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也能和諸葛亮一樣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為什麼不能和他一樣邪乎

2020-12-05 張鄉本

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這句話出自《敦煌變文章伍子胥變文》:「吳國賢臣伍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經武律,以立其身。」來比喻一個人的博學多才,無所不能。其實中國歷史上還真的有幾位人物獲得後人的公認,他們就是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的奇才,例如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一切,提出著名的《隆中對》,預知三分天下,而借東風更是其知天文的傑出表現。例如明朝開過功臣劉伯溫,《燒餅歌》就是軍師劉伯溫所作的一首甚為準確的預言詩歌,在民間流傳很廣,影響極深,難於理解,視為神撰。不知是後人牽強附會還是怎麼樣,反正社會各式各樣的巨大發展和變故它就是可以預知。例如鬼谷子,先不說他怎麼樣,他帶出來的徒弟,我給你羅列一下,蘇秦、張儀、孫臏、龐涓、商鞅、李斯、呂不韋、白起、李牧、王翦、甘茂、樂毅、毛遂、趙奢、李悝、徐福等500多位精英,據說這些弟子進山之前都是無名小卒,出山後個個大放異彩,出將入相,威震天下!可見其神奇之處。有人是這樣描述他的,長於持身養性,精於心理揣摩,深明剛柔之勢,通曉縱橫捭闔之術,獨具通天之智,這樣一位智者的傳奇。充滿了撲朔迷離的神秘色彩。

或許很多人在讀到這些神奇的人物故事後,心中可能會產生一個疑惑,這些人物的事跡是真的存在還是杜撰出來的,或者是說他們本身就被神化。不是有一種說法,歷史本來就是層累的嗎? 在民國時期,我國就出現了以顧頡剛,錢玄同等為代表的民國疑古學派,他們甚至懷疑大禹是一條蟲,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其實現在科技這麼發達,很多知識你不知道,一上網就可以迅速的搜索到,現代人很多時候能夠獲得和諸葛亮,劉伯溫,鬼谷子他們一樣的知識,也就是說能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那為什麼現代人為什麼不能和諸葛亮,劉伯溫,鬼谷子他們一樣邪乎。

首先,要承認一點,現代人也有邪乎的人,只是時間近,古人更喜歡演義,所以在口口相傳的過程中人物被神化,比如,你說愛因斯坦牛不牛,牛頓又牛不牛,其實他們也是神人,但是他們做出來的事情不斷的去教育人家是怎麼回事情,愛因斯坦剛寫出《相對論》時據說只有三個人看得懂,現在估計看得懂得人就很多了吧,至少有幾十萬不,要是這在古代,肯定被神化,而不是朝著科學普及的道路上去。牛頓也一樣,他發明的三大定律,進入高中,大學的課本,在課堂上不斷的被普及,被解析,被實驗證明,更沒有被神化。

第二,現代人做的事情更多的是一個團隊的事情,比如把神舟飛船送上天空,完善一部法律,做出一部蘋果手機,人工智慧,VR技術,團隊中每一個都專注於一個好小的領域,更強調的是專業能力,產生的差距也局限於專業能力之間多一點。雖然也有領軍人物,但更多的是需要大家的協作,個人單兵的貢獻效果在降低。而諸葛亮,鬼谷子,劉伯溫他們那個時代不同,他們人和人之間的差異更是全面性的落後,而且更多的是體現在單兵能力上,比如一個武將和另外一個武將單挑,那比的就是武將之間個人的單打獨鬥能力,例如關羽溫酒斬華雄,很明顯的就把關羽個人能力凸顯出來了,周圍士兵見到別人一吹牛,關羽也就慢慢的在層累中被神化。

第三,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說普通人,其實我們現在所能獲得的知識肯定比諸葛亮,鬼谷子,劉伯溫豐富,比如地理,那谷歌地圖,百度地圖,高德地圖一打開,要啥啥不來。天文知識也一樣,只要你有心去網絡上尋找,你知道你需要找的是什麼問題,那一搜一大把,那為什麼我們不能成為諸葛亮他們呢?首先,你能獲得的知識人家也一樣能夠很簡單的獲得,周圍人和你沒有差距,你不能被高看一眼,更別提演義。第二,諸葛亮他們能夠綜合這些天文地理知識,產生最大的化學反應,他們更多的是根據知識儲備而投入實踐之中,知識能夠在他們手上獲得最大的利用,超越那個時代,如果他們生活在現代,肯定會綜合現在的知識,發生新的爆炸,產生的效果依然可以超越我們如今這個時代,這也就是他們邪乎的地方。

插圖之鬼谷子下山青花大罐

邪乎之人,必定有其邪乎之處,千萬年的歷史,中國也就諸葛亮,鬼谷子,劉伯溫,姜子牙,張良,袁天罡等少數十幾人得到後人公認是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是奇人,他們仿佛屹立於時光之外,成為一段神話。不知你的心目中,又有哪位奇人擔得起這個稱號。

相關焦點

  • 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是一位舉世無雙的奇才
    他經常以管仲,樂毅來比喻自己。很多人都對他不屑一顧。只有他的好友徐庶等人相信他的才華。在徐庶離開劉備之前。徐庶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於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與他一同謀劃打大業。諸葛亮被劉備的誠心所打動。新官上任三把火。說的大概就是諸葛亮了。他火燒博望坡,贏得了大家的認可。之前張飛,關羽都不服諸葛亮。甚至還與他爭風吃醋。三把火過後。所有人都佩服諸葛亮的才智。
  • 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武漢大學:「地球物理不是地理」
    小時候特別喜歡聽電臺廣播的長篇評書《三國演義》,在講到群英會那一段時,對諸葛亮所說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理解不深。因為當時我的地理考了100分,便覺得將來把天文學會就成了諸葛亮式的人物,幻想著有朝一日也能呼風喚雨、叱吒風雲。
  • 諸葛亮上知天文 下曉地理 但為什麼有人說他的失敗是必然的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不僅出現了曹操、劉備、孫權等一代梟雄,更有司馬懿、諸葛亮的智慧令人驚嘆,司馬懿之子司馬炎更是滅曹魏建西晉,統一中原地區,給已經歸西的司馬懿無限的尊榮,而反觀諸葛亮「霸業未成」抱憾而亡,兩人實力與智慧平分秋色
  •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元代科學家郭守敬
    凡事都有例外,在元代有一位著名的科學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研究領域還涉及到機械製造、農耕水利、物理數學等學術領域。他就是郭守敬,在國際學術界也享有盛譽,1970年國際天文學會將月球背面的一座山命名為郭守敬山,讓世人銘記他的功績。郭守敬出生於1231年,他是河北邢臺人。
  • 原形畢露 梁宏達到底是做什麼的,為什麼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梁宏達到底是做什麼的,為什麼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為什麼會知道這麼多事情呢?其實老梁本人就是一個見識很光的人物,興趣廣泛而且口才極好。老梁本身就是畢業於黑龍江大學新聞專業的學生,之後更是在《環球體育》、《體育評書》等欄目中擔任記者,見到的事情也很多,而且專業素質和知識也很豐富。
  • 為什麼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我想很多人都覺得他非常的知識淵博吧,可以說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雖然這樣的話說起來有些誇張,但確實給人一種這樣的感覺,這也讓一部分人產生了一絲的懷疑,一個人真的能夠這麼厲害嗎?他到底是幹什麼的才能練成如此本事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 高曉松為何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沒有被包裝?
    高曉松為何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沒有被包裝?在講究知識付費的今天,誰掌握了豐富的知識,也就意味著掌握了無窮無盡的財富。高曉松就是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知識型人物,用網友的話說,他是一個只要張口就能忽略了長相的人。這樣優秀的人,就是傳說中的「顏值不夠,才華來湊」。
  • 為什麼高曉松能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當然,高老師可能比他《曉說》中透露出來的更有知識,只是真人不露相,正所謂「一缸舀一瓢」;或者更沒知識,畢竟一個節目有很多幕後人員。具體情況,我們無從知曉。 舉1為例,如果你看過醉鋼琴的《民主的細節》,你會發現《曉說》的美國政治基本上沒有超出這本書的範圍。《民主的細節》還要更深更細一些,而即便《民主的細節》都是被很多專業人士視為閒書的。
  • 如何才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我也想做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好孩子,有沒有什麼秘訣呢?求知並無捷徑如果有,那就是放棄這種幼稚的想法靜下心來多讀書讀書就像種樹一天兩天,並不能看出什麼變化但是只要精心的呵護小樹苗總會長成參天大樹我希望能給大家精選一些科學圖書對於大學生,職場人士你可以用這些書豐富你的業餘時間明天的你將會感謝今天的自己
  • 古代詩詞散文中的天文知識,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假
    早上我的《中國歌留多》知乎專欄,收到一篇「詩詞中的地理知識」的投稿,仔細想來好像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地理詩,自然會有天文詩了,於是整編此文。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沒有特別深刻的道理,知識感慨下古人的天文知識,現代人有幾個知道「鬥牛」是什麼,具體在哪個方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小時候和小夥伴分著不同的方向跑,都覺得月亮始終跟著自己,自戀之心油然而生。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 梁宏達為什麼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呢?
