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網文化頻道綜合】從《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到《朗讀者》,近期文化類節目接連「火」遍電視屏幕、網絡平臺和社交網絡。文化類節目的「火爆」從何而來,因何而成,又將走向何方?
《中國詩詞大會》:記憶本身不是可恥的事
2017年春節期間,《中國詩詞大會》在中央電視臺播出。春節後,網絡上關於此節目的討論陡升,不僅武亦姝等選手變身「網紅」,點評嘉賓們受人關注,就連以往總是被人調侃的主持人董卿,也因其在節目中表現出的深厚文學修養,引來網友驚呼「不認識了」。節目累計吸引了超過4億次的觀眾觀看,一時間收視堪比娛樂真人秀。
節目點評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蒙曼對此並不覺得意外。她提到一則舊聞,2016年初,有人在微博上出題:「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找網友續對,短短三天時間,閱讀量就超過了三百萬,並引發了巨大的接詩熱潮,「我從那件事知道,中國人的詩心是沒有死的。」
另一位點評嘉賓,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酈波提到了詩詞的大眾化特點。「只要是中國人,不論你會背多少詩,在成長過程中總是有詩詞記憶的。幼兒園至少都接觸過『鵝鵝鵝』,接觸過『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中國詩詞大會》很容易喚醒我們的成長記憶,繼而形成一種文化共鳴。」
在蒙曼看來,「喚醒成長記憶」,也正是這檔文化節目能夠引發關注的關鍵點。「這是打情懷牌,而不是知識牌。」蒙曼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它找到這樣一個點,我不考你難題,我幫你去回憶你在五歲的時候、十歲的時候、十五歲的時候,曾經背過的那些詩,有過的那些感觸。其實幫你回憶的,除了詩詞,還有童年、少年、青年,這樣一種混雜的感情。」
不過,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對詩詞的走紅保持了一份警惕。「咱不能有了詩詞大會,就說詩詞教育比別的任何教育都更重要,把我惹急了,咱明天再辦一個散文大會,後天再辦一個戲劇大會,大後天再辦一個小說大會。詩詞火了,但在日常的國民基礎教育序列中,還是應該嚴格按照教育規律,循序漸進地進行。」
在酈波看來,詩詞大會的任務,僅止於喚醒、影響大眾學習詩詞的熱情。真正的詩詞學習在生活中。「文人、士大夫寫詩寫詞,山野村夫也可以去學習。蘇東坡就有很多布衣之交、方外之交,他們也經常有詩詞遊戲之作。」
《見字如面》:絕非為了懷舊
用書信打開歷史,以「見字如面」的方式讀懂中國歷史和中國人的智慧和心靈。在總導演關正文看來,原本私密的家書、情書、與友人書,不但極富個人特色與歷史帶入感,而且打開了認知歷史、認知名人的另一扇充滿意外感的窗口。
關正文表示,這檔節目絕不是為了懷舊——儘管在手寫書信傳統悄然逝去的今天,一檔專門朗讀書信的節目肯定會帶領觀眾重溫書信裡的時光和記憶——而是為了那些值得中國人知道的、有意思的、真實的中國故事,讓更多的人知道。
相比虛構類作品,信件具有天然的真實性。因為私人信件寫作時並不是為了發表,所以飽含更加自然生動的情感。在總導演關正文看來,原本私密的家書、情書、與友人書,不但極富個人特色與歷史帶入感,而且打開了認知歷史、認知名人的另一扇充滿意外感的窗口。很多來自名人或關涉重大歷史事件的私人信件,攜帶的歷史場景、人物情狀及社會風貌,可以為人們帶來與真實人物直接交流的文化享受。
儘管手寫書信的傳統悄然逝去,但是書信文化並沒有消失。一檔專門朗讀書信的節目肯定會帶領觀眾重溫書信裡的時光和記憶,但關正文說,節目的初衷並不是想恢復文書信件的書寫,而是以書信的方式打開那些值得中國人知道的、有意思的、真實的中國故事。「書信這個載體它所承載的那份文化,感情以及內涵是節目希望能夠在這個時代依舊有所保留的,這才是我們的初衷。電子郵件、簡訊、微信這些都可成書信的一種形式,甚至百年之後可以成文物,成為這代人生活的一個體現。」
