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大洋網評:聆聽中國故事 感受中國力量_評論頻道_中國...

2020-11-26 中國青年網

  11月20日,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在廣州拉開序幕。連續三天,來自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治家、戰略家、企業家代表通過「雲參會」形式,與來自我國政界、學界、企業界的代表一起,圍繞「大變局、大考驗、大合作——中國現代化新徵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主題展開交流和討論。以廣州為窗口,讀懂中國故事,共享中國智慧。

  「沒有大數據,社會發展將是無米之炊。」「只有相互信任取代猜疑,開放才能發揮實際作用。」「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毫無疑問區域內的、多邊的合作是必須的。」「國際社會需要加強人工智慧方面的合作領域。」……連日頭腦風暴,碩果纍纍。在這個以了解中國、理解中國為主旨的重要思想交流平臺上,觀點在碰撞,共識在凝聚,力量在匯集。

  共識形成的背後,是全球對於中國發展道路的認可與信任,是對中國發展成就的肯定與讚許,更寄託著對中國在全球發展中發揮更重要作用的期許。

  在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中,從來沒有哪個國家像新中國這樣,在如此短的時間裡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用幾百年才走過的工業化道路,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蹟。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立足基本國情、改革創新的致富之路;走出了依靠人民、為了人民的幸福之路;也走出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和平發展之路。

  在這條道路上,每天都有無數故事在上演,向世界展現更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既傳統又現代,既底蘊深厚又朝氣蓬勃。

  聆聽中國故事,分享中國智慧、感受中國力量,正是「讀懂中國」的關鍵。尤其今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全球經濟政治格局劇烈變化,諸多不穩定、不確定因素疊加。而在大變局、大考驗面前,中國不僅交出了一張讓人民滿意的抗疫答卷,也可能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正因為這樣,後疫情時代中國怎麼走,「十四五」發展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藍圖會為全球發展帶來哪些機遇,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也是會議上各方討論的重點。

  一滴水可以映現太陽的光輝,一座城可以展現國家的風貌。如果說,「讀懂中國」是增進中外相互了解的橋梁,廣州則是中國面向世界的窗口。正如來參加會議的美國博古睿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多恩·中川所說,廣州是中國城市發展中的一個範例。國創會常務副會長、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則表示,讀懂中國要先讀懂廣州,讀懂廣州才能更好地讀懂中國。

  作為嶺南文化中心地、近現代革命策源地、改革開放前沿地和海上絲路發祥地,廣州正在向國際大都市闊步邁進。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廣州作為實際管理服務人口超過2200萬、流動人口超過1000萬的超大城市,經受住了疫情帶來的嚴峻考驗。2020年前三季度,廣州經濟增速由負轉正,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目前更是以城市更新和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為雙引擎,奮力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廣州這座古老城市煥發的勃勃生機,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力量最生動的案例。

  廣州故事,講述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底蘊,書寫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決心和信心,見證中國之治的最新成果,展示創新開拓的中國力量。從廣州讀懂中國,與世界攜手共創美好未來。

