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綜藝節目的正確打開方式
——以《你好生活》《國家寶藏》《衣尚中國》為例
近年來,以《朗讀者》《國家寶藏》《一堂好課》《你好生活》《衣尚中國》等為代表的一系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節目,分別破題並引領朗讀類、文博類等多個綜藝節目領域的創作,成功吸引了大批年輕觀眾,獲得業界和社會的一致好評。然而究其因由,什麼才是這些節目的正確打開方式?概而言之,深厚的文化內涵、獨特的內容優勢、時尚的表達語態等,都是這類節目「出圈」的關鍵。
在「行萬裡路」中汲取無窮的能量
和多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化節目相比,以《你好生活》為例,其最大的內容特色就在於採取了自由體、散文化的敘事風格,這當然是一種冒險,但也足見總臺文藝類節目敢於創新、勇於突破的進取心。
當前,《你好生活》第二季正在熱播。作為最早發現這個新寶藏項目的創新管理者,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創新工作部門負責人湯浩參與了《你好生活》方案的提升策劃和製作統籌管理工作,他表示:「節目播出後的反饋證明了我們最初確定的節目方向是正確的,首先是關注青年群體,傾聽青年人的所感、所思、所求,用青年人最能接納的方式走入他們的內心;第二是挖掘成長曆程,每期節目展開不同的人生主題,各路嘉賓通過分享、碰撞和升華,娓娓道來成長的智慧,幫年輕觀眾錨定人生的坐標;第三是延展文化屬性,相比起多款文化節目『讀萬卷書』, 《你好生活》就是『行萬裡路』 ,節目盡展大江南北的綠水青山、華夏大地的風土人情,帶領觀眾在生活的土壤中汲取無窮的能量。 」
這檔節目第一季最早於2019年12月上線,尼格買提帶著兩位常駐嘉賓孫藝洲、董力前往各個城市體驗民宿生活,並邀請撒貝寧、康輝、董卿、阮經天、古力娜扎等飛行嘉賓通過一個個目標任務和日常對話。他們身體力行放慢腳步,回歸內心深處,一起採摘、做飯、跑步、攀登、搏擊、彈唱、仰望星空,心系海洋環境、動物保護和傳統文化。他們感恩自然的饋贈和命運的給予,也感謝過去那個奮鬥不息的自己,共同向著生活的下一站,由衷喊一聲「你好」。
很多觀眾將《你好生活》稱為「壁紙綜藝」 ,因為每一幀畫面都養眼走心;也有觀眾說它是「金句百科」,除了嘉賓們娓娓道來的哲理,更用日記體的旁白和點睛式的花字提取內容的濃度,讓人回味不盡。
以全新切口打開磅礴題材寶庫
如許多觀眾所深刻感受到的那樣,越來越多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在打破「央視範兒」的傳統標籤。創新思維和深厚實力的充分嫁接,內容生產與技術迭代的高度融合,再加上自有團隊和社會力量的豐富合作,不斷激發著總臺文藝節目的創造力。但它始終不變的,是堅實的內核、高遠的視野和大氣的審美,這也是總臺文藝節目能在內容市場自成風景的原因。
如熱播節目《國家寶藏》,其整個節目研發、籌備過程便歷時兩年。在研發過程中,團隊成員走訪文博界、歷史界、文學界的各位專家學者,查閱了無數典籍資料,最終將《國家寶藏》節目定位於大型文博探索節目,以文博領域為全新切口打開磅礴題材寶庫——節目邀請明星守護國寶文物並講述它們的故事,讓文物活起來,把其內在的精神傳下去,傳承其文化精髓,成為《國家寶藏》節目創作的基石。
特別是回顧業已播出的節目,《國家寶藏》系列沒有對帝王將相等封建糟粕進行描繪,而是把更多的筆墨用在了謳歌人民的創造、描繪中華民族的文明成就,通過生動的歷史故事、鮮活的人物吸引觀眾的興趣,也喚醒百姓的民族自豪感。節目於2017年底每周日晚間黃金檔在CCTV-3首播,在播出第一期之後便引爆螢屏,成為央視2017年年終的爆款節目,好評如潮。日前,《國家寶藏》第三季在京宣布啟動創作,預計10集,將聚焦北京故宮、西安碑林、布達拉宮、莫高窟、蘇州古典園林、秦始皇陵、孔廟孔林孔府、殷墟、三星堆等文博資源。
體現創新發展力,復興中國審美
目前,正在央視綜藝頻道熱播的《衣尚中國》的模式研發和總導演也是湯浩。這檔服飾文化節目和其他文化節目有著鮮明的不同,它嘗試讓服飾文化從歷史中走出,融入生活。節目通過提煉具有中國審美特質的意象主題來樹立根骨,再通過主題串聯代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歷史」「匠心」「創演」三個空間,用極具場景化的敘事手法從「歷史空間」溯源,在「匠心空間」傳承,再到「創演空間」展望,逐層豐滿內容,帶領觀眾走進中國服飾「三生三世」的故事,探尋其背後的審美精神和人文情懷。
湯浩談到《衣尚中國》的策劃初衷時表示,希望大家不要拘泥於傳統服飾的行制,跳出階層,反映人民創造的美,通過中華華美服飾的展示,解讀中國審美,講述服飾背後的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比如「錦繡之美」這一期,節目通過技藝、歷代政府管理絲織行業機構的變遷、紋樣的變化等,多維度講述錦繡何以代表中華;再比如「童真之美」,節目通過主持人李思思穿越到古代與4位媽媽相會,通過4位媽媽為孩子準備服飾,講述中國兒童教育的理念。而在「自然之美」這一期,節目通過古人如何「取材於自然、取色於自然、取形於自然、取意於自然」的智慧,來傳承中華傳統服飾背後的民族文化、民族審美和民族精神,是對歷史進行提取,而不是對過去進行複製,既放在縱向的歷史長河中去解讀本源,也置於橫向的世界語境中回應需求,持續激發人們從「認識」到「傳承」再到「創造」的使命感,讓「有意義」變得「有意思」,既延展了歷史文化的時空,也推動了文化需求的生長。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編輯:汪東偉
統籌:
編審: