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是一位舉世無雙的奇才

2020-12-04 李玉臻說歷史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先生。我覺得他就是智慧的代表。在我看來諸葛亮無所不能,他原本是官吏世家,但是他三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就過世了。在他八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又過世了。所以他的一生也是極其艱苦。

諸葛亮長到16歲的時候。他經常以管仲,樂毅來比喻自己。很多人都對他不屑一顧。只有他的好友徐庶等人相信他的才華。在徐庶離開劉備之前。徐庶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於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與他一同謀劃打大業。諸葛亮被劉備的誠心所打動。新官上任三把火。說的大概就是諸葛亮了。他火燒博望坡,贏得了大家的認可。之前張飛,關羽都不服諸葛亮。甚至還與他爭風吃醋。三把火過後。所有人都佩服諸葛亮的才智。

劉備曾經說過,我有了孔明,就相當於魚有了水。記得赤壁之戰時,諸葛亮和周瑜合作。一起對抗魏軍。當時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華。想要用計刁難他,讓他三天造出10萬支箭。於是就有了草船借箭的典故。諸葛亮夜觀星象。判斷三天後有大霧。於是,時間一到,10萬支箭,一隻不差。這讓周瑜更加的忌憚諸葛亮。等到赤壁之戰的時候,諸葛亮更是巧借東風。用他擅長的火攻。打的曹操落花流水。從而直取荊州。

諸葛亮不僅才智過人。他的口才也是無人能敵。當年他隻身一人去到吳國。被吳國的文臣們所嘲笑。於是諸葛亮舌戰群儒。懟的他們啞口無言,於是諸葛亮見到了孫權。他覺得孫權想要投降。他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另一個選擇就是激將法。他說,無論如何,它的主君劉備都不會像曹操妥協,如果吳國不選擇進軍。那就向北方稱臣吧。他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孫權這麼一聽。自然是不降。

諸葛亮有一段給我印象極其深刻。那是赤壁之戰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周瑜已經是十分聰明的人物。諸葛亮巧借東風之後。猜到要殺他。周瑜也是事先堵好了他的去路。那可真是神仙打架。還好諸葛亮還計高一籌。其實諸葛亮。不僅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還懂八卦,懂風水。可謂是全才。他的妻子黃月英。人稱阿醜。但又有傳言說他其實是一位極美麗的女子。只是鄉村野婦嫉妒。才說他醜陋到了極點。且先不說他相貌如何。他的才華足以匹配諸葛亮。由此可見,諸葛亮不是一個只在乎外在的人。

每當劉備出兵。諸葛亮都負責鎮守成都。為前方軍隊提供充足的糧草。比如漢中之戰。他就為劉備提供了增援。劉備白帝城託孤之時。他說諸葛亮的才華。是曹丕的十倍。劉備說,如果他的兒子劉禪能夠輔佐。就輔佐他。如若沒有那個才幹,就取代他。諸葛亮也是一個知恩圖報之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知遇之恩。於是諸葛亮對他說,一定盡力輔佐直到他死。相信大家都學過《出師表》諸葛亮字字感人,讓我們無比敬佩。

南徵北戰,說的也是諸葛亮。先來談一談南徵,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討伐孟獲。他聽了馬謂的建議。要誅心,於是於是他七擒七縱孟獲。最終俘獲了孟獲的忠心,長期以來作戰經驗的積累。也給他們北伐打下了基礎。諸葛亮北戰之時。長期睡眠少也不吃東西,導致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最終在五丈原病逝。

諸葛亮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他是蜀國的丞相。但是他為官清廉。就算到了最後,他死了也告訴別人。只需要給他挖一個洞放進棺材就可。只需要穿他平常的衣服,不要其他的陪葬品。他雖然不會打仗。但也跟隨劉備戎馬一生。就算到現在,在各個地方都有孔明廟。世人為了紀念他。諸葛亮的長子諸葛瞻和他的長孫諸葛尚都是戰死沙場,可見英雄的後代也都個個是英雄。

諸葛亮身上有一股子傲氣。在寫作的才華配得上他的傲氣。他雖然做事胸有成竹。但為人臣子他還做的非常到位。他的聰明才智舉世無雙。我喜歡他,但我永遠成為不了他。這樣一個神機妙算的人,任誰都會敬佩他,臥龍先生,一個神一樣的存在。這是真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軍事家,政治家當之無愧。

