    原標題:《中國的寶藏》將在BBC播出   由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和英國野馬製作公司聯合拍攝製作的系列紀錄片《中國的寶藏》將於10月初在英國廣播公司(BBC)世界新聞頻道中播出。
  • 寶藏造句和解釋_寶藏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寶藏在教材中的例句: 1、叔叔說:「用處可大呢!它能告訴我們,哪裡埋著煤炭,哪裡藏著鐵礦……把這本『書』讀懂,就能為國家找到更多的寶藏!」(出自:統編版二年級下冊-課文2-我愛閱讀) 寶藏參考例句: 1、智慧是穿不破的衣裳,知識是取不盡的寶藏。 2、他們二人預定今晚展開一場對決,贏的人可以取得那批寶藏。 3、大自然中的寶藏並非取之不盡,人類應該懂得珍惜。
  • 「津門網」絲路文化讓他的作品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他經常說正是因為西北塞上的這種文化,成為了他繪畫當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正是這一條絲綢之路讓充滿著神秘和散發著民族特色的筆墨綿延至今,所以在他的筆墨當中既有古人的繪畫之風,也有當下的時代面貌。因為他所繪製的這些作品是以工筆畫為主,給人的感覺細膩層次豐富,構圖講究,畫面飽滿,底色暈染方面則更加突出中國的傳統色彩,讓人一看就能夠深深的愛上這一份濃濃的中國味。
  • 有修養、有內涵的女人,遇到了有用的男人,就有了取之不盡的寶藏
    要知道:沒有哪一個人是會在沒有任何心理因素的影響下就會發脾氣的,如果一個對家庭有貢獻的老公被外人擠對了他的家事,老婆也跟著一起擠對,外人走了,老婆還一直在瞎起轟,如果你是這位老公,而且長期都會遇到這種類似的情況,你難道就不會有脾氣嗎?那麼,老婆為什麼要擠對、瞎起轟她自己的老公呢?
  • 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圖書在滬發布
    「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上海譯文出版社供圖中新網上海8月12日電 (周卓傲 葉穎)8月12日,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國首套用英文系統介紹中國傳統文化故事的讀本「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在2020上海書展上舉辦新書發布會。
  • 讓國寶說話,《國家寶藏》玩轉上下五千年不能停
    由此可見,《國家寶藏》這檔節目真的在下一盤大旗,或許在籌備初期,已經策劃好了未來數年的節目內容。也由此讓人感嘆,我們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確實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寶藏,這檔節目,真的可以一直做下去。由此說,請各界明星們來護寶,來詮釋每個寶藏的傳奇,是整檔《國家寶藏》將傳統歷史文化與當下熱度的有機結合。
  • 央視與BBC攜手推出《中國的寶藏》
    原標題:央視與BBC攜手推出《中國的寶藏》  本報訊(記者 祖微微)如何通過中國館藏頂級文物講述中華文明故事?如何在現代中國找到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印記?1月10日起,每晚8點在CCTV-9播出紀錄片《中國的寶藏》試圖回答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