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為何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沒有被包裝?

2021-01-15 文史夢古今

高曉松為何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沒有被包裝?

在講究知識付費的今天,誰掌握了豐富的知識,也就意味著掌握了無窮無盡的財富。高曉松就是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知識型人物,用網友的話說,他是一個只要張口就能忽略了長相的人。這樣優秀的人,就是傳說中的「顏值不夠,才華來湊」。大多數人對高曉松的理解,還停留在《同桌的你》。其實,高曉松早已是文藝青年心中的標杆人物?人們不僅非常好奇,高曉松為何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他諸多光環的身上,有沒有被包裝的痕跡?

高曉松確實是一個學識淵博的人,他曾經與文化界大佬馬未都有過一番交談。馬未都無論說什麼樣的話題,高曉松都能應對自如。高曉松不俗的見解與頗具文化底蘊的行為舉止,處處都透露著學者風範。高曉松能夠以這樣的形象示人,這與他早年的經歷密不可分。

高曉松生於傳統意義上的書香門第,他的家庭背景,就是典型的高級知識分子家庭。高曉松的父親高立人是清華大學教授,母親張克群是清華大學建築系畢業,她的授業恩師是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從高曉松父母的履歷來看,高曉松沒有理由不優秀。良好的家庭氛圍,給高曉松創造了優越的環境。高曉松在雜學、音樂、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等領域都有涉獵,本身底子就打的好。

高曉松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形象,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他不斷積累起來的。當然,他在從事泛文化行業之後,不可避免的會遇到北團隊包裝的情況,這也是團隊力量的體現。畢竟,獨木不成林高曉松想要一個人做出高檔的節目,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想要做好一檔節目,除了主持人淵博的學識之外,還要在。剪輯後期處理、場景設計、人設設計等多方面下功夫。這背後必然有一個,優秀的團隊來支撐。

加之,當今社會整體上顯得很浮躁。儘管各方麵條件已經變得很好,可靜下心來讀書的人確實是少之又少。高曉松碎片化的表達形式,也迎合了當代人的精神層面的需求。高曉松畢業於清華大學,他本人學識面又廣,發散能力也就強,再經過團隊包裝之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形象,就展現出來了。

