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綜藝節目《朗讀者》的創新與成功之道

2021-01-20 人民網

摘 要:2017年年初,央視《朗讀者》《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火爆螢屏,掀起了人們對文化綜藝節目討論和關注的熱潮。其中《朗讀者》以新穎的節目形式,清新的語言風格,注重情感的溝通和交流而備受關注,堪稱電視綜藝節目界的「一股清流」。文章以之為代表,分析其在節目內容、節目形式、節目元素運用的創新點和成功之處,希望能為綜藝節目的發展帶來一些思考與啟示。

關鍵詞:《朗讀者》;人文綜藝;情感交流;創新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0-0112-02

縱觀當前的綜藝節目市場,內容同質化、創新力不足、文化內涵缺失仍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以幽默搞笑、親子、遊戲、真人秀為主題的節目佔據了綜藝節目的半壁江山,然而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的熱播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種格局。節目播出後,豆瓣的評分高達9.4分,被稱為「現象級」節目,成為人們熱議的對象。它秉持「無聲的文字,有聲的傾訴」的理念,用「一個人,一段文」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情感與傾訴,給這個喧鬧的世界添加了幾許平靜,讓浮躁的心靈得以沉澱。那麼它的創新和成功之處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一、《朗讀者》的創新點探析

(一)回歸人性本真,注重情感共鳴

在內容上,《朗讀者》遵循「內容為王,受眾至上」的原則和理念,致力於打造有思想、有溫度的時代綜藝。與以往的央視文化綜藝節目不同,《朗讀者》自身定位為「文化情感類節目」,而之前的《中國詩詞大會》和《見字如面》的類型為「文化類節目」,可見在節目的效果設置上,創作人員更加注重人們之間情感的溝通與交流,更加注重對人文精神的關懷,這是節目創新的重要表現。隨著微博、微信、QQ等自媒體和社交媒體的出現,人際交流越來越少,情感的溝通越來越匱乏,人際關係變得逐漸冷漠,「社交恐懼症」和「媒介依存症」成為社會的兩大病徵。與此同時,人們對於紙質書目的閱讀量越來越少,大量的用戶轉向電子媒介,成為數字用戶,電子書成為人們日常閱讀的第一媒介。《朗讀者》恰好把這兩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正如主持人董卿在首期節目的開場介紹中所說:「朗讀是文字的傳播,人是生命的展現。」《朗讀者》節目通過嘉賓的朗讀,展現人文價值,凸顯人文底蘊,彰顯人文關懷。

《朗讀者》中嘉賓來源多樣,有濮存昕、馮小剛等演藝圈人士;有鄒市明、郎平等體育名流;有鄭淵潔、曹文軒等文學大咖;有許淵衝、潘際鑾等知名大家;當然也有楊乃斌、蔣勵等草根大眾……多樣化的嘉賓設置,縮小了受眾的認知距離,更容易產生心靈的共鳴。《朗讀者》不僅僅止於朗讀,更在於挖掘朗讀者人生中的故事,挖掘人性背後的光輝與感動,最終回歸到以人為本。「真正理解有理想而不理想化也會讓你們以強大的心臟去面對未來,我想你們會有收益的」,這是企業家柳傳志對兒子的諄諄教導;「我們要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用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這是演員蔣雯麗不卑不亢的人生宣言;「他燃盡了自己,了無遺憾;他的精神,燭照世界,永不熄滅」,這是趙家和教授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總有一段文字,讓我們淚流滿面;總有一段文字,影響生命的成長。通過他(她)們的朗讀,表達內心豐富的情感世界和對人生的感悟,用文字觸及情感,用文字感動生命。從每個真摯的人生故事出發,分享親情、友情和愛情。這些人世間共通的情感,會幫助觀眾去理解文字背後蘊含的深度、厚度與濃度,遍嘗人生百味,引發觀眾共鳴,成為和觀眾之間溝通的心靈橋梁。

