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28日 09:0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3月28日第577期 作者:鄭大俊
字號內容摘要:當今世界各國已認識到問題的嚴峻性,不僅在技術上尋找應對方案,也在從文化視角探索人水和諧的發展方式。都江堰無壩引水工程的建造思想、科技含量和水文化的內生力量,給現代社會及科學研究帶來無盡的思考與啟示。
關鍵詞:都江堰;文化寶藏;灌區;水文化;天人
作者簡介:
【核心提示】當今世界各國已認識到問題的嚴峻性,不僅在技術上尋找應對方案,也在從文化視角探索人水和諧的發展方式。都江堰無壩引水工程的建造思想、科技含量和水文化的內生力量,給現代社會及科學研究帶來無盡的思考與啟示。
近年來,人們一邊享受著現代科學技術帶來的新變化,一邊面臨著水資源短缺、水汙染嚴重、水災害頻發、水環境惡化等水危機。當今世界各國已認識到問題的嚴峻性,不僅在技術上尋找應對方案,也在從文化視角探索人水和諧的發展方式。都江堰無壩引水工程的建造思想、科技含量和水文化的內生力量,給現代社會及科學研究帶來無盡的思考與啟示。
把握自然規律 堅持人水和諧
都江堰工程之所以經久不衰,源於建設者的先進治水理念:一是尊重自然、追求和諧的治水理念;二是尊重群眾、依靠群眾的治水理念;三是尊重科學、因時制宜的治水理念。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贊稱:「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
李冰父子創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經典傑作,其精神文化層面的價值遠超物化的存在。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說人受制於地,地受制於天,天受制於規則,規則受制於自然,萬事萬物的運行法則都應當順應自然規律。都江堰的渠首樞紐布置在岷江的出山口處,巧妙地利用了這裡環狀的地勢和環流的水勢,以及與成都平原的高度差,創造性地設計出無壩引水、自流灌溉的水利工程,充分體現出古人對於自然規律的把握。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出自莊子,後被漢代思想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思想價值體系。在中國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個基本信念。季羨林先生對其解釋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合,就是互相理解,結成友誼。都江堰的修建過程正是由敬畏自然、抗拒自然到認識自然、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的轉變。當年建築場景已不能再現,但是從都江堰三大工程首尾呼應、渾然一體的建築結構中,仍然可以體會出其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的神韻,以及對「天人合一」價值觀的不懈追求。
「以人為本」是「天人合一」價值觀在水文化方面的具體表現。成都平原曾經受災頻繁,人們通過科學地把握水規律,合理地利用當地地形和水勢建成了都江堰,並建立了完善的修繕和管理制度,使得肆虐的洪水化為經濟發展的支柱,並成為當地文化與藝術的坐標。這種堅持以人為本、人水和諧的理念,正是都江堰水文化的精髓所在。
都江堰設計科學精細、造型藝術精美,與周邊山川秀麗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創造性地產生了地域色彩強烈、特徵明顯的都江堰水文化。如「魚嘴分水堤」的平面視覺給人以極大的觀賞性和藝術美感;紀念歌頌李冰父子降龍治水的民間傳說久傳不衰;建造的「二王廟」、「伏龍觀」、「觀景臺」以及東漢李冰石像和「飲水思源」石刻等人文景觀讓人流連忘返;具有一定宗教神學色彩的祭祀活動讓人頂禮膜拜,由此產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詩詞書畫等水文學,形成了內涵豐富的都江堰水文化。
水文化研究前景廣闊
面對複雜多變的水環境,單靠技術力量和行政手段是不夠的,還需要特色文化的支撐。都江堰水文化蘊含的人水和諧發展理念和尊重水勢規律的自然法則,為現代水利事業發展與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近年來,水文化研究已經逐漸引起了政府和學界的重視。但是,水文化研究與教育仍處於初級階段,全社會尚未形成熱愛水環境、保護水資源的文化自覺,還需要以高校、科研院所為主陣地,加大水文化的研究、宣傳與教育。同時,還需要以政府為主導,做好規劃,加大投入,以水利行業為主力,將水文化融入水利科技、水利工程之中,提升水工程的文化品位,創新水文化建設融資渠道,鼓勵民間力量投入水文化公益事業,在社會上形成濃厚的水文化氛圍。
都江堰是一座讓古人與今人永遠取之不盡的文化寶藏,以穿越時空的獨有魅力告訴人們,水文化有許多未被認知的內容,具有廣闊的研究前景。
(作者單位:河海大學水文化研究所)
連結:
都江堰北、中、南三大片灌區介紹
北片灌區:北片灌區主要包括人民渠第一管理處灌區、人民渠第二管理處灌區,設計灌溉成都、德陽、綿陽、遂寧四市500.36萬畝農田,同時為灌區多家重點企業和城鎮供水以及灌區人畜飲水提供水源。北片灌區累計投入7.14億元,先後對人民渠1—7期、紅巖分乾渠等渠系進行了防滲整治,消除了主要隱患。基本建成人民渠高速輸水通道,使總幹輸水能力大幅提高,滿足向人民渠丘陵灌區輸水需要。特別是打通了石埡隧洞,消除了大滑坡段安全隱患。
中片灌區:中片灌區主要包括東風渠管理處灌區、龍泉山管理處灌區、黑龍潭水庫灌區。設計灌溉成都、眉山、樂山、資陽四市518.31萬畝農田,並為成都、眉山等大中型城市提供生產、生活、生態用水。中片灌區累計投入6.28億元,先後改造石堤堰樞紐,新建了東風渠進口府河節制閘、簡資乾渠,擴建了大佛水庫,對府河、東風渠總乾等渠系進行了擴建和防滲整治。東風渠總幹引水流量大幅提高,東風渠高速輸水通道已初具規模。
南片灌區:南片灌區主要包括外江管理處灌區、通濟堰補水灌區,設計灌溉成都、眉山兩市173.53萬畝農田,並為灌區內城市提供生產、生活、生態用水。南片灌區累計投入0.42億元,先後新建了通濟堰攔河閘,改建了三合堰取水樞紐,對三合堰乾渠、通濟堰引水總乾渠等進行了擴建和防滲整治。
(記者 郭瀟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