所以說,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高曉松形象,背後有他自己努力的成分,也有團隊包裝的成分。可以負責任的講,團隊包裝只是錦上添花,關鍵還是要靠自身的努力就這一角度來說,高曉松做的確實是出色,這也正應了「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古訓。因而,我們不要把問題看的過於簡單,任何一個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高曉松必然經歷了一番鳳凰涅槃。我們應該能通過現象看本質,並且能夠給自己以啟迪,這才是真正的自我學習。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高曉松能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當然,高老師可能比他《曉說》中透露出來的更有知識,只是真人不露相,正所謂「一缸舀一瓢」;或者更沒知識,畢竟一個節目有很多幕後人員。具體情況,我們無從知曉。 舉1為例,如果你看過醉鋼琴的《民主的細節》,你會發現《曉說》的美國政治基本上沒有超出這本書的範圍。《民主的細節》還要更深更細一些,而即便《民主的細節》都是被很多專業人士視為閒書的。
  •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元代科學家郭守敬
    凡事都有例外,在元代有一位著名的科學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研究領域還涉及到機械製造、農耕水利、物理數學等學術領域。他就是郭守敬,在國際學術界也享有盛譽,1970年國際天文學會將月球背面的一座山命名為郭守敬山,讓世人銘記他的功績。郭守敬出生於1231年,他是河北邢臺人。
  • 如何才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我也想做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好孩子,有沒有什麼秘訣呢?求知並無捷徑如果有,那就是放棄這種幼稚的想法靜下心來多讀書讀書就像種樹一天兩天,並不能看出什麼變化但是只要精心的呵護小樹苗總會長成參天大樹我希望能給大家精選一些科學圖書對於大學生,職場人士你可以用這些書豐富你的業餘時間明天的你將會感謝今天的自己
  • 原形畢露 梁宏達到底是做什麼的,為什麼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梁宏達到底是做什麼的,為什麼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老梁在節目上不僅討論娛樂圈的事情,還會討論電影、歷史等方面的話題,對很多人來說是增長見識的節目。但是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閱歷之後,大家就會發現,《老梁故事匯》的質量並沒有多高,所談論的東西也沒有太多的深度。
  • 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武漢大學:「地球物理不是地理」
    小時候特別喜歡聽電臺廣播的長篇評書《三國演義》,在講到群英會那一段時,對諸葛亮所說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理解不深。因為當時我的地理考了100分,便覺得將來把天文學會就成了諸葛亮式的人物,幻想著有朝一日也能呼風喚雨、叱吒風雲。
  • 為什麼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我想很多人都覺得他非常的知識淵博吧,可以說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雖然這樣的話說起來有些誇張,但確實給人一種這樣的感覺,這也讓一部分人產生了一絲的懷疑,一個人真的能夠這麼厲害嗎?他到底是幹什麼的才能練成如此本事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 道士裡的天文學家告訴你,如何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國際漢學研究裡程碑一般的英國專家李約瑟曾經高度評價中國道家思想學說和道教,認為道教在中國科技發展歷程上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今天,就來介紹一位道士中的天文學家,他以道教廟觀內朝鬥臺兼做天文觀測臺,撰寫天文著作《寰天圖說》,被公認為中國近代天文學發展歷程中一位有較大影響的天文學家。
  •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有資格進銀行?背後的深意你可知道?
    從上學開始到走入社會,想必大家參加過的考試已經多到數不清,這其中有沒有讓你印象深刻的一場考試呢?這兩天,中國銀行的筆試突然上了熱搜,原因就是太難了!從計算題、語言題、英語題,再到洛朗級數展式、DES加密算法、天體運動、高階矩陣、粒子靜態能源公式等大部分人聞所未聞的知識點,網友紛紛表示「重在參與」,還有網友評論說「以前不知道,原來貴行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才!」在一片質疑的言論中,也有不少理性的人認為,這樣的招聘試題很正常,雖然穿插了個別確實比較偏的知識點,但是大部分試題都是正常難度的。
  • 古代詩詞散文中的天文知識,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假
    早上我的《中國歌留多》知乎專欄,收到一篇「詩詞中的地理知識」的投稿,仔細想來好像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地理詩,自然會有天文詩了,於是整編此文。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最常見的天文知識,我國的陰曆就是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曆法,國人對此都不會陌生。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不過天狼星在南半球,蘇軾在我國領土上看,絕對不會是西北望,見天狼星的。