(二)節目形式新穎,主題詞張弛有力

《朗讀者》打破了以往人文綜藝節目的束縛,在節目形式上具有創新性。節目採用了「訪談+閱讀+解析」的方式,使節奏顯得緊湊而又統一。在嘉賓朗讀之前,主持人都會對嘉賓進行採訪,了解她們的鮮為人知的經歷和故事,挖掘故事背後的情感元素,然後暢聊嘉賓的朗讀書目,同時會有專家學者對朗讀文本進行權威解讀,避免了觀眾的審美疲勞,同時也解答了觀眾的心理困惑。在第一期的節目中,嘉賓張梓琳遇見了全新的自己,十年前,她是世界小姐,十年後,成為媽媽,完成蛻變。她為十個月的女兒朗讀的是作家劉瑜所寫的《願你慢慢長大》,「願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願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願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願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這是對女兒最殷切的希望,也是對女兒由衷的祝福。在朗讀中,她將最美好的寄予送給自己最愛的人。通過聆聽張梓琳的朗讀,感受到那份母愛已滿溢。

儀式的功能在於提供共同體驗的瞬間,激發、增強或重塑個體成員的集體意識和認同,促成其在信仰、情感、意願上的高度一致[1]。《朗讀者》節目具有一種儀式感,在朗讀者進行朗讀時,屏幕的右方會以書本的形式呈現文字,伴隨著朗讀者的朗讀,文字下面的線也會逐漸延伸,保持和閱讀者同樣的速度,這也是其一大創新點。這樣一種儀式感會把觀眾帶入情景中,增加情境感知,帶給受眾真實的閱讀體驗。此外,每期主題詞的選擇也是恰到好處。在開播的第一期,主題詞選擇了「遇見」,正如董卿開場所說「古往今來,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寫著各種各樣的遇見。「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撩動心弦的遇見;「這位妹妹,我曾經見過。」這是寶玉和黛玉之間,初初見面時歡喜的遇見;「幸會,今晚你好嗎?」這是《羅馬假日》裡,安妮公主糊裡糊塗的遇見;「遇到你之前,我沒有想過結婚,遇到你之後,我結婚沒有想過和別的人。」這是錢鍾書和楊絳之間,決定一生的遇見。所以說,遇見仿佛是一種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開始。也希望從今天開始,《朗讀者》和大家的遇見,能夠讓我們彼此之間,感受到更多的美好。」開場語樸實雋永而又耐人尋味,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製作人的心境。其餘每期的主題詞分別是陪伴、選擇、禮物、第一次、眼淚、告別、勇氣、家、味道、那一天和青春,都是既熟悉又能直擊心靈深處的詞語。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推薦閱讀

升國旗唱紅歌送祝福 盤點媒體國慶創意策劃  今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了68歲的生日,不少人的朋友圈裡也被各種各樣獻給祖國的祝福「刷了屏」。媒體們各出奇招,用MV、H5等新穎的形式「烹飪」出了不一樣的國慶報導「大餐」。【詳細】

慶祝建國68周年 重溫媒體開國大典報導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舉行的盛大的開國大典,向全中國、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在慶祝建國68周年之際,讓我們重溫當時關於開國大典的新聞報導,再次感受那一神聖而又偉大的時刻。 【詳細】