相關焦點

  • 【地評線】大洋網評:「讀懂中國」,讀懂大國擔當
    【地評線】大洋網評:「讀懂中國」,讀懂大國擔當 2020-11-20 20:46:47   今天,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下稱「讀懂中國」)將在廣州拉開帷幕。來自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政治家、戰略家、學者、企業家等將齊聚花城,透過廣州這扇「窗口」,讀懂中國故事,分享中國智慧。廣州,再度匯聚全球智慧,吸引全球目光。  審時、度勢,此次「讀懂中國」非同尋常。眼下,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全球經濟政治格局劇烈變化,諸多不穩定、不確定因素疊加。
  • 【地評線】魯網網評:解讀三組數字背後的「十四五」
    【地評線】魯網網評:解讀三組數字背後的「十四五」 2020-10-29 18: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地評線」天府網評:中國探索浩瀚宇宙的眼界更開闊
    中國曾是世界上天文記錄最久遠、最完整的國家。在超過3000年的時間裡,連續不斷地記錄著各種天文現象,包括日食和月食、太陽黑子、彗星和流星、客星等。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編制了100多種天文曆法,也發明了大量的天文儀器。但近代以來,中國天文學跟其他科學技術一樣,大大落後於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國家。
  • 【地評線】天府網評:丁真的「紅」源於人性的「真」
    原標題:【地評線】天府網評:丁真的「紅」源於人性的「真」  布達拉宮、香格裡拉、兵馬俑……近日,為了搶奪丁真,各地紛紛亮出文旅家底。11月中旬,因一段「野性與純真並存」的短視頻,四川省甘孜州理塘縣藏族小夥丁真在社交媒體爆紅。之後,他成為家鄉理塘縣文旅體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的員工,為當地文化旅遊代言,從此成了旅遊形象代言的香餑餑。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讀懂讓「中國速度」跑起來的中國力量
    網友紛紛感嘆,這就是中國速度!(澎湃新聞,1月10日)  「中國速度」背後的力量來源於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據悉,「火眼」實驗室是在抗疫中誕生、打過無數抗疫之戰的「老兵」。它的名字取自「火眼金睛」的寓意,用先進檢測技術手段第一時間「發現」新冠病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最終戰勝疫情,關鍵要靠科技」。
  • 【地評線】北方網評:中國年
    中國年說的是中國農曆新年,又稱春節。在中國人的日程表上,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日子。常言道,「過了臘八就是年。」一碗香濃的臘八粥下肚,便預示著中國年的腳步越來越近了。中國年是指尖上的勤勞。掃房子做衛生便是中國年必不可少的儀式。這之後,蒸煎燉煮,置辦年貨,家家戶戶都會忙得不亦樂乎。老人們總會說,「日子就是過得個煙火氣,再忙也高興,這才有過年的樣兒。」勤勞的中國人用雙手裝點著居室,打點著生活。中國年是舌尖上的味道。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年的儀式也是花樣翻新,但除夕的年夜飯是怎麼也改不了的重頭戲。從準備食材到烹飪料理,大家各顯其能,每人一道拿手菜湊成了一桌豐盛的晚宴。
  • 【地評線】映象網評:「最美鐵路人」與「前進中國」同頻共振
    5月13日晚20:00,由中宣部教育局與國鐵集團宣傳部聯合主辦的2019年「最美鐵路人」先進事跡報告會,將在「學習強國」平臺「直播頻道」進行直播。(央廣網5月13日)「鐵路密布」「千年大計」「復興號奔馳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習總書記多次點讚中國鐵路,這些話語成為300萬鐵路人為之奮鬥的原動力。
  • 【地評線】太陽鳥視評:進博會,開放中國惠世界
    「中國將秉持開放、合作、團結、共贏的信念,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將更有效率地實現內外市場聯通、要素資源共享,讓中國市場成為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為國際社會注入更多正能量。」11月4日,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在上海舉行,習近平主席以視頻方式發表的主旨演講擲地有聲。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凝聚「五老」力量,培養時代擔當者
    紀念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成立30周年暨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表彰大會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對關心下一代工作的領導,支持更多老同志參加關心下一代工作,使廣大「五老」在關心下一代的廣闊舞臺上老有所為、發光發熱,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依法治國步伐鏗鏘,標註法治中國建設新高度
    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11月16日至17日在北京召開,要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以解決法治領域突出問題為著力點,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 中國網評 | 中國行動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振雄心
    中國網評 | 中國行動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振雄心 2020-12-19 15: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聆聽榜樣聲音 傳遞道德力量
    聆聽榜樣聲音 傳遞道德力量 2020-11-22 09: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突破聆聽」與「中國天眼」攜手探索地外文明
    天文學家將能使用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探尋來自地外文明的信號 我們在4月的時候,報導了中國科學院、突破監聽計劃與地外文明搜索研究所之間的合作,即有關使用最新的「五百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搜尋地外文明的信號。現在,我們找到了另外一個這個項目的科研人員,他會為他們的觀測項目補充更多細節,並且告訴我們他們未來希望做的觀測。
  • 《中國的寶藏》大放異彩 中國故事書寫文化自信
    眾所周知,人是文明交流互鑑最好的載體,阿拉斯泰爾·蘇克這個有著良好歷史知識背景的人,帶著全新敏銳的觀察,對中華文明的傳承進行了解構式解讀,他的好奇點與海外觀眾高度貼合,又讓中國觀眾有了新奇感受,因此形成了良好的傳播效果。義大利職業攝影師協會主席Alessandra Salimbene就發文表示,「主持人的引領讓觀眾得以無縫銜接地從一個市場的街道過渡到一間嚴密消毒的修復實驗室。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助力民族偉大復興
    12月1日出版的《求是》雜誌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
  • 聆聽科學報國故事 傳承中國科學家精神
    聆聽科學報國故事 傳承中國科學家精神 2020-09-07 16: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太陽鳥時評:「最可愛的人」獲頒紀念章凝聚中國力量
    太陽鳥時評:「最可愛的人」獲頒紀念章凝聚中國力量 2020-07-03 21:22:41 責任編輯:田博群 2020年07月03日 21:22 來源:四川新聞網參與互動   【地評線
  • 全媒派 | 中國故事出海:18個案例解析中國跨文化傳播創新|與非洲...
    《與非洲同行》全景式地展現了中非在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貿易、衛生等各方面的合作,通過講述中非合作項目中平凡人的故事,向世界樹立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文明大國形象。《極致中國》:多語言情感互動中的中國自然人文理解北京時間2018年10月1日,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推出大型人文地理紀錄片《極致中國》(Extreme China)。該片由五洲傳播中心與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聯合製作,以43種語言面向全球170多個國家播出,在國內網際網路上線之後,全網播放量達到1億。
  • 【地評線】南方網評:「四點倡議」照亮中國—東協美好未來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十七屆中國—東協博覽會和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開幕式上發表的視頻致辭,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熱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習近平主席的致辭為新發展階段中國—東協關係發展指明方向,有助於雙方加速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共創更加繁榮美好的未來。
  • 主流網絡媒體以評論提升輿論引導力的策略研究
    關鍵詞:輿論引導 觀點頻道 策略研究 詞頻分析 個案分析 引 言 作為媒體的旗幟和靈魂,評論歷來是引導輿論直接且有效的方式之一。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建設一流新型媒體,必須把評論作為履行職責使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構築新高地,增強引導力。主流網絡媒體更應主動承擔媒體責任,以評論為抓手,積極引領主流輿論和社會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