相關焦點

  • 現代人也能和諸葛亮一樣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為什麼不能和他一樣邪乎
    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這句話出自《敦煌變文章伍子胥變文》:「吳國賢臣伍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經武律,以立其身。」來比喻一個人的博學多才,無所不能。其實中國歷史上還真的有幾位人物獲得後人的公認,他們就是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的奇才,例如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一切,提出著名的《隆中對》,預知三分天下,而借東風更是其知天文的傑出表現。例如明朝開過功臣劉伯溫,《燒餅歌》就是軍師劉伯溫所作的一首甚為準確的預言詩歌,在民間流傳很廣,影響極深,難於理解,視為神撰。不知是後人牽強附會還是怎麼樣,反正社會各式各樣的巨大發展和變故它就是可以預知。
  • 高曉松為何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沒有被包裝?
    高曉松為何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沒有被包裝?在講究知識付費的今天,誰掌握了豐富的知識,也就意味著掌握了無窮無盡的財富。高曉松就是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知識型人物,用網友的話說,他是一個只要張口就能忽略了長相的人。這樣優秀的人,就是傳說中的「顏值不夠,才華來湊」。
  •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元代科學家郭守敬
    凡事都有例外,在元代有一位著名的科學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研究領域還涉及到機械製造、農耕水利、物理數學等學術領域。他就是郭守敬,在國際學術界也享有盛譽,1970年國際天文學會將月球背面的一座山命名為郭守敬山,讓世人銘記他的功績。郭守敬出生於1231年,他是河北邢臺人。
  • 道士裡的天文學家告訴你,如何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國際漢學研究裡程碑一般的英國專家李約瑟曾經高度評價中國道家思想學說和道教,認為道教在中國科技發展歷程上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今天,就來介紹一位道士中的天文學家,他以道教廟觀內朝鬥臺兼做天文觀測臺,撰寫天文著作《寰天圖說》,被公認為中國近代天文學發展歷程中一位有較大影響的天文學家。
  • 為什麼高曉松能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當然,高老師可能比他《曉說》中透露出來的更有知識,只是真人不露相,正所謂「一缸舀一瓢」;或者更沒知識,畢竟一個節目有很多幕後人員。具體情況,我們無從知曉。 舉1為例,如果你看過醉鋼琴的《民主的細節》,你會發現《曉說》的美國政治基本上沒有超出這本書的範圍。《民主的細節》還要更深更細一些,而即便《民主的細節》都是被很多專業人士視為閒書的。
  • 如何才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我也想做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好孩子,有沒有什麼秘訣呢?求知並無捷徑如果有,那就是放棄這種幼稚的想法靜下心來多讀書讀書就像種樹一天兩天,並不能看出什麼變化但是只要精心的呵護小樹苗總會長成參天大樹我希望能給大家精選一些科學圖書對於大學生,職場人士你可以用這些書豐富你的業餘時間明天的你將會感謝今天的自己
  • 為什麼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我想很多人都覺得他非常的知識淵博吧,可以說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雖然這樣的話說起來有些誇張,但確實給人一種這樣的感覺,這也讓一部分人產生了一絲的懷疑,一個人真的能夠這麼厲害嗎?他到底是幹什麼的才能練成如此本事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 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武漢大學:「地球物理不是地理」
    小時候特別喜歡聽電臺廣播的長篇評書《三國演義》,在講到群英會那一段時,對諸葛亮所說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理解不深。因為當時我的地理考了100分,便覺得將來把天文學會就成了諸葛亮式的人物,幻想著有朝一日也能呼風喚雨、叱吒風雲。
  • 銀行筆試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高門檻等於沒門檻
    如果銀行招聘考試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你會不會覺得很吃驚?這兩天,「中國銀行筆試」話題衝上了微博熱搜。據媒體報導,目前該話題在微博上閱讀有1.9億,討論為4.4萬,考題難度成為重點吐槽對象。據一位微博網友自述,她參加了當天的中國銀行筆試,四十分鐘內要完成英語30道單選和5篇長閱讀。
  •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學生眼中的「老梁」很全能