  • 現代人也能和諸葛亮一樣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為什麼不能和他一樣邪乎
    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這句話出自《敦煌變文章伍子胥變文》:「吳國賢臣伍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經武律,以立其身。」來比喻一個人的博學多才,無所不能。其實中國歷史上還真的有幾位人物獲得後人的公認,他們就是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的奇才,例如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一切,提出著名的《隆中對》,預知三分天下,而借東風更是其知天文的傑出表現。例如明朝開過功臣劉伯溫,《燒餅歌》就是軍師劉伯溫所作的一首甚為準確的預言詩歌,在民間流傳很廣,影響極深,難於理解,視為神撰。不知是後人牽強附會還是怎麼樣,反正社會各式各樣的巨大發展和變故它就是可以預知。
  • 銀行筆試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高門檻等於沒門檻
    如果考試的門檻過高乃至於使多數人不得其門而入,這樣的考試實際上也就失去了門檻價值——大家都考零分與大家都考滿分,有什麼差別呢?如果銀行招聘考試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你會不會覺得很吃驚?這兩天,「中國銀行筆試」話題衝上了微博熱搜。據媒體報導,目前該話題在微博上閱讀有1.9億,討論為4.4萬,考題難度成為重點吐槽對象。據一位微博網友自述,她參加了當天的中國銀行筆試,四十分鐘內要完成英語30道單選和5篇長閱讀。
  • 高考前的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現在的我……
    高考前,可能是人這一生中最博學的時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算得了三角函數、解得了方程求得了數列背得出歷史年表橡皮擦一定要帶~否則這麼一小塊橡皮擦在那個特殊時刻能輕而易舉讓人心裡崩潰整場考試都在提醒自己千萬別塗錯答題卡2別死磕大題了!
  • 梁宏達為什麼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呢?
    在後來,老梁經常去中國教育電視臺做嘉賓,所料的話題也不再僅限於體育,教育、娛樂、時政、歷史都有涉獵,做了很多節目,出了很多書。當然,很多人也會說,老梁在很多話題上都是淺嘗輒止,聊得並不透徹。但沒人能否認,如此涉獵之廣的老梁,國內並沒有幾個。首先聲明,我儘管肯定梁宏達的才華,但我不贊成他輕薄雷鋒。
  •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學生眼中的「老梁」很全能
    說著,還要有模有樣的捋一捋頭上的頭髮。在學生們中間,他的口頭禪大家幾乎都能脫口而出,「歲月不僅帶走了我的青春,還帶走了我幾根頭髮」。身為班主任,梁漢儒不僅僅是學生們的大家長,更像是他們的好朋友。他告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昨天晚自習第三節課是我們班的每周班會,學生們照例會走上講臺『暢所欲言』,對班級工作的意見、對老師們的意見,或者對自己學習生活中的煩惱,都可以提出來。」
  • 瞧你這電工當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就是不懂電……
    士兵經歷過4年戰爭之後違章停車這花臂,萌不起來1明哥曾經暗戀一個女孩,有她的QQ號,她的籤名是:我在遊樂園,坐在摩天輪上看城市,城市沒有看我。我幫他改了這樣一段:我在遊樂園,騎著旋轉木馬追逐,卻只看到你的背影。
  • 那個曾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你,現在都成什麼樣子了?
    當年,經歷過高考的你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解的了三角函數,看得懂生物DMA基因遺傳;現在的你除了抖音吃雞微信微博你還會幹嘛?既把知識忘光了又回不到以前了,那就跟一跟這個高考熱潮轉發一下吧,這樣也算是跟上浪潮了。
  • 為什麼「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的高曉松所有的「曉」都是黑色的
    我已經很久沒有在刷微博時遇到高曉松的「三國」。我不知道我什麼時候開始對他感到厭煩。可能是《曉說》。這是一個音樂家,我也承認你自己的文化水平不低,但當你把自己塑造成「大師」的時候,尤其是當你拿著摺扇的時候,無恥地給自己出了名。真的,你是黑人。
  • 想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才,去哪學這兩門學科最好?
    導讀 古代形容一個人博學有才,都稱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如今在大學中,天文學和地理學都是同學們可以選擇的、可以更加深入研究的基礎學科。不知道小夥伴們對它們之一有沒有興趣呢?
  • 想玩好得上知天文綜藝,下知歷史詩句地理
    更不用說需要世界地理知識才能駕馭好的《大航海時代》系列遊戲了。然而,真正考察一個玩家綜合素質的卻是一款網遊——《逆水寒》。在玩家心中,《逆水寒》是需要綜合性知識最全面的遊戲。說是需要你上知天文綜藝,下知歷史詩句地理。
  • 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是一位舉世無雙的奇才
    劉備曾經說過,我有了孔明,就相當於魚有了水。記得赤壁之戰時,諸葛亮和周瑜合作。一起對抗魏軍。當時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華。想要用計刁難他,讓他三天造出10萬支箭。於是就有了草船借箭的典故。諸葛亮夜觀星象。判斷三天後有大霧。於是,時間一到,10萬支箭,一隻不差。這讓周瑜更加的忌憚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