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7年年初,央視《朗讀者》《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火爆螢屏,掀起了人們對文化綜藝節目討論和關注的熱潮。其中《朗讀者》以新穎的節目形式,清新的語言風格,注重情感的溝通和交流而備受關注,堪稱電視綜藝節目界的「一股清流」。文章以之為代表,分析其在節目內容、節目形式、節目元素運用的創新點和成功之處,希望能為綜藝節目的發展帶來一些思考與啟示。
關鍵詞:《朗讀者》;人文綜藝;情感交流;創新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0-0112-02
縱觀當前的綜藝節目市場,內容同質化、創新力不足、文化內涵缺失仍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以幽默搞笑、親子、遊戲、真人秀為主題的節目佔據了綜藝節目的半壁江山,然而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的熱播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種格局。節目播出後,豆瓣的評分高達9.4分,被稱為「現象級」節目,成為人們熱議的對象。它秉持「無聲的文字,有聲的傾訴」的理念,用「一個人,一段文」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情感與傾訴,給這個喧鬧的世界添加了幾許平靜,讓浮躁的心靈得以沉澱。那麼它的創新和成功之處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一、《朗讀者》的創新點探析
(一)回歸人性本真,注重情感共鳴
在內容上,《朗讀者》遵循「內容為王,受眾至上」的原則和理念,致力於打造有思想、有溫度的時代綜藝。與以往的央視文化綜藝節目不同,《朗讀者》自身定位為「文化情感類節目」,而之前的《中國詩詞大會》和《見字如面》的類型為「文化類節目」,可見在節目的效果設置上,創作人員更加注重人們之間情感的溝通與交流,更加注重對人文精神的關懷,這是節目創新的重要表現。隨著微博、微信、QQ等自媒體和社交媒體的出現,人際交流越來越少,情感的溝通越來越匱乏,人際關係變得逐漸冷漠,「社交恐懼症」和「媒介依存症」成為社會的兩大病徵。與此同時,人們對於紙質書目的閱讀量越來越少,大量的用戶轉向電子媒介,成為數字用戶,電子書成為人們日常閱讀的第一媒介。《朗讀者》恰好把這兩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正如主持人董卿在首期節目的開場介紹中所說:「朗讀是文字的傳播,人是生命的展現。」《朗讀者》節目通過嘉賓的朗讀,展現人文價值,凸顯人文底蘊,彰顯人文關懷。
《朗讀者》中嘉賓來源多樣,有濮存昕、馮小剛等演藝圈人士;有鄒市明、郎平等體育名流;有鄭淵潔、曹文軒等文學大咖;有許淵衝、潘際鑾等知名大家;當然也有楊乃斌、蔣勵等草根大眾……多樣化的嘉賓設置,縮小了受眾的認知距離,更容易產生心靈的共鳴。《朗讀者》不僅僅止於朗讀,更在於挖掘朗讀者人生中的故事,挖掘人性背後的光輝與感動,最終回歸到以人為本。「真正理解有理想而不理想化也會讓你們以強大的心臟去面對未來,我想你們會有收益的」,這是企業家柳傳志對兒子的諄諄教導;「我們要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用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這是演員蔣雯麗不卑不亢的人生宣言;「他燃盡了自己,了無遺憾;他的精神,燭照世界,永不熄滅」,這是趙家和教授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總有一段文字,讓我們淚流滿面;總有一段文字,影響生命的成長。通過他(她)們的朗讀,表達內心豐富的情感世界和對人生的感悟,用文字觸及情感,用文字感動生命。從每個真摯的人生故事出發,分享親情、友情和愛情。這些人世間共通的情感,會幫助觀眾去理解文字背後蘊含的深度、厚度與濃度,遍嘗人生百味,引發觀眾共鳴,成為和觀眾之間溝通的心靈橋梁。
(二)節目形式新穎,主題詞張弛有力
《朗讀者》打破了以往人文綜藝節目的束縛,在節目形式上具有創新性。節目採用了「訪談+閱讀+解析」的方式,使節奏顯得緊湊而又統一。在嘉賓朗讀之前,主持人都會對嘉賓進行採訪,了解她們的鮮為人知的經歷和故事,挖掘故事背後的情感元素,然後暢聊嘉賓的朗讀書目,同時會有專家學者對朗讀文本進行權威解讀,避免了觀眾的審美疲勞,同時也解答了觀眾的心理困惑。在第一期的節目中,嘉賓張梓琳遇見了全新的自己,十年前,她是世界小姐,十年後,成為媽媽,完成蛻變。她為十個月的女兒朗讀的是作家劉瑜所寫的《願你慢慢長大》,「願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願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願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願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這是對女兒最殷切的希望,也是對女兒由衷的祝福。在朗讀中,她將最美好的寄予送給自己最愛的人。通過聆聽張梓琳的朗讀,感受到那份母愛已滿溢。
儀式的功能在於提供共同體驗的瞬間,激發、增強或重塑個體成員的集體意識和認同,促成其在信仰、情感、意願上的高度一致[1]。《朗讀者》節目具有一種儀式感,在朗讀者進行朗讀時,屏幕的右方會以書本的形式呈現文字,伴隨著朗讀者的朗讀,文字下面的線也會逐漸延伸,保持和閱讀者同樣的速度,這也是其一大創新點。這樣一種儀式感會把觀眾帶入情景中,增加情境感知,帶給受眾真實的閱讀體驗。此外,每期主題詞的選擇也是恰到好處。在開播的第一期,主題詞選擇了「遇見」,正如董卿開場所說「古往今來,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寫著各種各樣的遇見。「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撩動心弦的遇見;「這位妹妹,我曾經見過。」這是寶玉和黛玉之間,初初見面時歡喜的遇見;「幸會,今晚你好嗎?」這是《羅馬假日》裡,安妮公主糊裡糊塗的遇見;「遇到你之前,我沒有想過結婚,遇到你之後,我結婚沒有想過和別的人。」這是錢鍾書和楊絳之間,決定一生的遇見。所以說,遇見仿佛是一種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開始。也希望從今天開始,《朗讀者》和大家的遇見,能夠讓我們彼此之間,感受到更多的美好。」開場語樸實雋永而又耐人尋味,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製作人的心境。其餘每期的主題詞分別是陪伴、選擇、禮物、第一次、眼淚、告別、勇氣、家、味道、那一天和青春,都是既熟悉又能直擊心靈深處的詞語。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升國旗唱紅歌送祝福 盤點媒體國慶創意策劃 今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了68歲的生日,不少人的朋友圈裡也被各種各樣獻給祖國的祝福「刷了屏」。媒體們各出奇招,用MV、H5等新穎的形式「烹飪」出了不一樣的國慶報導「大餐」。【詳細】
慶祝建國68周年 重溫媒體開國大典報導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舉行的盛大的開國大典,向全中國、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在慶祝建國68周年之際,讓我們重溫當時關於開國大典的新聞報導,再次感受那一神聖而又偉大的時刻。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