    從教22年,他經常說,「只有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愛,老師才能得到學生的信任。」所以雖然所教的科目是物理,但學生眼中的梁漢儒卻仿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因為在閒暇時間,他總是在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識,「老師涉獵的多了,和學生的共同語言也就多了。」梁漢儒說,上下班的路上他最常打開的手機軟體就是「喜馬拉雅」和「蜻蜓FM」,「工作忙,平時確實沒時間看書,所以就在上下班的路上多『聽課』。」
  • 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這樣的「高級」孩子,都是怎樣培養出來的
    他個子不高,眼神卻透著靈性。他平時不太愛說話,可一旦開口,滔滔不絕,引經據典,天文、地理、歷史、哲學無一不囊括其中。別看他今年才9歲,可儼然一個學者風範。不少小區中的媽媽們聚在一起閒聊,只要一提到小牛,立即各個讚揚有佳。
  • 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能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老梁故事匯原來在我上大學的時候看過不少,那時候涉世社會不深,也沒有什麼工作和社會經驗,對問題的看法比較書面,比較表面,可以說是一張白紙。茶餘飯後,看看老梁的節目,覺得有見識,能開闊視野。他也看到了很多東西,他的專業素質和知識也很豐富。
  • 古代詩詞散文中的天文知識,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假
    早上我的《中國歌留多》知乎專欄,收到一篇「詩詞中的地理知識」的投稿,仔細想來好像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地理詩,自然會有天文詩了,於是整編此文。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最常見的天文知識,我國的陰曆就是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曆法,國人對此都不會陌生。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不過天狼星在南半球,蘇軾在我國領土上看,絕對不會是西北望,見天狼星的。
  • 原形畢露 梁宏達到底是做什麼的,為什麼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梁宏達到底是做什麼的,為什麼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老梁在節目上不僅討論娛樂圈的事情,還會討論電影、歷史等方面的話題,對很多人來說是增長見識的節目。 其實老梁的節目對涉世未深的年輕人來說,是比較有意思的,畢竟可以看到書本上看不到的東西。
  • 梁宏達為什麼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呢?
    老梁涉獵甚廣,出口成章,我們都納悶他的這些知識都是哪裡來的。那時候,我負責和老梁約稿。老梁有個特點,喜歡拖稿,總在最後時刻交稿。而且,而且,老梁當時是不用電腦寫稿的,他會隨便找一張紙寫了1500字左右的稿子,我的工作就是把老梁的稿子敲出來,標題自然也是不用改的。關於桌球,老梁多會講技戰術。
  • 瞧你這電工當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就是不懂電……
    士兵經歷過4年戰爭之後違章停車這花臂,萌不起來1明哥曾經暗戀一個女孩,有她的QQ號,她的籤名是:我在遊樂園,坐在摩天輪上看城市,城市沒有看我。我幫他改了這樣一段:我在遊樂園,騎著旋轉木馬追逐,卻只看到你的背影。
  • 高考前的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現在的我……
    高考前,可能是人這一生中最博學的時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算得了三角函數、解得了方程求得了數列背得出歷史年表其實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放鬆心態一定會在這個轉折點上大放異彩喝王源版鮮橙多3.5個橙的膳食纖維讓你漂亮跨過高考統一鮮橙多助力高考啦~
  • 那個曾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你,現在都成什麼樣子了?
    這讓我想起了,那個知乎上的問題:為什麼每年的高考語文作文題目都備受關注?因為數理化不懂不說這個還怎麼裝逼?想想好像也是哦。當年,經歷過高考的你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解的了三角函數,看得懂生物DMA基因遺傳;現在的你除了抖音吃雞微信微博你還會幹嘛?既把知識忘光了又回不到以前了,那就跟一跟這個高考熱潮轉發一下吧,這樣也算是跟上浪潮了。
  • 諸葛亮上知天文 下曉地理 但為什麼有人說他的失敗是必然的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不僅出現了曹操、劉備、孫權等一代梟雄,更有司馬懿、諸葛亮的智慧令人驚嘆,司馬懿之子司馬炎更是滅曹魏建西晉,統一中原地區,給已經歸西的司馬懿無限的尊榮,而反觀諸葛亮「霸業未成」抱憾而亡,兩人實力與智慧平分秋色
  • 想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才,去哪學這兩門學科最好?
    導讀 古代形容一個人博學有才,都稱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如今在大學中,天文學和地理學都是同學們可以選擇的、可以更加深入研究的基礎學科。不知道小夥伴們對它們之一有沒有興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