《朗讀者》:以文學之名叩問生命
「只要你是一個正值的人,不管你做什麼行業,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願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願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願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願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
「生命不是你過了多少天,而是你記住了多少天。」
《朗讀者》首期,濮存昕、柳傳志、張梓琳、許淵衝以及四川一對夫妻朗讀的書信播出後,便被網友們整理成語錄,傳遍網絡。不少人形容這檔節目是電視綜藝的「一股清流」。
說它「清」,是因為《朗讀者》做到了形式「清爽」、內容「清新」、讓人內心「清淨」。主持人與嘉賓簡短的對話後,嘉賓們分享文字,並朗而讀之。看似簡單的節目設置,實則蘊含著厚重的文化內涵。每一篇文字的選擇和朗讀,其實傳遞的是個人成長、情感體驗和人生價值觀。
這種需要靜下心來感受和品味的節目,在泛娛樂電視生態下,難免會被認為是小眾的。節目組不諱言,策劃之初並不被看好。但當下許多風行的閱讀公眾號、聽書軟體,還是讓他們看到了受眾需求,並堅持下來——事實證明,即使在碎片化時代,安靜的閱讀和認真的聆聽也從未遠去。
首度擔任製片人的董卿更是堅信這個節目的意義。在她看來,很多人覺得朗讀是學生時代的事情,或者說它只屬於一小部分人。其實不然,朗讀屬於每一個人。
董卿認為:「這個舞臺屬於每一個人,為所有人開放。你想說的話,你的情感,都可以從朗讀的篇目中傳遞出來。」錄製節目時,她為那些非專業的朗讀者們傳授經驗:「隨著音樂醞釀情緒,不要著急,你們讀得都很好。」她還告訴觀眾:「你們的傾聽很重要。如果你們給朗讀者一個聚精會神的眼神,會讓他們更有信心。你們讀過情詩嗎?沒讀過情詩的人生不完整,讀過後你的人生會升華的。」
文化類綜藝節目為何獲得好口碑?
三檔節目根本在當下電視環境中處於不同的細分市場,各成一體,根本沒有什麼趨勢可言,而相繼火爆只是時間上的巧合。它們確實很火,但別把它們神化了。其實,三檔「文化類」節目火爆的根本原因,在於它們優化了人們的時間,提升了人們在單位時間內對於時間的使用效率。
冷靜來看,「清流」也好,「逆襲」也好,都是時機使然。這些節目正是在眾多浮躁、模仿、抄襲、千篇一律的真人秀中的一次突圍,是在反智、遊戲、嘻哈氛圍中的高標獨立。節目的成功,反映了傳播者在文化建設、價值堅守、節目創新上的自信、自覺與自新,為我們找到一個講好中國故事的鑰匙,發現並開掘了觀眾的真正需求,引領了時代風潮。
從過去正襟危坐的說教和知識教育、到趣味性的開掘、到現在故事的講述乃至情懷的抒發,可以說,文化類節目已經到了講故事訴情懷的時代。文化內涵的融入,讓節目增添了意趣和底蘊,讓觀眾在娛樂中還能細細品味。在同質化節目都在淺表的遊戲打鬧時,這類節目真正觸到了觀眾的共鳴與痛點。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也具有很強的民間基礎。它不僅是書本裡的知識,也是我們日常生活的情感共鳴、流行歌詞的靈感來源,更重要的是詩詞裡有天地、有歷史、有社會、有故事、有人生、有情懷。而書信亦如是。它們讓觀眾領略到了愛到深處的言之切切、情到濃處的低沉婉轉、悲到痛處的肝腸寸斷。節目的成功也讓傳播者看到,原來觀眾並非都追求低俗淺薄,尋求感官刺激。
文化節目火了,要警惕一哄而上,又形成新的抄襲模仿。任何題材和形態的產品同質化地推出,生命力都不會長久。希望它能不喧譁,潤物無聲,成風化人。而這需要創作者更高的智慧、更大的耐心、更開放的心態,從自己的文化中尋求滋養,用最好的故事手段,把自己最擅長最熟悉的東西做到極致,其他一切紛至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