    關於老梁的四人生活,我們並不是很情況,只知道他結過婚,但並未見到過她的妻子。老梁生於1972年,新世紀初時尚不滿30歲,好穿中式服裝,長相和做派儼然已是中年人了。老梁的這種長相併不多見,想來他50歲時亦猶如30多歲的長相。在8號大院那兩年,跟老將接觸的比較多,也從他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 那個曾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你,現在都成什麼樣子了?
    這讓我想起了,那個知乎上的問題:為什麼每年的高考語文作文題目都備受關注?因為數理化不懂不說這個還怎麼裝逼?想想好像也是哦。當年,經歷過高考的你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解的了三角函數,看得懂生物DMA基因遺傳;現在的你除了抖音吃雞微信微博你還會幹嘛?既把知識忘光了又回不到以前了,那就跟一跟這個高考熱潮轉發一下吧,這樣也算是跟上浪潮了。
  • 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能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老梁故事匯原來在我上大學的時候看過不少,那時候涉世社會不深,也沒有什麼工作和社會經驗,對問題的看法比較書面,比較表面,可以說是一張白紙。茶餘飯後,看看老梁的節目,覺得有見識,能開闊視野。畢竟,你可以看到書本上看不到的東西。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經驗,我們會發現''老梁故事匯''的質量不是很高,也沒有什麼深度。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人不太喜歡這個節目。但不可否認的是,老梁的知識儲備真的很豐富,很多人都好奇梁宏達是做什麼?為什麼知道這麼多?事實上,老梁本人是一個知識淵博的人,有著廣泛的興趣和優秀的口才。除了節目小組背後的策劃之外,它還與老梁自己的工作風格有很大關係。
  • 道士裡的天文學家告訴你,如何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國際漢學研究裡程碑一般的英國專家李約瑟曾經高度評價中國道家思想學說和道教,認為道教在中國科技發展歷程上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今天,就來介紹一位道士中的天文學家,他以道教廟觀內朝鬥臺兼做天文觀測臺,撰寫天文著作《寰天圖說》,被公認為中國近代天文學發展歷程中一位有較大影響的天文學家。
  •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學生眼中的「老梁」很全能
    在濟寧市實驗中學高二年級,每當梁漢儒出現的時候,認識他的學生經常會這樣和他打招呼。有時候碰上調皮的學生,他還會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說:「你再調皮,我頭上的頭髮就更少啦!」說著,還要有模有樣的捋一捋頭上的頭髮。在學生們中間,他的口頭禪大家幾乎都能脫口而出,「歲月不僅帶走了我的青春,還帶走了我幾根頭髮」。身為班主任,梁漢儒不僅僅是學生們的大家長,更像是他們的好朋友。
  • 為什麼「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的高曉松所有的「曉」都是黑色的
    我不知道我什麼時候開始對他感到厭煩。可能是《曉說》。這是一個音樂家,我也承認你自己的文化水平不低,但當你把自己塑造成「大師」的時候,尤其是當你拿著摺扇的時候,無恥地給自己出了名。真的,你是黑人。任何歷史、文化或現象都不是簡單地讀幾本書,去了解他。就像《紅樓夢》一樣,紅學研究應運而生。也不是說我能想出一個我自己的新奇想法。
  • 瞧你這電工當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就是不懂電……
    士兵經歷過4年戰爭之後違章停車這花臂,萌不起來1明哥曾經暗戀一個女孩,有她的QQ號,她的籤名是:我在遊樂園,坐在摩天輪上看城市,城市沒有看我。我幫他改了這樣一段:我在遊樂園,騎著旋轉木馬追逐,卻只看到你的背影。
  • 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這樣的「高級」孩子,都是怎樣培養出來的
    他個子不高,眼神卻透著靈性。他平時不太愛說話,可一旦開口,滔滔不絕,引經據典,天文、地理、歷史、哲學無一不囊括其中。別看他今年才9歲,可儼然一個學者風範。不少小區中的媽媽們聚在一起閒聊,只要一提到小牛,立即各個讚揚有佳。
  • 銀行筆試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高門檻等於沒門檻
    如果銀行招聘考試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你會不會覺得很吃驚?這兩天,「中國銀行筆試」話題衝上了微博熱搜。據媒體報導,目前該話題在微博上閱讀有1.9億,討論為4.4萬,考題難度成為重點吐槽對象。據一位微博網友自述,她參加了當天的中國銀行筆試,四十分鐘內要完成英語30道單選和5篇長閱讀。
  • 高考前的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現在的我……
    高考前,可能是人這一生中最博學的時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算得了三角函數、解得了方程求得了數列背得出歷史年表橡皮擦一定要帶~否則這麼一小塊橡皮擦在那個特殊時刻能輕而易舉讓人心裡崩潰整場考試都在提醒自己千萬別塗錯答題卡2別死磕大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