相關焦點

  • 從「使用與滿足」角度看文化綜藝節目的受眾接受心理
    摘要:以《朗讀者》為代表的文化綜藝節目曾一度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對這類節目受眾接受心理的研究也被提上了議程。本文運用「使用與滿足」理論,系統地考察《朗讀者》對受眾娛樂需求和文化需求的滿足情況,探究影響受眾接受心理的背景因素,並分析《朗讀者》存在的不足。
  • 《朗讀者》"一平方米"特別節目:公眾教育與自我教育的廣闊平臺
    原標題:一平方米:公眾教育與自我教育的廣闊平臺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和央視創造聯合打造的《朗讀者》第三季「一平方米」特別節目,已於央視綜藝頻道和綜合頻道先後播出。
  • 央視綜藝節目的正確打開方式
    央視綜藝節目的正確打開方式 ——以《你好生活》《國家寶藏》《衣尚中國》為例 近年來,以《朗讀者》《國家寶藏》《一堂好課》《你好生活》《衣尚中國》等為代表的一系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節目,分別破題並引領朗讀類
  • 綜藝節目:貼近時代生活 推動融合創新 深化豐富內涵
    就是街舞》等節目成功出海,國產綜藝節目自主創新受到各界關注。改革開放40多年來,國產綜藝節目不斷探索適合觀眾的有意思、有意義的節目形式。在新媒介、新技術帶來的環境變化以及文化產業發展新趨勢下,國產綜藝節目積極應對,強化節目內涵、探求模式創新、推動跨域合作、實現價值創造,產生一批涵蓋不同類型的優秀綜藝節目。國產綜藝節目在節目形態、制播模式、內容形式、價值創造和精神引領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 《朗讀者》特別節目「一平方米」溫暖首播獲贊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和央視創造傳媒聯合打造的《朗讀者》第三季特別節目「一平方米」第二期將於12月18日晚在央視綜藝頻道20:30檔繼續播出。「一平方米」精編版也將於12月20日晚22:30登錄央視一套。
  • 《朗讀者》展現溫暖情懷 董卿:文字之美難以抗拒
    承繼了《中國詩詞大會》熱度的《朗讀者》在主持人董卿的帶領下,款款走來,娓娓而談,清爽宜人。在《朗讀者》節目錄製現場,董卿一身黑色西服套裝現身接受了新華網的採訪,輕聲軟語,細膩優雅,一如舞臺上的不凡氣度。
  • 腹有詩書氣自華:「高而不冷」的文化節目為何火爆?
    【中華網文化頻道綜合】從《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到《朗讀者》,近期文化類節目接連「火」遍電視屏幕、網絡平臺和社交網絡。文化類節目的「火爆」從何而來,因何而成,又將走向何方?
  • 《朗讀者》的「一平方米」,小空間裡展現天地人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和央視創造聯合打造的《朗讀者》第三季「一平方米」特別節目,近日於央視綜藝頻道和綜合頻道先後播出。節目全方位呈現了今年10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武漢、廈門同步開啟的72小時新媒體直播活動的精華內容,一經播出便感動了無數觀眾。「一平方米」指的是朗讀亭的面積,地方雖小,承載卻很大。在節目中,那些走進「一平方米」朗讀亭的普通人,通過朗讀活動講述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個猶如發光的個體,讓我們看到了善良、希望和愛。在「一平方米」節目中,朗讀的過程分為「走進、走出、走向」。
  • 董卿轉居幕後擔任《朗讀者》製片人原因公開:想嘗試新事物
    2002年,董卿入職央視,先後主持過《魅力12》、《歡樂中國行》、《我要上春晚》等多檔節目,從2005年到2017年,她連續主持過13次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多次獲得「央視十佳主持人」稱號,堪稱央視頂梁柱。從2018年開始,董卿便沒有再主持春晚,令不少春晚忠實觀眾感覺就像年夜飯缺了一道主菜一般,少了些什麼。
  • 凝聚紙張與文字力量遇見生命的朗讀者
    通過央視綜藝《朗讀者》以文字的力量回歸紙質閱讀時代!就在這幾天,央視推出文化類節目《朗讀者》。節目中嘉賓們透過自己的人生經歷對文字加以解讀,用豐沛的感情將文字飽含深情娓娓道來。節目首秀後在豆瓣評分就高達9.4。沒有炫目的舞臺,只有6組嘉賓安靜的朗讀。相比其它娛樂綜藝而言,這樣一個看似「冷淡」的節目卻迅速在朋友圈靠著才華「圈」了一把粉。
  • 《最強大腦》被抄襲引爭議,國產綜藝都開始互相抄了?
    《最強大腦》雖是版權買進的節目,但說到底也只是一檔小眾的素人節目,之所以能在五年裡一直具有較強的影響力,自身的不斷創新起了決定性作用,現今的它已經成為國民度極高的品牌型節目,幾乎就是一檔國產的原創綜藝。
  • 又一現象級文化綜藝即將刷屏,劍南春綜藝營銷強勢登場
    「以青春之力,重現歷史榮光」,由愛奇藝出品,劍南春總冠名的國內首檔聚焦敦煌的原創全景式人文探索節目《登場了!敦煌》於11月18日正式上線!節目中汪涵化身敦煌探索團團長,帶領THE9-謝可寅、錢正昊、李浩源三位年輕人組成「敦煌探索團」共同探索敦煌璀璨千年文化。
  • 韓國綜藝節目被嫌太假
    本報記者 程 佳 編譯韓國SBS電視臺人氣綜藝節目《金炳萬的叢林法則》「亞馬遜篇」近日播出後,其節目真實性引發廣泛爭論。觀眾紛紛質疑,此類節目內容是應保證完全真實,還是可以加入誇張成分。近年來,真人秀性質的綜藝節目在韓國大獲成功。《金炳萬的叢林法則》是一檔海外生存挑戰節目。「亞馬遜篇」中,播放了包括金炳萬、盧宇鎮等在內的藝人探訪當地原住民的片段。
  • 地球儀上的「小國家」如何成為綜藝節目創意大戶?
    在國際節目模式行業中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很多國土面積不大、人口也不算多的國家,卻是全球電視節目創意的重要孵化地。由於地域、文化的不同,這些國家的節目創意都帶有鮮明的特色,深受本地觀眾的喜愛,同時也成功地打入國際市場。
  • 文化類節目爆款不斷 展現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從優秀傳統文化節目的「流行」可以看出,以綜藝形式打通優秀傳統文化與大眾的隔膜,不僅可行,而且具有強大生命力。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是大眾文化不可或缺的源頭活水;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需要大眾文化來有效傳播,藉由大眾文化這一關鍵路徑,讓傳統走出博物館和古籍著作,活在人們心中,讓人們受到滋養和浸潤。
  • 綜藝節目創作聚焦「青春」 背後反應當下文化現象
    近期,四川衛視青春勵志紀實觀察類節目《向上吧!青春》帶領觀眾認識了一批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的青年人。回顧2020年,以「青春」為關鍵詞的綜藝節目不在少數,越來越多節目創作通過不同的故事講述和人物摹寫,為「青春」一詞增添了更多豐富、有分量的註腳。
  • 四個月參加三檔綜藝節目,《最強大腦》最成功選手誕生
    看過最新一季的《最強大腦》的觀眾一定認識一個人,他就是何猷君,他以自己的高顏值和高智商在節目中實力搶鏡,幾乎讓每個觀看節目的觀眾都對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功讓大家都記住了他,雖然《最強大腦》是個科學競技類的真人秀節目,但事實證明,何猷君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在乎的並不是輸贏。
  • 一平方米探索節目新形態 傳遞平凡者溫暖與微光
    在12月份,闊別800多個日夜的《朗讀者》第三季新媒體特別節目「一平方米「在央視綜藝頻道播出(節目精編版也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用數百位普通人的朗讀為這一年畫上了充滿溫暖和感動的句點,也用一個個飽含深情的朗讀,繪就了一幅乘風破浪的時代畫卷。
  • 《一平方米》探索全新節目形態 多元化融合傳遞平凡者的溫暖與微光
    在12月份,闊別800多個日夜的《朗讀者》第三季新媒體特別節目「一平方米「在央視綜藝頻道播出,用數百位普通人的朗讀為這一年畫上了充滿溫暖和感動的句點,也用一個個飽含深情的朗讀,繪就了一幅乘風破浪的時代畫卷。
  • 2020年綜藝製作公司有哪些重點節目資源?
    來源:傳媒內參-指尖綜藝榜2020年,對於綜藝製作公司來說,將是生存與競爭都更為激烈的一年,本文復盤了一線製作公司如燦星、米未傳媒、銀河酷娛、笑果文化、魚子醬文化、日月星光傳媒、歡樂傳媒等在今年的重點項目,涵蓋已播出的以及正在籌備、製作階段的節目(以下排名不分先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